期刊文献+
共找到30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据挖掘方法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谭锋奇 李洪奇 +2 位作者 孟照旭 郭海峰 李雄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5-91,共7页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要想从海量的地震数据中创造新的效益,有必要将数据挖掘方法应用于石油勘探和开发中,以获取高性能的地质、油藏、储层及流体性质评价的预测模型。该方法由特征选择、模型参数优化、性能评估等三大循环组成,...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要想从海量的地震数据中创造新的效益,有必要将数据挖掘方法应用于石油勘探和开发中,以获取高性能的地质、油藏、储层及流体性质评价的预测模型。该方法由特征选择、模型参数优化、性能评估等三大循环组成,核心技术是将遗传算法用于特征选择和参数优化,通过重复交叉验证得到泛化准确率的无偏估计以及从多种学习方法中优选出最终模型。本文以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水淹层评价为例,研究了6种特征子集方案和决策树、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贝叶斯网络及组合学习等5种方法,综合考虑预测模型的准确率和生成规则的可操作性,并选择决策树模型作为砾岩油藏水淹级别评价的最终预测模型。与传统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相比较,采用该数据挖掘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多专业数据;获得丰富的预测模型;探查和发现规律;提高预测准确度,因而能更好地为油气勘探开发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勘探开发 挖掘方法 应用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水淹层评价 预测模型 决策树模型 砾岩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石油地质储量和产量增长趋势的预测 被引量:10
2
作者 朱杰 车长波 +1 位作者 柳广弟 刘成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18,共3页
渤海湾盆地的石油地质储量发现过程具有明显的渐进性、阶段性和长期性,石油产量的增长也具有一定的起伏性,用一个周期的单旋回哈伯特模型难以预测其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渤海湾盆地的勘探开发历程,结合新一轮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的结果,分别... 渤海湾盆地的石油地质储量发现过程具有明显的渐进性、阶段性和长期性,石油产量的增长也具有一定的起伏性,用一个周期的单旋回哈伯特模型难以预测其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渤海湾盆地的勘探开发历程,结合新一轮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的结果,分别采用4个和3个哈伯特旋回拟合石油地质储量发现和产量增长曲线。预测结果显示,2005—2015年渤海湾盆地处于石油地质储量发现高峰期,2015年左右其石油产量达到高峰,之后处于下降趋势。实践证明,利用多旋回哈伯特模型对具有“多峰”特征的石油地质储量和产量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旋回 哈伯特模型 储量 产量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大气颗粒物中不同功能区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黄云碧 周家斌 王铁冠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2-227,共6页
用撞击式分级采样器同步采集了北京市城乡结合部、郊区的2003年四个季节的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样品,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了其中的多环芳烃。两个功能区的PAHs总质量浓度分布趋势均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不同环数PAHs在不同粒... 用撞击式分级采样器同步采集了北京市城乡结合部、郊区的2003年四个季节的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样品,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了其中的多环芳烃。两个功能区的PAHs总质量浓度分布趋势均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不同环数PAHs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分配比例比较显示,粗颗粒物中2环或3环PAHs的分配比例比其在高环PAHs的比例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多环芳烃 总质量浓度 不同粒径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有机质的加氢热解及其地球化学信息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周建伟 李术元 钟宁宁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8-654,共7页
用加氢热解(hydropyrolysis)释放高演化源岩干酪根和沥青分子网络中共价键结合的生物标志物,在恢复原始有机地球化学信息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应用于源岩有机质生源确定、成熟度确定、古沉积环境判识以及油/源对比等。实验表明,样品沥... 用加氢热解(hydropyrolysis)释放高演化源岩干酪根和沥青分子网络中共价键结合的生物标志物,在恢复原始有机地球化学信息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应用于源岩有机质生源确定、成熟度确定、古沉积环境判识以及油/源对比等。实验表明,样品沥青"A"与加氢热解产物中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加氢热解产物中含有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加氢热解具有产物收率高、结构重排少、生物特征保持完整等特点,能够合理地释放出沉积有机质分子骨架中具有原生性的组分,保持完整的原始生物标志物结构和立体化学特征。加氢热解技术为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根 固体沥青 催化加氢热解 生物标志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地震和测井信息的三角洲沉积微相随机建模研究--以扶余油田二夹五区块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晓锋 彭仕宓 +1 位作者 王海江 李佳利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5期37-39,42,共4页
小型三角洲沉积储层厚度薄,砂体的规模小,侧向变化快,主要以砂泥岩间互的形式出现.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具有覆盖面广和采集密度大的优点,以沃尔索相律和沉积微相与地震波阻抗之间的概率关系作为约束,应用序贯指示模拟结合同位协同克里金的... 小型三角洲沉积储层厚度薄,砂体的规模小,侧向变化快,主要以砂泥岩间互的形式出现.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具有覆盖面广和采集密度大的优点,以沃尔索相律和沉积微相与地震波阻抗之间的概率关系作为约束,应用序贯指示模拟结合同位协同克里金的方法融合地震和测井信息,建立了三角洲沉积微相的地质模型.实践结果证实,该方法能够对相变较快的三角洲沉积井间沉积微相的不确定性进行表征,提高了模型预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沉积微相 地质模型 随机建模 同位协同克里金 波阻抗 扶余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陷盆地中的构造变换带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135
6
作者 漆家福 《海相油气地质》 2007年第4期43-50,共8页
构造变换带是裂陷盆地中的重要构造变形。讨论了构造变换带的含义、类型及对油气聚集的意义。裂陷盆地主干正断层之间的几何关系可以分为同向倾斜、背向倾斜和相向倾斜共3种组合方式;正断层之间的构造变换方式可以分为缓冲式、接力式、... 构造变换带是裂陷盆地中的重要构造变形。讨论了构造变换带的含义、类型及对油气聚集的意义。裂陷盆地主干正断层之间的几何关系可以分为同向倾斜、背向倾斜和相向倾斜共3种组合方式;正断层之间的构造变换方式可以分为缓冲式、接力式、消长式、传递式和消减式等5种形式,构成15种类型的构造变换带。不同方式的断裂组合所形成的不同构造变换带类型会随着主干正断层位移的渐进增大发生相应的转变。构造变换带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1)它常常是主边界断裂带上地形高差变化较小的部位,是主要碎屑物源注入裂陷盆地的入口处,有利于发育储集层;(2)长期处于盆地内部相对高的构造部位,而且近邻生油凹陷,是油气运移指向区带;(3)它是裂陷盆地构造变形相对复杂的区带,有利于发育多种样式的油气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陷盆地 构造变换带 构造类型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流河古河道储层构型精细解剖--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为例 被引量:99
7
作者 岳大力 吴胜和 +3 位作者 谭河清 余地云 姜香云 刘世斌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109,共9页
以胜利油区孤东油田七区西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应用研究区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对曲流河古河道砂体进行了系统的储层层次构型精细解剖。在点坝定量分布模式的指导下,根据点坝砂体垂向上典型的正韵律、砂体厚度大以及紧... 以胜利油区孤东油田七区西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应用研究区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对曲流河古河道砂体进行了系统的储层层次构型精细解剖。在点坝定量分布模式的指导下,根据点坝砂体垂向上典型的正韵律、砂体厚度大以及紧邻废弃河道分布等特征,在研究区Ng522单层复合河道砂体内部识别出2个单一点坝。综合露头和现代沉积的研究成果、经验公式预测以及对子井分析,建立了研究区点坝内部构型定量模式,以单井上识别的泥质侧积层作为依据,点坝内部定量模式及动态监测结果作为指导,进行模式拟合,达到系统解剖点坝内部构型的目的。建立了点坝内部泥质侧积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提出了采用在点坝砂体中上部钻水平井的方式开采侧积层控制的剩余油。点坝构型解剖成果在研究区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而且对类似油田储层精细研究及剩余分布预测都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型 剩余油 点坝 曲流河 孤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辽东湾地区古近系地震相研究 被引量:58
8
作者 董艳蕾 朱筱敏 +3 位作者 李德江 杨俊生 张玉银 朱世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4-563,共10页
对辽东湾地区古近系地层进行了研究,选择了可信度较高的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辅助地震反射振幅、连续性等参数,对地震相进行了划分命名。在研究区6个地震层序中共识别出平行—亚平行席状地震相、前积地震相、楔状地震相、充填状... 对辽东湾地区古近系地层进行了研究,选择了可信度较高的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辅助地震反射振幅、连续性等参数,对地震相进行了划分命名。在研究区6个地震层序中共识别出平行—亚平行席状地震相、前积地震相、楔状地震相、充填状地震相、透镜状地震相、丘状地震相及乱岗状地震相等多种类型。这些地震相在平面分布上具有差异性,在垂向演化上具有继承性。将地震相转变为沉积相,划分出了湖泊沉积环境的深湖—半深湖、滨浅湖、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三角洲、浊积扇等沉积相,预测出了有利沉积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序 地震相 辽东湾地区 古近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湖盆陡坡带砂砾岩体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车镇凹陷为例 被引量:76
9
作者 鲜本忠 王永诗 +1 位作者 周廷全 孙立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9-436,共8页
基于济阳坳陷车镇凹陷的地质、钻井、地球物理资料,对断陷湖盆陡坡带砂砾岩的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其地质规律。断陷伸展湖盆陡坡带上的砂砾岩体具有"平面分带、垂向分期、持续后退、继承性强"的分布特征。... 基于济阳坳陷车镇凹陷的地质、钻井、地球物理资料,对断陷湖盆陡坡带砂砾岩的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其地质规律。断陷伸展湖盆陡坡带上的砂砾岩体具有"平面分带、垂向分期、持续后退、继承性强"的分布特征。陡坡带的断裂结构、构造转换带、古地貌和复合基准面是影响砂砾岩体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控盆边界断层的几何形态、构造活动特点控制了盆地层序地层的构型特征;应力减弱的构造转换带控制了入盆古水系的走向及物源入口;基底沉降和隆升、同生断裂强度及断面产状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古地貌控制了入盆砂体的平面展布;由不同时期不同级别基准面所形成的复合基准面控制了砂砾岩体发育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陡坡带 砂砾岩体 层序构型 分布规律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方法 被引量:20
10
作者 刘洋 魏修成 +3 位作者 王长春 陈刚 李国发 刘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51-555,共5页
在地震勘探中 ,观测系统设计至关重要。本文针对转换波传播的特点 ,介绍了转换波最小炮检距、最大炮检距和道间距的确定方法。采用常规面元尺寸对转换波覆盖次数进行了计算、分析 ,结果表明常规纵波面元尺寸不适合转换波 ,转换波面元尺... 在地震勘探中 ,观测系统设计至关重要。本文针对转换波传播的特点 ,介绍了转换波最小炮检距、最大炮检距和道间距的确定方法。采用常规面元尺寸对转换波覆盖次数进行了计算、分析 ,结果表明常规纵波面元尺寸不适合转换波 ,转换波面元尺寸与速度比值有关。通过分析发现 ,转换波覆盖次数的均匀性还受到炮点与检波点相对位置关系的影响 ,炮点位于接收线束两端时的覆盖次数要比炮点位于接收线束中间的覆盖次数更为均匀。在观测系统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方位角、炮检距等分布规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三分量 地震勘探 观测系统 设计方法 转换波 覆盖次数 道间距 面元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单河道划分——以萨北油田北二西区萨Ⅱ1+2b小层为例 被引量:48
11
作者 周银邦 吴胜和 +3 位作者 岳大力 刘志鹏 刘江丽 钟欣欣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8,共5页
以萨北油田北二西区萨Ⅱ1+2b小层为例,在现代沉积和露头的指导下,利用密井网资料,建立了研究区复合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单河道的同层不同期和同层同期2种模式。基于分流河道砂体规模,按照高程差异、河间砂体、废弃河道以及河道砂体厚—薄... 以萨北油田北二西区萨Ⅱ1+2b小层为例,在现代沉积和露头的指导下,利用密井网资料,建立了研究区复合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单河道的同层不同期和同层同期2种模式。基于分流河道砂体规模,按照高程差异、河间砂体、废弃河道以及河道砂体厚—薄—厚特征等4种单河道识别标志,在三维视窗内对连井剖面进行多角度观察和分析,识别单河道边界,在研究区北东方向识别出4条单河道,单河道宽度约为250~45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型 单河道 点坝 废弃河道 分流河道 萨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余油田扶余油层储集层单砂体划分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74
12
作者 张庆国 鲍志东 +1 位作者 宋新民 孙继武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7-163,共7页
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储集层单砂体的三维空间展布及相互间连通关系成为研究重点。应用岩心、录井及密井网测井资料,综合层序地层分析及储集层层次分析,把扶余油田扶余油层划分为4个砂层组、13个小层,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与三角洲前缘2... 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储集层单砂体的三维空间展布及相互间连通关系成为研究重点。应用岩心、录井及密井网测井资料,综合层序地层分析及储集层层次分析,把扶余油田扶余油层划分为4个砂层组、13个小层,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与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以及9种沉积微相、7种单一成因砂体。在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顶面拉平的小层对比技术和测井曲线特征变化,提出了复合河道的4种叠加模式,在垂向上和平面上进一步对单体河道边界进行了识别。分析表明,单体河道砂体平均宽度150~500m,平均厚度3~7m,平均宽厚比为40~120。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相互切割、叠加形成了宽度和厚度较大的复合河道,构成了油气富集的主要储集体及剩余油挖潜的最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层 单砂体 成因 层次划分 复合河道 剩余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坳陷型和断陷型湖盆层序地层样式探讨 被引量:99
13
作者 朱筱敏 康安 王贵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83-287,共5页
依据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 ,考虑中国中新生代陆相坳陷型和断陷型湖盆的盆地结构和沉积物充填序列特征 ,综合利用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 ,以松辽盆地白垩系和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和渤海湾盆地第三系为研究实例 ,将坳陷型湖盆... 依据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 ,考虑中国中新生代陆相坳陷型和断陷型湖盆的盆地结构和沉积物充填序列特征 ,综合利用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 ,以松辽盆地白垩系和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和渤海湾盆地第三系为研究实例 ,将坳陷型湖盆沉积层序细分成可以确定首次湖泛面和不能确定首次湖泛面的两种类型 ,建立了这两种类型湖盆的层序地层样式。前者由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组成 ,后者由湖侵和湖退体系域构成。在断陷型湖盆中 ,可将盆地缓坡由同生断裂活动造成的地势变化带作为地形坡折带 (构造坡折带 )并用于确定首次湖泛面 ,进而讨论了首次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的多种识别标志 ,建立了由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构成的断陷型湖盆层序地层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陆相坳陷型湖盆 断陷型湖盆 沉积物 充填序列 地形坡折带 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发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66
14
作者 邓泽 康永尚 +2 位作者 刘洪林 李贵中 王勃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47-951,共5页
为了摸清开发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了影响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的3种效应,引用了P&M渗透率模型,并以沁水煤层气田二叠系山西组3号煤储层为例,模拟了储层压力从初始值降至衰竭压力整个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的变化.结果... 为了摸清开发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了影响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的3种效应,引用了P&M渗透率模型,并以沁水煤层气田二叠系山西组3号煤储层为例,模拟了储层压力从初始值降至衰竭压力整个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的变化.结果显示:渗透率先减小后增大;压力降至临界解吸压力3.8 MPa,渗透率衰减少了34%,降至最低值;继续降压至2.5 MPa,渗透率回弹至初始水平;降压至衰竭压力0.7 MPa时,渗透率增至初始渗透率的2.8倍,预示该区块有较好的产气条件和前景.并通过敏感性分析得出,杨氏模量越大,基质收缩效果越显著,含气饱和度越高,越有利于改善煤储层渗透率.并据此提出2条建议:①在进行煤层气区块优选时,应加入"动态渗透率"这个关键参数,这样可能会发现"先天"条件差而开发中后期物性易得到改善、开发潜力较大的区块;②以渗透率动态变化特征为依据,不断调整和优化排水降压幅度和节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渗透率 动态变化特征 P&M渗透率模型 基质收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沉积相 被引量:36
15
作者 张庆国 鲍志东 +2 位作者 那未红 周新茂 孙继武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67-276,共10页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沉积时期,松辽盆地地形平缓,基底沉降缓慢,在湖平面整体扩张及浅水背景下河流入湖形成三角洲沉积。通过岩心观察、相标志与测井相研究,该区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识别出三角洲...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沉积时期,松辽盆地地形平缓,基底沉降缓慢,在湖平面整体扩张及浅水背景下河流入湖形成三角洲沉积。通过岩心观察、相标志与测井相研究,该区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3种亚相,以及分支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支河道间湾、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决口扇、河口坝、远沙坝、水下分支河道间湾9种微相。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广泛发育,前三角洲不发育。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通过填积和频繁的分叉改道,向湖盆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在三角洲前缘的浅水区域发育了大量水下分支河道,分支河道与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相互切割、叠加,形成了平均宽度200~600m、平均厚度3~8m的河道单砂体,(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构成了油气富集的主要储集体。该区沉积相的精细研究,为进一步调整开发井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中央坳陷 下白垩统 泉头组 沉积微相 (水下)分支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歧南凹陷古近系沙一层序地震沉积学研究 被引量:66
16
作者 董艳蕾 朱筱敏 +3 位作者 曾洪流 边树涛 刘长利 孙海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4-240,共7页
目前国际上掀起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热潮,国外学者在北美、印度等含油气盆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地震沉积学研究,并在油气勘探和开发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因此本文利用相位调整和地层切片两项关键技术,对黄骅坳陷歧南凹陷沙一层序进行了地震... 目前国际上掀起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热潮,国外学者在北美、印度等含油气盆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地震沉积学研究,并在油气勘探和开发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因此本文利用相位调整和地层切片两项关键技术,对黄骅坳陷歧南凹陷沙一层序进行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在对研究区内各个层序界面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利用Recon软件制作了研究区内一系列的地层切片,这些切片提供了沙一层序沉积体系连续的地震图像,刻划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在不同时期的展布范围以及水下分支河道和间湾的分布位置,为该凹陷寻找薄层隐蔽油气藏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歧南凹陷 地震沉积学 相位调整 地层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山喷发活动对烃源岩的影响:以拉布达林盆地上库力组为例 被引量:38
17
作者 高福红 高红梅 赵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671-2678,共8页
本文以拉布达林盆地下白垩统上库力组火山岩系中发育的一套优质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应用岩石热解、氯仿沥青抽提、镜质体反射率分析、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和色谱-质谱分析以及全岩成分分析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探讨火山喷发活动对烃源岩中有... 本文以拉布达林盆地下白垩统上库力组火山岩系中发育的一套优质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应用岩石热解、氯仿沥青抽提、镜质体反射率分析、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和色谱-质谱分析以及全岩成分分析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探讨火山喷发活动对烃源岩中有机质成熟度、烃源岩生烃特征及优质烃源岩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烃源岩的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R_0)在0.56%~0.62%之间,最大热解温度(T_(max))在429~442℃之间,部分样品的氯仿沥青"A"转化率(A/TOC)和烃转化率(HC/TOC)分别>5%和>3%。上述各种参数均指示有机质成熟度处于低成熟阶段,说明火山喷发活动对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影响不明显。在火山喷发活动和烃源岩相互作用过程中,火山岩中过渡金属元素发生迁移,致使烃源岩中过渡金属元素含量增加。由于过渡金属元素对烃源岩生烃有催化作用,因此,火山喷发活动可以促进烃源岩早生烃,有利于低熟油的形成。火山喷发活动带来的热液一方面给湖盆水体中的水生生物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促进水生生物繁殖,为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火山热液使水体含盐度增加,形成还原环境,为有机质的保存和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喷发 喷发活动 优质烃源岩 盆地 上库力组 source ROCKS 过渡金属元素 有机质 镜质体反射率 成熟度 源岩生烃 氯仿沥青 气相色谱分析 烃转化率 相互作用过程 火山岩 质谱分析 营养物质 研究对象 岩石热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储量千亿立方米以上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2
18
作者 戴金星 李剑 +6 位作者 丁巍伟 胡国艺 罗霞 陶士振 张文正 朱光有 米敬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6-23,共8页
至2003年底,中国发现6个千亿立方米以上储量规模的大气田,其中5个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乌审旗、榆林、大牛地、靖边),1个在塔里木盆地(克拉2)。根据150个气样的组分、143个气样烷烃碳同位素和21个气样氦同位素的分析数据,这些大气田... 至2003年底,中国发现6个千亿立方米以上储量规模的大气田,其中5个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乌审旗、榆林、大牛地、靖边),1个在塔里木盆地(克拉2)。根据150个气样的组分、143个气样烷烃碳同位素和21个气样氦同位素的分析数据,这些大气田天然气具有以下地球化学特征①高含烷烃气,低含二氧化碳。烷烃气含量均在90%以上,多数在95%以上,二氧化碳含量基本低于3%,主要在1.5%之下。②烷烃碳同位素组成重,具有煤成气特征。δ13C1值为-38.5‰~-26.2‰,主峰值为-35‰~-32‰;δ13C2值为-35.3‰~-17.8‰,一般为-28‰~-24‰;δ13C3值为-29.9‰~-19.1‰,一般为-27‰~-23‰;δ13C4值为-25.6‰~-20.3‰,一般为-23.5‰~-22‰;δ13CiC4>δ13CnC4。大气田气源岩是石炭系-二叠系和中、下侏罗统煤系。③3He/4He值为n×10-7~n×10-8,具壳源氦特征。CH4/3He为n×1010~n×1011,说明CH4为有机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天然气 大气田 千亿立方米 地球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介形类动物群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48
19
作者 杨藩 乔子真 +2 位作者 张海泉 张永华 孙镇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43-156,共14页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介形类动物群依其属种组成及埋葬学特征可区分为河流、滨湖沼泽、浅湖(0~12m)、半深湖(12~25m)和深湖(〉25m)等多种组合。湖相介形类化石组合始见于始新世中期沉积的下干柴沟组下段上部,它们既不同于淡水湖介...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介形类动物群依其属种组成及埋葬学特征可区分为河流、滨湖沼泽、浅湖(0~12m)、半深湖(12~25m)和深湖(〉25m)等多种组合。湖相介形类化石组合始见于始新世中期沉积的下干柴沟组下段上部,它们既不同于淡水湖介形类,也不同于溺湖介形类,而是典型的陆源半成水-成水湖介形类动物群;该组合的首次出现,是本区古近纪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湖侵的标志。介形类动物群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中的纵向横向分布表明,在中、晚始新世(下干柴沟组上段-上干柴沟组下段沉积期)发生规模最大的湖侵,渐新世(上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期)的湖区虽仍继续向东扩大,但水体明显变浅,标志着湖侵已接近尾声。这一湖侵与邻区塔里木盆地西南始于古新世而结束于始新世末至渐新世初的古近纪海侵相比,发育时期大不相同,在起源上两者间应无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介形类 新生代 沉积环境 湖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深部流体对碳酸盐岩储层影响 被引量:72
20
作者 朱东亚 金之钧 +1 位作者 胡文瑄 张学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8-354,I0002-I0004,共10页
塔里木盆地地质历史上发生了强烈的岩浆—火山作用,喷出岩和侵入岩在多条野外剖面上可以见到,并被大量的钻井所揭示。伴随岩浆—火山作用会有大量的深部流体活动。盆地内部众多的深大断裂,包括隐伏基底断裂和盖层基底断裂,以及与之相连... 塔里木盆地地质历史上发生了强烈的岩浆—火山作用,喷出岩和侵入岩在多条野外剖面上可以见到,并被大量的钻井所揭示。伴随岩浆—火山作用会有大量的深部流体活动。盆地内部众多的深大断裂,包括隐伏基底断裂和盖层基底断裂,以及与之相连的小的断裂和裂缝构成了深部流体活动的必要通道。在深部流体作用下,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产生了显著的溶蚀作用,溶蚀形成密集的针状孔隙或几毫米大小的小型溶孔,这些溶蚀孔隙对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除溶蚀作用外,深部流体还在碳酸盐岩的裂缝或孔隙中沉淀形成多种典型的矿物,如方解石、石英、白云石、萤石、闪锌矿、黄铁矿等;这些矿物通常以几种类型矿物组成的矿物组合出现,如在塔北的沙15井可以见到石英、白云石和萤石组合产出,在塔中的塔中45井可以见到方解石、萤石、石英组合产出,在塔中12井可以见到闪锌矿、黄铁矿和绿泥石的组合产出。深部流体作用还使断裂附近的白云岩发生重结晶作用成为浅灰色/白色的中粗晶白云岩,以塔北的沙15井和巴楚三岔口剖面的重结晶白云岩最为典型。重结晶后的白云岩产生大量的晶间孔隙;并且重结晶过程中深部流体还对白云岩产生溶蚀形成大量的溶蚀孔隙,对白云岩储层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 深部流体 碳酸盐岩 溶蚀 重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