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莺歌海盆地高温超压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及成藏过程 被引量:38
1
作者 谢玉洪 刘平 黄志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9-23,119,共5页
莺歌海盆地高温超压天然气勘探的突破,使得该区域已成为勘探的热点,但关于其天然气成藏规律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为此,对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及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以期确定该盆地高温超压环境下游离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发现... 莺歌海盆地高温超压天然气勘探的突破,使得该区域已成为勘探的热点,但关于其天然气成藏规律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为此,对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及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以期确定该盆地高温超压环境下游离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发现:①莺歌海盆地烃源岩质量高、烃源灶范围大、生烃期时窗长、排烃期延迟;②高温超压环境有利于储层保持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③盆地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流体系统,发育多套盖层,有利于天然气富集和保存;④中深层底辟带半封闭式高温超压流体系统中,水溶气在不同级差压力下运移、释放、聚集并成藏,同时还找到了盆地中多个水溶相天然气出溶成藏的证据。该研究成果为莺歌海盆地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提供了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高温 超压 水溶气 级差压力 出溶 成藏机理 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运聚单元石油资源丰度及其预测模型 被引量:10
2
作者 柳广弟 胡素云 赵文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59-761,775,共4页
对中国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和吐哈等盆地石油资源丰度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运聚单元石油资源丰度有很大差异。高丰度运聚单元的石油资源丰度大于30万t/km2,而特低丰度运聚单元的石油资源丰度则小于5万t/km2。潜山... 对中国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和吐哈等盆地石油资源丰度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运聚单元石油资源丰度有很大差异。高丰度运聚单元的石油资源丰度大于30万t/km2,而特低丰度运聚单元的石油资源丰度则小于5万t/km2。潜山型运聚单元、古近纪断陷盆地陡坡构造型运聚单元和古近纪断陷盆地中央构造型运聚单元的石油资源丰度最高,而古生代残留盆地构造型运聚单元的石油资源丰度最低。运聚单元的石油资源丰度主要与有效烃源岩的生油强度、储集层的发育程度、圈闭的发育程度以及上覆地层的区域不整合个数有关。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石油资源丰度与上述地质因素的统计关系,这一定量的统计模型可以用于对评价区运聚单元石油资源丰度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资源丰度 运聚单元 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主要气区大中型天然气田未动用储量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小平 吴欣松 +1 位作者 王志章 熊琦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6-118,共3页
关键词 气区 大中型 天然气田 未动用储量 评价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泥岩稳定压实带成因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金博 刘震 +1 位作者 李绪深 何汉漪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9-13,共5页
莺歌海盆地为快速沉积、沉降的伸展-转换盆地,泥岩压实为常见的指数压实模式,同时,泥岩压实曲线具有典型的稳定压实带:即明显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线,其声波时差值基本保持在约300μs/m,厚度一般为700~1000m,岩性主要以莺-黄组深海... 莺歌海盆地为快速沉积、沉降的伸展-转换盆地,泥岩压实为常见的指数压实模式,同时,泥岩压实曲线具有典型的稳定压实带:即明显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线,其声波时差值基本保持在约300μs/m,厚度一般为700~1000m,岩性主要以莺-黄组深海-半深海相泥岩为主,为孔隙度基本稳定段,但其测试地层压力却为正常静水压力.分析了泥岩声波稳定压实带的层位、岩性组合、热演化剖面、气测烃及与黏土矿物转化带的关系,认为其形成并非只与黏土矿物转化有关,中央凹陷带底辟区的泥岩稳定压实带是黏土矿物转化和流体排放共同作用形成的,非底辟区则是局部流体排放造成的结果.稳定压实带普遍位于超压带顶面上部,反映出稳定压实带实际上为超压系统的封闭层,强烈底辟区稳定压实带的消失则可能表明深部超压流体向浅部的排放,油气则可能主要集中在浅部层位.因此,正确识别稳定压实带对于准确预测欠压实引起的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线的超压及油气聚集分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泥岩稳定压实带 黏土矿物转化 流体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类型及其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13
5
作者 姜振学 庞雄奇 +2 位作者 曾溅辉 王洪玉 罗群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7-516,共10页
地质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地质条件下油气总是沿着浮力最大和阻力最小的的方向和通道运移,形成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有5种基本模式:级差优势、分隔优势、流向优势、流压优势和断面优势.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油气运移实际通道只占输导层的1... 地质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地质条件下油气总是沿着浮力最大和阻力最小的的方向和通道运移,形成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有5种基本模式:级差优势、分隔优势、流向优势、流压优势和断面优势.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油气运移实际通道只占输导层的1%~10%,但却运输了油气的绝大部分;输导层物性的差异、盖层沉降中心的偏移、流体动力、断层倾角及断层面几何形态控制了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实际地质条件下油气运移所形成的优势通道是上述5种模式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优势通道是大部分油气运移的实际路径,其研究对追踪油气来源、预测有利圈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优势运移通道 油气成藏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气晚期成藏特征 被引量:31
6
作者 刘震 党玉琪 +1 位作者 李鹤永 高先志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1期1-6,共6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盐湖相烃源岩成熟期为晚第三纪,成烃期相对较晚;盆地西部大部分构造圈闭是在晚第三纪末—第四纪形成,只有少数构造圈闭是在早第三纪末期形成,总体上讲构造圈闭形成比较晚;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测定结果表明,盆地西...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盐湖相烃源岩成熟期为晚第三纪,成烃期相对较晚;盆地西部大部分构造圈闭是在晚第三纪末—第四纪形成,只有少数构造圈闭是在早第三纪末期形成,总体上讲构造圈闭形成比较晚;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测定结果表明,盆地西部油气藏存在两次充注,第一次是在晚第三纪早期,第二次是在晚第三纪末期,充注期次相对比较晚;对成藏期次综合分析后确定盆地西部油气成藏时期比较晚,为柴达木盆地油气藏形成的一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烃源岩 圈闭 均一化温度 晚期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昌德东CO_2气藏形成机制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22
7
作者 魏立春 鲁雪松 +1 位作者 宋岩 柳少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4-180,共7页
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昌德东地区CO2气藏中天然气组分、天然气成因、气藏特征、断裂及火山岩相等研究,探讨昌德东地区CO2气藏的形成机制及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昌德东地区CO2为幔源成因,烃类气为油型气与无机烃类气混合成因;芳深9井—芳深... 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昌德东地区CO2气藏中天然气组分、天然气成因、气藏特征、断裂及火山岩相等研究,探讨昌德东地区CO2气藏的形成机制及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昌德东地区CO2为幔源成因,烃类气为油型气与无机烃类气混合成因;芳深9井—芳深701井区为CO2气藏,芳深6井—芳深7井区属高含CO2气藏,二者是两个互不连通的气藏系统。松辽盆地深层CO2气藏的形成机制可概括为:深部热流底辟体的顶部是CO2的储集库,基底大断裂向下收敛于拆离带并沟通CO2气源,CO2通过基底大断裂和古火山通道向上输导并在适当圈闭中聚集成藏。运聚通道组合类型的差异以及运移过程中天然气的重力分异作用是导致芳深9井—芳深701井区和芳深6井—芳深7井区气藏中CO2含量差异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气藏 天然气成因 形成机制 成藏模式 重力分异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油气成藏期研究 被引量:38
8
作者 黄志龙 江青春 +2 位作者 席胜利 张才利 张菊红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24,共4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烃源岩的生烃史、构造运动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和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的研究,结合研究区的裂缝发育特征,综合分析了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油气成藏期.鄂尔多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烃源岩的生烃史、构造运动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和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的研究,结合研究区的裂缝发育特征,综合分析了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油气成藏期.鄂尔多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早白垩世末期的构造运动.长7段泥质烃源岩在早白垩世初期开始大量生烃,对侏罗系延9段裂缝储层和三叠系延长组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以及对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显示,陕北斜坡带三叠系延长组油藏形成于早白垩世的早中期,而侏罗系延安组的油藏则形成于早白垩世末的构造抬升期,对应时间为晚白垩世早—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陕北斜坡带 油气成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间泥岩裂缝超压油气藏成藏作用——以东濮凹陷文留构造为例 被引量:20
9
作者 冷济高 刘晓峰 +1 位作者 庞雄奇 宋东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2-696,共5页
盐间泥岩裂缝性超压油气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油气藏,与一般泥岩裂缝性油气藏相比,其成藏作用具有以下特征:自生自储;泥岩裂缝发育于超压层段内;油气主要富集在断裂带附近。东濮凹陷文留地区盐间泥岩裂缝异常高压油气藏主要发育在以深湖... 盐间泥岩裂缝性超压油气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油气藏,与一般泥岩裂缝性油气藏相比,其成藏作用具有以下特征:自生自储;泥岩裂缝发育于超压层段内;油气主要富集在断裂带附近。东濮凹陷文留地区盐间泥岩裂缝异常高压油气藏主要发育在以深湖—半深湖相沉积环境为主的Es32内,岩性为盐泥互层,砂岩不发育。盐间泥岩为优质烃源岩,成熟度较高,生烃潜力巨大;烃源岩上、下被盐岩所夹持,盖层条件较好;储集层为泥岩裂缝,裂缝的产生主要由断层活动、异常流体压力及盐丘上拱泥岩发生破裂所致,裂缝主要为剪切裂缝和张裂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留地区 泥岩裂缝 超压油气藏 盐泥互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南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17
10
作者 马宝军 漆家福 +1 位作者 刘阳 曹爱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72-575,共4页
运用平衡剖面和去压实校正原理,从几何学、运动学的角度,对济阳坳陷沾化凹陷的渤南地区新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渤南地区新生代以发育盆倾的盖层滑脱正断层为主要构造特点,由于基岩和边界断层的影响,东部和西部的... 运用平衡剖面和去压实校正原理,从几何学、运动学的角度,对济阳坳陷沾化凹陷的渤南地区新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渤南地区新生代以发育盆倾的盖层滑脱正断层为主要构造特点,由于基岩和边界断层的影响,东部和西部的构造有明显差异。②新生代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古近纪断陷阶段和新近纪、第四纪坳陷阶段,孔店组至沙三段沉积时期是主要的断陷期。③构造运动控制了圈闭的分布和类型,第三系油气圈闭主要分布在陈家庄凸起北斜坡向北凸出的部位,且自南而北分别由以地层圈闭为主过渡到以构造圈闭、构造-岩性圈闭为主。在圈闭的空间分布上,坡折带以南的斜坡上部以地层圈闭为主;坡折带附近及深洼区以构造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地区 新生代 构造演化 圈闭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区块长8油层成藏过程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松 尹伟 +1 位作者 刘震 潘高峰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1年第4期23-28,36,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区块位于天环向斜南端,为中国石化探区主要含油气区块。镇泾区块的岩性圈闭形成时间、生烃时间以及成藏时间具有良好的时空配置关系,有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镇泾区块的动态成藏过程主要由构造演化特征及圈闭演化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区块位于天环向斜南端,为中国石化探区主要含油气区块。镇泾区块的岩性圈闭形成时间、生烃时间以及成藏时间具有良好的时空配置关系,有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镇泾区块的动态成藏过程主要由构造演化特征及圈闭演化特征控制:长8地层由成藏前的北东倾向向成藏后的南西方向翻转。油气藏遭受了调整,由局部砂体凸起部位沿砂体方向向构造高部位持续运移;长8地层由成藏前未形成圈闭至成藏后形成了有利的圈闭窗口,长8地层有利于油气的保存与产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过程 成藏期次 动态成藏 圈闭 镇泾区块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分布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明刚 庞雄奇 +2 位作者 漆家福 陈冬霞 王颖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5,共3页
东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发育广泛,资源量巨大,但分布规律复杂。在研究油气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的分布特点与规律。结合油气来源、生储盖组合方式等地质要素及时空匹配关系,将东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归纳为深... 东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发育广泛,资源量巨大,但分布规律复杂。在研究油气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的分布特点与规律。结合油气来源、生储盖组合方式等地质要素及时空匹配关系,将东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归纳为深凹带沙三段中、下亚段"自生自储",深凹带沙三段中亚段"下生上储",斜坡带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旁生侧储"及断裂带沙三段上亚段、沙二段"下生上储"4种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岩性油气藏 分布特征 成藏模式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带中上侏罗统岩性圈闭形成条件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常迈 刘震 +2 位作者 梁全胜 韩军 关强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6期20-23,共4页
在构造背景、层序特征和沉积体系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阜东斜坡带的岩性圈闭形成条件.认为研究区的岩性圈闭发育条件明显优于构造圈闭,并且岩性圈闭具有类型少,规模大,储层物性和盖层质量好,受单一沉积因素控制等特征.输导系统以砂... 在构造背景、层序特征和沉积体系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阜东斜坡带的岩性圈闭形成条件.认为研究区的岩性圈闭发育条件明显优于构造圈闭,并且岩性圈闭具有类型少,规模大,储层物性和盖层质量好,受单一沉积因素控制等特征.输导系统以砂体单一输导系统和砂体-断层复合输导系统为主,成藏动力分析结果表明阜东斜坡带岩性圈闭位于优势运移路径上,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其中阜5井区岩性圈闭成藏条件最好,勘探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阜东斜坡带 岩性圈闭 形成条件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32-6地区油气运移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冷济高 解习农 +1 位作者 刘晓峰 张成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3期22-26,共5页
油气运移输导体系是成藏动力学研究的重点及难点之一.秦皇岛32-6地区主要发育3种类型的输导体:骨架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其中断层又分为基底断层和盖层断层2种,基底断层主要是沟通烃源岩与圈闭,盖层断层则控制着新近系油气的再分配,馆... 油气运移输导体系是成藏动力学研究的重点及难点之一.秦皇岛32-6地区主要发育3种类型的输导体:骨架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其中断层又分为基底断层和盖层断层2种,基底断层主要是沟通烃源岩与圈闭,盖层断层则控制着新近系油气的再分配,馆陶组厚层块状砂砾岩体在油气侧向运移过程中被称为油气运移"高速公路",而基底不整合面则是潜山及古近系油气成藏的主要通道.由于输导体系不同,导致研究区主要存在2种不同的成藏模式,即新近系网毯式成藏模式和古近系及潜山"S"型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32—6地区 油气运移 输导体系 成藏模式 示踪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下干柴沟组油气运移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6
15
作者 孙粉锦 张春林 +2 位作者 张福东 高先志 王宗礼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17,共4页
对七个泉油田E23油层22个原油样品进行了常规柱色谱分离,应用含氮化合物参数并结合其砂体展布、断层分布的研究,对E32油层油气运移方向和油气充注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气运移方向为自背斜近南北两侧进入背斜的油气沿着背斜长轴向中... 对七个泉油田E23油层22个原油样品进行了常规柱色谱分离,应用含氮化合物参数并结合其砂体展布、断层分布的研究,对E32油层油气运移方向和油气充注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气运移方向为自背斜近南北两侧进入背斜的油气沿着背斜长轴向中部地区运移,而自6-30井进入背斜的油气分别向背斜南北两侧和东北侧运移,油气注入点为6-15井、中5井和6-30井.以断层和砂岩储集体为主要运移通道,形成以断鼻为主的构造油气藏类型是七个泉油田下干柴沟组主要的油气运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七个泉油田 含氮化合物 油气运移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卡拉库姆盆地油气分布特征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26
16
作者 白国平 殷进垠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93-301,共9页
卡拉库姆盆地是世界上仅次于西西伯利亚盆地和波斯湾盆地的第三大富气盆地。本文以获取的最新油气田储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石油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了该盆地油气的层系和区域分布特征及其成藏模式。受区域盖层控制,盆地内的油气主要富... 卡拉库姆盆地是世界上仅次于西西伯利亚盆地和波斯湾盆地的第三大富气盆地。本文以获取的最新油气田储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石油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了该盆地油气的层系和区域分布特征及其成藏模式。受区域盖层控制,盆地内的油气主要富集于两套层系:中侏罗统卡洛阶—上侏罗统牛津阶碳酸盐岩储集层和下白垩统欧特里阶沙特利克组砂岩储集层。前者富集了盆地内68.0%的石油储量、84.0%的凝析油储量和44.2%的天然气储量,后者富集了盆地内36.4%的天然气储量。上侏罗统蒸发岩之下的盐下油气田的区域分布主要受有利储集相带和古隆起构造展布的控制;生物礁和古构造主要发育于盆地东北部的北阿姆河亚盆地,并导致盆地内已发现的盐下油气储量主要分布于此。受蒸发岩区域盖层和深大断裂的拉制,盐上油气田主要分布于蒸发岩发育区之外、蒸发岩较薄且主要为硬石膏的地区、以及蒸发岩发育区内的深大断裂附近。蒸发岩之上的盐上层系并非油气特别是天然气勘探的禁区,源自盐下烃挥岩的天然气可以在盐上储集层内聚集并形成大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卡拉库姆盆地 油气分布 区域盖层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岩性油藏“多元控油—主元成藏”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许晓明 赵阳 +3 位作者 戴立昌 汲生珍 张善文 吕希学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6期28-34,共7页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岩性油藏的形成与分布在宏观上受多种元素的控制,这些宏观地质控制因素包括构造带类型、沉积体系域类型、储集相类型、烃源岩条件和盆地温压条件等.根据岩性油藏的自身特点分析认为,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岩性圈闭能否成藏...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岩性油藏的形成与分布在宏观上受多种元素的控制,这些宏观地质控制因素包括构造带类型、沉积体系域类型、储集相类型、烃源岩条件和盆地温压条件等.根据岩性油藏的自身特点分析认为,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岩性圈闭能否成藏主要受到4大主控元素的控制,分别为岩性油藏输导通道因素、流体动力因素、储层临界物性因素、砂体封闭性因素.经研究在牛庄洼陷发现沙河街组岩性油藏具有“三元主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沙河街组 岩性油藏 成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在北京碱性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景环 曾溅辉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71-574,582,共5页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北京碱性土壤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的吸附行为,考察了温度对表面活性剂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不同土样对SDS、CTAB和Tween80的吸附等温线均较好地符合Langm...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北京碱性土壤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的吸附行为,考察了温度对表面活性剂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不同土样对SDS、CTAB和Tween80的吸附等温线均较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模式,其吸附能力的大小顺序为2号轻壤土>轻粘土>中壤土>砂壤土>5号轻壤土>重壤土>紧砂土,这主要是由于7种土样的pH、有机质含量和机械组成不同的缘故;同一土壤中,CTAB的吸附量>Tween80的吸附量>SDS的吸附量;温度的升高,不利于SDS和CTAB在土壤中的吸附,而有利于Tween80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北京 碱性土壤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坳陷BZ26-2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斌 郝芳 邹华耀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6期1-4,共4页
渤中坳陷BZ26-2油田发现正常油藏和凝析气藏两类油气藏.馆陶组原油中25-降霍烷系列与完整的链烷烃系列共存表明至少存在两期油气成藏.通过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对比表明,油田具有双向油气来源,凝析油气来源于北部渤中凹... 渤中坳陷BZ26-2油田发现正常油藏和凝析气藏两类油气藏.馆陶组原油中25-降霍烷系列与完整的链烷烃系列共存表明至少存在两期油气成藏.通过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对比表明,油田具有双向油气来源,凝析油气来源于北部渤中凹陷,而正常原油主要来源于南部黄河口凹陷.原油异常密度梯度和轻烃参数表明,深层凝析气藏为热成因,浅层凝析气藏为蒸发分馏成因.综合分析表明BZ26-2油田是一个具有双向油气来源、多期次充注、经历多种后生作用的复合成因油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坳陷 地球化学特征 多期成藏 生物降解 蒸发分馏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土壤对柴油的吸附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景环 曾溅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23,共5页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北京地区土壤对柴油的吸附行为,考察了溶液pH和添加乙醇对柴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不同土样对柴油的吸附等温线均较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其吸附系数(K)分别为0.193,0.218,0.203,0.199,0.211和0.182 L/m...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北京地区土壤对柴油的吸附行为,考察了溶液pH和添加乙醇对柴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不同土样对柴油的吸附等温线均较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其吸附系数(K)分别为0.193,0.218,0.203,0.199,0.211和0.182 L/mg,6种土样吸附能力依次为轻壤土>轻粘土>中壤土>砂壤土>重壤土>紧砂土,这主要是由于6种土样的pH,有机质含量和机械组成不同所致;溶液pH的升高,不利于柴油在土壤中的吸附,pH从4升高到10,柴油在1-6号土样中的吸附量分别从1 012,1 800,1 377,1 272,1 601和862μg/g降低到114,236,163,150,201和85μg/g;向柴油中添加乙醇会减小柴油的吸附量,并且吸附量随添加乙醇量的增大而降低,这有利于柴油的向下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实验 北京土壤 柴油 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