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油和天然气运聚效率的主控因素及定量评价 被引量:22
1
作者 周海燕 庞雄奇 +1 位作者 姜振学 周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18,共5页
烃源岩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大部分在运聚成藏过程中损失了 ,因此石油和天然气运聚效率主要取决于油气运聚过程中的损耗量的大小。损耗量包括烃源岩残留烃量、储集层滞留烃量、运移流散烃量和构造破坏烃量。天然气的运聚效率远小于石油 ,... 烃源岩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大部分在运聚成藏过程中损失了 ,因此石油和天然气运聚效率主要取决于油气运聚过程中的损耗量的大小。损耗量包括烃源岩残留烃量、储集层滞留烃量、运移流散烃量和构造破坏烃量。天然气的运聚效率远小于石油 ,是由于天然气在溶解性、扩散性、吸附性等物理性质方面与石油有差异。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下奥陶统及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模拟计算 ,认为影响石油运聚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构造破坏作用和储集层滞留作用 ,而影响天然气运聚效率的主控因素是运移过程中的扩散、溶解及构造破坏作用。构造作用同时控制塔里木盆地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聚效率 ,对正确评价油气资源量有重大意义。图 3表 5参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聚效率 烃源岩 残留烃量 储集层滞留烃量 运移流散烃量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焉耆盆地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柳广弟 张仲培 +2 位作者 陈文学 陈文礼 林社卿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9-71,共3页
通过对焉耆盆地烃源岩的生烃史、油气成熟度、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储集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 ,综合分析盆地的成藏期次。焉耆盆地八道湾组烃源岩的两次主要生、排烃作用发生在侏罗纪末期和早第三纪 ,白垩纪为生烃停止期 ;三... 通过对焉耆盆地烃源岩的生烃史、油气成熟度、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储集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 ,综合分析盆地的成藏期次。焉耆盆地八道湾组烃源岩的两次主要生、排烃作用发生在侏罗纪末期和早第三纪 ,白垩纪为生烃停止期 ;三工河组砂岩溶蚀孔隙中的流体包裹体形成温度主要为 10 1~ 13 0℃ ,与侏罗纪晚期三工河组储集层温度相当 ,表明这些包裹体主要是侏罗纪晚期以压溶和溶蚀作用为主的晚成岩作用阶段形成的。储集层自生伊利石的K/Ar同位素年龄分布主要为 170~ 14 0Ma和 12 0~ 10 0Ma ,第一期反映侏罗纪晚期的成藏作用 ,第二期与白垩纪油气藏的破坏作用有关。三工河组原油、八道湾组原油的αααC2 9甾烷 2 0S/ (2 0S + 2 0R)比值平均为 0 .49和 0 .45 ,C2 9甾烷 ββ/ (αα + ββ)比值平均为 0 .46和 0 .40 ,表明原油生成和成藏时烃源岩的Ro 值约为 0 .7%~ 1.0 % ,与生烃凹陷八道湾组烃源岩在侏罗纪末的成熟度相当 ;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为 -5 1.80‰~ -4 1.5 3‰ ,成熟度比原油更低 ,形成时间更早。综合分析认为 ,焉耆盆地曾发生两期成藏作用 ,第一期是侏罗系埋深最大的侏罗纪晚期 ,为主要成藏期 ;第二期是侏罗系二次埋藏的第三纪。图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焉耆盆地 八道湾组 烃源岩 生烃史 油气成藏期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合盆地油气资源评价问题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63
3
作者 庞雄奇 金之钧 +1 位作者 姜振学 左胜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3,共5页
叠合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类储盖组合、多次生、排烃和多期成藏等特征 ,通常勘探目的层埋深大 ,经历长期演化 ,油气藏充注历史复杂 ,油气分布规律受多种因素控制。认为评价叠合盆地的油气资源量时需要注意 :①不能依据氯仿沥青“A”... 叠合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类储盖组合、多次生、排烃和多期成藏等特征 ,通常勘探目的层埋深大 ,经历长期演化 ,油气藏充注历史复杂 ,油气分布规律受多种因素控制。认为评价叠合盆地的油气资源量时需要注意 :①不能依据氯仿沥青“A”和有机碳含量等实测指标评价烃源岩品质 ,因为这些指标值高并不能完全表征烃源岩的生、排烃量大 ;②不要完全依据生、排烃量评价探区勘探前景 ,因为构造变动强时可以使烃源岩排出的烃量在运移中全部遭到破坏 ;③不宜套用运聚系数法求取资源量 ,因为叠合盆地成藏体系聚油气效率远不如简单盆地 ;④不应依据有限的几口预探井的失利而否定某一地区的勘探前景 ,因为复杂盆地具有复杂而独特的油气成藏机理和分布规律。研究这四方面的地质问题对于准确评价和预测叠合盆地的油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图 7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地 石油地质特征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成藏体系 油气聚集效率 油气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相对储集层质量的控制作用——以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枣Ⅱ、Ⅲ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33
4
作者 宋鹍 金振奎 +4 位作者 王晓卫 张爱红 段志强 王春生 张国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5-339,共5页
王官屯油田位于黄骅坳陷南部,古近系孔店组孔一段枣Ⅱ、枣Ⅲ油层组是其主力含油层系,储集层主要为砂岩,但其储集层质量差异很大,同一层段有的含油,有的却为干层。研究发现,储集层质量的巨大差异主要是沉积环境的差异引起的,物性好、含... 王官屯油田位于黄骅坳陷南部,古近系孔店组孔一段枣Ⅱ、枣Ⅲ油层组是其主力含油层系,储集层主要为砂岩,但其储集层质量差异很大,同一层段有的含油,有的却为干层。研究发现,储集层质量的巨大差异主要是沉积环境的差异引起的,物性好、含油的砂岩为高能河道沉积,砂岩泥质含量低,分选较好,粒度较粗,原生粒间孔隙发育;物性差、干层的砂岩是低能河道沉积,砂岩泥质含量高,分选差,粒度较细,孔隙不发育。辫状河中的高能河道是有利储集层发育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官屯油田 储集层质量差异 沉积相 辫状河 高能河道 低能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生、排烃量计算方法探讨与应用 被引量:73
5
作者 周杰 庞雄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4-27,共4页
烃源岩的生烃量等于其残烃量与排出烃量之和。利用氯仿沥青“A”/总有机碳参数随深度的变化关系 ,可求出烃源岩的残烃率。在烃源岩演化过程中 ,(S1+S2 ) /总有机碳 (生烃潜力指数 )减小的唯一原因是有烃类从烃源岩中排出。无论生烃机制... 烃源岩的生烃量等于其残烃量与排出烃量之和。利用氯仿沥青“A”/总有机碳参数随深度的变化关系 ,可求出烃源岩的残烃率。在烃源岩演化过程中 ,(S1+S2 ) /总有机碳 (生烃潜力指数 )减小的唯一原因是有烃类从烃源岩中排出。无论生烃机制如何 ,烃源岩的现今生烃潜力指数与油气排出以前的原始生烃潜力指数之间的差值始终代表当前每克有机碳的排烃量 (排烃率 ) ,据此可计算生成未熟—低熟油的烃源岩的排烃量。将排烃率与对应的残烃率叠加 ,可求出烃源岩的油气发生率 ,结合烃源岩的厚度、面积、密度及有机碳丰度等资料 ,可计算生烃量。在东营凹陷八面河油田应用此方法发现 ,该区下第三系沙三段、沙四段的泥岩与油页岩的生、排烃演化模式不同 ,泥岩的生烃量巨大 ,但排烃效率很低。图 3表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量 排烃量 油气藏 生烃潜力指数 残烃量 定量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南区古近系层序地层特征及岩性圈闭发育模式 被引量:8
6
作者 陈艳鹏 刘震 +1 位作者 李鹤永 党玉琪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4期17-21,共5页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利用地震、钻井和测井资料,对柴西南地区古近系层序地层框架进行系统分析.古近系处在以中新统内不整合面(T2′)和古新统合新生界之间的不整合面(TR)为顶底界的二级层序中,共发育有3个三级层序:即路乐河层序(SA)、下...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利用地震、钻井和测井资料,对柴西南地区古近系层序地层框架进行系统分析.古近系处在以中新统内不整合面(T2′)和古新统合新生界之间的不整合面(TR)为顶底界的二级层序中,共发育有3个三级层序:即路乐河层序(SA)、下干柴沟层序(SB)和上干柴沟层序(SC).重点分析了下干柴沟层序及上干柴沟层序,认为下干柴沟层序由3个体系域组成:即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上干柴沟层序由于低位体系域不发育,故将其划分为湖侵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两个体系域.另外,分析了柴西南地区不同的体系域中岩性圈闭可能发育位置,并且建立了隐蔽圈闭的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南地区 古近系 层序地层学 岩性圈闭 圈闭发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断裂分形特征及与油气运聚关系 被引量:8
7
作者 江山 刘国勇 云露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36-741,共6页
为了研究塔河油田奥陶系断裂对油气运聚的影响,采用分形研究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顶面(T74界面)断裂体系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断裂体系的分维值与其空间分布的复杂程度密切相关,若断裂体系分维值越高,则断... 为了研究塔河油田奥陶系断裂对油气运聚的影响,采用分形研究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顶面(T74界面)断裂体系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断裂体系的分维值与其空间分布的复杂程度密切相关,若断裂体系分维值越高,则断裂体系空间分布越复杂,深源油、气向上运移的通道条件越好;若断裂体系分维值越低,则越不利于油气运移的发生;分形研究方法在塔河油田得到应用,不仅有助于该区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断裂系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奥陶系 分形 断裂 油气运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南区古近系岩性圈闭形成期次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陈艳鹏 刘震 +1 位作者 李鹤永 党玉琪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1期17-20,共4页
从岩性圈闭的形成机理出发,应用综合泥岩排替压力、砂岩孔隙度和盆地演化史的定量方法分析了柴西南地区古近系的岩性圈闭的形成期次.首先通过岩心分析法、测井孔隙度-含油饱和度交汇图版法及采油强度分析法等方法确定的含油储层的临界... 从岩性圈闭的形成机理出发,应用综合泥岩排替压力、砂岩孔隙度和盆地演化史的定量方法分析了柴西南地区古近系的岩性圈闭的形成期次.首先通过岩心分析法、测井孔隙度-含油饱和度交汇图版法及采油强度分析法等方法确定的含油储层的临界孔隙度来分析储层的有效性,其次根据泥岩盖层封盖能力综合评价参数等级确定的盖层临界排替压力分析盖层的有效性,再次结合盆地埋藏演化史定量分析了岩性圈闭形成期次.结果表明,柴西南区岩性圈闭的形成具有早期性和多期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南区 岩性圈闭 圈闭形成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沾化凹陷南斜坡油气运移条件及运移特征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谢启超 刘震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06年第3期11-15,共5页
油气运移的条件和油气运移的特征决定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沾化凹陷南斜坡不整合面、断层以及各层系储集砂体的空间配置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通道,决定了油气的运移,控制了油气分布。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 油气运移的条件和油气运移的特征决定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沾化凹陷南斜坡不整合面、断层以及各层系储集砂体的空间配置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通道,决定了油气的运移,控制了油气分布。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以不整合面作为运移通道往往可使油气长距离运移形成各种地层油气藏。沾化凹陷南斜坡的油气藏都是油气经过两种或多种输导层阶梯式运移而形成的。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组成的输导系统的末端和边缘是油气运移的重要指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沾化洼陷 断裂 砂体 不整合面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志留系油气钻探失利井原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焦姣 庞雄奇 +2 位作者 庞宏 姜福杰 李建华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122,共8页
为了认识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志留系储层特征及其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利用叠合盆地油气功能要素组合-构造过程叠合-相势耦合控油气成藏的新方法,分析该层系18口钻探失利井原因.结果表明:50%的探井因油气成藏功能要素不全或不能有效组合而失... 为了认识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志留系储层特征及其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利用叠合盆地油气功能要素组合-构造过程叠合-相势耦合控油气成藏的新方法,分析该层系18口钻探失利井原因.结果表明:50%的探井因油气成藏功能要素不全或不能有效组合而失利,6%的探井因油气藏遭受后期构造运动被调整、破坏而失利,44%的探井因晚期相势不能有效复合而失利.该研究能够加深认识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预测的复杂性,检验新方法分析钻探井失利原因的有效性,及其在油气勘探过程中的指导性、对油气勘探区预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 志留系 功能要素组合 构造过程叠合 相势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