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元复合驱提高石油采收率宏观渗流机理的三维油藏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徐晖 秦积舜 +1 位作者 姜汉桥 王家禄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4-97,共4页
利用胶结三维物理模型上布置的压差传感器和饱和度测量探针,通过测量三元复合驱的开采效果、压力场和饱和度场变化,研究了三元复合驱提高波及效率与驱油效率的宏观渗流机理。三元体系在模型内的吸附、滞留、乳化等作用下使渗流阻力增大... 利用胶结三维物理模型上布置的压差传感器和饱和度测量探针,通过测量三元复合驱的开采效果、压力场和饱和度场变化,研究了三元复合驱提高波及效率与驱油效率的宏观渗流机理。三元体系在模型内的吸附、滞留、乳化等作用下使渗流阻力增大,压力上升,流动转向,提高了地层的整体压力,并且在井附近出现显著的压力降漏斗。三元体系从主流线流向两侧非主流线的剩余油区,不仅驱替出主流线上的残余油,而且通过提高波及范围驱替出两侧剩余油区内的剩余油,在油藏内形成一个从主流线向两侧扩展的油墙,提高了宏观波及体积。因此,三元复合驱可以提高波及效率和驱油效率,从而可以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提高采收率 压力场 饱和度场 宏观渗流机理 胶结物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位组合调驱技术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同凯 侯吉瑞 +1 位作者 赵凤兰 李永环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7-51,8-9,共5页
利用微观仿真模型和树脂胶结岩心,对定位组合调驱技术提高采收率机理、调剖及驱油效果进行了研究.分别进行了调剖剂的调剖实验和化学剂的驱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定位组合调驱技术提高采收率不只是调剖与驱油技术的简单加和,两者之间存... 利用微观仿真模型和树脂胶结岩心,对定位组合调驱技术提高采收率机理、调剖及驱油效果进行了研究.分别进行了调剖剂的调剖实验和化学剂的驱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定位组合调驱技术提高采收率不只是调剖与驱油技术的简单加和,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能够起到增强的效果.岩心调剖实验表明,选择顶替段塞时要保证其流变性和主段塞的流变性相同,对于非均质性严重、存在窜流通道的特定油藏,当调剖时机在含水率为90%左右、调剖深度为地层的1/3处时,调剖效果最好.对比分析认为,定位组合调驱技术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组合调驱 提高采收率 协同效应 调驱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动凝胶调驱提高石油采收率机理及矿场实践 被引量:12
3
作者 吴行才 王洪光 +1 位作者 李凤霞 曾庆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9-83,75,共6页
针对蒙古林严重非均质层状普通稠油油藏,在各种物理模型上研究了可动凝胶的调驱作用。实验用原油38℃密度0.8878 g/cm^3,黏度255.4 mPa.s。可动凝胶由800 mg/L聚合物(北京恒聚EORPAM-4)和17.8 mg/L羧酸铬乳液在清水中配成。并联双管... 针对蒙古林严重非均质层状普通稠油油藏,在各种物理模型上研究了可动凝胶的调驱作用。实验用原油38℃密度0.8878 g/cm^3,黏度255.4 mPa.s。可动凝胶由800 mg/L聚合物(北京恒聚EORPAM-4)和17.8 mg/L羧酸铬乳液在清水中配成。并联双管模型水驱至含水98%后注入0.2 PV可动凝胶,再水驱时高渗管(2.58μm2)产液量大幅下降,采出程度有所增大,低渗管(0.151μm^2)产液量和采出程度大幅上升。在仿真微观模型上观测到了可动凝胶堵塞大孔道,扩大波及范围,残余油向出口富集等现象。在直径5 cm、长87.21 cm、水测渗透率0.639μm^2的长填砂管中,注入0.3 PV可动凝胶及后续注水初期注入压力迅速升高,此后缓慢下降并稳定在较高水平,原油采收率提高6.6%。从2002年开始到2008年6月,在蒙古林油田先后开展了可动凝胶调驱先导试验、扩大试验、Ⅰ区推广、工业推广,预计提高采收率4.18%-5.14%。讨论了可动凝胶的生产特征:注入压力上升,转注水后趋于稳定;堵塞大孔道;注采剖面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动凝胶 聚合物/铬凝胶 调驱 物理模拟 作用机理 矿场实践 蒙古林油田 普通稠油油藏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驱后不同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对比评价 被引量:28
4
作者 韩培慧 苏伟明 +3 位作者 林海川 高淑玲 曹瑞波 李宜强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4-48,92,共6页
应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聚驱后不同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差异及其驱油机理.实验过程中,利用饱和度监测技术测量物理模型剩余油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聚驱后通过井网加密和化学驱结合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在实验设计的几种驱... 应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聚驱后不同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差异及其驱油机理.实验过程中,利用饱和度监测技术测量物理模型剩余油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聚驱后通过井网加密和化学驱结合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在实验设计的几种驱油方法中,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最好,聚驱后采收率提高值达到了17.2%.饱和度场分析表明,低渗透层主要是通过扩大波及体积,高渗透层主要是通过提高驱油效率的机理来进一步提高聚驱后采收率,所以在选择聚驱后驱油方法时应综合考虑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驱油效率的双重驱油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聚驱 聚驱后化学驱 采收率 含水率 含油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水对岩石润湿性及渗吸采收率的影响实验 被引量:9
5
作者 王锐 吕成远 +2 位作者 岳湘安 伦增珉 陈亚强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8-50,共3页
渗吸作用是油藏基质原油开采的关键,CO2溶入地层水将对渗吸作用产生影响.进行了亲水岩心的润湿性转变实验,测试了亲油岩心在碳酸水浸泡前后润湿接触角的变化,比较了亲油性岩心在碳酸水和盐水中的渗吸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模拟油浸泡法使... 渗吸作用是油藏基质原油开采的关键,CO2溶入地层水将对渗吸作用产生影响.进行了亲水岩心的润湿性转变实验,测试了亲油岩心在碳酸水浸泡前后润湿接触角的变化,比较了亲油性岩心在碳酸水和盐水中的渗吸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模拟油浸泡法使得岩心润湿性变为油湿性;油湿性岩心经过碳酸水浸泡可使润湿性向水湿性转变;碳酸水有利于改善油湿性岩心渗吸效果,促进渗吸过程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吸 岩心润湿性 接触角 碳酸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在原油中的分子扩散系数和溶解度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李东东 侯吉瑞 +2 位作者 赵凤兰 王少朋 岳湘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5-408,共4页
为了满足CO2驱油施工设计和油藏模拟的需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测量气体溶解度和扩散系数的实验装置。导出了包含这两个参数的气体压力时间线性关系式。采用压力降落法在50℃、70℃、105℃温度和静态条件下,测定CO2-吉林红岗原油体系的压... 为了满足CO2驱油施工设计和油藏模拟的需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测量气体溶解度和扩散系数的实验装置。导出了包含这两个参数的气体压力时间线性关系式。采用压力降落法在50℃、70℃、105℃温度和静态条件下,测定CO2-吉林红岗原油体系的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对所得曲线进行线性拟合,求得了实验条件下CO2在吉林红岗原油中的溶解度和扩散系数。讨论了平衡压力,压力、温度对溶解度和扩散系数的影响,得到了每一实验温度下溶解度平衡压力、扩散系数平衡压力线性拟合关系式。在105℃温度下,静态条件下的扩散系数值在10-7m2/s数量级,而动态条件下(转速600r/min)则增至10-6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吉林红岗原油 溶解度 扩散系数 实验测定 测定装置 压力降落法 平衡压力 计算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成胶的淀粉-聚丙烯酰胺水基凝胶调堵剂性能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宏岭 侯吉瑞 +2 位作者 岳湘安 杨升峰 曹建宝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8-361,343,共5页
题示调堵剂由4.1%淀粉、4.1%AM、0.16%引发剂、0.04%交联剂组成,用吉林油田采出水(矿化度5.15 g/L)配制,30℃成胶时间17小时,成胶强度(通过面积28.3 cm2的两层20目筛网所需驱动压力)为0.85~0.95 MPa,加入0.02%~0.20%缓聚剂可使成胶时... 题示调堵剂由4.1%淀粉、4.1%AM、0.16%引发剂、0.04%交联剂组成,用吉林油田采出水(矿化度5.15 g/L)配制,30℃成胶时间17小时,成胶强度(通过面积28.3 cm2的两层20目筛网所需驱动压力)为0.85~0.95 MPa,加入0.02%~0.20%缓聚剂可使成胶时间延至25~90小时.可用不同油藏采出水(矿化度4.47~263 g/L)配制,在各该油藏温度下(40~120℃)成胶.在30 m长40~60目含粘土约30%的露头砂填充管中注入9.5 m长调堵剂,沿程压力表明该调堵剂运移性能良好;入口处表观粘度计算值为0.05 Pa·s,8.16 m处下降至0.04 Pa·s;成胶后入口注水压力达60 MPa时,5.50 m及以下压力降至零.在2 m长、K=9.78 μm2填砂管中以不同流量注入调堵剂,流出后的成胶率≥90%.在渗透率0.199~23.7μm2的4支1 m长填砂管注入0.3 PV调堵剂,成胶后注水突破压力梯度(7.8~8.4 MPa/m)、水驱至9 PV时的残余阻力系数(30~2850)及封堵率(96.7%~99.7%)均随原始渗透率增大而增大.0.3 m长2组高低渗填砂管并联,注入0.35 PV调堵剂时的分流率比与渗透率级差成正比,成胶后注水分流率发生反转.图3表5参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剖堵水剂 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交联凝胶 地下成胶 封堵特性 运移性能 高渗透层 吉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溶液在低渗透油层中的适应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刘剑 张立娟 +2 位作者 高伟栋 岳湘安 王楠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1-73,共3页
聚合物溶液的注入性和驱油能力是评价聚合物驱在油藏适应性方面的重要内容。通过室内不同渗透率岩心的流动实验,研究了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00×10~4和800×10~4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在低渗透岩心中的注入性和驱油能力,并在... 聚合物溶液的注入性和驱油能力是评价聚合物驱在油藏适应性方面的重要内容。通过室内不同渗透率岩心的流动实验,研究了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00×10~4和800×10~4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在低渗透岩心中的注入性和驱油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低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溶液在低渗透油层的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700和1 200mg/L的聚合物溶液能够注入到渗透率大于30×10^(-3)μm^2的岩心中,且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浓度越低,越易注入;但是,相对分子质量为400×10~4的聚合物溶液在岩心下部的驱油能力较差。综合比较聚合物溶液的注入性和驱油能力,对于渗透率为10×10^(-3)~50×10^(-3)μm^2的低渗透油藏,建议选择相对分子质量为800×10~4、质量浓度为700mg/L的聚合物溶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注入性 低渗透油层 阻力系数 驱油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生气凝胶泡沫体系单液法深部调剖剂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赵仁保 岳湘安 +3 位作者 侯吉瑞 赵凤兰 许润璇 赵根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2-365,共4页
本研究目的是利用以石灰水处理油田回注污水时产生的污泥,制备自生气凝胶泡沫体系,用作单液法深部调剖剂.在密闭容器中,含62%碳酸钙和15%碳酸镁的污泥,与8%盐酸或8%盐酸+3.2%水玻璃+起泡剂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16℃),随初始压力的增大按... 本研究目的是利用以石灰水处理油田回注污水时产生的污泥,制备自生气凝胶泡沫体系,用作单液法深部调剖剂.在密闭容器中,含62%碳酸钙和15%碳酸镁的污泥,与8%盐酸或8%盐酸+3.2%水玻璃+起泡剂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16℃),随初始压力的增大按指数增大,0.8 MPa时反应基本不进行,与18%盐酸反应达到的平衡压力,随温度升高(14~60℃)略有增大(0.58~0.66 MPa).因此,此种泡沫体系的制备和注入应在加压条件下进行.以碳酸钙代替污泥与8%盐酸和3.2%水玻璃密闭反应,随碳酸钙量增大,体系pH值升高,成胶时间缩短,pH>4时成胶时间≤4小时,生成的水玻璃凝胶泡沫细小而稳定.通过具有含污泥段的高渗透石英砂填砂管分别注入8.2%盐酸、8.2%盐酸+起泡剂、8.2%盐酸+3.2%水玻璃+起泡剂,测绘注入压力曲线,只有注入第3种体系时注入压力才会持续地大幅度升高,最大压力超过注水压力100倍以上,产生了很强的封堵效果.图4表2参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气泡沫体系 凝胶泡沫体系 高碳酸钙污泥 水玻璃 调驱剂 单液法 可行性 回注污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丹油田注水伤害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孙丽丽 侯吉瑞 +2 位作者 赵凤兰 张钧溢 梁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7-140,162,共5页
苏丹3/7油区采用降压开采,随着地层压力逐渐降低,需要通过注水保持地层能量,而避免注水对储层造成伤害是高效开发的关键。本文采用室内岩心模拟实验,研究注入流速和注水水质及压力等对苏丹3/7油区储层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注入流... 苏丹3/7油区采用降压开采,随着地层压力逐渐降低,需要通过注水保持地层能量,而避免注水对储层造成伤害是高效开发的关键。本文采用室内岩心模拟实验,研究注入流速和注水水质及压力等对苏丹3/7油区储层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注入流速、悬浮颗粒粒径、含油量是引起储层伤害的主要原因。建议注入流速小于2 mL/min,注入水的矿化度不小于5070 mg/L,含油量低于40 mg/L,固体悬浮颗粒粒径小于1.6μm,降压开采时压力保持在11 MP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 储层伤害 注入流速 乳化油 悬浮颗粒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质沉积抑制剂和清除剂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赵凤兰 鄢捷年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0-312,309,共4页
根据溶液对350nm紫外光的相对吸收率测定加入抑制剂引起的渤海SZ36 1油田稠油沥青质甲苯/正庚烷溶液中沥青质的浓度变化,评价抑制剂对沥青质沉积的抑制率。加量为8mg/L时的室温抑制率,YZ 06高达52%,油酸正丁酯为18%,其余(十二烷基苯磺... 根据溶液对350nm紫外光的相对吸收率测定加入抑制剂引起的渤海SZ36 1油田稠油沥青质甲苯/正庚烷溶液中沥青质的浓度变化,评价抑制剂对沥青质沉积的抑制率。加量为8mg/L时的室温抑制率,YZ 06高达52%,油酸正丁酯为18%,其余(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木质素磺酸盐、丙三醇、DA 80)在30%左右;抑制率随加量增大而增大,DA 80在加量24mg/L时达80%,YZ 06在加量32mg/L时达100%。YZ 06和DA 80为工业品抑制剂,分别含有正电性聚醚多元醇和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在60℃用正庚烷沉淀出含胶质的沥青质,与去油油砂粉混合,模拟井下沥青质沉积物。在室温下,甲苯和二甲苯在2h内可将其中的沥青质完全溶解;L 01的室温溶解率随用量增大而增大,用量为200mL/g(含胶质沥青质)时达83 8%,用量75mL/g时溶解率随温度升高(20~80℃)而增大。在室温下甲苯和二甲苯的溶解率最高(78 1%和74 7%),L 01和L 02分别为53 5%和40 4%。L 01和L 02为工业品有机垢清除剂,除甲苯二甲苯混合物和分散剂外,还含有降粘剂、石油磺酸盐(L 01)或盐酸、乳化剂(L 02)等,综合性能良好。图2表5参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沉积 抑制剂 清除剂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木质素磺酸盐 油酸正丁酯 聚氧丙烯醚 聚醚多元醇 石油磺酸盐 抑制率 溶解率 浓度变化 聚氧乙烯 温度升高 综合性能 正庚烷 工业品 二甲苯 增大 室温 吸收率 紫外光 丙三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铝与酚醛交联HPAM弱凝胶体系对比性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吕鑫 岳湘安 +1 位作者 侯吉瑞 景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7-120,共4页
针对实验室自制有机铝交联体系L-2和酚醛交联体系FA-1,从性能和结构方面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表明,L-2的成胶时间比FA-1长,FA-1的耐温抗盐能力均比L-2强。通过电镜扫描照片分析得出,交联剂与聚合物分子之间形成了网络结构、树枝状结构... 针对实验室自制有机铝交联体系L-2和酚醛交联体系FA-1,从性能和结构方面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表明,L-2的成胶时间比FA-1长,FA-1的耐温抗盐能力均比L-2强。通过电镜扫描照片分析得出,交联剂与聚合物分子之间形成了网络结构、树枝状结构、层状结构,并且结点增多结构增强,增强了体系的耐温抗盐能力。FA-1比L-2的交联点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其稳定性进一步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铝 酚醛 弱凝胶 耐温抗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酚醛树脂水溶液的分散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廖成锐 董朝霞 +2 位作者 林梅钦 杨苗杰 李明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7-70,共4页
酚醛树脂水溶液是为改善油田深部调剖剂的耐温耐盐性能而合成的一种新型调剖剂,其在水中的分散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深部调剖效果。采用扫描电镜法、动态光散射法、浊度法和粘度测定方法研究了该溶液中酚醛树脂分子聚集体的分散稳定性。结... 酚醛树脂水溶液是为改善油田深部调剖剂的耐温耐盐性能而合成的一种新型调剖剂,其在水中的分散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深部调剖效果。采用扫描电镜法、动态光散射法、浊度法和粘度测定方法研究了该溶液中酚醛树脂分子聚集体的分散稳定性。结果表明,酚醛树脂在去离子水中分散时,其分子聚集体的平均流体力学直径为102~116nm。酚醛树脂分子聚集体的平均流体力学直径、酚醛树脂水溶液的浊度随溶液中NaCl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聚集体的Zeta电位随NaCl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溶液的分散稳定性降低;二价阳离子对溶液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大于一价阳离子。去离子水中酚醛树脂溶液的高温稳定性较好;NaCl质量浓度低于3 000mg/L,酚醛树脂的分散稳定性较好,随着NaCl质量浓度增加,分散稳定性交差。因此,酚醛树脂水溶液具有较好的分散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醛树脂 水溶液 聚集体 分散稳定性 深部调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改建储气库注采速度敏感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杜玉洪 李苗 +1 位作者 杜建芬 罗玉琼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30,共4页
针对长岩芯试验研究注采速度敏感性中存在的可重复性差、围压与系统压力高、误差较大、注入速度与实际地层气水界面运动速度偏大等问题,提出了采用短岩芯进行物理实验的研究方案与技术思路,完成了注气速度敏感性实验和采气速度敏感性实... 针对长岩芯试验研究注采速度敏感性中存在的可重复性差、围压与系统压力高、误差较大、注入速度与实际地层气水界面运动速度偏大等问题,提出了采用短岩芯进行物理实验的研究方案与技术思路,完成了注气速度敏感性实验和采气速度敏感性实验,取得了油藏改建成储气库时有关注气速度与库容能力、采气速度与水驱气效率的一般性认识。对我国的能源战略规划、西气东输工程等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注气速度 采气速度 库容能力 短岩芯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6加密井区井网井距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建奇 杨志伦 +1 位作者 杨显贵 赵传峰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9-121,共3页
苏里格气田苏6加密井区属于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砂体连续性差。井网井距的合理确定是此类气藏有效开发的关键问题。采用目标区块的实际地质模型,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6套井网形式,通过对比不同井网的开发效果确定最佳井网井距。数值模拟... 苏里格气田苏6加密井区属于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砂体连续性差。井网井距的合理确定是此类气藏有效开发的关键问题。采用目标区块的实际地质模型,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6套井网形式,通过对比不同井网的开发效果确定最佳井网井距。数值模拟研究发现,苏6加密井区的最佳单井控制面积为0.355km2,最佳井距为600m,最佳排距为600~800m。研究结果可为目标区块以及同类区块的有效开发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井网 井距 数值模拟 单井控制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P体系与大港和大庆原油的乳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立娟 岳湘安 郭振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4-76,共3页
为了更为真实地反映化学驱中ASP三元复合体系与原油在地下的乳化过程,以大港和大庆原油为例,采用多测点长岩心,研究了不同碱用量条件下,NaOH/石油磺酸盐/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三元复合体系在驱替过程中与原油的乳化特性。结果表明,ASP三... 为了更为真实地反映化学驱中ASP三元复合体系与原油在地下的乳化过程,以大港和大庆原油为例,采用多测点长岩心,研究了不同碱用量条件下,NaOH/石油磺酸盐/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三元复合体系在驱替过程中与原油的乳化特性。结果表明,ASP三元复合体系以油藏中的平均流速(约1m/d)驱替大港原油和大庆原油,在运移数厘米距离内就发生了乳化作用。ASP体系乳化原油的难易程度、乳化量及形成乳状液的稳定性与原油酸值、原油粘度和碱用量密切相关。碱用量越高,乳化量越大,乳状液越稳定。与高酸值、高粘度的大港原油相比,ASP体系与低酸值、低粘度的大庆原油易于发生乳化,但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较弱,乳化量较小。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乳化对提高采收率和采油速度有较大的贡献,乳化能力较好的体系,采油速度和采收率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驱 多孔介质 乳状液 乳化 采收率 三元复合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孔隙网络模型的微观水驱油驱替特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民锋 姜汉桥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1-95,共5页
结合逾渗理论,采用截断威布尔分布作为孔喉特征分布函数,模拟储层岩心的初次油驱过程和二次水驱过程,建立了油水两相三维准静态孔隙网络模型;通过模型计算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孔隙网络模型的有效性。利用建立的孔隙网络模型,研究了... 结合逾渗理论,采用截断威布尔分布作为孔喉特征分布函数,模拟储层岩心的初次油驱过程和二次水驱过程,建立了油水两相三维准静态孔隙网络模型;通过模型计算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孔隙网络模型的有效性。利用建立的孔隙网络模型,研究了岩心在水湿情况下,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如孔喉比、配位数、形状因子等对水驱油驱替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心的孔喉比越小、配位数和形状因子越大,残余油饱和度越小,水驱油的驱替效果越好;形状因子的变化对驱油效率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网络模型 逾渗理论 微观孔隙结构 驱替特征 微观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特殊的水驱特征曲线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传峰 姜汉桥 +2 位作者 陈民锋 李秀生 赵仁保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26-628,共3页
在砂岩油藏的水驱动态分析和预测中,水驱特征曲线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利用裂缝性砂岩油藏相对渗透率的特殊形式,根据双重介质两相渗流理论推导出了裂缝性砂岩油藏水驱特征曲线的解析表达式,并计算了相应的理论曲线。物理模拟... 在砂岩油藏的水驱动态分析和预测中,水驱特征曲线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利用裂缝性砂岩油藏相对渗透率的特殊形式,根据双重介质两相渗流理论推导出了裂缝性砂岩油藏水驱特征曲线的解析表达式,并计算了相应的理论曲线。物理模拟、数值模拟以及现场实例证实,与常规砂岩油藏不同,裂缝性砂岩油藏的水驱特征曲线在高含水期会出现上翘现象,最后根据这种特殊的现象为裂缝性砂岩油藏水驱曲线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砂岩油藏 水驱特征曲线 相对渗透率曲线 高含水期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胶颗粒调剖剂IPG的应用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同凯 赵凤兰 +1 位作者 侯吉瑞 李永环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6-379,共4页
采用具有七个采压点的填砂管和树脂胶结岩心,在80℃下,考察了0.5%改进预交联凝胶颗粒调剖剂IPG的流变性、注入性、选择注入性、调剖封堵特性及调驱性能。结果表明,IPG凝胶颗粒极易溶于水,在7.34 1/s下的溶液黏度为55.6 mPa.s。注入量约0... 采用具有七个采压点的填砂管和树脂胶结岩心,在80℃下,考察了0.5%改进预交联凝胶颗粒调剖剂IPG的流变性、注入性、选择注入性、调剖封堵特性及调驱性能。结果表明,IPG凝胶颗粒极易溶于水,在7.34 1/s下的溶液黏度为55.6 mPa.s。注入量约0.6 PV时,渗透率为3774.5×10-3、2132.3×10-3、943.6×10-3μm2填砂管的注入压力分别为15.0、150.1、1050 kPa,而渗透率为13.23×10-3μm2填砂管的注入压力高达16.8 MPa。IPG调剖剂的选择注入性能和深部注入能力良好。当填砂管水相渗透率约500×10-3μm2时,调剖剂封堵性能最佳;岩心渗透率级差为4时的剖面改善率约74%。调驱实验结果表明,调剖剂注入量为0.3 PV时,总采收率可以在水驱基础上提高2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交联凝胶颗粒 调剖 渗透率 注入压力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缔合型聚合物浓度对SZ36-1油田油水界面性质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肖娜 林梅钦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0-142,共3页
为了研究耐盐疏水缔合聚合物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采用界面张力仪、表面粘弹性仪和Zeta电位仪研究了不同浓度聚合物对原油模拟油与模拟水体系的界面张力、界面剪切粘度、Zeta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相为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时,随聚合... 为了研究耐盐疏水缔合聚合物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采用界面张力仪、表面粘弹性仪和Zeta电位仪研究了不同浓度聚合物对原油模拟油与模拟水体系的界面张力、界面剪切粘度、Zeta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相为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时,随聚合物浓度增加,原油模拟油油水界面张力降低,界面剪切粘度增加,Zeta电位的绝对值总体呈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聚合物 界面张力 界面剪切粘度 ZETA电位 油水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