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硫石油焦制备高储气性能天然气吸附剂 被引量:9
1
作者 张淮浩 陈进富 +2 位作者 郭绍辉 历宇 刘丹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3-318,共6页
以高硫石油焦为原料,KOH为活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表面活性剂制备天然气吸附剂,分析了高硫焦基吸附剂的孔结构和孔分布特征,讨论了高硫焦制备吸附剂的活化机理。结果表明,预活化中加入表面活性剂SDBS可提高KOH与原料的混合均匀... 以高硫石油焦为原料,KOH为活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表面活性剂制备天然气吸附剂,分析了高硫焦基吸附剂的孔结构和孔分布特征,讨论了高硫焦制备吸附剂的活化机理。结果表明,预活化中加入表面活性剂SDBS可提高KOH与原料的混合均匀度,对活化效果有利。最优活化条件下制备的吸附剂样品GSR3和GSR4的微孔容积分别达到1.098 5 cm3.g-1和1.319 3 cm3.g-1,孔径分布集中在0.9 nm^1.5 nm;在25℃、充放气压力3.5 MPa和0.1 MPa下,GSR3、GSR4对甲烷的质量吸附量分别达到0.139和0.145,有效体积脱附量达到111和115。粉体高硫焦基吸附剂的性能非常接近于低硫焦基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剂 天然气吸附 高硫石油焦 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质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被引量:8
2
作者 魏小芳 张忠智 +1 位作者 罗一菁 郭绍辉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5年第7期7-9,共3页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以其成本低、环境友好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生物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难降解的重质石油烃尤其是芳烃的生物降解基因和机理的研究。微观上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石油烃生物降解的机理、宏观上应用先进的仪器研...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以其成本低、环境友好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生物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难降解的重质石油烃尤其是芳烃的生物降解基因和机理的研究。微观上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石油烃生物降解的机理、宏观上应用先进的仪器研究石油烃的降解和物理参数相关性的规律,筛选优势降解菌或菌群培育高效基因工程菌,通过对降解石油中重质组分的菌群进行群落分析和同生菌群的强化研究,认为不可培养微生物的研究和从分子水平重建石油降解微生物区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生物修复 重质油降解 分子生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被引量:10
3
作者 蒲俊霖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33-35,共3页
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阶段之一。在这个阶段,新生容易在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诸多困惑。为此,要帮助新生明确奋斗目标,学会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学会生活。
关键词 大学一年级新生 困惑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兴42块兴53井组MD膜驱油研究 被引量:40
4
作者 高芒来 陈素青 +2 位作者 孟秀霞 陈定珊 潘惠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5-69.7,共6页
将辽河油田兴42油藏岩心以不同方式处理并饱和兴隆台采油厂脱气脱水原油,在65~67℃下用兴二联回注水驱替至流出液含水98%,再用MD 1膜驱剂(一种单分子双季铵盐,分析试剂)的0.01mmol/L水溶液驱替至含水98%,得到了如下驱油结果并从MD膜驱... 将辽河油田兴42油藏岩心以不同方式处理并饱和兴隆台采油厂脱气脱水原油,在65~67℃下用兴二联回注水驱替至流出液含水98%,再用MD 1膜驱剂(一种单分子双季铵盐,分析试剂)的0.01mmol/L水溶液驱替至含水98%,得到了如下驱油结果并从MD膜驱油机理作了解释:在水驱基础上MD膜驱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在直接饱和原油的岩心上一般很高,3个岩心为13.32%~15.73%,1个岩心为8.86%;在含束缚水的油饱和岩心上略低(15.92%和9.37%);在洗油、洗盐的含束缚水的油饱和岩心上极低(1.96%);在油中长期浸泡后的洗油、洗盐、含束缚水油饱和岩心上则很高(16.19%和15.93%);在直接饱和油的非油藏岩心上很低(4.04%)。在兴42块兴53一注五采高含水井组实施了MD膜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井组油井含水80.0%~98.3%,平均92.4%),1998年5~10月注入有效成分25%的工业膜驱剂40t,注入液浓度2500~3000mg/L,注入总量0.005PV。5口采油井中有4口增产油、增产气并减产水,有效期超过2年。截止2000年11月有效期尚未结束,每注入1t工业膜驱剂已增产原油172t,经济效益可观。给出并讨论了膜驱油前后全井组和2口典型井的产油、含水曲线及全井组产气曲线。膜驱油过程伴随油井增产气过程,其特点是检验膜驱是否有效及有效期长短的矿场判据。图5表4表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兴42块兴53井组 MD膜驱油 研究 分子沉积 MD膜驱剂 单分子双季铵盐 岩心驱替实验 驱油效率 先导性矿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溶液深部调剖矿场试验 被引量:82
5
作者 李明远 林梅钦 +4 位作者 郑晓宇 吴肇亮 王兆江 郑文梅 马云池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4-147,共4页
本文介绍了聚丙烯酰胺 /柠檬酸铝交联聚合物溶液深部调剖矿场试验。结果表明 ,低浓度的交联聚合物溶液可堵塞水驱形成的水通道 ,使驱替液进入含油层 ,提高注水井注入压力 ;交联聚合物溶液进入高渗层可产生微观溶液流改向作用 ,具有调剖... 本文介绍了聚丙烯酰胺 /柠檬酸铝交联聚合物溶液深部调剖矿场试验。结果表明 ,低浓度的交联聚合物溶液可堵塞水驱形成的水通道 ,使驱替液进入含油层 ,提高注水井注入压力 ;交联聚合物溶液进入高渗层可产生微观溶液流改向作用 ,具有调剖、驱油功能 ,能增加生产井的产油量 ,降低产液量和含水率 ;交联聚合物溶液可不断向地层深部推进 ,起到深部调剖、液流改向作用 ;通过调整聚合物浓度、注入方式可控制注入压力、改善驱油效果 ,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 聚合物溶液 凝胶 深部调剖 高聚物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原胶的性能与应用 被引量:23
6
作者 李兴存 张忠智 +2 位作者 王洪君 陈进富 李术元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7-50,共4页
重点介绍了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生物合成黄原胶的发酵工艺以及产品分离提纯工艺 ;介绍了黄原胶的分子结构和其假塑流变性、对酸碱稳定性、悬浮乳化性以及与增稠剂的协效性等性能 ,并介绍了其在食品、石油和纺织等领域的应用 ;最后对目前国... 重点介绍了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生物合成黄原胶的发酵工艺以及产品分离提纯工艺 ;介绍了黄原胶的分子结构和其假塑流变性、对酸碱稳定性、悬浮乳化性以及与增稠剂的协效性等性能 ,并介绍了其在食品、石油和纺织等领域的应用 ;最后对目前国内外黄原胶生产状况作了调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原胶 增稠剂 性能 生产 应用 玉米淀粉 发酵 分离 结构 提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离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胶束性质 被引量:31
7
作者 孙志斌 张禹负 +3 位作者 李彩云 翁蕊 杨普华 罗幼松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5-128,共4页
为了研究化学驱中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混合胶束性质,给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色谱分离预测提供必要的参数,测定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TX 100混合体系的表面张力,考察了电解质浓度、种类和温度对混合体系临界胶束浓度(cmc)和相互作... 为了研究化学驱中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混合胶束性质,给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色谱分离预测提供必要的参数,测定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TX 100混合体系的表面张力,考察了电解质浓度、种类和温度对混合体系临界胶束浓度(cmc)和相互作用参数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混合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最低值介于两种表面活性剂之间。在相同表面张力下,混合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比单一表面活性剂浓度低,说明SDBS与TX 100混合体系的表面活性剂在降低表面张力效率方面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在无机电解质浓度远大于表面活性剂浓度时,SDBS/TX 100混合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可用规则溶液理论来描述,但测试中的温度、电解质浓度和种类的变化对该体系相互作用参数均产生影响,说明规则溶液理论有一定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 非离子 混合表面活性剂 表面张力 CFI^C 相互作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装置沉降器内结焦的微观结构及其生长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35
8
作者 魏耀东 宋健斐 +2 位作者 张锴 高岱巍 时铭显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5-449,共5页
对催化裂化装置(FCCU)沉降器内结焦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焦形态主要有4种,丝状焦、滴状焦、块状焦和颗粒状焦。各种结焦形态的成因机理不同,微观结构及生长过程也不同。丝状焦是由铁、镍金属元素催化烃类气体,以及易生焦物发... 对催化裂化装置(FCCU)沉降器内结焦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焦形态主要有4种,丝状焦、滴状焦、块状焦和颗粒状焦。各种结焦形态的成因机理不同,微观结构及生长过程也不同。丝状焦是由铁、镍金属元素催化烃类气体,以及易生焦物发生脱氢缩合反应,以催化剂颗粒形成结焦中心并逐渐长大形成细丝状焦炭;滴状焦是由稠环芳烃脱氢缩合反应而生成,高沸点未汽化油滴黏附在催化剂颗粒或器壁表面形成“焦核”,即由重芳烃、胶质、沥青质脱氢缩合反应和二烯烃聚合环化反应而生成的;块状焦是高沸点未汽化油滴相互溶解后,再脱氢缩合反应或聚合环化反应而形成的结焦;颗粒状焦是油气在气相中脱氢缩合反应或聚合环化反应形成的微小结焦颗粒相互团聚形成的颗粒簇。催化裂化装置沉降器内的结焦一般是上述几种结焦过程的组合,是催化结焦和非催化结焦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沉降器 结焦 微观结构 生长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D-1膜驱剂在油砂表面的吸附及润湿性研究 被引量:38
9
作者 高芒来 李奇 +1 位作者 王建设 许海洁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0-73,共4页
分子沉积(MD)膜驱油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新方法。在题示实验研究中所用MD膜驱剂MD 1是一种分析纯单分子双季铵盐,油砂未洗油,取自辽河兴隆台109井。介绍了溴百里酚蓝为指示剂测定水溶液中MD 1质量浓度的方法,在10~300mg/L范围内溶... 分子沉积(MD)膜驱油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新方法。在题示实验研究中所用MD膜驱剂MD 1是一种分析纯单分子双季铵盐,油砂未洗油,取自辽河兴隆台109井。介绍了溴百里酚蓝为指示剂测定水溶液中MD 1质量浓度的方法,在10~300mg/L范围内溶液吸光度与浓度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MD 1在油砂上的吸附很快,在25℃下4h即基本达到平衡,吸附量随MD 1溶液pH值升高而增大,pH值在2~4之间时增加快,在4~9之间时增加慢,在9~12之间时又增加快,由此确定吸附主要是静电作用的结果,油砂表面的电荷性质和电荷量是决定吸附的主要因素。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定律,即为单分子层吸附,计算求得25℃和40℃时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3.04和12.68mg/g油砂,吸附热为-15.2kJ/mol。在吸附MD 1后的油砂上汽油的相对接触角由43.68°增大至49.56°,油砂表面亲油性减弱,亲水性增强。在油砂上吸附成膜时放热,成膜表面润湿性改变,是MD膜驱剂提高原油采收率的2个重要因素。图4表1参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1膜驱剂 油砂 研究 表面吸附 分子沉积膜驱剂 双季铵盐化合物 水溶液吸附 表面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交联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56
10
作者 赵怀珍 吴肇亮 +2 位作者 郑晓宇 林梅钦 李明远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2-65,共4页
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水溶性交联聚合物微球。交联比为0 1%、0 5%、1 0%时,微球平均粒径分别为74 9、151 8、214 9nm。水化时间由0增至144h时,微球平均粒径由106 7nm增大到189 5nm。盐质量分数由0增至0 5%时,微球平均粒径由202 7nm减... 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水溶性交联聚合物微球。交联比为0 1%、0 5%、1 0%时,微球平均粒径分别为74 9、151 8、214 9nm。水化时间由0增至144h时,微球平均粒径由106 7nm增大到189 5nm。盐质量分数由0增至0 5%时,微球平均粒径由202 7nm减小到93 5nm。微孔滤膜封堵性能随水化时间无明显变化,随盐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明显降低。岩心封堵实验表明,交联聚合物微球对气测渗透率为3 058μm2的岩心的流动阻力可达120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微乳液聚合 交联聚合物微球 交联比 水化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室内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庆忠 张忠智 +2 位作者 王洪君 罗一菁 郭绍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8-382,共5页
综述了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 (MEOR)室内研究新进展 ,涉及的论题如下。①MEOR用菌种筛选 :原则 ,要求 ,一种简单筛选程序 ,性能评价项目和方法 ,营养液组成和选择 ;②MEOR机理简述 ;③岩心模拟实验 :装置和程序 ;④MEOR研究中的PCR技术 ... 综述了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 (MEOR)室内研究新进展 ,涉及的论题如下。①MEOR用菌种筛选 :原则 ,要求 ,一种简单筛选程序 ,性能评价项目和方法 ,营养液组成和选择 ;②MEOR机理简述 ;③岩心模拟实验 :装置和程序 ;④MEOR研究中的PCR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 :菌种检测 ;⑤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驱油 提高原油采收率 MEOR 菌种筛选 岩心模拟实验 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进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柠檬酸铝交联体系分类探讨 被引量:71
12
作者 李明远 董朝霞 吴肇亮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3-345,共3页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 ,在不同的聚合物浓度范围内 ,HPAM /柠檬酸铝交联体系之所以在外观上存在明显的差别 ,其本质在于聚合物分子在水中的存在形态不同。在一定条件下 ,当聚合物浓度低于某一浓度时 ,聚合物以分子线团形式分散在...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 ,在不同的聚合物浓度范围内 ,HPAM /柠檬酸铝交联体系之所以在外观上存在明显的差别 ,其本质在于聚合物分子在水中的存在形态不同。在一定条件下 ,当聚合物浓度低于某一浓度时 ,聚合物以分子线团形式分散在水中 ,形成交联聚合物溶液 ;当聚合物浓度高于此浓度时 ,聚合物分子线团之间发生交联形成网状结构 ,成为凝胶 ;凝胶的强度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聚合物浓度较低时形成的凝胶为弱凝胶 ,聚合物浓度较高时形成的凝胶为整体凝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铝 交联体系 油田 调剖 驱油 聚丙烯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AOH/NaOH混合碱体系对ZSM-5沸石的改性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李莎 李玉平 +3 位作者 狄春雨 张鹏飞 潘瑞丽 窦涛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3-588,共6页
采用四丙基氢氧化铵和氢氧化钠有机无机混合碱TPAOH/NaOH体系对ZSM-5分子筛进行改性处理,得到了具有介孔和微孔的ZSM-5分子筛。用XRD、N2吸附脱附、NH3-TPD、SEM等手段对改性后的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碱处理ZSM-5分子筛会使分子筛同... 采用四丙基氢氧化铵和氢氧化钠有机无机混合碱TPAOH/NaOH体系对ZSM-5分子筛进行改性处理,得到了具有介孔和微孔的ZSM-5分子筛。用XRD、N2吸附脱附、NH3-TPD、SEM等手段对改性后的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碱处理ZSM-5分子筛会使分子筛同时脱硅和脱铝。当混合碱体系中总OH-浓度一定时,随TPA+/OH-比值的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均会使分子筛的微孔结构数量减少,介孔结构数量增加。同时,还会改变分子筛的酸性,TPA+/OH-比值适合的混合碱体系可在生成介孔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微孔结构,并减少分子筛的强酸数量,在甲醇制烯烃反应(MTO)中表现出较高的丙烯选择性。与无机碱NaOH相比,TPAOH对分子筛的改性速率较慢而且温和,具有可控性,可以起到孔道生长调节剂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 沸石 ZSM-5 碱处理 MT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D-1膜驱剂溶液的界面特性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高芒来 佟庆笑 孟秀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4-77,共4页
以非离子、阳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 10、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作对比剂,在20℃用吊环法实验测定了膜驱剂MD 1(一种单分子双季铵盐)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MD 1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基... 以非离子、阳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 10、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作对比剂,在20℃用吊环法实验测定了膜驱剂MD 1(一种单分子双季铵盐)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MD 1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基本上不随溶液浓度而变,其值约71.5mN/m,比纯水表面张力理论值仅约低2%,说明MD 1不具有表面活性,是表面非活性物质。模拟油(1%胶质沥青质的煤油溶液,胶质沥青质为辽河兴隆台原油在体积比2∶3的甲醇/苯中的沉淀物)与MD 1水溶液之间的界面张力在MD 1浓度增至25mg/L时开始下降,250mg/L时降至稳定值(20mN/m左右),只下降36%,不形成低界面张力体系。界面张力下降是MD 1在界面吸附富集的结果。模拟油与1000mg/LOP 10+MD 1混合水溶液之间的界面粘度随MD 1浓度(0,300,500mg/L)增加而降低,降低幅度在低转动角速度下随角速度增加而增大,在高角速度下趋于一致。由于OP 10不具有与MD 1相互作用的基团,加入MD 1引起界面粘度(即界面膜强度)降低,是MD 1与胶质沥青质作用的结果。图4参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1膜驱剂 界面特性 研究 分子沉积膜 双季铵盐化合物 水溶液 表面张力 油水界面张力 界面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润滑油中抗氧剂的热氧化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陈立波 郭绍辉 +2 位作者 李术元 宋兰琪 张占纲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23-528,共6页
模拟实际使用条件 ,对ВНИИНП 5 0 1 4Φ航空润滑油 (以下简称 5 0 1 4Φ润滑油 )进行热氧化模拟试验 ,应用GC分析抗氧剂N 苯基 α萘胺 (NPAN)的热氧化衰变程度。在 5 0 1 4Φ润滑油热氧化衰变过程中 ,NPAN的热氧化反应表现为... 模拟实际使用条件 ,对ВНИИНП 5 0 1 4Φ航空润滑油 (以下简称 5 0 1 4Φ润滑油 )进行热氧化模拟试验 ,应用GC分析抗氧剂N 苯基 α萘胺 (NPAN)的热氧化衰变程度。在 5 0 1 4Φ润滑油热氧化衰变过程中 ,NPAN的热氧化反应表现为拟一级反应。补油可大大延缓NPAN的热氧化反应速率 ,不同的补油方式对NPAN的热氧化动力学也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还表明粘度和总酸值不能有效反映润滑油的热氧化衰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氧剂 航空润滑油 热氧化衰变 动力学 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砂的ζ电位对MD-1膜驱剂吸附的影响及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高芒来 刘勇 +1 位作者 孟秀霞 王建设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7-171,共5页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不同pH值下MD 1膜驱剂在大庆主力油藏洗油油砂上的吸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油砂悬浮液的pH值明显影响油砂粒子表面的带电性,大庆主力油藏油砂的pHzpc=2.58,pH<2.58时油砂的表面带正电,pH>2.58时,油砂的表面带...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不同pH值下MD 1膜驱剂在大庆主力油藏洗油油砂上的吸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油砂悬浮液的pH值明显影响油砂粒子表面的带电性,大庆主力油藏油砂的pHzpc=2.58,pH<2.58时油砂的表面带正电,pH>2.58时,油砂的表面带负电,且pH值越高,表面负电荷越多。油砂对MD 1膜驱剂的饱和吸附量As随ζ电位的降低很快增加,电位是决定吸附的主要因素。当ζ电位降到一定值(约为-60mV)以下时,饱和吸附量As几乎不再随ζ电位的降低而变化。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油砂颗粒表面电位越低,对MD 1膜驱剂的吸附活化能越小,要克服的吸附势能垒越低,吸附MD 1膜驱剂的速度越快,吸附MD 1膜驱剂的静电作用越强。温度对吸附速率影响不大。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是自发且放热的,而且放热很大,pH=10.03时ΔH=-79.33kJ/mol,pH=4.04时ΔH=-38.84kJ/mol。pH值越高,放出的热越多,吸附后体系越稳定。pH越高,油砂表面电荷量越大,越有利于MD 1膜驱剂的吸附。图5表2参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 Ζ电位 MD-1膜驱剂 静态吸附法 吸附动力学 热力学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CC过程中NOx形成机理及其脱除技术 被引量:18
17
作者 焦云 朱建华 +1 位作者 齐文义 王龙延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06-309,共4页
介绍了催化裂化过程中生成热NOx、燃料型NOx和快速型NOx的形成机理,以及各种脱 除催化裂化再生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方法,如:两段再生器、脱NOx助剂、改进的CO助燃剂等等,并对这 些方法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 FCC过程 NOx形成 机理 催化裂化 氮氧化物 助剂 氮氧化物 脱氮 炼油 废气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蜗壳式旋风分离器气相流场的非轴对称特性的模拟 被引量:32
18
作者 宋健斐 魏耀东 时铭显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397-1402,共6页
采用Fluent软件提供的雷诺应力模型(RSM)对蜗壳式旋风分离器内气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考察流场的非轴对称特性.模拟结果表明旋风分离器环形空间的流场呈现明显的非轴对称分布;筒体空间和锥体空间的流场也存在一定的非轴对称性.旋... 采用Fluent软件提供的雷诺应力模型(RSM)对蜗壳式旋风分离器内气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考察流场的非轴对称特性.模拟结果表明旋风分离器环形空间的流场呈现明显的非轴对称分布;筒体空间和锥体空间的流场也存在一定的非轴对称性.旋风分离器流场的非轴对称性是由于其入口结构不对称产生的,其主要特点是沿轴向气流的旋转中心与旋风分离器的几何中心不重合,旋转中心偏离几何中心的距离和方位在不同的轴向位置而不同,最大约为0.07R.由于气流旋转中心偏离旋风分离器的几何中心,使参考几何中心的径向速度分布呈现明显的非轴对称性,一部分向内,一部分向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ENT RSM 旋风分离器 流场 非轴对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MD膜驱提高采收率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黄丽 牛金刚 +5 位作者 蒋生祥 廖广志 杨清彦 侯战捷 高飞 高芒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1-263,共3页
在大庆主力砂岩油藏岩心上 ,考察了膜驱剂MD 1在不同开发阶段的驱油效果 (4 5℃ )。膜驱剂MD 1为含2 5 %单分子双季铵盐的工业品 ,用矿化度 5 2 10mg/L的油田采出水配制驱替液。注入 0 .5 7PV的 5 0 0mg/LMD 1溶液使未洗油、含束缚水的... 在大庆主力砂岩油藏岩心上 ,考察了膜驱剂MD 1在不同开发阶段的驱油效果 (4 5℃ )。膜驱剂MD 1为含2 5 %单分子双季铵盐的工业品 ,用矿化度 5 2 10mg/L的油田采出水配制驱替液。注入 0 .5 7PV的 5 0 0mg/LMD 1溶液使未洗油、含束缚水的岩心表面由亲油变弱亲油 ,由弱亲油变中性。在洗油后饱和水 ,再用油驱替至束缚水状态的若干组岩心上 ,膜剂驱的采收率如下 :直接用 5 0 0mg/L溶液间歇驱油 ,采收率 6 0 .8%和 6 4 .1%;水驱后提高采收率 2 .2 3%(5 0 0mg/L× 0 .5PV) ,3.0 9%(10 0 0× 0 .5 ) ,9.10 %(5 0 0× 2 .0 ) ,8.2 0 (5 0 0× 10 .0 ) ,最终采收率略低于直接膜剂驱 ;水驱、聚合物驱 (提高采收率 6 .4 8%~ 8.6 1%)之后提高采收率 1.96 %(5 0 0× 0 .5 ) ,2 .4 4 %(10 0 0×0 .5 ) ,6 .4 8%(5 0 0× 5 .0 ) ,6 .4 6 %(5 0 0× 10 .0 ) ;水驱、三元复合驱 (提高采收率 14 .89%~ 15 .89%)之后提高采收率1.4 5 %(5 0 0× 0 .5 ) ,0 .6 5 %(10 0 0× 0 .5 ) ,5 .98%(5 0 0× 5 .0 ) ,5 .13%(5 0 0× 10 .0 )。在大庆油田 ,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之后采用膜驱技术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表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沉积膜驱 驱油效率 储层岩心 单分子双季铵盐 采收率 大庆砂岩油藏 MD膜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甲基丙烯酸十四酯-十六烯降凝剂的合成及其降凝效果 被引量:12
20
作者 宋程鹏 汪树军 +2 位作者 刘红研 杜涛 刘宁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79-883,共5页
用α-甲基丙烯酸和十四醇合成了α-甲基丙烯酸十四酯(TDMA);以甲苯为溶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TDMA与十六烯(HE)共聚生成了降凝剂α-甲基丙烯酸十四酯-十六烯二元共聚物(AH);对TDMA和AH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考察了影响AH降凝效... 用α-甲基丙烯酸和十四醇合成了α-甲基丙烯酸十四酯(TDMA);以甲苯为溶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TDMA与十六烯(HE)共聚生成了降凝剂α-甲基丙烯酸十四酯-十六烯二元共聚物(AH);对TDMA和AH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考察了影响AH降凝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及将AH与两种市售降凝剂分别复配后的降凝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以在n(TDMA)∶n(HE)=6∶1、BPO用量(相对于单体TDMA和HE的质量分数)1.0%、甲苯用量(相对于单体TDMA和HE的质量分数)75%、聚合时间5h的条件下合成的AH为降凝剂,在AH用量(相对于基础油的质量分数)为0.5%时,AH的降凝效果最佳,可使燕山500SN、燕山200SN、河南、湖南和大庆5种基础油的凝点分别降低29,31,20,6,18℃;AH与市售降凝剂复配后,复配物对基础油的降凝效果基本优于单独使用市售降凝剂的降凝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甲基丙烯酸 十四醇 α-甲基丙烯酸十四酯 十六烯 α-甲基丙烯酸十四酯-十六烯二元共聚物 降凝剂 基础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