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心实验室实验技术的历程
1
作者 张义纲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25-26,共2页
实验技术是石油地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既依赖于石油勘探的总历程,又依赖于石油地质学术思想的演变。在50年代,全国各盆地的地层层序尚未确立,沉积相带尚不清楚,为了配合这一需要,实验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微体古生物鉴定和岩矿... 实验技术是石油地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既依赖于石油勘探的总历程,又依赖于石油地质学术思想的演变。在50年代,全国各盆地的地层层序尚未确立,沉积相带尚不清楚,为了配合这一需要,实验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微体古生物鉴定和岩矿鉴定。微古和岩矿鉴定在石油勘探的早期阶段确实起到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配上储层物性的孔、渗、饱测定,一般已可满足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带 地层层序 岩矿鉴定 石油勘探 沉积环境 微体古生物 实验技术 盖层 油气勘探 地震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实验地质中的盆地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渝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12-16,共5页
石油地质实验数据分析中标志性的进展之一就是同油气盆地分析紧密结合。从石油有机成因观出发,显然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逸散的过程都是在沉积盆地中产生的,并且随着盆地的发生、发展而变化。实验数据正是反映这种变化规律的证据。... 石油地质实验数据分析中标志性的进展之一就是同油气盆地分析紧密结合。从石油有机成因观出发,显然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逸散的过程都是在沉积盆地中产生的,并且随着盆地的发生、发展而变化。实验数据正是反映这种变化规律的证据。还在五十年代末,我国就着手开展了沉积盆地及其含油气性的研究,在油气勘探规划和部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分析 沉积盆地 含油气性 石油实验地质 有机成因 油气勘探 实验数据分析 盆地模拟 克拉通盆地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仪器现代化,微观研究更深化——忆电镜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与发展
3
作者 曹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47-50,共4页
人类最初只能用肉眼直接观察自然世界,但人的眼睛观察物体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这个极限约0.1mm,就是人眼睛的分辨本领。 17世纪中期,发明了光学显微镜,从此进入了光学显微镜的世界。但光学显微镜还有许多局限,其分辨率约0.2μm。
关键词 微观孔隙 干酪根类型 光学显微镜 腐殖型干酪根 粘土矿物 腐泥型 海相地层 碳酸盐岩 分辨本领 束缚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剖开顽石方得玉 淘尽泥沙始见金——忆鄂尔多斯盆地的石油地质实验工作
4
作者 孙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82-87,共6页
一、成功和挫折带来的思考 鄂尔多斯盆地以她广袤的面积,巨厚的沉积岩系,多层位的油气显示,吸引着一代代地质工作者。但她又具有基底过于稳定,覆盖层过于平缓,岩相变化大,储集层物性差等致命弱点,增加了在这一地区找油的艰巨性。 解放后... 一、成功和挫折带来的思考 鄂尔多斯盆地以她广袤的面积,巨厚的沉积岩系,多层位的油气显示,吸引着一代代地质工作者。但她又具有基底过于稳定,覆盖层过于平缓,岩相变化大,储集层物性差等致命弱点,增加了在这一地区找油的艰巨性。 解放后近40年,地质部、燃化部系统的石油地质队伍,走马灯式地你来我往、几上几下,旷日持久地盘桓于这一地区,足以说明这一地区的石油远景是令人依恋的,但它又是一块难以啃动的“硬骨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物性 油气显示 地质实验 找油 岩相 沉积岩系 层位 化石岩石学 地质工作者 地质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勘查四十年石油地质实验工作大事摘录
5
作者 王从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95-99,共5页
1955年 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化验室建立。 1956年 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化验室改名为石油地质局化验室。主要开展原油的比重,粘度,含水量;油页岩的含油率;煤的碳、氢、氧元素分析。 1955—1958年 在松辽、华北、鄂尔多斯、贵州、江苏、江汉、... 1955年 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化验室建立。 1956年 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化验室改名为石油地质局化验室。主要开展原油的比重,粘度,含水量;油页岩的含油率;煤的碳、氢、氧元素分析。 1955—1958年 在松辽、华北、鄂尔多斯、贵州、江苏、江汉、上海等地的石油普查大队中开始建立化验室(组)。主要开展的工作为孔、渗、饱的测定,岩石矿物的鉴定、岩化分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查 地质部 地质实验 岩石矿物 海洋地质 岩矿 十年 生油岩 学术交流 氧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石油地质实验三十年
6
作者 邱蕴玉 陈兰书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88-91,共4页
贵州石油地质实验工作已有30年的历史,经历了五普、四普、八普直至现今西南石油地质局“05”工程处各个发展阶段,周志贤、贾仁寿、张刻峰、宫森、李占豪、陈兰书、周希云等先后曾为实验室的创建和发展作出过贡献。 贵州以其巨厚的海相... 贵州石油地质实验工作已有30年的历史,经历了五普、四普、八普直至现今西南石油地质局“05”工程处各个发展阶段,周志贤、贾仁寿、张刻峰、宫森、李占豪、陈兰书、周希云等先后曾为实验室的创建和发展作出过贡献。 贵州以其巨厚的海相沉积、丰富的油气、沥青显示、众多的构造圈闭以及作为寻找海相碳酸盐岩类型油气田的代表性地区很早就为中外著名专家所关注,也因其复杂的地质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实验 海相碳酸盐岩 构造圈闭 古油藏 希云 碳酸盐岩沉积 海相地层 勘探部署 油气生成 划分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西南喀什拗陷石油地质特征的再认识 被引量:3
7
作者 陈荣林 胡民 +2 位作者 朱宏发 陈跃 徐翔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19-324,共6页
本文通过对塔西南喀什拗陷石油地质条件的再认识,确认了中侏罗统扬叶组是本区中、新生界的主力生油岩,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中的风成砂岩为优良的储集层,覆盖其上的上白垩统和下第三系为多层系封盖性好的区域盖层,尤其是古新统阿尔塔什组... 本文通过对塔西南喀什拗陷石油地质条件的再认识,确认了中侏罗统扬叶组是本区中、新生界的主力生油岩,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中的风成砂岩为优良的储集层,覆盖其上的上白垩统和下第三系为多层系封盖性好的区域盖层,尤其是古新统阿尔塔什组石膏层更为理想的遮盖层。它们在纵横向上构成了有机的油气生储盖匹配。据此在喀什拗陷选择合适构造进行勘探,可望有新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勘探 圈闭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地质分析测试新进展
8
作者 钱志浩 承大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27-32,共6页
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在“六五”和“七五”期间,紧紧围绕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新疆塔里木、东海、松辽和扬子区的广阔范围里,就油气赋存的地质构造、沉积岩相、油气生成、运移、储集和封盖诸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相应... 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在“六五”和“七五”期间,紧紧围绕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新疆塔里木、东海、松辽和扬子区的广阔范围里,就油气赋存的地质构造、沉积岩相、油气生成、运移、储集和封盖诸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相应地在分析测试方法的研究方面获得了重要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岩相 油气生成 东海陆架盆地 源岩 碳同位素 封盖 地质分析 下第三系 有机质类型 生油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不懈地走实验与地质相结合的道路
9
作者 胡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6-11,共6页
1962年,地质部在上海成立了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在室主任邵杰(已故)、周其吕和总工程师陈丕济(已故)、陈焕疆的领导下,按部局的要求,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精神,经历了初期的进取创新、中期的十年动乱和内迁调整以及近期... 1962年,地质部在上海成立了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在室主任邵杰(已故)、周其吕和总工程师陈丕济(已故)、陈焕疆的领导下,按部局的要求,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精神,经历了初期的进取创新、中期的十年动乱和内迁调整以及近期的重建振兴的艰巨曲折的过程。通过近30年来艰苦努力和辛勤耕耘组建了全国实验工作网;完成了技术培训、方法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丕济 实验模拟 石油普查 生油岩 干酪根类型 碳酸盐岩 下第三系 油气生成 铁还原系数 有机质成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学地质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修国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78-81,共4页
20世纪60年代数学及其现代计算工具电子计算机开始应用於地质学,这样形成了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数学地质。 数学应用到地质学中早在19世纪初就开始了,莱伊尔1840年应用统计方法把第三纪地层中的生物种属与现在种属相对比,划分第三纪... 20世纪60年代数学及其现代计算工具电子计算机开始应用於地质学,这样形成了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数学地质。 数学应用到地质学中早在19世纪初就开始了,莱伊尔1840年应用统计方法把第三纪地层中的生物种属与现在种属相对比,划分第三纪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地质 油气资源量 莱伊尔 生油岩 松辽盆地南部 海相碳酸盐岩 数学应用 下第三系 化学动力学定律 拗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地质测试领域中沉积岩石学研究的进展
11
作者 卢书锷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61-65,共5页
我国的石油普查工作已经历了不平凡的40个春秋。在这艰难而光辉的里程中,作为一支重要的方面军——实验测试技术队伍也经受了磨炼,成为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由一批先进设备武装的、能进行综合实验分析和攻坚的趋於成熟的队伍。
关键词 沉积岩石学 石油普查 碳酸盐岩 初次运移 测试领域 碳酸盐沉积物 碎屑岩 综合实验 储集性能 粘土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地质在油源对比和油气封闭保存研究方面的新进展
12
作者 邱蕴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41-42,共2页
众所周知,南方海相油气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其油气形成的规律,由于研究手段所限,基本停留在以宏观推测为主的认识阶段,为了深化宏观研究,探求海相油气形成规律,以达到实事求是的准确评价、指导勘探的目的,国家分别制订了“六五”及... 众所周知,南方海相油气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其油气形成的规律,由于研究手段所限,基本停留在以宏观推测为主的认识阶段,为了深化宏观研究,探求海相油气形成规律,以达到实事求是的准确评价、指导勘探的目的,国家分别制订了“六五”及“七五”期的第20项和第54项中海相碳酸盐岩地区油气评价技术的攻关项目。南方海相油气源对比及油气开启与封闭保存条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油气形成 南方海相 海相碳酸盐岩 次一级 评价技术 保存研究 攻关项目 下古生界 古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峰区(江口─洞口)深部地质构造初探 被引量:3
13
作者 范小林 江兴歌 +1 位作者 蒋洪堪 陆国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28-135,共8页
据雪峰地区陆壳地质反射测深结果,结合作者野外地质工作的认识,并参考MT地电断面结构,建立重力模型和进行人机交互对话联合解释,初步编制区内深部地壳构造的几何形态和介质分布状态的有关图件,据此得出:(1)区内存在元古代“... 据雪峰地区陆壳地质反射测深结果,结合作者野外地质工作的认识,并参考MT地电断面结构,建立重力模型和进行人机交互对话联合解释,初步编制区内深部地壳构造的几何形态和介质分布状态的有关图件,据此得出:(1)区内存在元古代“漂移”微陆块(海山?)和古生代碰撞造陆作用下产生的构造岩浆(变质)岩脉群及中新生代陆内俯冲伴生壳下塑性(碎裂)地幔岩(块);(2)区内古生代“软敛合”和中新生代“陆壳的榨挤”两种不同动力体制下的形变共存;(3)深部—浅部系列冲断构造块体和不对称扇形构造形变体是组成区内“华南造山带”中一个重要的构造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区 地质构造 褶皱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压汞毛细管压力曲线评价储层的新参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文达 朱盘良 梁舒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84-388,共5页
本文主要介绍砂岩压汞毛细管曲线的进汞速率和临界排替压力两个新参数。这两个新参数对储层性质评价及计算油气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压汞毛细管曲线 砂岩 储集层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凝析气田的扩散量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叶德胜 高国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5,共5页
在高温中压条件下,对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凝析气田扩散系数及扩散量的计算表明,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扩散损失量大到足以使气藏破坏的规模。下古生界气藏很可能形成于喜山期,其扩散损失量较小;卡普沙良群底块砂岩气藏则是通过其下的下... 在高温中压条件下,对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凝析气田扩散系数及扩散量的计算表明,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扩散损失量大到足以使气藏破坏的规模。下古生界气藏很可能形成于喜山期,其扩散损失量较小;卡普沙良群底块砂岩气藏则是通过其下的下古生界气藏的扩散进入量与其扩散损失量(通过其上盖层)的大体平衡而得以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凝析气田 扩散量 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天山北缘青铝闪石和多硅白云母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崔可锐 丁道桂 邢乐澄 《中国区域地质》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6-31,共6页
新疆中天山北缘存在一条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在该带东段乌斯特沟和干沟混杂岩中,发现了蓝闪石类矿物和多硅白云母。经电子探针分析,蓝闪石类矿物为青铝闪石,形成时压力为67×105kPa。测得多硅白云母的b0值为9... 新疆中天山北缘存在一条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在该带东段乌斯特沟和干沟混杂岩中,发现了蓝闪石类矿物和多硅白云母。经电子探针分析,蓝闪石类矿物为青铝闪石,形成时压力为67×105kPa。测得多硅白云母的b0值为9041A,晶体结构式中的离子数Si平均为343。这些高压矿物的发现为确定中天山北缘构造混杂岩带的变质相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铝闪石 多硅白云母 地质意义 天山 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油气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孙肇才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20,共20页
本文阐述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所处的中国大陆板块位置和中国地壳多阶段的发展,强烈的后期活动和改造,以及中新生界以河湖相为主大陆内部沉积。并总结中国油气盆地一系列特征。指出不能简单认为大盆地就一定有大油田,油气在盆地分配不均一性... 本文阐述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所处的中国大陆板块位置和中国地壳多阶段的发展,强烈的后期活动和改造,以及中新生界以河湖相为主大陆内部沉积。并总结中国油气盆地一系列特征。指出不能简单认为大盆地就一定有大油田,油气在盆地分配不均一性,与其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等因素有关,特别是与这些因素的有效组合有关。盆地的类型、风格、领域与此有关的盆地分析,是油气资源估价和选区的地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天然气 盆地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石油沥青的TLC/FID族组成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沈本贤 赵立民 +1 位作者 刘馥英 余至清 《石油炼制》 CSCD 1990年第4期62-65,共4页
现行石油沥青的柱色谱族组成分析方法存在某些局限性.为使其改进,采用薄层色谱(TLC)与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相结合的新方法.以硅胶或氧化铝吸附剂涂制于TLC烧结棒上,然后点样色谱展开,烧结棒以恒定速度通过检测器火焰,各组分被自动扫... 现行石油沥青的柱色谱族组成分析方法存在某些局限性.为使其改进,采用薄层色谱(TLC)与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相结合的新方法.以硅胶或氧化铝吸附剂涂制于TLC烧结棒上,然后点样色谱展开,烧结棒以恒定速度通过检测器火焰,各组分被自动扫描.该法快速、准确,特别适合于低沥青含量样品的分析.此外,由于(TLC)棒在氢火焰上燃烧,吸附剂被活化,不需重涂制.烧结棒可重复使用约50~100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沥青 TLC F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龙门山前缘地质地球物理解释 被引量:5
19
作者 徐旭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0-73,共14页
通过地面地质观察和地球物理资料解释,作者认为龙门山区及其前缘有着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点:即由三大断裂带控制的四个构造带,以及前缘依据其构造风格所确立的三个块体;建立了犁式断层、阶状断层、波状断层、穹背式断层和平移断... 通过地面地质观察和地球物理资料解释,作者认为龙门山区及其前缘有着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点:即由三大断裂带控制的四个构造带,以及前缘依据其构造风格所确立的三个块体;建立了犁式断层、阶状断层、波状断层、穹背式断层和平移断层等5种断裂模型,以及与断裂作用有关的褶皱构造和与断层组合有关的褶皱构造两类断层-褶皱组合模型;提出了龙门山地区印支晚期-喜山期由西向东的背驮式迁移;并在上震旦统底、志留系、下三叠统和上三叠统4个构造层次上滑脱。处在现今龙门山前渊深部的古生界、中生界内有着良好的与逆冲断层密切相关的构造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 地球物理学 解释 龙门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酪根演化程度的DSC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国清 张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76-81,共6页
本文主要介绍DSC法对干酪根演化程度的实验研究。DSC法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热分析方法,与DTA法相比,具有许多优点,实验测试中,DSC法受干扰因素较少,对试样热效应温度的测量更为灵敏精确,同时DSC的△H_1/△H_2比值,可作为判别干... 本文主要介绍DSC法对干酪根演化程度的实验研究。DSC法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热分析方法,与DTA法相比,具有许多优点,实验测试中,DSC法受干扰因素较少,对试样热效应温度的测量更为灵敏精确,同时DSC的△H_1/△H_2比值,可作为判别干酪根演化程度的一种定量或半定量指标,特别是演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采用DSC判别,具有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根 演化 DSC法 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