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3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藏条件下原油/石油磺酸盐体系的乳化相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张娟 刘平 +3 位作者 侯晓康 高源 吕其超 杨子浩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69-979,共11页
表面活性剂的乳化相行为直接影响表面活性剂驱油时的采油效率。该文选用一种驱油用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研究了其在模拟油藏条件下与原油模拟油的乳化相行为,绘制了体系相图,并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浓度、温度、矿化度对油水界面性质和乳... 表面活性剂的乳化相行为直接影响表面活性剂驱油时的采油效率。该文选用一种驱油用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研究了其在模拟油藏条件下与原油模拟油的乳化相行为,绘制了体系相图,并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浓度、温度、矿化度对油水界面性质和乳化相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模拟油藏条件下,改变表面活性剂浓度和油水比,石油磺酸盐与模拟油乳化形成了W/O/W和W/O型两种乳状液,乳化性能较好。表面活性剂浓度、油水比、温度和矿化度对油/水界面性质、原油乳状液的类型、稳定性和粒径具有显著影响。油/水界面张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界面黏弹性则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界面张力随矿化度增大先显著降低后增大。不同类型乳状液的稳定性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和油水比增大而显著增强。提高温度使原油乳状液由W/O型逐渐转相生成W/O/W型,而提高矿化度使原油乳状液由W/O/W型逐渐转相生成W/O型。此外,提高温度与矿化度可以增加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但是温度与矿化度过高又会降低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乳状液 表面活性剂 相行为 提高采收率 石油磺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石油勘探水听器二次定位新方法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吴学兵 刘志田 宁靖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3-26,共4页
提出了海洋石油勘探中水听器二次定位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使用1.5 kHz频段的低频声纳取代现有初至波定位系统的气枪来提高二次定位的精度。给出了新方法的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对比了新方法与现有的水听器二次定位初至波方法及声波定位... 提出了海洋石油勘探中水听器二次定位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使用1.5 kHz频段的低频声纳取代现有初至波定位系统的气枪来提高二次定位的精度。给出了新方法的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对比了新方法与现有的水听器二次定位初至波方法及声波定位方法的优缺点,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室测试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新方法定位精度高,操作简单,便于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石油勘探 水听器 二次定位 初至波 计算机仿真 实验室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储层地质力学研究进展、挑战及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尹帅 张子阳 +10 位作者 王濡岳 刘翰林 许自强 王敏捷 刘寅 刘敬寿 徐珂 鞠玮 冯少柯 何建华 王茂森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7,共15页
中国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丰富,是未来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开展储层地质力学研究可以为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为此,通过系统总结深层/超深层储层地质力学勘探进展与研究成果,探讨了该领域存在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中国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丰富,是未来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开展储层地质力学研究可以为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为此,通过系统总结深层/超深层储层地质力学勘探进展与研究成果,探讨了该领域存在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岩石力学层”是储层地质力学评价的核心,其包含岩石力学参数、地应力、地层压力、裂缝系统及脆性5个关键要素,共同控制了深层岩体变形、运动及破坏等复杂地质力学作用过程。②板块相互作用及地幔对流为构造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驱动力,构造体系为岩石力学层演变提供了特定构造条件和应力场背景。③深层/超深层油气运聚受控于地质力学作用过程,表现为“构造应力—流体势能—断缝系统联合控制流体运移路径;超压大幅度抵消上覆载荷及热应力,水平应力差较小;中性面原理适用于深层变形岩体裂缝预测,裂缝对深层油气聚集起正向作用;高热流值、深部流体注入、异常高压能增加流体势能,促进油气成藏”。结论认为,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中储层地质力学研究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发展应重点聚焦于4方面:①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不断发展;②多尺度全维度地应力—裂缝信息融合的地质力学模型的创新构建;③地质—工程一体化视角四维储层地质力学云平台的开发;④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下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超深层 油气勘探 储层地质力学 岩石力学层 研究进展 面临挑战 技术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格计算技术及其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12
4
作者 赵改善 李剑峰 +1 位作者 王于静 韦海亮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5年第5期413-420,共8页
网格计算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网格计算技术,可以全面实现信息共享、数据共享、存储共享、计算资源共享、软件资源共享、知识共享和协同工作。首先阐述了网格计算的概念,介绍了网格计算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现... 网格计算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网格计算技术,可以全面实现信息共享、数据共享、存储共享、计算资源共享、软件资源共享、知识共享和协同工作。首先阐述了网格计算的概念,介绍了网格计算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然后对中国国家网格从建设目标、建设现状、软件体系结构等几方面进行了概述;最后介绍了网格计算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格计算 石油勘探开发 中国国家网格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生界石油勘探思路与对策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付斌 赵俊兴 +4 位作者 邹敏 邓杰 尹伟 李宇翔 陈纯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85-391,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三叠系延长组主要发育大型岩性圈闭油藏,储层致密,直井自然产能低,如何对其实现经济有效开发一直是困扰地质人员的主要问题之一。作者根据多年油气地质研究,结合勘探实践经验,认为该区油气成藏具有"主源定型、...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三叠系延长组主要发育大型岩性圈闭油藏,储层致密,直井自然产能低,如何对其实现经济有效开发一直是困扰地质人员的主要问题之一。作者根据多年油气地质研究,结合勘探实践经验,认为该区油气成藏具有"主源定型、双向排烃、岩性控藏、近源成藏"的特点,油气高产主要受储层品质、油气充满度以及断裂-裂缝发育程度等因素控制,有利的"源、储、疏、高压封存"四元配置是该区石油富集高产的最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针对性的勘探思路与对策,即综合利用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和黄土塬三维地震技术可实现经济有效的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生界 油气成藏 高产主控因素 勘探技术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扫描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6
作者 查明 尹向烟 +2 位作者 姜林 高长海 丁修建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8-235,共8页
CT扫描技术具有三维成像、高分辨率、无样品破坏等优点,在研究微观结构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从而在石油勘探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总结了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研究中常规技术的优势与不足。结合CT扫描实验与近年来CT扫描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进... CT扫描技术具有三维成像、高分辨率、无样品破坏等优点,在研究微观结构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从而在石油勘探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总结了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研究中常规技术的优势与不足。结合CT扫描实验与近年来CT扫描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进展,归纳了CT扫描技术在石油领域研究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从三维角度表征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裂缝分布、微观流体特征等;定量分析岩石物性参数;动态地监测微观流体驱替、岩石裂缝的延伸规律;检测化学成分和预测天然气产量等。最后在仪器、原理与应用方面讨论了CT扫描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石油勘探开发 微观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碎屑岩有效储层成储机理与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2
7
作者 胡宗全 齐育楷 +4 位作者 张福顺 王瀚洲 郭景祥 王静怡 王濡岳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1-648,共18页
深埋条件下碎屑岩是否发育有效储层是储层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的重要问题。随着勘探实践、地质认识和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认识不断被突破,目前油气勘探实践证实在埋藏深度6000~8000 m的超深层仍然发育碎屑岩有效储层。通过对深埋背... 深埋条件下碎屑岩是否发育有效储层是储层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的重要问题。随着勘探实践、地质认识和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认识不断被突破,目前油气勘探实践证实在埋藏深度6000~8000 m的超深层仍然发育碎屑岩有效储层。通过对深埋背景下碎屑岩储层形成机理的系统调研,结合中西部四大盆地典型深层储层的多尺度观察,明确了沉积作用控制储层原始条件、多种成岩作用控制有效储层的成储机理。结果表明,在深层超深层条件下,碎屑岩高能沉积相带原生孔隙发育条件好、逼近主力烃源岩就近配置、多期油气充注、超压条件、低地温场对成岩演化的抑制作用等有利于碎屑岩保存原生孔隙并形成溶蚀孔隙,晚期构造改造作用有利于形成裂缝并改善孔渗性能,超深层碎屑岩仍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在沉积-成岩-构造三元复合控制下的碎屑岩有利储层发育带是有利的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碎屑岩 油气储层 发育机理 有利区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勘探开发数据元管理技术 被引量:8
8
作者 文必龙 肖波 陈新荣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3-87,1,共5页
ISO对数据元管理方面只规定注册管理,缺少数据元质量控制技术、分类管理、数据元搜索技术,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要.给出基于语义的石油勘探开发数据元管理架构;以基于油田领域本体的数据元语义形式化定义为基础,提出数据元质量控制模型、... ISO对数据元管理方面只规定注册管理,缺少数据元质量控制技术、分类管理、数据元搜索技术,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要.给出基于语义的石油勘探开发数据元管理架构;以基于油田领域本体的数据元语义形式化定义为基础,提出数据元质量控制模型、数据元分类模式、数据元搜索服务等管理技术.该技术已经应用于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数据元管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元管理 语义树 分类模式 质量控制 石油勘探开发 数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哈拉阿拉特山西段风城组含油性评价与勘探有利层段优选
9
作者 曹婷婷 张彩明 +3 位作者 宋振响 宋梅远 孙中良 徐二社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6-229,共14页
为了开展哈拉阿拉特山(简称“哈山”)地区风城组页岩油勘探有利层段的评价,对钻井岩芯和岩屑样品开展热解、基质孔隙度与渗透率、压汞与氮吸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等分析,探讨了哈山西段风城组富有机质页岩含油性... 为了开展哈拉阿拉特山(简称“哈山”)地区风城组页岩油勘探有利层段的评价,对钻井岩芯和岩屑样品开展热解、基质孔隙度与渗透率、压汞与氮吸附、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等分析,探讨了哈山西段风城组富有机质页岩含油性与储集性。结果表明:哈山西段风城组发育优质的富有机质页岩层系,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现正处于生油阶段,具备生成大规模页岩油的物质基础;储集空间主要发育粒间孔和微裂缝,平均基质孔隙度介于1.65%~8.72%,基质渗透率介于(0.008~17355.000)×10^(3)μm^(2),孔径分布以介孔和宏孔为主,为页岩油的富集提供了有效的储集空间;脆性矿物平均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介于50.8%~56.1%,具备良好的可压裂性。轻烃校正后的数据显示,风一段与风二段平均游离油含量(S_(1))大于1.0×10^(-3),油饱和度指数(OSI)平均值大于100×10^(-3),证实其具有较好的含油性。其中,风二段云质泥岩与泥质云岩具有宏孔占比较高,微裂缝、粒间孔、粒内溶蚀孔等孔隙结构较为发育,脆性指数高,含油性好的特点,是页岩油勘探的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风城组 含油性 储集性 有利层段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新进展与潜力区带预测
10
作者 倪春华 杨俊 +8 位作者 王彦青 宋在超 蒋天赐 黄炳祺 阎泽昊 邢泽正 朱珍君 李琦 陈贺贺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1-465,共15页
珠江口盆地新生界油气资源丰富,探明储量增长迅速。低角度拆离型断层控烃、古潜山走滑断裂与风化淋滤控储、深水多类型储集体富集等地质认识创新为盆地勘探迎来新机遇。然而,该盆地地质结构复杂、目标类型多样,增加了勘探的难度。因此,... 珠江口盆地新生界油气资源丰富,探明储量增长迅速。低角度拆离型断层控烃、古潜山走滑断裂与风化淋滤控储、深水多类型储集体富集等地质认识创新为盆地勘探迎来新机遇。然而,该盆地地质结构复杂、目标类型多样,增加了勘探的难度。因此,在勘探理论突破的指导下,重新评估盆地新生界油气地质条件、明确油气勘探潜力区带至关重要。通过综合分析珠江口盆地的构造—沉积耦合作用、烃源岩条件和储层条件评价、油气运移特征,开展了盆地不同区带的油气地质成功概率评估,并计算了新生界总地质资源量。珠江口盆地在新生代经历了裂陷期、裂后拗陷期及构造活化期的构造演化,形成了陆相沉积、海陆过渡相沉积及浅海相沉积充填特征,控制了古近系两套主要烃源岩及陆、海相两套储层。浅水区的陆丰、惠州、文昌凹陷油气地质条件优越,含油气概率超过20%,地质风险较低,划分为Ⅰ类有利区带。新生界总地质资源量约为138亿吨,其中石油占71%,天然气占29%。基于区带评价和勘探实例,未来应重点加强深层古潜山、古近系及深水油气藏的勘探,特别是在恩平、开平、白云凹陷寻找低角度拆离型油气藏,文昌、阳江凹陷寻找深层走滑断裂潜山裂缝型油气藏,白云、荔湾凹陷寻找深水油气藏。这些凹陷有望成为珠江口盆地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潜力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带含油气概率 有利区带评价 油气地质 勘探进展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勘探思路创新及H3X井钻后认识
11
作者 江东辉 杨鹏程 +3 位作者 程雪彤 曹倩 余永琪 牛华伟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34,共12页
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前期历经几十年油气勘探,一直未取得商业发现,分析认为受“优质烃源岩不落实、规模储层发育区不清以及有利成藏区带不明”3个方面问题的制约。为了实现该地区的勘探突破,按照盆地分析的思路,重新开展了关键成藏要素... 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前期历经几十年油气勘探,一直未取得商业发现,分析认为受“优质烃源岩不落实、规模储层发育区不清以及有利成藏区带不明”3个方面问题的制约。为了实现该地区的勘探突破,按照盆地分析的思路,重新开展了关键成藏要素的落实,基于原型盆地恢复以及“三古”特征明确了海中凹陷发育始新统流沙港组优质烃源岩;重新厘定了源—汇体系,发现在涠西南低凸起倾末端的海中陡坡带地貌平缓地区发育三角洲—滩坝有利沉积体系;按照“近大型导油气断裂带和储层发育区”的勘探思路,优选了海中陡坡带作为下步勘探的最有利区带。按照该思路部署的H3X井取得了高产突破,证实了海中凹陷为富生烃凹陷,油气主要来自于流沙港组,早油晚气,两期成藏;证实了海中陡坡带发育三角洲—滩坝砂沉积体系,滩坝砂虽单层薄但累厚大,深层储层受裂缝的有效改造物性变好;进一步明确了海中凹陷陡坡带是涠西探区规模增储的重要方向,划分为“上部常压构造圈闭”和“下部超压构造—岩性圈闭”2套成藏系统,断砂输导的匹配和有效储层的发育是成藏的关键要素,海三构造高部位是重点扩储方向,海四构造是首要的突破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思路 油气有利区带 涠洲组 流沙港组 海中凹陷 北部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有气体示踪地质流体及氦气富集研究进展
12
作者 高宇 刘全有 +2 位作者 朱东亚 吴小奇 李朋朋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4-95,共12页
【背景】稀有气体因其化学惰性和在不同储库中同位素组成的差异性,成为示踪地质流体来源与演化过程的重要工具。氦气在作为稀有气体示踪剂的同时也是稀缺资源,其富集机制与勘探潜力备受关注。【方法】通过总结国内外典型气藏、火山喷气... 【背景】稀有气体因其化学惰性和在不同储库中同位素组成的差异性,成为示踪地质流体来源与演化过程的重要工具。氦气在作为稀有气体示踪剂的同时也是稀缺资源,其富集机制与勘探潜力备受关注。【方法】通过总结国内外典型气藏、火山喷气、地表热泉的地球化学数据,分析稀有气体来源解析中的干扰因素与端元值选择问题,总结稀有气体同位素在构建成藏模型、还原流体分配等多场景中的应用,并基于氦气生成潜力与运聚机理,凝练氦气成藏理论。【进展和展望】结合实例分析,提出3类氦气富集类型,分别为构造活动提升氦通量型(如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深埋高压页岩自封闭富集型(如四川盆地寒武、志留系页岩气藏)与水溶氦脱溶与烷烃气耦合富集成藏型(如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拉萨地块理论壳源氦通量为全球平均氦通量的221~78056倍,数值模拟结果为6392~9284倍,认为拉萨地块是理想的氦气聚集区;根据高压纳米孔隙系统显著抑制氦气扩散性,较早的生烃高峰期增加氦气“持续富集阶段”时间,认为埋藏较深的古老页岩气藏是理想的氦气聚集类型;晚期成藏的烷烃气在向圈闭运移时,能够提取广泛分布的古老地层水中氦气使其富集,认为这类气藏也是理想的氦气聚集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气体 地质流体示踪 稀有气体分馏 氦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化页岩油气高质量勘探实践与启示
13
作者 张宇 赵培荣 +5 位作者 高山林 张华 申宝剑 钱恪然 王鹏威 李鹏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7,共12页
近年来,中国石化实行“以顶层设计推进规划引领工程,以基础研究推进科技创新工程,以技术迭代推进提质创效工程,以协同攻坚推进规模增储工程”等一系列覆盖规划部署、理论技术、工程管理等全链条的页岩油气高质量勘探措施,打造了四川盆... 近年来,中国石化实行“以顶层设计推进规划引领工程,以基础研究推进科技创新工程,以技术迭代推进提质创效工程,以协同攻坚推进规模增储工程”等一系列覆盖规划部署、理论技术、工程管理等全链条的页岩油气高质量勘探措施,打造了四川盆地新区新层系海相页岩气、东部断陷盆地多类型陆相页岩油等一批具有引领意义的示范工程,推动了多领域页岩油气勘探高质量协同发展。系统梳理中国石化在页岩油气勘探方面取得的进展与成果,总结页岩油气高质量勘探的重要举措,提出页岩油气未来攻关方向。展望未来,中国石化将夯实页岩油气资源基础,坚定页岩油气勘探信心,持续深化和完善“二元富集”理论,贯彻价值引领全局理念,坚持6个“一体化”运行模式,高质量推进页岩油气战略突破发现,落实规模增储上产阵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化 页岩油气 高质量勘探 主要举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化煤层气资源分布特征与勘探开发前景
14
作者 周德华 陈刚 +5 位作者 赵石虎 申宝剑 刘曾勤 叶金诚 陈新军 张嘉琪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30,共12页
自2019年鄂尔多斯盆地实现深层煤层气勘探突破以来,我国煤层气产业加速向深层领域拓展。针对中国石化探区煤层气资源类型复杂多样、储层禀赋空间异质性强等特征,基于“典型区块解剖—参数体系构建—区域外推应用”3级递进评价流程,系统... 自2019年鄂尔多斯盆地实现深层煤层气勘探突破以来,我国煤层气产业加速向深层领域拓展。针对中国石化探区煤层气资源类型复杂多样、储层禀赋空间异质性强等特征,基于“典型区块解剖—参数体系构建—区域外推应用”3级递进评价流程,系统开展探区内煤层气资源评价与分布特征研究,旨在支撑产业战略布局优化,主要取得以下认识:①中国石化探区内埋深4000 m以浅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达到10.31×10^(12)m^(3),可采资源量为3.07×10^(12)m^(3),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川南黔北、准噶尔、渤海湾及滇东黔西等盆地(群);②74.6%的资源量(7.69×10^(12)m^(3))分布于山地、沙漠和黄土塬等复杂地貌单元,导致勘探开发面临显著地表工程挑战;③中高阶煤层气资源丰富,地质资源量8.95×10^(12)m^(3),占比达86.9%,集中分布于鄂尔多斯、川南黔北、渤海湾和滇东黔西等含气盆地(群);④深层煤层气(埋深>1500 m)勘探潜力大,地质资源量7.59×10^(12)m^(3),占比达到73.6%,其中中高煤阶深层煤层气地质资源量达6.95×10^(12)m^(3),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和川南黔北盆地(群);⑤建议沿“基础理论深化—核心技术攻关—开发策略优化—产业基地建设”路径推进,重点构建深层煤层气差异化开发技术体系,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上成果认识不仅为中国石化煤层气勘探开发战略布局提供了定量决策依据,更为行业资源勘探开发提供了可推广的技术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地质资源量 可采资源量 分布特征 体积法 可采系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烟道气强化蒸汽传热机理研究
15
作者 张超 顾子涵 +3 位作者 宋京承 伦增珉 王海涛 李兆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87-2503,共17页
稠油油藏原油黏度高,常规蒸汽驱因注入蒸汽的窜流、超覆和热损耗快等因素开发效果较差。为了提升该类油藏开发效益,对蒸汽驱和烟道气辅助蒸汽驱过程中的油藏开发进行三维物模实验研究,并基于分形理论对各阶段油藏储层内蒸汽干度和导热... 稠油油藏原油黏度高,常规蒸汽驱因注入蒸汽的窜流、超覆和热损耗快等因素开发效果较差。为了提升该类油藏开发效益,对蒸汽驱和烟道气辅助蒸汽驱过程中的油藏开发进行三维物模实验研究,并基于分形理论对各阶段油藏储层内蒸汽干度和导热系数分布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伴注烟气可基于受热膨胀增能以及热损失削减等效应缓解汽窜和超覆,优化蒸汽波及效率及其加热降黏原油的效果,使采收率在蒸汽驱44.92%的基础上提升至61.47%。烟气的伴注降低其所在储层区域的导热系数,削减储层局部热能损失,使蒸汽流动沿程的干度和流动性提高,促进蒸汽的波及与原油的受热降黏,为采收率的提升创造条件。该研究表明烟道气是优化稠油油藏蒸汽驱效果的优秀媒介,可为丰富烟道气辅助蒸汽驱优化稠油油藏开发效益机理方面的理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烟道气 分形理论 蒸汽干度场 导热系数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进展与启示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嘉琪 刘曾勤 +3 位作者 申宝剑 赵石虎 陈新军 叶金诚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2021年以来,我国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接连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天然气增储上产战略接替资源。为进一步支撑我国深层煤层气高质量发展,亟需对国内外主要含煤盆地煤层气资源禀赋与勘探开发现状进行研究。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煤层气勘探开... 2021年以来,我国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接连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天然气增储上产战略接替资源。为进一步支撑我国深层煤层气高质量发展,亟需对国内外主要含煤盆地煤层气资源禀赋与勘探开发现状进行研究。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煤层气勘探开发起步早,目前以中低阶浅层煤层气开发为主,煤层埋深浅、渗透率高,主要采用直井开采,单井日产超万立方米;伴随油气战略调整,美国和加拿大不再将煤层气作为勘探重点,澳大利亚则通过探索试验煤系地层合采,煤层气产量跃居全球首位。我国以中高阶深层煤层气开发为主,煤层具有埋深差异大、渗透率低的特征。目前鄂尔多斯盆地成为最大深层煤层气生产基地,大宁—吉县、大牛地等气田多口水平井日产气量超十万立方米;四川盆地深层煤层气勘探取得了积极进展,准噶尔盆地也具备深层煤层气勘探的潜力。国内外煤层气勘探开发经验表明,富集规律认识的突破、工程技术的进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运行及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是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大不同类型深层煤层气勘探力度、加强理论技术攻关、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加大产业扶持政策支持力度,有助于我国深层煤层气高质量勘探和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开发 富集规律 产业政策 深层煤层气 中国 美国 澳大利亚 加拿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深层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与典型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焕泉 高楠安 +5 位作者 吴陈冰洁 国殿斌 方吉超 赵磊 刘健 周总瑛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0-241,共12页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清洁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中深层地热资源作为一种现实的本土、稳定可再生能源,正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中国的地热资源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东部和西南部地区具有较高的地热资源开发潜力。中深层...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清洁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中深层地热资源作为一种现实的本土、稳定可再生能源,正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中国的地热资源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东部和西南部地区具有较高的地热资源开发潜力。中深层地热资源的理论能量储量相当于12500亿吨标准煤。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中深层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体系,覆盖了从全面勘探到高效开发的各个环节,极大提升了资源的勘探精确度和开发效率。在地热勘探评价技术中,地热系统要素综合分析技术揭示地热资源富集规律和形成机制,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重点聚焦刻画断裂构造样式和含水热储展布,地热资源选区评价技术逐级聚焦圈定有利开发目标区,这一系列技术有效应用于华北地区地热勘探工作,部署的勘探井成功率超过80%;地热高效开发技术中,地热田多场耦合模拟技术指导优化开发参数,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同时防止热突破;地热能开发钻完井技术因地制宜完善井身结构、钻完井工艺,保证地热井安全高效的施工;地热水自然回灌技术和取热不耗水技术在开发过程中有效保护地下热储和维持水层压力,保障地热能的可持续开发。在我国众多中深层地热资源规模开发实践中,渤海湾盆地的雄安地区和关中盆地的咸阳地区分别是盆地内碳酸盐岩热储和砂岩热储开发的典型代表。针对两个地区不同的地热地质条件,运用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技术,提出了井网布局和开发参数优化方法,确保地热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行,为具有类似地质条件地区地热资源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开发提供了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地热资源 勘探开发技术 地热系统要素 可持续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煤岩微观孔隙结构与力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石虎 李勇 +4 位作者 刘雅利 王延斌 刘曾勤 陈刚 陈新军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3-183,共11页
煤岩孔隙结构与力学性质是煤层气地质评价的关键参数,反映煤的储集性与可压性。以山西沁水、大同等盆地4块煤样(大同侏罗系煤、镜质体反射率R_(o)=0.91%,古交山西组2号煤、R_(o)=1.34%,古交太原组8号煤、R_(o)=1.70%,翼城山西组2号煤、R... 煤岩孔隙结构与力学性质是煤层气地质评价的关键参数,反映煤的储集性与可压性。以山西沁水、大同等盆地4块煤样(大同侏罗系煤、镜质体反射率R_(o)=0.91%,古交山西组2号煤、R_(o)=1.34%,古交太原组8号煤、R_(o)=1.70%,翼城山西组2号煤、R_(o)=1.77%)为研究对象,基于原子力显微镜实验,利用图像分割法与Derjaguin-Muller-Toporov力学模型建立微观孔隙结构与力学性质联合表征技术,明确煤样的微观孔隙结构与力学性质,揭示了物质组成、孔隙结构及热演化程度对微观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煤样的面孔率主要分布于2.72%~4.60%,平均3.58%;总孔表面积为(3.413~5.638)×10^(-2)μm^(2)/μm^(2),总孔容为(0.5~3.9)×10^(-4)μm^(3)/μm^(2),孔径主要分布于10~100 nm,杨氏模量分布于2.24~3.10 GPa,平均2.77 GPa。煤的力学性质受到物质组成、孔隙结构与热演化程度的共同作用,随着水分的减少、挥发分与矿物含量的增加,杨氏模量呈现增大趋势;表面粗糙度、平均孔径、面孔率、比表面积及总孔容增大,杨氏模量表现出减小趋势;随着热演化程度增加,杨氏模量减小。基于原子力显微镜可同步揭示煤岩微观孔隙结构与力学性质,为煤储层储集性与力学研究提供新方法与新思路,对于非常规储层储集性评价及可压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粗糙度 孔径分布 杨氏模量 原子力显微镜 图像分割 煤层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标准体系建设思考及实施战略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新军 刘曾勤 +3 位作者 申宝剑 赵石虎 张嘉琪 叶金诚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5,共12页
【目的】我国深层煤层气(埋深>1 500 m)资源潜力巨大,作为战略性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价值日渐凸显,对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支撑“双碳”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近年来在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等盆地取得重大勘探突破,单井日产... 【目的】我国深层煤层气(埋深>1 500 m)资源潜力巨大,作为战略性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价值日渐凸显,对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支撑“双碳”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近年来在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等盆地取得重大勘探突破,单井日产气量突破10万m3,初步实现规模化开发。然而,现有煤层气标准体系主要针对浅层资源(埋深<1 000 m),难以适应深层储层高温、高压、高应力、强非均质性、高游离气占比等复杂及特殊地质条件,导致勘探开发技术适配性不足、安全环保风险突出。【方法】通过系统分析深层煤层气地质-工程特征差异,提出“三个维度–四项原则”的标准体系架构,并指出了标准体系建设的阶段目标:短期聚焦勘探精度提升与开发工艺优化,建立地质–工程一体化标准框架,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中期构建全产业链技术标准集群,推动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投资收益最大化;长期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促进国际技术交流和合作,提升我国深层煤层气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深层煤层气标准体系建设应涵盖基础通用、地质勘探、地震测井、开发评价、工程建设和安全环保六大领域,采用“继承性改良+颠覆性创新”相结合的研制策略,重点关注储层评价、甜点评价、压裂改造等核心技术标准的建设。建议通过“标准体系框架构建、关键标准制修订、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结合、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政策支持与保障”等战略路径,加速形成标准化工作格局,为深层煤层气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煤层气 勘探开发 标准体系 实施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油气勘探开发档案利用服务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沁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0,共4页
针对当前油气勘探开发档案利用服务中存在的不足,论文基于GIS技术设计了包含支撑层、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的油气勘探开发档案利用服务系统架构,以便从档案系统、业务系统等汇聚各类档案数据,利用数据中台开展数据治理和提供服务。系... 针对当前油气勘探开发档案利用服务中存在的不足,论文基于GIS技术设计了包含支撑层、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的油气勘探开发档案利用服务系统架构,以便从档案系统、业务系统等汇聚各类档案数据,利用数据中台开展数据治理和提供服务。系统所具有的集成检索、在线地图、集成展示等功能模块,可以实现油气勘探开发档案按区域、对象、专业、分类等多样叠加、集成展示,进一步提升档案“可视化”和用户利用“便捷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油气勘探开发档案 数据中台 档案利用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