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酸钠对2,3-二甲基-5-(5'-十六烷基)苯磺酸钠在油水界面聚集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曲广淼 薛春龙 +3 位作者 程杰成 韩颖 梁爽 丁伟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3-288,294,共7页
采用联合原子模型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2,3-二甲基-5-(5'-十六烷基)苯磺酸钠(C16-5OXS)在油水界面聚集行为,并考察了弱碱碳酸钠对C16-5OXS聚集行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C16-5OXS可以在油水界面处形成单分子层结构,随着碳... 采用联合原子模型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2,3-二甲基-5-(5'-十六烷基)苯磺酸钠(C16-5OXS)在油水界面聚集行为,并考察了弱碱碳酸钠对C16-5OXS聚集行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C16-5OXS可以在油水界面处形成单分子层结构,随着碳酸钠质量浓度增加,界面膜厚度不断降低;碳酸钠质量浓度较低时,并未对C16-5OXS分子的双电层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当w(Na2CO3)=1.2%时,C16-5OXS分子极性头基的固定层厚度由0.100 nm下降到0.082 nm;同时,C16-5OXS分子的亲水基团占有面积也不断减小,表明C16-5OXS分子在油水界面排列得更加紧密;疏水尾链序参数也随着碳酸钠质量浓度的增加而不断的增加,表明碳酸钠还可以改变疏水尾链在油相中的构象,在微观层次上对弱碱碳酸钠与C16-5OXS分子作用机理进行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烷基苯磺酸盐 油水界面 径向分布函数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四聚用Cr(Ⅲ)系催化剂配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毛国梁 郑德金 +3 位作者 王钦 宋沅孟 姜越 宁英男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5-79,共5页
综述了乙烯四聚用Cr(Ⅲ)系催化剂所用的不同类型配体的最新研究进展。其中,效果最好的催化剂的选择性可达91%,活性最高的可达2.94×107 g/(mol·h)。分析了PNP型配体骨架上的N及P原子上所带取代基的种类、位置、空间体积及给电... 综述了乙烯四聚用Cr(Ⅲ)系催化剂所用的不同类型配体的最新研究进展。其中,效果最好的催化剂的选择性可达91%,活性最高的可达2.94×107 g/(mol·h)。分析了PNP型配体骨架上的N及P原子上所带取代基的种类、位置、空间体积及给电子或吸电子性能对催化剂活性及选择性的影响。介绍了PN-(CH2)n-NP,PNN,NNO,NPN等类型的配体在乙烯四聚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及特点,指出了乙烯四聚用催化剂实现工业化所需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四聚 催化剂 配体 1-己烯 1-辛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动力井口加注液体防垢剂工艺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柏林 牛瑞霞 刘丽牧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3-456,共4页
无动力加药工艺以掺水压力与套管压力差为动力源,利用毛细管阻力节流,设备流程简单,节能环保。本文报导了无动力井口加注液体防垢剂的实验规律,考察了黏度与毛细管内径、长度,及掺水压力和套管压力差对液体防垢剂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无动力加药工艺以掺水压力与套管压力差为动力源,利用毛细管阻力节流,设备流程简单,节能环保。本文报导了无动力井口加注液体防垢剂的实验规律,考察了黏度与毛细管内径、长度,及掺水压力和套管压力差对液体防垢剂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防垢剂流量随黏度增加而减小,随加药压差增大而增加,随毛细管长度增加而减小,随毛细管内径增加而增加。毛细管内径变化对流量影响显著。在大庆采油一厂北一区断东二类油层强碱体系三元复合驱试验区5口井现场试验,毛细管内径0.3mm或0.35mm、长1.6m或1.3m,掺水温度43℃,药剂黏度1.08mPa·s,加药压差0.3MPa,产出水中防垢剂平均浓度为28.3mg/L,和设计产水的药剂浓度30mg/L相近。平均检泵周期由137d延长至大于372d,最长大于507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动力加药 液体防垢剂 毛细管 流量 现场试验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降凝剂的降凝机理及其分子设计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4
作者 郑斌茹 毛国梁 +2 位作者 刘振华 吴韦 马志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01-809,共9页
综述了国内外原油降凝剂的降凝机理及其分子设计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吸附理论、成核理论、共晶理论和蜡增溶理论等降凝机理,总结了近年来利用计算化学方法、分子模拟技术以及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等开展降凝机理研究的工作,重点评述了降凝... 综述了国内外原油降凝剂的降凝机理及其分子设计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吸附理论、成核理论、共晶理论和蜡增溶理论等降凝机理,总结了近年来利用计算化学方法、分子模拟技术以及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等开展降凝机理研究的工作,重点评述了降凝剂分子设计和降凝剂种类,最后对降凝剂的研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凝剂 降凝机理 分子设计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