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两种亚麻籽转录组分析及籽油香气差异基因挖掘 被引量:1
1
作者 杨佳玮 李欢康 +2 位作者 林雨霏 刘文玉 魏长庆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0-76,共7页
为丰富亚麻籽转录组数据信息,在分子水平上探究不同品种亚麻籽所得亚麻籽油的香气差异原因,本研究选择2种新疆特色亚麻籽(伊亚-3号和天亚-6号),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并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 为丰富亚麻籽转录组数据信息,在分子水平上探究不同品种亚麻籽所得亚麻籽油的香气差异原因,本研究选择2种新疆特色亚麻籽(伊亚-3号和天亚-6号),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并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61 995 756条高质量的clean reads,将测序数据进行de novo组装得到33 218个unigene;非冗余蛋白(Non-Redundant Protein,NR)数据库注释发现亚麻籽转录组与麻风树相似序列最高,有17 269个unigene在直系同源群集(Cluster of Orthologous Group,COG)数据库中注释到,分为细胞过程和信号、信息存储与处理、代谢3大类22个分支;两组样品分析显示有1 658个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伊亚-3号相较于天亚-6号亚麻籽样品共有825个基因上调表达,833个基因下调表达,将DEGs在基因本体数据库中注释显示,两个品种在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大类分布。注释到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的380个DEGs,主要富集到脂肪酸代谢等代谢途径,且脂肪酸代谢通路中可注释到17个DEGs,其中不饱和脂肪酸代谢通路中可注释到8个DEGs。本研究可为新疆不同品种亚麻籽油的香气差异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功能注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冷交互胁迫对保护冷冻干燥发酵乳杆菌活性的作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婕 郭金凤 +6 位作者 李宝坤 卢士玲 王庆玲 董娟 蒋彩虹 姬华 王腾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1-106,共6页
为探究酸-冷交互胁迫对冷冻干燥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ATm的影响,考察酸-冷交互胁迫的处理方式对细胞存活率、滞后时间以及酸化速率的影响,同时测定交互胁迫对乳酸脱氢酶、ATP酶活性以及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 ... 为探究酸-冷交互胁迫对冷冻干燥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ATm的影响,考察酸-冷交互胁迫的处理方式对细胞存活率、滞后时间以及酸化速率的影响,同时测定交互胁迫对乳酸脱氢酶、ATP酶活性以及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 4.5、4℃酸-冷交互胁迫能够显著提高细胞冷冻干燥存活率及酸化速率,其中冷冻干燥存活率能够达到87.19%,优于单因素胁迫;pH 4.5、4℃酸-冷交互胁迫能够提高发酵乳杆菌ATm的冷冻干燥存活率保护其活性,提高酶活性,维持细胞膜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胁迫 冷冻干燥 发酵乳杆菌 存活率 活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干酪乳杆菌SMN-LBK在乙醇胁迫下的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郭金凤 杨婕 +8 位作者 李宝坤 金丹 黎旭 卢士玲 王庆玲 姬华 董娟 李应彪 蒋彩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6-122,共7页
以分离自新疆塔城地区传统马奶酒中的1株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SMN-LBK为研究对象,分别以4%、6%、8%、10%(体积分数)乙醇对其进行胁迫处理,其存活率依次为25.84%、18.39%、10.86%、1.67%;以10%乙醇胁迫对其进行转录组分... 以分离自新疆塔城地区传统马奶酒中的1株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SMN-LBK为研究对象,分别以4%、6%、8%、10%(体积分数)乙醇对其进行胁迫处理,其存活率依次为25.84%、18.39%、10.86%、1.67%;以10%乙醇胁迫对其进行转录组分析,研究其在乙醇胁迫下差异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情况。转录组分析表明:表达显著下调基因有50个,分别为参与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1个基因,脂肪酸生物合成2个基因,ATP结合盒式蛋白转运体8个基因,磷酸转移酶系统3个基因,其余基因全为假定蛋白;表达显著上调基因28个,4个参与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其余基因全为假定蛋白。选取6个差异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两种方法的基因在表达水平上具有一致趋势。这些基因与细胞壁主要成分肽聚糖、磷壁酸的生物合成相关,其通过提高这些基因表达抵御乙醇对自身的损害。这些基因可能与副干酪乳杆菌SMN-LBK的乙醇胁迫机制密切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乳酸杆菌的耐乙醇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干酪乳杆菌 乙醇胁迫 转录组学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艺核桃油挥发性物质比对及关键香气成分表征 被引量:45
4
作者 李欢康 杨佳玮 +1 位作者 刘文玉 魏长庆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185-192,共8页
以有机溶剂浸提法和压榨法(冷榨和不同烘烤处理的热榨)制备的核桃油为研究对象,通过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其挥发性物质构成,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以有机溶剂浸提法和压榨法(冷榨和不同烘烤处理的热榨)制备的核桃油为研究对象,通过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其挥发性物质构成,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热图的计算分析明确核桃油中的关键香气成分构成差异,以期为核桃油风味品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核桃油样品的挥发性物质构成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11个核桃油样品中共鉴定出92种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醛类、烃类、醇类和含氧杂环类,其中压榨核桃油中反-2-庚烯醛(21.00%~28.61%)、正己醛(15.09%~20.72%)和顺-2-辛烯(9.77%~16.28%)相对含量较高,而有机溶剂浸提核桃油中正己醛(35.79%)、反-2-庚烯醛(13.46%)和戊醛(11.79%)相对含量较高。结合ROAV计算和PCA确定壬醛(油脂、柑橘和青草味)、反-2-壬醛(黄瓜、油脂、青草味)、反,反-2,4-癸二烯醛(油炸、蜡、油脂味)和1-辛烯-3-醇(蘑菇味)是核桃油中的关键香气成分。通过挥发性物质聚类热图分析发现不同工艺核桃油样品之间色差较大,表明基于挥发性物质进行不同工艺制备核桃油的区分判别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油 挥发性物质 相对气味活度值 主成分分析 聚类热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榨胡麻油在加速氧化过程中品质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孙雪莲 张波 +3 位作者 魏长庆 刘文玉 罗鹏 万银松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5-121,共7页
以冷压榨法提取的胡麻油为研究对象,通过Schaal烘箱法加速氧化试验,分析冷榨胡麻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生育酚与甾醇的组成及含量、角鲨烯含量。结果表明:冷榨胡麻油在加速氧化的前20 d内,过氧化值(5.85 mmol/kg)和酸价(1.6 ... 以冷压榨法提取的胡麻油为研究对象,通过Schaal烘箱法加速氧化试验,分析冷榨胡麻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生育酚与甾醇的组成及含量、角鲨烯含量。结果表明:冷榨胡麻油在加速氧化的前20 d内,过氧化值(5.85 mmol/kg)和酸价(1.6 mgKOH/g)均符合GB 2716—2018标准;而α-亚麻酸和生育酚的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分别减少了16.28%和79.65%,其中α-生育酚的含量在加热8 d后则无法检出。为综合评价冷榨胡麻油的品质变化规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可将其氧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0~8 d),第2阶段(12~20 d),第3阶段(24~28 d)。由此可知,冷榨胡麻油在加速氧化20 d内具有良好的氧化稳定性,但从有益伴随物的角度分析其在氧化8 d内适合贮藏。此研究结果可以用于预测冷榨胡麻油的货架期,为冷榨胡麻油的储藏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榨胡麻油 Schaal烘箱法 加速氧化 氧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工艺对番茄籽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周靖 刘文玉 +4 位作者 陈友志 符成刚 刘灵针 宋秋枫 魏长庆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6-83,共8页
本研究通过冷榨、热榨、溶剂浸出和超声辅助浸出考察了4种不同工艺对番茄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有益脂质伴随物含量及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工艺处理番茄籽油的脂肪酸、生育酚、植物甾醇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 本研究通过冷榨、热榨、溶剂浸出和超声辅助浸出考察了4种不同工艺对番茄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有益脂质伴随物含量及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工艺处理番茄籽油的脂肪酸、生育酚、植物甾醇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热榨处理的番茄籽油中总酚含量最高(88.43 mg/kg),而超声辅助浸出油中生育酚(707.26 mg/kg)和甾醇(2442.66 mg/kg)的含量最高;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分析表明浸出工艺相对于压榨工艺更有利于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的保留,热榨工艺易诱导醛、酮等次级氧化产物的产生;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static headspace combin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GC-MS)分析发现,冷榨、热榨、溶剂浸出和超声辅助浸出样品挥发性成分种类依次为38、42、32、32种,且主要以醛类物质(7.47~18.09μg/g)为主,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及聚类热图分析可将冷榨、热榨、溶剂浸出和超声浸出4种工艺明显区分,该研究结论可为番茄籽油品质调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籽油 加工工艺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 挥发性成分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