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救性支架植入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栓病理成分变化
1
作者 康天博 代林志 +2 位作者 王洋 田卫东 赵冬 《山东医药》 2025年第5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补救性支架植入(RS)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血栓病理成分变化。方法选择接受血管内治疗并行RS的IS患者39例,RS后24 h内复查CT观察HT发生情况,经血管内行机械性取栓后立即收集新鲜血栓,免疫组化(IHC)染色法... 目的探讨补救性支架植入(RS)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血栓病理成分变化。方法选择接受血管内治疗并行RS的IS患者39例,RS后24 h内复查CT观察HT发生情况,经血管内行机械性取栓后立即收集新鲜血栓,免疫组化(IHC)染色法检测血栓中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CD163)、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肌动蛋白(Actin)、C反应蛋白(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中性粒细胞外陷阱(NET),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血栓中红细胞、纤维蛋白/血小板,观察其分布情况,并计算CD163、CD147、Actin、CRP、vWF、NET的平均光密度值及红细胞面积百分比、纤维蛋白/血小板面积百分比。结果39例IS患者RS后发生HT 8例、未发生HT 31例。RS后发生HT与未发生HT的IS患者血栓病理成分(CD163、CD147、Actin、CRP、vWF、NET)在血栓中随机分布,不局限于边缘部位;Actin、vWF、NET在血栓中呈团状或层状分布,CD163、CRP、CD147呈点状分布。大量红细胞聚集在血小板小梁/纤维蛋白和中性粒细胞之间。RS后发生HT的IS患者血栓中CD147表达高于RS后未发生HT的IS患者(P<0.05),二者血栓中CD163、CRP、Actin、vWF、NET表达及红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面积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RS后发生HT的IS患者血栓中CD147高表达,血栓病理成分的变化可能与RS后HT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转化 补救性支架植入 血栓 病理成分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