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区域差异的演变特征——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Kernel核密度估计的实证研究
1
作者 王佳怡 沈芸 +2 位作者 朱燕 宋天敕 陈洁婷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0-94,共5页
目的分析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为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规划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1-2022年省级护理人力资源面板数据,通过测算Kernel密度和Dagum基尼系数对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进行... 目的分析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为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规划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1-2022年省级护理人力资源面板数据,通过测算Kernel密度和Dagum基尼系数对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进行分析评价。结果2011-2022年,在空间分布上,全国及各地区护理人力资源总量呈增加趋势,各区域差异逐步降低,且两极化特征明显;在区域差异上,我国护理人力资源总体差异均值为0.1149;区域内呈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区域的梯度逐步递增趋势;区域间差异占总体差异的40.61%。结论全国护理人力资源总体差异处于相对合理状态,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均等化水平逐步提升;政府应针对各区域精准施策,进一步稳定护理人力资源队伍,完善护理人力资源结构以促进护理人力资源的优质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人力资源 区域差异 Dagum基尼系数 Kernel密度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柳 陈向金 +2 位作者 李变利 彭颖 徐丽红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772-2775,共4页
目的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病情恶化进展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 目的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病情恶化进展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9年3月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明确诊断为PBC的80例患者的肝功能及血常规检测中的RDW、MPV、PDW指标,并计算NLR、LMR、PLR。根据诊断标准分为PBC肝硬化组(n=50)和PBC肝炎组(n=30)。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BC肝硬化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不同指标对PBC肝硬化的诊断价值。结果较PBC肝炎组,PBC肝硬化组的血清WBC水平明显降低(Z=-4.777,P<0.001),而血清ALT水平明显下降(Z=-2.152,P=0.031)。与PBC肝炎组相比,PBC肝硬化组的RDW、MPV及NLR升高(Z值分别为-3.180、-2.963、-3.590,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MPV及NLR是PBC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4.99(1.39~17.92)、13.01(2.96~57.07)、4.45(1.59~12.40)],三者诊断PBC肝硬化阶段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3、0.667及0.741,3项指标联合诊断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1。结论RDW、MPV及NLR水平升高可能预示PBC患者进展为肝硬化,对PBC患者病情的恶性进展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炎 硬化性 红细胞分布宽度 平均血小板体积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纤维化中TGF-β/Smad信号通路 被引量:4
3
作者 徐丽红 郑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66-69,共4页
关键词 SMAD信号通路 TGF-Β 肝纤维化 细胞外基质(ECM) 相关研究进展 多细胞因子 纤维化疾病 IGF-β 中间环节 慢性肝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1在大鼠肝脏损伤组织炎症修复过程中的动态表达
4
作者 张洋 徐丽红 +4 位作者 杨宏强 龚先锋 郁晓峰 胡慧 王艳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5期-,共6页
为探讨分析肝组织炎性损伤过程中及组织修复中分化抑制因子1(Id-1)的表达变化,为探讨Id-1在肝纤维化进展和恢复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选择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并随机分组。CCl_4复合法建立肝损伤模型,以停止CCl_4复合法炎症损伤... 为探讨分析肝组织炎性损伤过程中及组织修复中分化抑制因子1(Id-1)的表达变化,为探讨Id-1在肝纤维化进展和恢复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选择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并随机分组。CCl_4复合法建立肝损伤模型,以停止CCl_4复合法炎症损伤2周作为相应时间点的肝损伤恢复模型。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RT-PCR检测Id-1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Id-1蛋白表达。结果显示,HE染色结果提示随损伤打击持续时间的延长肝组织炎症损伤及纤维化程度呈持续性进展,在任何时间点停止损伤打击2周后组织炎症损伤及纤维化程度均有改善。与正常肝组织相比,炎症损伤肝组织中Id-1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且Id-1的表达在第8周呈明显上升;各时间点肝损伤恢复模型组较相应时间点肝损伤模型组Id-1的表达水平呈明显上升(P<0.01)。由此可知,无论在炎症损伤过程中还是在炎症损伤恢复过程中,肝组织内均存在Id-1表达增高,且在炎症损伤恢复过程中呈进一步增高,其具体病理生理意义需进一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分化抑制因子1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