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绿洲覆膜滴灌棉田碳通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进 白洁 +2 位作者 陈曦 罗格平 王绍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0-78,136,共10页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对新疆典型绿洲棉田进行了连续4年的碳通量观测,并探讨覆膜滴灌棉田生育期内碳通量的构成和特征。结果表明:生长盛期(6—9月),棉田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日变化明显,峰值约出现在14:00。生态系...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对新疆典型绿洲棉田进行了连续4年的碳通量观测,并探讨覆膜滴灌棉田生育期内碳通量的构成和特征。结果表明:生长盛期(6—9月),棉田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日变化明显,峰值约出现在14:00。生态系统呼吸(Res)日变化稳定,与膜下土壤温度日变化稳定有关。日间GPP随太阳净辐射(Rnet)增加而增大,可用直角双曲线方程描述;且最大光合速率的峰值出现在7月。各碳通量的季节变化不同:GPP和NEE与LAI的季节变化一致,峰值出现在7月;而Res的峰值出现在6月。月累积GPP在6—9月间主要分配给NEE;而其余月份则分配给Res。整个生育期内(5—10月),总GPP平均为816.2 g C/m2,其中NEE占58.6%,这表明生育期内覆膜滴灌棉田表现为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滴灌 棉田 涡度相关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 总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培养优秀创新研究群体 被引量:3
2
作者 雷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77-79,共3页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要从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目标、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及资源配备等方面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推动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水平入手,以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学科优势等建立起高水平...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要从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目标、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及资源配备等方面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推动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水平入手,以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学科优势等建立起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提高科研原创能力,为我国的科技兴国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学科 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绿洲盐渍化区域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巍琦 杨海昌 +1 位作者 王卫超 张凤华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5期26-30,共5页
玛纳斯河流域作为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近年来随着农业用地开发强度加大,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因素使土壤盐渍化和土壤退化问题逐渐显现,从而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并制约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以石河子垦区为研究区域,针对区域内... 玛纳斯河流域作为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近年来随着农业用地开发强度加大,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因素使土壤盐渍化和土壤退化问题逐渐显现,从而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并制约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以石河子垦区为研究区域,针对区域内存在的土壤盐渍化问题等土壤质量问题,选取土壤养分、土壤质地及盐碱化程度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垦区土壤质量做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可以将区域土壤质量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一级地质量最好且占总面积的14.92%,二至四级分别占比23.14%、36.54%、25.40%。垦区内土壤质量总体偏低,土壤养分亏缺严重,且异质性较大。土壤普遍呈微碱化,小部分区域遭受到盐碱危害,大部分区域受到潜在盐碱化威胁,土壤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应通过多种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以减轻盐碱化,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保障绿洲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土壤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河子垦区 土壤质量 土壤养分 盐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机采模式下棉花株行距配置对冠层结构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2
4
作者 李建峰 王聪 +4 位作者 梁福斌 陈厚川 田景山 康鹏 张旺锋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7-165,共9页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机采棉花冠层结构指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田间条件下,选用棉花杂交种鲁棉研24号和常规品种新陆早60号为供试材料,设置适宜机采的1膜3行等行距(76 cm+76cm+76 cm)低密度、1膜6行宽窄行(66 cm+10 ...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机采棉花冠层结构指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田间条件下,选用棉花杂交种鲁棉研24号和常规品种新陆早60号为供试材料,设置适宜机采的1膜3行等行距(76 cm+76cm+76 cm)低密度、1膜6行宽窄行(66 cm+10 cm)高密度及1膜3行等行距(76 cm+76 cm+76 cm)双株高密度3种配置方式进行试验。【结果】等行距低密度下,棉花生育前期生长旺盛,叶面积指数与光吸收率迅速增加至最高值;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及光吸收率下降幅度分别为10.4%~13.6%、3.7%~4.2%,低于其他两种处理,且干物质积累量较高。等行距低密度下杂交棉产量最高。【结论】等行距低密度下杂交棉实现高产的生理基础主要是:生育前期叶面积指数及光吸收率增长迅速,干物质积累较快;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及光吸收率下降缓慢,能维持较高水平,光合生产能力较高,干物质积累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株行距 配置方式 冠层结构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采收方式对新疆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田景山 王文敏 +5 位作者 王聪 牛玉萍 罗宏海 勾玲 张亚黎 张旺锋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17,33,共6页
为了解新疆棉区纤维品质变化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新疆棉区机采棉和手采棉纤维品质的差异,探讨通过品种选育及全疆品种布局实现改善原棉品质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在机采棉和手采棉间无显著性变化;机采棉纤维比强度、... 为了解新疆棉区纤维品质变化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新疆棉区机采棉和手采棉纤维品质的差异,探讨通过品种选育及全疆品种布局实现改善原棉品质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在机采棉和手采棉间无显著性变化;机采棉纤维比强度、整齐度及纺纱一致性指数较手采棉显著降低,其中比强度和纺纱一致性指数在试验点变化较大,最大降幅可达11.3%和25.8%,且有62.5%的品种显著降低。短纤维率的变化最为明显,机采棉较手采棉增加了51%,试验点和品种间最大增幅分别达90%和130%。因此,选择适宜机采的品种及合理的品种布局是改善新疆棉花品质结构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纤维品质 比强度 短纤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棉区棉花单铃重构成因子的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赵瑞海 韩春丽 +2 位作者 勾玲 雷军 张旺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52-559,共8页
为了解棉花单铃重及与其构成因子间在数量上的变化规律,阐明新疆棉花单铃重较高的内部原因,以不同生态棉区选育的棉花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在新疆库尔勒、石河子和河北南宫市3地种植,分期播种,并在不同生育期对相应部位棉铃挂牌标记,吐... 为了解棉花单铃重及与其构成因子间在数量上的变化规律,阐明新疆棉花单铃重较高的内部原因,以不同生态棉区选育的棉花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在新疆库尔勒、石河子和河北南宫市3地种植,分期播种,并在不同生育期对相应部位棉铃挂牌标记,吐絮收获后,对所标记棉铃统一考种,测定单铃重及短绒重、每粒种子着生纤维根数等构成因子。结果表明,棉花单铃重以南疆棉区最高,除短绒重和每粒种子着生纤维重在北疆棉区略高外,其他铃重构成因子均以南疆棉区最高,河北棉区最低。单铃重、单铃纤维重、每粒种子着生纤维总重及每粒种子着生纤维重均与其相应的构成因子显著正相关。除衣分和单铃种子数表现为北疆自育早熟品种略高于内地引进早中熟品种外,单铃重及其他单铃重构成因子均表现为内地引进早中熟品种高于北疆自育早熟品种。单铃重构成因子均以新疆2个棉区较高,除生态因素影响外,这是新疆棉区,特别是南疆棉区单铃重较高的主要内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棉区 品种 单铃重 单铃重构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甘草属植物花序和种子生产的位置效应及繁殖资源分配模式初步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韩春 陆嘉惠 +3 位作者 陈晓翠 牛清东 宋凤 陈超南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2-79,共8页
以种植于新疆石河子的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inn.)、胀果甘草(G.inflata Batal.)、乌拉尔甘草(G.uralensis Fisch.)、黄甘草(G.eurycarpa P.C.Li)和蜜腺甘草(G.glabra var.glandulosa X.Y.Li)为研究对象,对植株不同部位的花序... 以种植于新疆石河子的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inn.)、胀果甘草(G.inflata Batal.)、乌拉尔甘草(G.uralensis Fisch.)、黄甘草(G.eurycarpa P.C.Li)和蜜腺甘草(G.glabra var.glandulosa X.Y.Li)为研究对象,对植株不同部位的花序数量、花序正常发育率、每花序单花数量和果穗干质量,以及植株不同部位和花序不同部位的生物量投入比、座果率、结籽率、种子投影面积和种子千粒质量进行测定;在此基础上,对供试5种甘草属(Glycyrrhiza Linn.)植物的繁殖资源分配模式和种子生产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植株内,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黄甘草和蜜腺甘草的花序数量、花序正常发育率、每花序单花数量和果穗干质量从植株下部到上部总体上依次递减,而胀果甘草植株不同部位间这4项指标总体上无显著差异。同一植株内,胀果甘草植株中部的生物量投入比和座果率均较高,但其生物量投入比、座果率和结籽率在植株不同部位间均无显著差异;而供试另4种植物的生物量投入比、座果率和结籽率从植株下部到上部总体上依次递减。同一花序内,胀果甘草花序中部的生物量投入比明显高于花序上部和下部,座果率从花序下部到上部依次递减,结籽率则在花序不同部位间无显著差异,而供试另4种植物的生物量投入比、座果率和结籽率从花序下部到上部总体上依次递减。供试5种植物的种子投影面积和种子千粒质量在植株不同部位间和花序不同部位间均无显著差异。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在资源竞争、结构效应和花粉限制的影响下,供试5种甘草属植物存在2种不同的资源分配模式和种子生产格局。其中,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黄甘草和蜜腺甘草通过减少对晚发育的花或果实的资源投入来保障早发育的花或果实获得较多的资源,达到繁殖成功的目的;而胀果甘草则采取对花和果实随机败育的方式减小资源竞争的压力,这2种繁殖资源分配模式和种子生产策略对提高甘草属植物的繁殖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属植物 花序发育 繁殖资源分配 种子生产 位置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播条件下两个新疆小黑麦品种的竞争能力 被引量:3
8
作者 石培春 陈亚南 +2 位作者 石国亮 孔广超 李卫华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5-97,100,共4页
采用生态学中的De w it替代系列法,研究了两个新疆小黑麦品种在不同密度混播条件下的产量、不同器官干物质含量的变化及收获指数,探究两品种竞争能力大小及竞争结局。结果表明:在混播条件下新小黑麦4号较新小黑麦5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采用生态学中的De w it替代系列法,研究了两个新疆小黑麦品种在不同密度混播条件下的产量、不同器官干物质含量的变化及收获指数,探究两品种竞争能力大小及竞争结局。结果表明:在混播条件下新小黑麦4号较新小黑麦5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具有更强的占有和利用共同资源的能力,混播有一定的增产作用;新小黑麦4号有更多的干物质分配到穗部,导致穗部干物质分配系数提高;混播时的收获指数较单播时有所提高。按照不同密度比例混播对小黑麦有一定增产作用,其推广运用对今后的生态育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混播 产量 竞争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棉区杂交棉养分吸收分配特点研究
9
作者 刘涛 魏亦农 +2 位作者 雷雨 雷军 孙卫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9971-9973,共3页
[目的]研究新疆棉区杂交棉养分吸收分配的特点。[方法]以杂交棉标杂A1、鲁棉研15和常规棉新陆早13号为材料进行试验。[结果]在新疆棉区种植条件下,杂交棉单铃重、衣分、皮棉产量均高于常规棉,且达极显著水平。杂交棉与常规棉对N、P2O5和... [目的]研究新疆棉区杂交棉养分吸收分配的特点。[方法]以杂交棉标杂A1、鲁棉研15和常规棉新陆早13号为材料进行试验。[结果]在新疆棉区种植条件下,杂交棉单铃重、衣分、皮棉产量均高于常规棉,且达极显著水平。杂交棉与常规棉对N、P2O5和K2O的吸收均呈Logistic函数曲线变化,但养分积累量和吸收强度不同。杂交棉在各生育阶段养分净积累量高于常规棉,养分吸收强度大于常规棉,养分最大吸收速率出现的时间较常规棉晚。杂交棉养分分配规律和常规棉一致,但在生育后期,养分向生殖器官(籽棉)分配较常规棉多,向营养器官分配低于常规棉。[结论]为制定相应的高产施肥方案和施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棉 产量 营养物质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连作棉田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及评价 被引量:6
10
作者 邓红 林海荣 +2 位作者 张泽 吕新 石宏刚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2-98,共7页
对新疆绿洲区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Ni、Pb、Zn富集特征进行研究,并根据地质累计指数法对污染程度进行分级。结果表明,随连作年限延长,元素As、Cd、Zn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元素Hg、Cu、Pb、Cr含量总体... 对新疆绿洲区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Ni、Pb、Zn富集特征进行研究,并根据地质累计指数法对污染程度进行分级。结果表明,随连作年限延长,元素As、Cd、Zn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元素Hg、Cu、Pb、Cr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元素Ni的全量整体变化不大;As逐年累积达轻度-中等污染,元素Cd累积达中等-强污染,元素Hg在土壤中含量水平已达到强-极强污染程度。棉田土壤中As、Cd与全磷含量达极显著相关性,表明长年连作条件下,磷肥的施用影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因此棉田的耕作制度及施肥量应作适当调整,避免加重重金属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棉田 重金属 磷肥 富集特征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不同还田量对新疆盐碱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涛 陈虹 张凤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4-251,共8页
油菜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作绿肥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有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试验设置油菜不同还田量处理(CK:不还田;T1:21000 kg·hm^(-2);T2:42000 kg·hm^(-2);T3:84000 kg·hm^(-2)),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 油菜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作绿肥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有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试验设置油菜不同还田量处理(CK:不还田;T1:21000 kg·hm^(-2);T2:42000 kg·hm^(-2);T3:84000 kg·hm^(-2)),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土壤线虫群落对油菜还田的响应。结果表明:(1)相较于CK,油菜不同还田量能够使土壤pH降低4.19%~6.59%,土壤总盐含量降低4.07%~6.86%,土壤容重降低9.68%~12.90%;T2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CK增加了27.42%,T3处理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较CK增加了35.46%和11.12%;(2)土壤样品中共检测出线虫3纲3目13科19属24种,各处理优势营养类群均为食细菌类线虫;随着油菜还田量的增加,食细菌类线虫与捕食杂食类线虫相对丰度逐渐降低,而食真菌类线虫与植物寄生类线虫的相对丰度逐渐升高;与CK相比,油菜还田后土壤线虫丰富度指数降低,多样性指数升高,富集指数EI与结构指数SI降低;(3)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是影响线虫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综上所述,油菜还田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综合肥力,增加线虫群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生态系统趋于稳定,还田量以84000 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绿肥 还田量 土壤线虫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氮素营养诊断与追肥推荐模型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李新伟 吕新 +3 位作者 张泽 陈剑 石宏刚 田敏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09-214,共6页
利用主动遥感光谱仪Green Seeker进行棉花的氮素营养诊断,建立棉花冠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氮素追肥推荐模型,实现棉花氮素的精准管理。利用2011—2012年不同氮肥处理的田间试验数据,建立棉花冠层NDVI与施肥量、NDVI与产量的定量关系... 利用主动遥感光谱仪Green Seeker进行棉花的氮素营养诊断,建立棉花冠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氮素追肥推荐模型,实现棉花氮素的精准管理。利用2011—2012年不同氮肥处理的田间试验数据,建立棉花冠层NDVI与施肥量、NDVI与产量的定量关系,结合氮肥效应函数建立光谱氮素推荐模型,并利用2013年的独立试验数据进行田间验证。结果表明:总体上施氮量增加棉花冠层NDVI值增大,但当氮肥增加到一定量时NDVI值不再增加,在棉花盛蕾期、花期、盛铃期和初絮期,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棉花NDVI值均呈线性增加的趋势;全生育期最佳施氮量为294.7 kg/hm2,棉花盛蕾期、花期、盛铃期和初絮期NDVI临界值分别为0.695、0.833、0.881和0.809;NDVI每低于临界值0.001单位所需施肥量分别为0.24、0.91、1.11和0.16 kg/hm2。经田间验证,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光谱推荐可减少施肥量,缩小地力之间的差异,达到按需施肥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氮素 营养诊断 追肥模型 归一化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棉花生长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8
13
作者 王肖娟 危常州 +4 位作者 张君 董鹏 王娟 朱齐超 王金鑫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4-561,共8页
设置2年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不同灌溉方式及施氮量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皮棉产量及氮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漫灌相比滴灌显著增加了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皮棉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滴灌棉花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 设置2年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不同灌溉方式及施氮量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皮棉产量及氮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漫灌相比滴灌显著增加了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皮棉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滴灌棉花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显著大于漫灌,而地下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显著低于漫灌,滴灌条件下较好的水分条件抑制了棉花根系生长而促进地上部生长。施用氮肥显著提高了棉花生物量、氮素吸收量。皮棉产量在施氮量为360 kg.hm-2时最大,过高氮肥投入无助于棉花产量提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均显著降低。灌溉方式与施氮量互作效应对棉花单株铃数及皮棉产量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施氮量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棉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下滴灌棉花氮素推荐施肥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9
14
作者 潘薇薇 危常州 +2 位作者 丁琼 符静 张永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4-210,共7页
研究应用叶绿素仪(SPAD-502)在膜下滴灌条件下的棉花氮肥推荐。试验于2006年在石河子乌兰乌苏农业气象实验站进行,以新陆早24为材料。结果表明,不同叶位的叶片含氮量、SPAD值及叶片不同部位的SPAD值存在明显差异,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 研究应用叶绿素仪(SPAD-502)在膜下滴灌条件下的棉花氮肥推荐。试验于2006年在石河子乌兰乌苏农业气象实验站进行,以新陆早24为材料。结果表明,不同叶位的叶片含氮量、SPAD值及叶片不同部位的SPAD值存在明显差异,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氮量、单株吸氮量等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倒四叶的叶尖部位适合作为测试部位。盛蕾期、花期、盛花期和铃期倒四叶SPAD值与施氮量之间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各生育期SPAD值与产量也具极显著相关。滴灌条件下最高籽棉产量为4686.5 kg/hm^2,对应的施肥量为293.1 kg/hm^2;最大利润(经济最佳)施肥量为207.33 kg/hm^2,对应的最佳产量为4565.9 kg/hm^2。各生育期SPAD的临界值分别为60.5、60.0、60.8和59.1。盛蕾期、花期、盛花期和铃期SPAD值每变动一格推荐施肥量分别为10.81、8.46、13.42和6.29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膜下滴灌 不同叶位SPAD值 氮肥推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岛棉和陆地棉叶片光合能力的差异及限制因素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亚黎 姚贺盛 +2 位作者 罗毅 胡渊渊 张旺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803-1810,共8页
研究海岛棉和陆地棉两个栽培种间叶片的光合特性及组织解剖结构特性,揭示不同棉花栽培种叶片光合能力的差异,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海岛棉的光合物质生产能力,以期为高光效棉花品种选育和高产高效栽培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在新疆气候生态条件... 研究海岛棉和陆地棉两个栽培种间叶片的光合特性及组织解剖结构特性,揭示不同棉花栽培种叶片光合能力的差异,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海岛棉的光合物质生产能力,以期为高光效棉花品种选育和高产高效栽培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在新疆气候生态条件下,选用北疆棉区有代表性的海岛棉品种新海22号和陆地棉品种新陆早13号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了两棉花栽培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叶片温度的日变化,PN-PPFD(光量子通量密度)响应曲线,PN-Ci(胞间CO2浓度)响应曲线以及叶绿素含量、叶片面积、比叶重和地上部生物量等指标,并观察了叶片的形态解剖结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当新陆早13号叶片被固定于水平方向上以后,日进程中新海22号的叶片温度显著高于新陆早13号。在上午和下午光强较低时,新海22号和新陆早13号的PN和Gs无明显差异;12:00至16:00,新海22号叶片的PN和Gs均显著低于新陆早13号。新海22号和新陆早13号叶片的PN-Ci响应曲线无明显差异。新海22号叶片的Pmax(最大光合速率)低于新陆早13号,而两者的AQY(表观量子效率)无显著差异。新海22号叶片的栅栏组织厚度、比叶重和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低于新陆早13号,而叶绿素含量和叶片面积均显著高于新陆早13号。因此,田间条件下,海岛棉叶片的实际光合能力低于陆地棉,但两者具有相似的光合潜力。气孔导度是导致海岛棉和陆地棉叶片实际光合能力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而栅栏组织较薄限制了海岛棉叶片光合潜力的进一步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海岛棉 光合作用 气孔导度 解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小麦理想株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6
作者 李朴芳 程正国 +4 位作者 赵鸿 张小丰 李冀南 王绍明 熊友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631-2640,共10页
理想株型选择是旱地小麦节水栽培和高产育种的重要前提。围绕群体条件下旱地小麦产量形成、节水效率和干旱适应性等关键指标,从根型、茎型、叶型和穗型4个方面总结了旱地小麦株型演变规律和调控机理。旱地小麦从野生近缘种二倍体和四倍... 理想株型选择是旱地小麦节水栽培和高产育种的重要前提。围绕群体条件下旱地小麦产量形成、节水效率和干旱适应性等关键指标,从根型、茎型、叶型和穗型4个方面总结了旱地小麦株型演变规律和调控机理。旱地小麦从野生近缘种二倍体和四倍体向现代六倍体进化的漫长演变过程中,株型经历了从"高根冠比、低收获指数、高冠幅/株高比、小穗和种子扁长"等"杂草"型向"低根冠比、高收获指数和高粒叶比及小冠幅/株高、大穗多粒"的"作物"型的演变。从株型各组件演变规律看,根型以根系大小适中、根条数较多、根系生理活性较高为主;茎型以各茎节长度比例趋近"黄金分割"演变,株高控制在80-100 cm左右的适中高度;叶型以叶片直立、旗叶长宽比例适中为主,倒二叶长维持在20 cm左右;穗型以直立、大穗和小穗数多为主;单株分蘖数趋于减少,株型结构趋于紧凑。上述组件特征将促使旱地小麦向弱竞争能力的方向发展。总之,旱地小麦经历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双重压力,其株型结构有利于群体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从而获得较高的种群适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理想株型 演变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含量对加工番茄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4
17
作者 陈秀香 马富裕 +5 位作者 方志刚 褚贵新 杨建荣 薛琳 李燕 王建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共4页
试验从加工番茄开花期开始,设4个水分处理(分别以0~60cm土层灌前土壤田间持水量的40%~45%、55%~60%、70%~75%和85%~90%作为各处理的灌溉下限含水量临界值,灌溉上限为田间持水量的90%),分析不同水分状况下加工番茄的... 试验从加工番茄开花期开始,设4个水分处理(分别以0~60cm土层灌前土壤田间持水量的40%~45%、55%~60%、70%~75%和85%~90%作为各处理的灌溉下限含水量临界值,灌溉上限为田间持水量的90%),分析不同水分状况下加工番茄的产量和果实品质。试验结果表明,加工番茄的产量、品质与土壤含水量密切相关,灌前过高或过低的土壤含水量会影响产量及茄红素、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溶性酸等品质指标,灌前土壤相对田间持水量为70%~75%处理的加工番茄产量最高,品质较好,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既能实现高产高效,又可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加工番茄 节水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水平下棉花冠层NDVI分析与产量估测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李新伟 余炳凤 +2 位作者 吕新 田敏 石宏刚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31-236,共6页
以2011—2013年连续3个棉花生长季的田间试验数据为基础,利用GreenSeeker获取冠层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研究不同氮营养条件下棉花的产量变化、冠层NDVI值随施氮量和生育期的动态变化,以及NDVI与产量的相关性定量分析,建立基于NDVI... 以2011—2013年连续3个棉花生长季的田间试验数据为基础,利用GreenSeeker获取冠层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研究不同氮营养条件下棉花的产量变化、冠层NDVI值随施氮量和生育期的动态变化,以及NDVI与产量的相关性定量分析,建立基于NDVI的棉花产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生育期冠层NDVI值总体上呈'低-高-低'变化趋势。棉花4个生育期(盛蕾期、花期、盛铃期和初絮期)的NDVI值与产量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137、0.847 9、0.897 9、0.692 6,在花期(P=0.003 4)、盛铃期(P=0.000 8)达到极显著正相关。经验证,NDVI能够估测关键生育期的产量,其中以盛铃期预测精度最高(R2=0.908 2,RSME为301.67 kg/hm2,RE为5.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冠层 归一化植被指数 氮水平 产量估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疆棉区棉花低温冷害的初步分析及对策探讨 被引量:33
19
作者 赖先齐 刘月兰 +1 位作者 徐腊梅 郭金强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5期782-786,共5页
由于沙漠增温效应的良好作用,北疆沿天山一带的中、西部绿洲农区得以发展成世界上最北的棉区。北疆棉区低温冷害表现在4、5月播种——出苗时期及7、8月开花——结铃时期,尤以后者危害更大。冷害主要发生在温度原本不高、但又首先遭遇入... 由于沙漠增温效应的良好作用,北疆沿天山一带的中、西部绿洲农区得以发展成世界上最北的棉区。北疆棉区低温冷害表现在4、5月播种——出苗时期及7、8月开花——结铃时期,尤以后者危害更大。冷害主要发生在温度原本不高、但又首先遭遇入境强冷湿气流的北疆棉区,是北疆棉区最大的农业气象灾害,急需加强研究。目前总结出的克服办法应遵循趋利避害原则,开花—结铃时期的冷害以筛选、选育抵御冷害能力较强的早熟、丰产品种,建立包含有抵御冷害的新技术体系;播种—出苗时期的冷害以当地气候、土壤特点采用适期早播,育苗移栽杂交棉,实施相应农业措施等,减轻、避免冷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增温效应 北疆棉区 低温冷害 趋利避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籽粒抗性淀粉含量的分析 被引量:20
20
作者 庞欢 李卫华 +4 位作者 张宏斌 王琳 银永安 苑会功 王自布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0-176,共7页
选用3个抗性淀粉含量较高的小麦品种和3个抗性淀粉含量较低的小麦品种按Griffing双列杂交设计配置成15个杂交组合,以亲本及F1为材料进行了小麦籽粒抗性淀粉含量的遗传规律分析,旨在为高抗性淀粉含量且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型保健小麦新品种(... 选用3个抗性淀粉含量较高的小麦品种和3个抗性淀粉含量较低的小麦品种按Griffing双列杂交设计配置成15个杂交组合,以亲本及F1为材料进行了小麦籽粒抗性淀粉含量的遗传规律分析,旨在为高抗性淀粉含量且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型保健小麦新品种(系)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6个小麦品种中,安农90202和D68-20抗性淀粉含量的一般配合力较好,能显著地提高杂种后代籽粒抗性淀粉含量。安农90202×04单28和06-5×D68-20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最好,两者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显著地高于其他组合。小麦抗性淀粉含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显性程度为超显性。控制抗性淀粉含量的增效等位基因表现为隐性,且亲本中抗性淀粉含量的增减效等位基因的分布不平衡,高抗性淀粉含量的亲本中隐性基因数量多于显性基因数量。实验中安农90202和04单28控制抗性淀粉含量的隐性基因较多,而宁春18和新春5号含有的显性基因数量较多。同时研究发现小麦抗性淀粉含量的狭义遗传力中等,为36.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性淀粉含量 遗传分析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