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uritin对鸡胚尿囊膜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作用的影响
1
作者 梁富华 张云华 +4 位作者 杨萱 侯艳萌 吕贵珍 唐文洁 杨丽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0-177,共8页
目的 探究神经营养因子Neuritin过表达对鸡胚尿囊膜(CAM)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血管生成作用的影响,为治疗血管生成性疾病提供新方向。方法 选择新鲜黄皮种蛋30枚建立CAM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阳性对照组(bFGF)、阴性对照... 目的 探究神经营养因子Neuritin过表达对鸡胚尿囊膜(CAM)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血管生成作用的影响,为治疗血管生成性疾病提供新方向。方法 选择新鲜黄皮种蛋30枚建立CAM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阳性对照组(bFGF)、阴性对照组(NS)和实验组(Neuritin),每组10枚。阳性对照组载入2 500 U/mL的bFGF,实验组载入10μg/mL的Neuritin蛋白,阴性对照组载入NS,各组载入量均为10μL且所有CAM的培养温度、相对湿度及孵育时间相同,记录孵育72 h后各组CAM的血管分支、数目及大小。选择健康孕妇的新鲜脐带制作原代HUVECs,将其分为3组:转染重组质粒组(HUVEC-neu组)、转染空载体组(HUVEC-3.1组)和未转染组(HUVEC组)。HUVEC-neu组的原代HUVECs经重组质粒Neuritin转染,HUVEC-3.1组经空载体质粒转染,HUVEC组不给予特殊处理,3组均接受相同的传代培养方案。Western blot检测Neuritin在HUVEC-3.1组与HUVEC-neu组的蛋白表达水平。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和管型形成实验检测HUVEC-3.1组和HUVEC-neu组的细胞增殖、迁移和管型形成能力。结果 (1)实验组的CAM血管分支点数及微小血管数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增加(P <0.01),但两组的大、中血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HUVEC-neu组中Neuritin在HUVECs成功过表达。(3)与HUVEC-3.1组相比,HUVEC-neu组的细胞增殖活力下降(P <0.05),但其迁移、管型形成能力明显增强(P <0.01)。结论 Neuritin过表达可促进血管生成,通过影响细胞增殖、迁移和管型形成能力参与新生血管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 NEURITIN 鸡胚尿囊膜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两例尼曼-皮克病家系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冯秀丽 杨忠伟 +1 位作者 范新平 曹旭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44-747,共4页
目的对2例老年C型尼曼-皮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 type C,NPC)患者及家系的NPC1和NPC2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基因型与表型关系。方法采集2例NPC患者及家系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引物设计扩增,直接基因测序检测。结果2例患者在NPC1基... 目的对2例老年C型尼曼-皮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 type C,NPC)患者及家系的NPC1和NPC2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基因型与表型关系。方法采集2例NPC患者及家系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引物设计扩增,直接基因测序检测。结果2例患者在NPC1基因6号外显子发现1个杂合子位点A644G(H215R),导致第215位氨基酸由His突变为Arg;18号外显子发现1个杂合子位点N931N(C2793T),氨基酸编码没有改变;2例家系其他成员未发现异常。结论 NPC患者具有典型NPC临床特征,在基因水平上发现,相关基因突变位点或新的突变位点,但家系基因特征不明显。因此,对于老年NPC患者或存在其他致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曼-皮克病 基因型 氨基酸序列 突变 骨髓移植 杂合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尼曼匹克病家系NPC1和NPC2基因突变检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忠伟 冯秀丽 +1 位作者 范新平 曹旭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6-528,共3页
目的:二C型尼曼匹克病患者家系,对其进行NPC1和NPC2基因测序分析基因型与表型关系。方法:采患者及家系外周血基因组DNA,根据人类基因组数据库NC_000018(NPC1)及NG_007117(NPC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分别扩增25个外显子和5个外显子区域,产物... 目的:二C型尼曼匹克病患者家系,对其进行NPC1和NPC2基因测序分析基因型与表型关系。方法:采患者及家系外周血基因组DNA,根据人类基因组数据库NC_000018(NPC1)及NG_007117(NPC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分别扩增25个外显子和5个外显子区域,产物经过回收纯化,采用直接测序进行突变检测,测序结果应用DNAman等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对于异常片段进行重新扩增测序,验证结果可靠性。结果:二例患者均在NPC1基因发现杂合子位点A644G(H215R),导致第215位氨基酸由His突变为Arg;18号外显子发现一个杂合位点N931N(C2793T),氨基酸编码没有改变,家系成员未发现上述基因位点突变。结论:二尼曼匹克患者具有典型尼曼匹克临床特征,在基因水平上也发现相关基因突变位点,但在遗传上与家系成员相关不大。因此对于尼曼匹克患者或存在其他致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尼曼匹克病 NPC1 NPC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