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哈萨克族人群缝隙连接蛋白40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文雯 石文艳 +3 位作者 刘卫东 马克涛 李丽 司军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83-1785,共3页
目的:研究新疆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缝隙连接蛋白40(connexin,Cx40)基因多态性位点-44G>A、+71A>G与EH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新疆哈萨克族130名EH患者及150名正... 目的:研究新疆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缝隙连接蛋白40(connexin,Cx40)基因多态性位点-44G>A、+71A>G与EH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新疆哈萨克族130名EH患者及15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基因分型。结果:-44G>A位点EH组基因型AA、AG、GG和等位基因A、G频率分别为5.38%、40.0%、54.62%和25.38%、74.62%,EH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A>G位点EH组基因型AA、AG、GG和等位基因A、G频率分别为54.62%、40.0%、5.38%和74.62%、25.38%,EH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哈萨克族人群Cx40基因的多态位点-44G>A、+71A>G可能与EH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连接蛋白40 单核苷酸多态性 哈萨克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CNJ11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立杰 张文雯 +2 位作者 马克涛 李丽 司军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92-795,共4页
目的探讨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蛋白J亚单位11号成员(KCNJ11)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KCNJ11基因多态性位点rs228567... 目的探讨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蛋白J亚单位11号成员(KCNJ11)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KCNJ11基因多态性位点rs2285676的基因型,其中新疆哈萨克族高血压组(EH组)126例,正常对照组(NT组)126例。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新疆哈萨克族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CNJ11-rs2285676位点基因型、性别、体质量、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与高血压无相关性;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体质量指数(BMI)是影响高血压的保护因素,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是影响高血压的危险因素。KCNJ11多态性位点rs2285676在高血压组中基因型TT、CT、CC及等位基因T、C频率分别为50.00%、48.41%、1.59%、74.21%和25.79%。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CNJ11基因rs2285676多态性可能与新疆哈萨克族高血压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KCNJ11 哈萨克族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OS基因27bp VNTR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和汉族原发性高血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强 邓峰美 +6 位作者 刘成 何芳 王刚 邹放君 卢贤贵 钟华 唐斌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5期592-597,共6页
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27bp VNTR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和汉族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运用多重单碱基延伸分型技术(Multiplex SNapshot)对新疆哈萨克族363例高血压患者和370例健康对照,汉族346例高血压患者,385例健康对照进行e... 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27bp VNTR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和汉族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运用多重单碱基延伸分型技术(Multiplex SNapshot)对新疆哈萨克族363例高血压患者和370例健康对照,汉族346例高血压患者,385例健康对照进行eNOS基因27bp VNTR多态性分型,比较基因型、等位基因在病例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及同一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在两民族间的差异性及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哈萨克族人群中检测到4种基因型bb、aa、ab、bc,EH组及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8.5%、78.6%;1.9%、1.1%;19.0%、20.0%;0.6%、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b、a、c在EH组和对照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88.3%、88.8%;11.4%、11.1%;0.3%、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汉族对照组中检测到四种基因型bb、aa、ab、bc,未在EH组检测到bc基因型,EH组及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0.3%、79.5%;0.9%、1.0%;18.8%、19.2%;0%、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b、a、c在EH组和对照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89.7%、89.2%;10.3%、10.6%;0%、0.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eNOS基因27bp VNTR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汉族与哈萨克族总人群、高血压及非高血压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疆哈萨克族和汉族居民eNOS基因27bp VNTR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多态性 哈萨克族 汉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与KCNMB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4
作者 王立杰 张文雯 +5 位作者 钱燕飞 张亮 赵磊 马克涛 李丽 司军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8-81,117,共5页
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与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large-conductance Ca2+-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BKCa)KCNMB1基因多态性位点rs11739136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提取原发性高血压组(essential hypertension group,EH,n=277)和... 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与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large-conductance Ca2+-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BKCa)KCNMB1基因多态性位点rs11739136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提取原发性高血压组(essential hypertension group,EH,n=277)和正常组(normotensive group,NT,n=247)血液中的基因组DNA,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检测KCNMB1-rs11739136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新疆哈萨克族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KCNMB1-rs11739136位点基因型、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总胆固醇等与高血压无关联;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甘油三酯是影响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新疆哈萨克族人群中普遍存在KCNMB1-rs11739136位点的基因多态性(P>0.05)。在EH组该位点CC、CT、TT基因型频率及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4.00%、23.83%、2.17%、85.92%、14.08%,与NT组相比较,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KCNMB1基因rs11739136多态性位点可能与新疆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KCNMB1 哈萨克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结核杆菌融合菌株蛋白衍生物毒性与安全性的比较研究
5
作者 许昊祺 董江涛 +10 位作者 张杰 吴芳 梁粟 柳小玲 高蓝茹 王菊 张辉 吴江东 章乐 邓喜玲 张万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6-384,共9页
目的探究新型结核杆菌融合菌株蛋白衍生物(简称B/R菌株活性蛋白)的毒性与安全性。方法细胞实验以各疫苗制剂分别干预处理RAW264.7细胞并检测凋亡率。动物实验采用C57BL/6小鼠皮下注射免疫接种,观察并记录2、4、8、12、16周小鼠存活情况... 目的探究新型结核杆菌融合菌株蛋白衍生物(简称B/R菌株活性蛋白)的毒性与安全性。方法细胞实验以各疫苗制剂分别干预处理RAW264.7细胞并检测凋亡率。动物实验采用C57BL/6小鼠皮下注射免疫接种,观察并记录2、4、8、12、16周小鼠存活情况与体重值变化;取肺脏、脾脏计算脏器系数并进行病理损伤检测;免疫8周时用高浓度BCG感染小鼠,感染4周后观察肺脏和脾脏病理学改变。结果对6 h、12 h、24 h细胞凋亡率进行流式分析,6 h的实验组凋亡率较PBS组升高(P<0.05);在12 h、24 h实验组凋亡率较PBS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接种后,4组小鼠正常生长;体重没有停止增长或负增长。Protein组肺脏系数在免疫4、12周时高于同时期PBS组,BCG组小鼠各时间段肺脏系数升高(P<0.05)。Protein组与BCG组脾脏系数在2、4、8、12、16周均高于PBS组,ICD B/R组仅在第8周时高于PBS组(P<0.05)。病理损伤情况检测结果显示PBS组肺脾组织均正常。在免疫接种2~8周内,各实验组肺脏与脾脏组织均有不同程度损伤;在12~16周组织损伤逐渐减轻;所有实验组均未出现结核结节。高浓度BCG感染后各组小鼠肺脾表面未见明显病理变化,镜下观察各实验组小鼠肺脾组织病理改变较PBS组轻,Protein组与BCG组差异不大。结论B/R菌株活性蛋白毒性安全性与BCG相当,且具备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为新型结核病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B/R菌株 活性蛋白 毒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BA_A受体亚基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DRG神经元的表达 被引量:4
6
作者 丛丽娜 张传林 +3 位作者 陈梦洁 马克涛 李丽 司军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2-226,共5页
目的:观察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上GABAA受体亚基表达的改变。方法:建立坐骨神经压榨性损伤动物模型(CCI),热板实验检测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TWL);并取大鼠L4-L6DRG神经元进行膜片钳实验,观... 目的:观察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上GABAA受体亚基表达的改变。方法:建立坐骨神经压榨性损伤动物模型(CCI),热板实验检测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TWL);并取大鼠L4-L6DRG神经元进行膜片钳实验,观测术后DRG神经元GABA介导的内向电流的变化;分别应用Western Blot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术后GABAA受体γ2和α2亚基表达的变化。结果:(1)CCI模型鼠的TWL比正常组明显缩短(P<0.05);(2)膜片钳实验观察到术后14 d CCI术侧DRG神经元GABA介导的内向电流较正常组明显减小(P<0.05),对侧电流较正常组明显增强(P<0.05);(3)Western Blot检测观察到CCI术侧和对侧DRG神经元上GABAA受体γ2亚基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明显下调(P<0.05),术侧和对侧磷酸化γ2亚基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4)术侧GABAA受体α2亚基表达量下调(P<0.05),对侧表达量上调(P<0.05)。结论:神经病理性痛时,磷酸化GABAA受体γ2亚基表达的增多以及GABAA受体亚基组合方式的变化,可能参与了痛觉形成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痛 Γ-氨基丁酸 背根神经节 WESTERNBLOT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动脉血管离体标本的直径测量技术 被引量:6
7
作者 蒋学伟 马克涛 +4 位作者 李丽 赵磊 魏丽丽 陈新燕 司军强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2期202-205,共4页
介绍一种一段微小动脉血管离体标本的直径测量技术。采用在离体Wistar大鼠肠系膜动脉2级血管上(血管直径为300~400μm),应用压力肌动图技术(Pressure myograph system,110P)观察不同浓度的血管收缩剂苯肾上腺素(phenylephrine,PE)引起... 介绍一种一段微小动脉血管离体标本的直径测量技术。采用在离体Wistar大鼠肠系膜动脉2级血管上(血管直径为300~400μm),应用压力肌动图技术(Pressure myograph system,110P)观察不同浓度的血管收缩剂苯肾上腺素(phenylephrine,PE)引起血管收缩活动的变化。结果显示,在微小动脉上,PE可以引起浓度依赖性的收缩反应,当PE浓度﹥1μmol/L时,血管收缩程度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6)。由此可知,在一段微小动脉段标本上,应用压力肌动图技术,能够测量微小动脉血管的直径,该技术适用于研究血管壁细胞间缝隙连接的作用,以及神经递质和药物等血管活性物质对微小动脉舒缩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动脉 压力肌动图 缝隙连接 血管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绝经期大鼠外周血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改变及缝隙连接蛋白40的表达 被引量:2
8
作者 付睿婷 彭珉 +2 位作者 马克涛 李丽 司军强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6期726-731,共6页
为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及连接蛋白40(Cx40)在正常和围绝经期Sprague-Dawley(SD)大鼠外周血的表达差异及其与免疫调节的关系。实验采用选取4月龄雌性SD大鼠18只,分为对照组和去卵巢组(OVX组),每组各9只。OVX组切除双侧卵巢4周后建立围绝经... 为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及连接蛋白40(Cx40)在正常和围绝经期Sprague-Dawley(SD)大鼠外周血的表达差异及其与免疫调节的关系。实验采用选取4月龄雌性SD大鼠18只,分为对照组和去卵巢组(OVX组),每组各9只。OVX组切除双侧卵巢4周后建立围绝经期动物模型。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亚群,及Cx40在T淋巴细胞亚群上的表达。使用ELISA技术检测各组炎症因子IL-1、IL-2、IL-6的分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VX组大鼠外周血中CD3^+和CD4^+T淋巴细胞分别下降13.24%和22.5%(P<0.05),CD8^+T淋巴细胞比例上升29.8%(P<0.05),CD4^+/CD8^+降低(P<0.01)。Cx40在OVX组CD4^+T淋巴细胞的表达高于对照组(6.54%±1.75%vs 4.01%±2.51%,P<0.05),Cx40在OVX组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高于对照组(18.3%±5.53%vs 8.05%±4.17%,P<0.01)。OVX组与对照组相比,IL-2水平下降(P<0.05),IL-6水平升高(P<0.01),IL-1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围绝经期大鼠由于雌激素降低,免疫紊乱,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比例下降,而Cx40在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升高,表明雌激素水平高低与淋巴细胞上的缝隙连接蛋白表达密切相关,并且可能参与围绝经期免疫应答过程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隙连接 免疫 雌激素 雌激素替代治疗 雌二醇 围绝经期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素样蛋白蛋白酶体系统对单耐异烟肼结核杆菌耐药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帅 吴芳 +5 位作者 吴江东 章乐 朱荟云 张大龙 武青青 张万江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2期163-168,共6页
为探讨泛素样蛋白蛋白酶体系统对单耐异烟肼结核杆菌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采用刃天青显色法,比较单耐异烟肼结核杆菌(对照组)与4种基因(Pup基因、Dop基因、PafA基因、Mpa基因)过表达的单耐异烟肼结核杆菌菌株和4种相同基因缺失突变的... 为探讨泛素样蛋白蛋白酶体系统对单耐异烟肼结核杆菌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采用刃天青显色法,比较单耐异烟肼结核杆菌(对照组)与4种基因(Pup基因、Dop基因、PafA基因、Mpa基因)过表达的单耐异烟肼结核杆菌菌株和4种相同基因缺失突变的单耐异烟肼结核杆菌菌株异烟肼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的差异;比较在应用外排泵抑制剂后,单耐异烟肼结核杆菌(对照组)与4种基因(Pup基因、Dop基因、PafA基因、Mpa基因)过表达的单耐异烟肼结核杆菌菌株和4种相同基因缺失突变的单耐异烟肼结核杆菌菌株异烟肼MIC差值间的差异。结果显示:(1)与单耐异烟肼结核杆菌相比,过表达PafA基因的该菌株异烟肼的MIC值增加了1.03μg/m L,过表达Dop、Mpa基因的该菌株异烟肼的MIC值分别降低了1.03μg/m L、0.68μg/m 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耐异烟肼结核杆菌相比,过表达Pup基因的该菌株异烟肼的MIC值增加了8μg/m L,缺失Pup、Dop、PafA、Mpa基因的该菌株异烟肼的MIC值分别降低了4.82、4.98、4.99、4.9μ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在应用外排泵抑制剂后单耐异烟肼结核杆菌相比,过表达Pup基因的该菌株异烟肼的MIC差值增加了8μg/m L,缺失Pup、Dop、PafA、Mpa基因的该菌株异烟肼的MIC差值分别降低4.65、4.81、4.83、4.75μ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在应用外排泵抑制剂后单耐异烟肼结核杆菌相比,过表达Dop、PafA、Mpa基因的该菌株异烟肼的MIC差值分别降低了1、0.99、0.65μg/m 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结核杆菌泛素样蛋白蛋白酶体系统对单耐异烟肼结核杆菌耐药性的产生有调控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单耐异烟肼结核杆菌外排泵的功能来调控其耐药性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杆菌 泛素样蛋白-蛋白酶体系统 耐药性 异烟肼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PhoP/PhoR基因重组穿梭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2
10
作者 梁晨 姜晓霞 +10 位作者 张锋 王霞 吴芳 章乐 吴江东 张春军 张辉 樊超 庄睿 李文娟 张万江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6期697-701,共5页
为构建结核杆菌PhoPR双组分系统PhoP、PhoR基因的重组穿梭质粒pMV361-PhoP、pMV361-PhoR并对其进行鉴定。采用结核分枝杆菌国际标准强毒株H37Rv菌株基因组DNA为模版,利用PCR技术分别扩增PhoP、PhoR基因编码序列,先克隆于T-Vector pMD19(... 为构建结核杆菌PhoPR双组分系统PhoP、PhoR基因的重组穿梭质粒pMV361-PhoP、pMV361-PhoR并对其进行鉴定。采用结核分枝杆菌国际标准强毒株H37Rv菌株基因组DNA为模版,利用PCR技术分别扩增PhoP、PhoR基因编码序列,先克隆于T-Vector pMD19(Simple),再亚克隆至大肠杆菌-分枝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MV361,并转化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提取所得的阳性克隆子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MV361-PhoP、pMV361-PhoR,通过PCR及双酶切鉴定。结果显示,结核分枝杆菌国际标准强毒株H37Rv菌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的PhoP、PhoR基因与GenBank公布的序列一致,经过PCR及双酶切鉴定,表明PhoP、PhoR基因均成功插入了pMV361穿梭载体。由此可知,成功构建了重组穿梭质粒pMV361-PhoP、pMV361-PhoR,为进一步研究PhoPR双组分系统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杆菌 PHOP PhoR pMV36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段孵育和原代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的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卫东 刘欢 +2 位作者 李丽 马克涛 司军强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51-54,共4页
探讨微血管段孵育方法能否与原代平滑肌细胞培养一样检测蛋白表达,以用于初步的基础研究,解决原代培养耗时、不易存活的问题。分离大鼠肠系膜动脉三级以下分支,使用胶原酶和木瓜蛋白酶混合消化单个血管平滑肌细胞,获取的平滑肌细胞采用... 探讨微血管段孵育方法能否与原代平滑肌细胞培养一样检测蛋白表达,以用于初步的基础研究,解决原代培养耗时、不易存活的问题。分离大鼠肠系膜动脉三级以下分支,使用胶原酶和木瓜蛋白酶混合消化单个血管平滑肌细胞,获取的平滑肌细胞采用含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培养的平滑肌细胞经特异性的α-actin进行免疫组化鉴定;血管段孵育是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大鼠肠系膜动脉三级以下分支,培养基孵育72 h。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尼氟灭酸(niflumic acid,NFA)孵育原代培养的平滑肌细胞和肠系膜三级分支血管段24 h,观察平滑肌细胞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的变化。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表明,培养的原代细胞为血管平滑肌细胞。不同浓度NFA处理原代平滑肌细胞能够使Cx43表达量呈浓度依赖性下降,相对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浓度NFA处理血管段能够使Cx43的表达量也呈浓度依赖性下降,相对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可知,观察平滑肌细胞特异性蛋白Cx43的表达情况,使用血管段孵育的方法检测结果与细胞培养的结果相似。血管段孵育简单易行,可以作为类似实验的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动脉 原代培养 血管段孵育 平滑肌细胞 尼氟灭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APB对Wistar大鼠脑微动脉平滑肌细胞间缝隙连接的抑制作用
12
作者 陈新燕 马克涛 +4 位作者 李丽 赵磊 魏丽丽 蒋学伟 司军强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55-58,共4页
为探讨2-APB对Wistar大鼠脑微动脉平滑肌细胞间缝隙连接的作用。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2-APB对Wistar大鼠脑微动脉段上平滑肌细胞膜电容(Cinput)、膜电导(Ginput)和膜电阻(Rinput)的影响。结果显示,应用2-APB后Wistar大鼠脑动脉段... 为探讨2-APB对Wistar大鼠脑微动脉平滑肌细胞间缝隙连接的作用。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2-APB对Wistar大鼠脑微动脉段上平滑肌细胞膜电容(Cinput)、膜电导(Ginput)和膜电阻(Rinput)的影响。结果显示,应用2-APB后Wistar大鼠脑动脉段平滑肌细胞的Cinput、Ginput减小或Rinput增大。当2-APB浓度≥100μmol/L时Wistar大鼠脑微动脉段上平滑肌细胞的Cinput、Ginput分别从81±18 pF和3.5±0.43 nS降至10.5±1.3pF(n=7,P<0.01)和0.35±0.03nS(n=7,P<0.01),这与单个平滑肌细胞十分接近。由此可知,2-APB可以浓度依赖性的抑制Wistar大鼠脑微动脉平滑肌细胞间缝隙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APB 脑微动脉 平滑肌细胞 膜片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结核病疫苗菌株(B/R菌株)对T细胞免疫记忆的建立及保护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邵萌 吴芳 +6 位作者 张杰 董江涛 吴江东 柳小玲 章乐 赵海军 张万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11-617,共7页
目的探讨研究新型结核病疫苗菌株(B/R菌株)对T细胞免疫记忆的建立及保护效应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分别皮下接种PBS、BCG、H37Ra和B/R菌株,各组小鼠于免疫后不同时间点,利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2、IFN-γ的水平;用流式细胞技术检... 目的探讨研究新型结核病疫苗菌株(B/R菌株)对T细胞免疫记忆的建立及保护效应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分别皮下接种PBS、BCG、H37Ra和B/R菌株,各组小鼠于免疫后不同时间点,利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2、IFN-γ的水平;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小鼠脾脏中央型记忆性淋巴细胞(TCM)及效应型记忆性淋巴细胞(TEM)的数量;检测各组小鼠脾脏和肺脏组织中的菌落数(CFU),以及根据肺脏病理损伤程度评价B/R菌株的保护效果。结果免疫小鼠8周,B/R菌株组小鼠血清中,产生了高于BCG组的IL-2(q=4.709,P<0.05)和IFN-γ(q=5.477,P<0.05),与H37Ra组无统计学差异。免疫小鼠12周,B/R菌株组小鼠血清中IL-2、IFN-γ水平与BCG组和H37Ra组均无统计学差异。免疫小鼠16周,B/R菌株组小鼠血清IFN-γ水平高于BCG组(q=4.243,P<0.05),与H37Ra组无统计学差异;B/R菌株组小鼠血清IL-2水平与BCG组和H37Ra组均无统计学差异。免疫小鼠8、12、16周,与PBS组相比较,除12周时B/R菌株组的CD8^+TCM水平有所降低外,B/R菌株组均可诱导产生较高水平的CD4^+TCM(F=5.178,P<0.05)、CD4^+TEM(F=72.04,P<0.05)以及CD8^+TCM(F=16.86,P<0.05)、CD8^+TEM(F=27.93,P<0.05)。随免疫时间延长,即16周时,与BCG组相比较,B/R菌株组可维持更高水平的CD4^+TEM(q=31.55,P<0.05)和CD8^+TEM(q=16.08,P<0.05),TCM无统计学差异。BCG、H37Ra和B/R菌株免疫小鼠后,各组小鼠脏器病理损伤程度及菌落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B/R菌株免疫小鼠后,可建立较高水平的T细胞免疫记忆,以TEM为主,其免疫记忆水平可维持近4月,并且与BCG免疫保护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疫苗 免疫记忆 记忆T细胞 免疫保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16.3基因缺失突变菌株对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及其时相性变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小杰 黄晓艳 +9 位作者 庹清章 董江涛 田玺择 刘云霞 董伟杰 刘丹霞 李微 吴芳 章乐 张万江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1期54-60,共7页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16.3基因缺失突变菌株对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及其时相性变化。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及鉴定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期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凋亡...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16.3基因缺失突变菌株对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及其时相性变化。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及鉴定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期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凋亡率,比较结核分枝杆菌Hsp16.3基因缺失突变株与正常株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凋亡率的时相性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结核分枝杆菌国际标准强毒株H37Rv株、结核分枝杆菌国际标准强毒株H37Rv株Hsp16.3基因缺失突变株(△H37Rv)、卡介苗菌株(BCG)以及卡介苗株Hsp16.3基因缺失突变株(△BCG)均被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大量吞噬。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显示:小鼠感染△H37Rv菌株后,巨噬细胞的凋亡率逐渐上升,至感染7d时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1~7d内,各时间段△H37Rv感染组巨噬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H37Rv感染组,9~11d内,△H37Rv感染组巨噬细胞凋亡率反而低于H37Rv菌株组,但13~15d内,△H37Rv感染组巨噬细胞凋亡率又呈现出比H37Rv感染组高的现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G组凋亡率1~7d内呈现明显下降趋势,7d后巨噬细胞凋亡率变化趋于平稳,且1~5d内,△BCG组凋亡率显著高于BCG组(P<0.05),7~15d内,△BCG组与BCG组巨噬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与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株野生株相比,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株Hsp16.3基因缺失突变株在感染的早期和晚期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有更强的致凋亡作用,而这种致凋亡作用与结核分枝杆菌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16.3基因的缺失相关,说明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早期和晚期,结核分枝杆菌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16.3的表达能够抑制宿主巨噬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Hsp16 3 缺失突变 巨噬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芬太尼激活BK_(Ca)通道对大鼠离体脑基底动脉起舒张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钱燕飞 王胜 +4 位作者 赵磊 张亮 马克涛 李丽 司军强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3期338-342,共5页
本文为观察瑞芬太尼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及Wistar-Kyoto大鼠离体脑基底动脉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在急性分离的大鼠脑基底动脉上,应用压力肌动图技术,观察不同浓度RMF(10-10-10-5mol/L)对内皮非依赖的血管收缩剂苯肾上腺素预收缩的... 本文为观察瑞芬太尼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及Wistar-Kyoto大鼠离体脑基底动脉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在急性分离的大鼠脑基底动脉上,应用压力肌动图技术,观察不同浓度RMF(10-10-10-5mol/L)对内皮非依赖的血管收缩剂苯肾上腺素预收缩的血管直径的变化,并作出比较。结果显示,RMF呈浓度依赖性舒张SHR及WKY大鼠脑基底动脉P<0.05,n=5);在相同浓度下,与WKY大鼠相比,RMF对SHR脑基底动脉舒张作用较弱(P<0.05,n=5);预灌流10-3mol/L的BKCa通道阻断剂四乙胺后,不同浓度的RMF对SHR及WKY大鼠脑基底动脉的舒张幅度减小,拟合曲线下移,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n=6-7)。由此可知:RMF可能是通过激活BKCa通道呈浓度依赖性舒张大鼠脑基底动脉,且RMF对SHR脑基底动脉的舒张反应弱于WKY大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脑动脉 BKCA 压力肌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灭活的新型结核病疫苗菌株(B/R菌株)对小鼠T淋巴细胞免疫记忆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丰启盈 邓喜玲 +9 位作者 张杰 董江涛 柳小玲 梁粟 王菊 张辉 吴江东 章乐 吴芳 张万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00-1106,共7页
目的探讨灭活的新型结核病疫苗菌株(B/R菌株)对小鼠T淋巴细胞免疫记忆的影响。方法以PBS、BCG菌株、B/R菌株与灭活B/R菌株为分组方式,单次皮下接种免疫C57BL/6小鼠。于免疫后第9周、第12周和第15周,分别取各组小鼠脾脏,提取脾脏淋巴细... 目的探讨灭活的新型结核病疫苗菌株(B/R菌株)对小鼠T淋巴细胞免疫记忆的影响。方法以PBS、BCG菌株、B/R菌株与灭活B/R菌株为分组方式,单次皮下接种免疫C57BL/6小鼠。于免疫后第9周、第12周和第15周,分别取各组小鼠脾脏,提取脾脏淋巴细胞。各组脾脏淋巴细胞半数直接检测,其余部分进行体外培养,并按实验设计以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进行刺激,而后进行检测。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未经PPD刺激和经刺激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内中央型记忆性T细胞(T_(CM))和效应型记忆性T细胞(T_(EM))数量。结果免疫后未经PPD刺激,第9周时,灭活B/R组、B/R组、BCG组诱导产生的CD_(4)^(+)T_(CM)(F=13.20,P<0.05)与CD_(4)^(+)T_(EM)(F=28.15,P<0.05)高于PBS组;诱导产生的CD_(8)^(+)T_(CM)(F=8.92,P<0.05)与CD_(8)^(+)T_(EM)(F=6.13,P<0.05)高于PBS组。第12周时,各组诱导产生的CD_(4)^(+)T_(CM)(F=15.97,P<0.05)与CD_(4)^(+)T_(EM)(F=13.60,P<0.05)高于PBS组;诱导产生的CD_(8)^(+)T_(CM)(F=5.52,P<0.05)与CD_(8)^(+)T_(EM)(F=20.15,P<0.05)高于PBS组。第15周时,各组诱导产生的CD_(4)^(+)T_(CM)(F=15.40,P<0.05)与CD_(4)^(+)T_(EM)(F=7.43,P<0.05)高于PBS组;诱导产生的CD_(8)^(+)T_(CM)(F=6.57,P<0.05)与CD_(8)^(+)T_(EM)(F=9.27,P<0.05)高于PBS组。免疫后经结核特异性抗原PPD刺激,在第9周时,灭活B/R组、B/R组、BCG组诱导产生的CD_(4)^(+)T_(CM)(F=9.66,P<0.05)与CD_(4)^(+)T_(EM)(F=11.20,P<0.05)高于PBS组;诱导产生的CD_(8)^(+)T_(CM)(F=7.24,P<0.05)与CD_(8)^(+)T_(EM)(F=9.30,P<0.05)高于PBS组。第12周时,各组诱导产生的CD_(4)^(+)T_(CM)(F=9.33,P<0.05)与CD_(4)^(+)T_(EM)(F=6.94,P<0.05)高于PBS组;诱导产生的CD_(8)^(+)T_(CM)(F=67.71,P<0.05)与CD_(8)^(+)T_(EM)(F=10.86,P<0.05)高于PBS组。第15周时,各组诱导产生的CD_(4)^(+)T_(CM)(F=39.88,P<0.05)与CD_(4)^(+)T_(EM)(F=11.93,P<0.05)高于PBS组;诱导产生的CD_(8)^(+)T_(CM)(F=138.80,P<0.05)与CD_(8)^(+)T_(EM)(F=38.47,P<0.05)高于PBS组。值得注意的是,在第15周时,灭活B/R组与B/R组诱导产生的CD_(8)^(+)T_(CM)(q灭活B/R=12.24,q B/R=12.61,P<0.05)与CD_(8)^(+)T_(EM)(q灭活B/R=7.19,q B/R=5.00,P<0.05)均高于BCG组。结论灭活B/R菌株免疫小鼠后,所诱导对小鼠T淋巴细胞免疫记忆的能力与B/R菌株相当,热灭活未影响B/R菌株诱导小鼠免疫记忆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灭活疫苗 T淋巴细胞 免疫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MEM16A对衰老耳蜗血管纹周细胞凋亡的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雪蕊 冯子奕 +5 位作者 陈龙 徐少然 邓双 马克涛 司军强 李丽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3-119,共7页
目的原代培养豚鼠耳蜗血管纹毛细血管周细胞(PCs),探讨TMEM16A在耳蜗血管纹PCs上的表达变化及其对衰老耳蜗血管纹PCs凋亡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耳蜗血管纹PCs并鉴定;运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确定细胞衰老模型;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PCs上Ca... 目的原代培养豚鼠耳蜗血管纹毛细血管周细胞(PCs),探讨TMEM16A在耳蜗血管纹PCs上的表达变化及其对衰老耳蜗血管纹PCs凋亡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耳蜗血管纹PCs并鉴定;运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确定细胞衰老模型;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PCs上CaCCs的电流变化;免疫荧光检测耳蜗血管纹PCs上TMEM16A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MEM16A和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Bcl-2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原代培养的耳蜗血管纹PCs阳性率在95%以上,确定第13代耳蜗血管纹PCs为衰老组。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到衰老组较年轻组PCs上CaCCs电流密度增大。与年轻组PCs相比,衰老组周细胞上TMEM16A、Caspase-3、Bax表达升高,Bcl-2表达下降,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衰老组给予30μmol/L T16Ainh-A01干预24 h后,Caspase-3、Bax表达下降,Bcl-2表达升高,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结论衰老的耳蜗血管纹PCs凋亡增多且TMEM16A表达增加,TMEM16A特异性阻断剂T16Ainh-A01可以减少衰老耳蜗血管纹PCs的凋亡。提示TMEM16A可能参与衰老耳蜗血管纹PCs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纹 周细胞 TMEM16A 凋亡 原代培养 膜片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