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断层速度脉冲地震下重载铁路桥梁抗震性能与行车安全性研究
1
作者 李勇 张海波 +1 位作者 陈树礼 刘永前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08-3124,共17页
近断层地震动具有显著的速度脉冲效应,使得铁路简支梁桥结构面临更高的震损风险。为研究重载列车过桥时的桥梁抗震性能与行车安全性,基于ANSYS/LS-DYNA软件建立重载铁路列车-轨道-桥梁(HRTTB)耦合系统的三维模型,同时考虑桥墩、支座、... 近断层地震动具有显著的速度脉冲效应,使得铁路简支梁桥结构面临更高的震损风险。为研究重载列车过桥时的桥梁抗震性能与行车安全性,基于ANSYS/LS-DYNA软件建立重载铁路列车-轨道-桥梁(HRTTB)耦合系统的三维模型,同时考虑桥墩、支座、横向三角限位撑等关键构件及轮-轨接触的非线性特性,并通过列车运行试验结果验证其合理性。进而以某重载铁路简支梁桥为研究对象,分析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对多跨简支梁桥与重载列车耦合时的地震响应规律,并与远场波及按规范反应谱合成人工波的地震响应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重载列车的存在导致HRTTB系统自振周期延长,近场地震响应显著增强。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下,墩底平均曲率较远场和人工波分别增加了约48%和39%,部分桥墩在罕遇地震下进入弹塑性阶段。相比于桥墩,支座的响应更加敏感,固定支座的位移峰值分别增大了71.5%和55.5%,横向限位撑在支座破坏后极易失效,而支座和横向限位撑的损伤破坏可耗散部分地震能量,对桥墩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近场地震动的横向速度脉冲效应导致列车脱轨系数分别增大了114.3%和89.1%,列车行车安全性显著降低,即使在设计地震下也会发生脱轨。建立的HRTTB非线性仿真模型计算高效并能够考虑列车系统的影响,可为其他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的动力响应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 速度脉冲效应 重载铁路简支梁桥 非线性损伤破坏 车-桥相互作用 行车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水系发育状况与连通能力及其相关性
2
作者 李保琦 郭一 +4 位作者 张少雄 翟家齐 池艳宇 刘铭 赵子岳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0-668,共9页
水系发育与连通能力研究是水网系统优化与河湖生态复苏的重要基础,为明晰当前河北省水系格局,选取省域整体及11个市域为研究对象,以盒维数、流域模数、河网密度以及河流频率共4项指标评估水系发育状况,以水系环度、节点连接率以及水文... 水系发育与连通能力研究是水网系统优化与河湖生态复苏的重要基础,为明晰当前河北省水系格局,选取省域整体及11个市域为研究对象,以盒维数、流域模数、河网密度以及河流频率共4项指标评估水系发育状况,以水系环度、节点连接率以及水文连通度3项指标评估水系连通能力,采用直接典型相关分析(direct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DCCA)方法探究水系发育状况与连通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从河北省全域来看,水系发育处于幼年期,水系连通能力等级为差;从各市域来看,廊坊市和衡水市水系发育状况和连通能力较好,而张家口市和邯郸市较差。水系发育状况与连通能力皆呈现出南部优于北部的规律,且二者的相关性达到99%,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河北省水网建设与河湖生态复苏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状况 连通能力 相关分析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注意力机制和新型卷积神经网络的市政道路病害识别 被引量:2
3
作者 任泳洁 吴立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663-8672,共10页
环境和荷载协同作用导致的路面病害对道路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的影响日益突出。现有图像智能识别算法难以实现处理速度和计算量的平衡。针对道路病害快速准确实时识别的需求,对石家庄损伤较为严重的路面进行实地拍照,结合已有图片,采用... 环境和荷载协同作用导致的路面病害对道路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的影响日益突出。现有图像智能识别算法难以实现处理速度和计算量的平衡。针对道路病害快速准确实时识别的需求,对石家庄损伤较为严重的路面进行实地拍照,结合已有图片,采用数据增强技术构建了市政道路病害数据集,并且提出了一种基于MobileNetV3网络的轻量化道路病害识别网络模型GEM-MobileNetV3。该模型首先使用Ghost模块代替MobileNetV3网络基本单元中的1×1卷积;然后结合改进后的高效通道注意力机制(efficient channel attention,ECA)模块提取病害目标的重要特征;最后将网络浅层的ReLU激活函数替换为泛化能力更强的Mish激活函数,提高模型的整体性能。通过消融实验与对比实验,验证了新模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新模型准确率达到96.33%,其参数量与计算量较MobileNetV3模型分别降低了37.9%和36%。提出的新模型在保持较高识别准确率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模型复杂度,为在低成本计算平台上实现高准确率实时识别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力机制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CNN) 道路病害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向荷载作用下加筋埋地管道力学与变形行为细观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志杰 成彪 +2 位作者 杨广庆 高古顺 王贺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7,共9页
为深入研究竖向荷载作用下土工格栅加筋埋地管道的防护效果,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建立离散元仿真分析模型,从细观层面探究竖向荷载作用下土工格栅加筋埋地管道与周围土体系统的力学响应与变形行为,揭示不同管道埋深与不同筋材埋深条件下,... 为深入研究竖向荷载作用下土工格栅加筋埋地管道的防护效果,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建立离散元仿真分析模型,从细观层面探究竖向荷载作用下土工格栅加筋埋地管道与周围土体系统的力学响应与变形行为,揭示不同管道埋深与不同筋材埋深条件下,加载板荷载-沉降关系曲线、模型内部颗粒间接触力、颗粒位移与管道垂直径向变形等发展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管道埋深H较浅时(H=1.5D,D为管道模型外径),其极限承载力小于管道埋深较大的工况,虽然相同荷载作用下加载板沉降较小,但管道垂直径向变形较大;对管道上方进行土工格栅加筋后,模型系统承载力显著提高,管道垂直径向变形减小;土工格栅埋深越浅,加筋效果越显著,当土工格栅埋深从0.75B减小至0.25B时,极限承载力提高约57.2%,管道径向变形减小约27.9%.本研究从细观层面揭示了管道、土体与土工格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实现土工格栅加筋防护埋地管道力学与变形行为的可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地管道 土工格栅 力学行为 变形特征 离散元 细观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堑积雪平台的作用机理及参数优化研究
5
作者 马文勇 郭世怡 +3 位作者 李赛 张智博 高毅 詹子悦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4-123,共10页
风吹雪灾害会降低路面能见度同时造成积雪堆积。因此准确预测路堑内的雪浓度与积雪是路堑风吹雪灾害研究的重点。研究采用欧拉方法的混合多相流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基于典型全路堑的实测数据验证了模拟方法的正确性。模拟得到流场、壁... 风吹雪灾害会降低路面能见度同时造成积雪堆积。因此准确预测路堑内的雪浓度与积雪是路堑风吹雪灾害研究的重点。研究采用欧拉方法的混合多相流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基于典型全路堑的实测数据验证了模拟方法的正确性。模拟得到流场、壁面摩擦速度、积雪以及能见度的分布情况。通过分析模拟结果揭示了积雪平台的防治机理,并提出最优的参数取值。结果表明:积雪平台可以产生低风速区域,有效地捕获雪粒从而减少路面积雪;路堑中风速小于0.05倍入口1 m高度处风速的区域可以反映路堑内的积雪分布;平台的最优参数取值为,上风侧边坡比1∶3、7/6倍的行车道路宽度、5/6倍的行车道路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吹雪 全路堑 积雪平台 数值模拟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向冻结条件下路基双层土体层间水分迁移机制研究
6
作者 王天亮 范帅波 +2 位作者 高毅仁 张飞 寇晓康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873-2884,共12页
通过室内土柱的单向梯度降温试验,分析土柱中存在两种土体情况下,不同填料的中值粒径与温度场、补水量、水分重分布及冻胀变形的变化情况,分析中值粒径对铁路路基粗颗粒填料层间水分迁移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单向冻结时,改变下... 通过室内土柱的单向梯度降温试验,分析土柱中存在两种土体情况下,不同填料的中值粒径与温度场、补水量、水分重分布及冻胀变形的变化情况,分析中值粒径对铁路路基粗颗粒填料层间水分迁移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单向冻结时,改变下层土体而其他试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同温度边界下土体的温度变化过程基本一致,冻结深度无显著差别;重点考虑上下层土的中值粒径d50,提出上下层中值粒径比F50,用于评价上下层土粒径差距程度对层间水分迁移的影响。在上下层中值粒径比为1.40~3.24时补水相对较小,层间位置会发生水分集聚,随比值的增大,补水量越少,层间集聚效果越好,水分越难由下层进入上层,土柱冻胀变形越小。上下层的流速及水分迁移通道疏密程度有明显差别,上层较为稀疏,下层较为密集,以下层水分迁移速度较慢,上层水分迁移较快为主,层间水分集聚受水分迁移通道疏密程度影响较大;当上下层中值粒径比值过高或者过低时,水分在自下而上迁移过程中,均会于土柱层间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颗粒填料 单向冻结 双层土体 水分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全寿命周期固碳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杨海涛 练鑫晟 +2 位作者 柳苗 孙国文 王伟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2,共8页
混凝土制备产生的碳排放占建筑业碳排放的28%,固碳技术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混凝土固碳技术是指利用CO_(2)与混凝土孔溶液中碱金属离子(如Ca^(2+)和Mg^(2+))或水化产物的碳化反应生成稳定的碳酸盐来实现CO_(2)的封存。碳化反应... 混凝土制备产生的碳排放占建筑业碳排放的28%,固碳技术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混凝土固碳技术是指利用CO_(2)与混凝土孔溶液中碱金属离子(如Ca^(2+)和Mg^(2+))或水化产物的碳化反应生成稳定的碳酸盐来实现CO_(2)的封存。碳化反应会影响孔溶液、孔结构和水化产物的特性,进而影响混凝土的力学和耐久性能。本文围绕混凝土全寿命周期(拌合、养护、服役、二次利用),对混凝土固碳技术进行总结,对不同固碳技术的碳化机理、技术特点和固碳潜力进行了论述。拌合阶段注入CO_(2)可促使混凝土主动碳化,但会消耗能量并产生新的碳排放。碳化养护可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但致密的碳化产物限制了碳化的进一步发展。服役阶段的碳化无需人为干预,固碳潜力大,但其碳化速率较低。二次利用阶段的碳化不仅可实现CO_(2)封存,还可改善再生骨料的品质。对现有技术进行优化、引入新材料和新结构形式有助于提升全寿命周期混凝土的CO_(2)封存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全寿命周期 固碳 碳化机理 碳化养护 “双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基础大规模超长钢板桩围堰施工过程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7
8
作者 汤劲松 熊保林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39,共8页
以阜阳至六安铁路颍河特大桥主墩深水基础超长钢板桩围堰施工为例,考虑钢板桩、内支撑和周围土体相互作用,运用ANSYS软件,建立其三维整体有限元模型,分别对静水和流水条件下超长钢板桩围堰施工过程进行力学行为及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 以阜阳至六安铁路颍河特大桥主墩深水基础超长钢板桩围堰施工为例,考虑钢板桩、内支撑和周围土体相互作用,运用ANSYS软件,建立其三维整体有限元模型,分别对静水和流水条件下超长钢板桩围堰施工过程进行力学行为及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钢板桩桩身水平位移随着工序的推进不断增大,最大水平位移位于基坑开挖面附近;每道内支撑最大轴向应力出现在该道内支撑施工完成以后的第1个抽水吸泥工序,并随工序的推进而波动变化;施工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最后2个工序的施工安全;流水压力对钢板桩围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迎水面的钢板桩桩身水平位移有所增大;基底抗隆起和围堰整体抗倾覆安全系数均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施工过程结构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板桩围堰 施工过程 力学行为 安全性 数值模拟 深水基础 桥梁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荷载下基于动力宏应变的组合梁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9
作者 李运生 贺鼎 +3 位作者 贾晓远 崔春雷 荣学亮 张彦玲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3-463,共11页
为了实现基于分布式长标距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传感器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损伤识别,进行了冲击荷载下的组合梁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采用由动力宏应变频谱幅值构造的损伤评估指标β_(n)分别对钢梁截面损伤和栓钉连接... 为了实现基于分布式长标距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传感器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损伤识别,进行了冲击荷载下的组合梁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采用由动力宏应变频谱幅值构造的损伤评估指标β_(n)分别对钢梁截面损伤和栓钉连接件损伤进行了损伤识别。结果表明:将长标距FBG传感器沿纵向连续布置在钢梁下表面,钢梁损伤区域传感器的宏应变明显增大,根据评估指标β_(n)>0可判定该传感器范围内发生了钢梁截面损伤,且该指标对钢梁裂纹在腹板上的扩展高度较下翼缘上的扩展宽度更为敏感;对于栓钉损伤,可通过在结合面上、下成对布置长标距传感器,将对应的宏应变时程作差得到滑移宏应变时程,进而基于滑移宏应变频谱幅值得到的评估指标β_(n),并采用两阶段识别法,可较好地识别栓钉损伤位置。对分布式长标距传感器进行合理布置,可实现对钢-混凝土组合梁中各组成构件,尤其是属于隐蔽构件的连接件的损伤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结构 钢-混凝土组合梁 损伤识别 动力宏应变 光纤光栅传感器 冲击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水山岭隧道衬砌结构失效特征研究
10
作者 樊浩博 王吉 +6 位作者 陈宏文 任凡凡 赵李祥 陈坤 朱正国 高新强 刘勇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132,共12页
随着地表强降雨的频发,富水山岭隧道衬砌开裂、渗漏水等病害日益增多,威胁隧道的运营安全,大量地表水短时间内向隧道汇聚并超出隧道排水能力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为探明富水山岭隧道衬砌结构的病害特征,开展室内相似模型试验,通过不... 随着地表强降雨的频发,富水山岭隧道衬砌开裂、渗漏水等病害日益增多,威胁隧道的运营安全,大量地表水短时间内向隧道汇聚并超出隧道排水能力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为探明富水山岭隧道衬砌结构的病害特征,开展室内相似模型试验,通过不同水头高度下的渗流试验,研究富水隧道衬砌背后的环向水压力和围岩压力,分析隧道衬砌结构的失效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隧道衬砌受力数值模拟,探明衬砌结构的损伤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衬砌背后水压力和围岩压力均与衬砌结构完整性相关,水压力分布规律呈仰拱大、边墙脚小的“蘑菇”状分布,仰拱中心开裂后,衬砌排水能力增加,仰拱水压折减率由开裂前的23%(18 m水头)迅速增至43%(28 m水头);围岩压力整体呈拱腰大、仰拱小的“矩形”分布;随着水头高度增加,仰拱中心在水压力和围岩压力的作用下产生裂纹(18 m水头)并扩展至裂缝贯穿(34 m水头);衬砌结构损伤开裂顺序依次为仰拱、边墙脚、边墙、拱顶,其中仰拱、边墙脚、拱顶主要沿纵向开裂,而边墙则沿环向和斜向开裂;建立的数值模型与模型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研究成果可为富水隧道的衬砌结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水隧道 模型试验 衬砌水压力 围岩压力 结构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对AS型固化剂改良土工程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天亮 张丽玲 +1 位作者 刘尧军 卜建清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9-115,共7页
通过室内动静三轴试验,研究了Aught-Set(AS)型土壤固化剂改良土的抗冻融耐久性,分析了AS型固化剂改良土的应力应变关系、静强度、动模量和临界动应力与龄期、冻融次数以及冷却温度等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试样的7d无侧限抗压强... 通过室内动静三轴试验,研究了Aught-Set(AS)型土壤固化剂改良土的抗冻融耐久性,分析了AS型固化剂改良土的应力应变关系、静强度、动模量和临界动应力与龄期、冻融次数以及冷却温度等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试样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到28d的75%;AS型固化剂改良土的应力应变关系为应变软化型曲线,呈脆性破坏形式;其静强度、临界动应力以及动回弹模量均随冻融次数增加呈指数形式衰减,且经历6次冻融后均趋于稳定;同一动应力水平下,冻融作用使得试样的累积塑性变形由变形稳定状态向变形破坏过渡;试样在经历多次冻融循环以后,负温越低对试样的力学特性影响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AS型土壤固化剂 应力应变关系 临界动应力 动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人行悬索桥竖向自振特性及人致振动试验研究
12
作者 张彦玲 李璇 +2 位作者 杨燕龙 朱连任 张旭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1-480,共10页
针对柔性人行悬索桥的人致振动问题,以跨越建筑楼顶的人行悬索桥为研究对象,通过自振特性测试和人致振动试验,评估其工作状态及行人舒适度,并基于行人弹簧-质量-阻尼模型的有限元分析,对高阶共振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行人以不... 针对柔性人行悬索桥的人致振动问题,以跨越建筑楼顶的人行悬索桥为研究对象,通过自振特性测试和人致振动试验,评估其工作状态及行人舒适度,并基于行人弹簧-质量-阻尼模型的有限元分析,对高阶共振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行人以不同阶共振频率过桥时,加速度与共振振型呈现显著相关性;高阶共振步频及半频、倍频和接近低阶模态频率的步频均可激发较大振动响应。加速度最大值随行人数量增加而上升;较大加速度工况下结构阻尼会相应增大。考虑上述因素影响,该桥行人密度在0.2~1.5人/m^(2)范围内,行人舒适度均处于“很舒适”等级。研究结论为揭示柔性人行桥高阶人致共振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行悬索桥 人致振动 自振特性 高阶共振 行人舒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坡段参数对重载列车运行性能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李帅 李向国 +2 位作者 王凯 曹晨旭 戴汀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67,共7页
为探究线路组合坡段参数对30 t轴重货车行车安全性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动力学仿真模型,并结合响应面分析方法,研究组合坡段与反向双曲线平面线重叠情况下,线路坡度和坡段长变化时重载列车各动力响应的... 为探究线路组合坡段参数对30 t轴重货车行车安全性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动力学仿真模型,并结合响应面分析方法,研究组合坡段与反向双曲线平面线重叠情况下,线路坡度和坡段长变化时重载列车各动力响应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车-线耦合动力学模型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运用响应面分析法拟合坡段参数与列车横、垂向加速度之间的影响关系,两模型P值均小于0.05,校正决定系数与预测决定系数之差均小于0.2,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当仅考虑坡度影响时,坡度差越大列车动力响应越明显,坡度为1‰与4‰组合工况下列车垂向加速度最大值为1.256 m·s^(-2);当单一坡长变化时,随着坡长增加动力响应略微减小,改变相同长度,第一坡段的影响要略大于第二坡段,最大相差3%;组合坡段参数变化中当第一坡段坡度确定时,随第二坡段坡长的增加,横向加速度数值先减小后增大,坡度值为3‰、坡长为300 m时,车体横向加速度最小值为0.447 m·s^(-2)。当第一坡段坡长确定时,横向加速度数值随第二坡段坡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坡度值为4‰、坡长为400 m时,车体横向加速度最大值为0.565 m·s^(-2);车体垂向加速度分别在坡度差最大或坡长最小时取得最大值为1.266 m·s^(-2)和1.133 m·s^(-2)。建议在重载列车反向曲线设计时,尽量减小坡段的坡度值与坡度差并适当增加坡段长度,以减小列车通过反向曲线时的动力响应,增加行车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动力响应 动力学仿真 反向曲线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营高速铁路竖曲线动态检测高低S形长波不平顺分析
14
作者 江来伟 赵玉元 +2 位作者 岑敏仪 张同刚 李阳腾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64-3074,共11页
从竖曲线长度、检测时间以及截止波长3个角度,探究动态检测高低S形长波不平顺的有关特性,再通过设计长波滤波器开展仿真实验,证实高低S形长波不平顺为车体垂向加速度突变引发的特定结果。最后,用3项特征参数(ρ,L,λ)对S形长波不平顺予... 从竖曲线长度、检测时间以及截止波长3个角度,探究动态检测高低S形长波不平顺的有关特性,再通过设计长波滤波器开展仿真实验,证实高低S形长波不平顺为车体垂向加速度突变引发的特定结果。最后,用3项特征参数(ρ,L,λ)对S形长波不平顺予以描述,并对其与线路的坡度代数差(Δi)、竖曲线半径(R)之间的变化关系予以量化。研究结果表明:竖曲线主点区段高低长波不平顺由车体垂向加速度突变所引发,是纵断面设计不完善所致。研究成果对高铁设计、施工和运维的理论和技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动态检测 轨道高低 竖曲线 长波不平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质泥岩工程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叶朝良 薛飞招 +1 位作者 谢玉芳 曹风旭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共6页
研究目的:路基沉降问题一直是交通运输行业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在西南山区公路、铁路建设中相继发现炭质泥岩这类特殊岩土,炭质泥岩亲水性强,受水后软化效应明显,这给沉降控制标准极高的高速铁路后期运营带来极大危害。本文结合桂广铁... 研究目的:路基沉降问题一直是交通运输行业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在西南山区公路、铁路建设中相继发现炭质泥岩这类特殊岩土,炭质泥岩亲水性强,受水后软化效应明显,这给沉降控制标准极高的高速铁路后期运营带来极大危害。本文结合桂广铁路某车站炭质泥岩段路基沉降治理工程,在室内通过物理、水理及力学性质试验,结合扫描电镜(SEM)试验研究该炭质泥岩的工程力学特性。研究结论:(1)炭质泥岩干密度越大,其膨胀率、膨胀力也越大;含水率越大,其体积收缩越明显,缩限含水率为7.2%~8.5%;(2)炭质泥岩颗粒呈多边形、面积较大的薄片状颗粒,浸水后颗粒崩解、面积减小,大孔隙明显增多;(3)炭质泥岩浸水前表现出明显的剪胀特性,浸水软化后表现为剪切压密,浸水软化前后其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为112.7 k Pa、4.5 k Pa和29.9°、8.1°;(4)炭质泥岩软化后的压缩变形量接近浸水前的19.6倍;浸水软化前后的压缩模量Es,1-2分别为13.0~15.0 MPa和3.0~5.0 MPa;(5)本研究结果可为炭质泥岩地层的在建和拟建交通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质泥岩 崩解 SEM 浸水软化 剪切 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装置协同与路径耦合的榫卯节点精加工技术
16
作者 王萌博 张隆 +2 位作者 乔文涛 高天 翟凝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8-124,共7页
对于智能建造中的机械臂木结构建造,榫卯木构铣削过程中产生的内角残留问题严重影响木构加工精度。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内角残留去除精加工技术,并开发高度集成化的木构加工装置。借助可视化编程技术对工具适配进行标... 对于智能建造中的机械臂木结构建造,榫卯木构铣削过程中产生的内角残留问题严重影响木构加工精度。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内角残留去除精加工技术,并开发高度集成化的木构加工装置。借助可视化编程技术对工具适配进行标准程序开发,将已有木构加工技术与机械臂运动系统相结合,构建木构协同加工系统。最后选取木结构中的卯结构进行建造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遗传算法的内角残留去除技术能精准切除残留内角,有效解决铣削技术圆弧形内角残留问题,提出的木构协同加工系统能高效、高精度地完成建造任务。通过实际建造验证了数字建造技术的可行性及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建造 木结构 木构加工 机械臂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作用对粉煤灰-矿渣基多孔地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杨旭清 王辉 +3 位作者 高尚 郭美丽 孟泽浩 武越宇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1-568,共8页
了解多孔地聚合物在高温条件下的性能变化,有助于优化多孔地聚合物在高温环境中的应用。本研究分别在200~800℃条件下对粉煤灰-矿渣基多孔地聚合物材料进行高温处理,研究高温作用对多孔地聚合物物质组成、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影响。结... 了解多孔地聚合物在高温条件下的性能变化,有助于优化多孔地聚合物在高温环境中的应用。本研究分别在200~800℃条件下对粉煤灰-矿渣基多孔地聚合物材料进行高温处理,研究高温作用对多孔地聚合物物质组成、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矿渣基多孔地聚合物最显著的质量损失发生在600℃以下,主要归因于自由水、结合水的蒸发和脱羟基化,600℃以上质量损失减弱,主要对应于部分碳酸盐物质的分解。多孔地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在200℃以下基本保持稳定,400℃以上开始出现热裂纹和熔化现象。随加热温度升高,多孔地聚合物的孔隙率、孔隙连通性和平均孔径不断增大,抗压强度不断减小,导热系数先降低后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地聚合物 孔结构 抗压强度 高温处理 热重分析 微观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伏溶洞对隧道围岩弹性波传播特性的影响
18
作者 方颖昌 李岳林 +1 位作者 娄国充 李松奇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91-296,共6页
针对隐伏溶洞的特点建立含隐伏溶洞隧道围岩模型,围绕弹性波敏感度和衰减特征研究不同溶洞特征参数(充填介质、规模、方位、距掌子面距离等)对弹性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隐伏溶洞的存在显著改变了弹性波的传播路径、波速及衰减特... 针对隐伏溶洞的特点建立含隐伏溶洞隧道围岩模型,围绕弹性波敏感度和衰减特征研究不同溶洞特征参数(充填介质、规模、方位、距掌子面距离等)对弹性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隐伏溶洞的存在显著改变了弹性波的传播路径、波速及衰减特性,不同特征溶洞的传播特性具有明显差异性。具体而言,不同形态溶洞对回波波形、回波峰值及回波能量影响最大的是充填介质、方位及距掌子面距离,溶洞规模对其影响较小;对弹性波波速和敏感度影响最大的是溶洞距离,最大波速衰减达到1 513.16 m/s,敏感度为54.44%,溶洞规模和溶洞方位次之。不同溶洞特征的敏感度除不同充填介质最大差异为3.66%,其他特征溶洞敏感度差异均大于10%。弹性波在含溶洞隧道中传播时会发生阶段性衰减情况,不同溶洞特征吸收衰减系数不同,表现为充泥、充水和空腔溶洞依次递减,不同规模溶洞满足指数幂的形式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波 隐伏溶洞 传播特性 敏感程度 衰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光伏阵列风致振动特征试验研究
19
作者 刘昕玥 马文勇 +1 位作者 李海云 陈稳考 《空气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28,I0002,共12页
柔性光伏支架阵列在大风天气下容易发生大幅度的风致振动,影响结构的安全和使用,然而目前对风致振动特征的认识还不够明确。通过柔性光伏阵列全气弹模型风洞试验,分析了风速、风向角和倾角对单层索柔性光伏阵列位移响应和索端力响应的... 柔性光伏支架阵列在大风天气下容易发生大幅度的风致振动,影响结构的安全和使用,然而目前对风致振动特征的认识还不够明确。通过柔性光伏阵列全气弹模型风洞试验,分析了风速、风向角和倾角对单层索柔性光伏阵列位移响应和索端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竖向振动、扭转振动以及索端力均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竖向位移和扭转位移最大均值和脉动值出现的位置不同,竖向位移迎风第一排均值更大,而迎风第二排脉动值最大,扭转位移迎风第二排和最后一排的均值和脉动值最大;风向角为180°时,柔性光伏阵列的风致振动比风向角为0°时更剧烈;风向角为0°时,迎风索比背风索张得更紧且索端力变化范围更大,风向角为180°时,背风索振动更剧烈且迎风第一排索端力响应更大;大倾角下迎风索和背风索的索端力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倾角为22.5°时,第一排迎风索的动力放大系数最大,风向角0°时为1.30,180°时为1.22;竖向位移和扭转位移的振动变化趋势都与索端力变化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本文研究可为柔性光伏阵列的结构抗风设计和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光伏阵列 气弹模型试验 位移响应 索端力响应 动力放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在含废弃陶瓷的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中的腐蚀行为
20
作者 金哲诚 闫新宇 +1 位作者 张春亮 吴立朋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68,共5页
将陶瓷废弃物应用到水泥基材料制备中,具有一定的环境效益。以磨细陶瓷粉替代10%水泥,陶瓷砂完全替代河砂,并加入不同体积分数的聚乙烯醇(PVA)纤维,制备了一种水泥基复合材料。基于电加速锈蚀试验,采用交流阻抗谱(EIS)、线性极化(LPR)... 将陶瓷废弃物应用到水泥基材料制备中,具有一定的环境效益。以磨细陶瓷粉替代10%水泥,陶瓷砂完全替代河砂,并加入不同体积分数的聚乙烯醇(PVA)纤维,制备了一种水泥基复合材料。基于电加速锈蚀试验,采用交流阻抗谱(EIS)、线性极化(LPR)等测试方法,研究了钢筋在该复合材料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加速腐蚀24 h、48 h后,1.0%、1.6%的PVA纤维体积掺量下,试块的抗杂散电流腐蚀性能较为突出。在此基础上使用防水修复涂层强化其抗锈蚀性能,发现涂层试块内部钢筋腐蚀电流密度始终低于1μA/cm^(2),防水修复涂层显著降低了钢筋腐蚀风险;随着腐蚀时间延续,防护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陶瓷 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 电化学方法 钢筋锈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