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0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竖向荷载作用下加筋埋地管道力学与变形行为细观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志杰 成彪 +2 位作者 杨广庆 高古顺 王贺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7,共9页
为深入研究竖向荷载作用下土工格栅加筋埋地管道的防护效果,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建立离散元仿真分析模型,从细观层面探究竖向荷载作用下土工格栅加筋埋地管道与周围土体系统的力学响应与变形行为,揭示不同管道埋深与不同筋材埋深条件下,... 为深入研究竖向荷载作用下土工格栅加筋埋地管道的防护效果,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建立离散元仿真分析模型,从细观层面探究竖向荷载作用下土工格栅加筋埋地管道与周围土体系统的力学响应与变形行为,揭示不同管道埋深与不同筋材埋深条件下,加载板荷载-沉降关系曲线、模型内部颗粒间接触力、颗粒位移与管道垂直径向变形等发展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管道埋深H较浅时(H=1.5D,D为管道模型外径),其极限承载力小于管道埋深较大的工况,虽然相同荷载作用下加载板沉降较小,但管道垂直径向变形较大;对管道上方进行土工格栅加筋后,模型系统承载力显著提高,管道垂直径向变形减小;土工格栅埋深越浅,加筋效果越显著,当土工格栅埋深从0.75B减小至0.25B时,极限承载力提高约57.2%,管道径向变形减小约27.9%.本研究从细观层面揭示了管道、土体与土工格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实现土工格栅加筋防护埋地管道力学与变形行为的可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地管道 土工格栅 力学行为 变形特征 离散元 细观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黏弹性阻尼的架桥机制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分析
2
作者 王翠艳 石少轩 +2 位作者 王明昊 陈恩利 曲兴业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1-230,共10页
为了准确揭示架桥机制动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建立了含黏弹性阻尼的非恒定摩擦系数的制动系统动力学模型,使用Caputo分数阶微分模型表征制动系统的黏弹性阻尼特性,推导得到该模型黏弹性阻尼的等效阻尼系数和等效刚度系数.基于Lyapuno... 为了准确揭示架桥机制动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建立了含黏弹性阻尼的非恒定摩擦系数的制动系统动力学模型,使用Caputo分数阶微分模型表征制动系统的黏弹性阻尼特性,推导得到该模型黏弹性阻尼的等效阻尼系数和等效刚度系数.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得到了系统定常解的稳定条件,并建立了系统周期运动的存在条件.通过数值计算得到系统的分岔图、相图与Poincaré映射,探究了制动力与黏弹性阻尼对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架桥机在现场运梁过程中,制动系统会出现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现象,改变制动力与黏弹性阻尼系数,可以同时改变制动系统的振幅、刚度特性、阻尼效应、产生周期运动的范围与分岔特性,从而对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和工作寿命产生复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架桥机 制动系统 干摩擦 分数阶 黏弹性阻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齿轮箱动力学仿真与实验研究
3
作者 张建超 夏子阳 +1 位作者 胡玉飞 陈湛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95,共5页
针对高速列车齿轮箱振动特性问题,利用3D扫描设备对高速列车齿轮箱箱体进行了逆向三维建模。通过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分别建立了含齿轮箱的整车动力学模型和齿轮箱传动系统刚柔耦合仿真模型,通过整车动力学仿真得到了箱体在轨道谱激励下... 针对高速列车齿轮箱振动特性问题,利用3D扫描设备对高速列车齿轮箱箱体进行了逆向三维建模。通过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分别建立了含齿轮箱的整车动力学模型和齿轮箱传动系统刚柔耦合仿真模型,通过整车动力学仿真得到了箱体在轨道谱激励下的载荷特征,并将其与齿轮箱传动系统耦合模型相联立,对箱体在内外激励下的振动特性进行了分析,获得了上箱体小齿轮上端与下箱体底部振动位移及加速度较大,上箱体大齿轮附近振动位移及振动加速度相对较小等规律,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齿轮箱 刚柔耦合 多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暗挖交叉相贯隧道施工力学行为试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崔凌岳 王福文 孙铁成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3,共9页
为完善浅埋暗挖交叉相贯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形式及变形特征,依托青岛某地铁工程,根据所选地铁车站的地质条件及衬砌结构特点浇筑衬砌模型并配制围岩相似材料,利用模型试验对采用全断面法在Ⅴ级围岩环境下进行的风道和车站主体开挖... 为完善浅埋暗挖交叉相贯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形式及变形特征,依托青岛某地铁工程,根据所选地铁车站的地质条件及衬砌结构特点浇筑衬砌模型并配制围岩相似材料,利用模型试验对采用全断面法在Ⅴ级围岩环境下进行的风道和车站主体开挖过程的力学行为展开研究,并从隧道衬砌结构变形及地层内部位移变化规律两方面分析了浅埋暗挖交叉相贯隧道全断面开挖施工的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对于交叉相贯位置处的隧道结构,已有隧道结构将改变后续施工隧道衬砌结构应变最大值及其出现位置;位于交叉相贯隧道结构附近不同象限内的围岩分别处于水平变形累加区和往复区;地表竖向变形最大点位于后续施工的车站上方且与交叉相贯位置存在一定距离,而在交叉相贯位置处的地表竖向变形值稍小;模型试验明确了交叉相贯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围岩及衬砌结构的变形特征,给出了隧道结构地表最大变形与施工步序间的时空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相关交叉相贯隧道结构的施工及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交叉相贯隧道 模型试验 浅埋暗挖 地表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塌陷区上覆加筋路基力学行为演化与变形机理细观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志杰 高古顺 +3 位作者 杨广庆 熊保林 秦岩 孟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3-1536,共14页
为深入揭示塌陷区上覆加筋路基力学行为演化与变形机理,本文基于室内试验建立塌陷区上覆加筋路基离散元数值分析模型,从细观层面分析不同筋材长度、塌陷区宽度、路基高度条件下颗粒间接触力链分布、颗粒间相对位移、筋材弯曲变形与拉力... 为深入揭示塌陷区上覆加筋路基力学行为演化与变形机理,本文基于室内试验建立塌陷区上覆加筋路基离散元数值分析模型,从细观层面分析不同筋材长度、塌陷区宽度、路基高度条件下颗粒间接触力链分布、颗粒间相对位移、筋材弯曲变形与拉力、土拱比等变化规律,进而探究筋材长度、塌陷区宽度、路基高度对加筋路基力学行为与变形机理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加筋长度能够使筋材有效承担上部路基荷载并限制路基填料颗粒间的相对位移;本研究中当筋材长度L=500 mm时,限制路基填料颗粒间相对位移的效果最佳,此时,筋材拉力达到最大值,筋材的弯曲变形达到最小值,颗粒间接触力链形状表现为完整拱形;在锚固比相同的条件下,塌陷区宽度越大,土拱效应的发挥程度就越低,土拱比就越小,颗粒间接触力链形状由完整拱形演变为2条未闭合的斜边,随着塌陷区宽度的增加,路基变形范围和筋材变形逐渐增加,加筋效果逐渐减弱;随着路基高度的增加,能够有效限制土拱效应的退化并使土拱效应得到充分发挥,颗粒间接触力链形状由2条和路基底部具有一定夹角的斜边演变为完整拱形,筋材拉力逐渐增大,筋材水平与竖向位移均逐渐减小,路基变形范围形状由矩形变为环状椭圆形且宽度基本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路基 局部塌陷区 土工织物 力学行为 变形机理 离散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数动态调节的空气弹簧综合模型及电动客车动力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冯桂珍 张思豪 +1 位作者 李韶华 李鹏源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4-745,共12页
建立精确的空气弹簧模型是分析空气悬架电动客车振动特性的关键和前提。针对空气弹簧在不同承载质量下的特性存在差异,以某膜式空气弹簧为研究对象,考虑橡胶气囊作用力和承载质量变化因素,提出参数动态调节的空气弹簧综合模型,通过力学... 建立精确的空气弹簧模型是分析空气悬架电动客车振动特性的关键和前提。针对空气弹簧在不同承载质量下的特性存在差异,以某膜式空气弹簧为研究对象,考虑橡胶气囊作用力和承载质量变化因素,提出参数动态调节的空气弹簧综合模型,通过力学试验辨识橡胶气囊的关键参数,并验证了综合模型的精度与有效性。基于空气弹簧综合模型建立14座21自由度电动客车整车动力学模型,通过与相同参数的CarSim模型仿真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空气弹簧非线性特性、车速、路面不平度及乘客分布对电动客车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所提出的空气弹簧综合模型能适应承载质量和路面激励而动态调整模型参数;空气弹簧的迟滞力学特性不容忽视,相比于线性模型、不考虑迟滞力学特性的热力学模型、空气弹簧等效模型,空气弹簧综合模型使得车辆响应的悬架动挠度明显降低,分别减小22.95%、42.13%、18.20%。车速的提高、路面等级的降低以及乘客位置分布不均会使电动客车的平顺性恶化,距离客车质心位置越远的乘客乘坐的不适感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客车 空气弹簧综合模型 参数动态调节 平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时滞反馈下分数阶Shimizu-Morioka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7
作者 陈聚峰 左慧云 +1 位作者 申永军 张静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06-112,147,共8页
主要研究了具有离散时滞和分布时滞的分数阶Shimizu-Morioka系统在平衡点处的稳定性以及Hopf分岔发生的条件。首先,将三维系统转化为四维系统,以时滞作为分岔参数,基于特征值理论研究了在这两种时滞反馈下的分数阶Shimizu-Morioka系统... 主要研究了具有离散时滞和分布时滞的分数阶Shimizu-Morioka系统在平衡点处的稳定性以及Hopf分岔发生的条件。首先,将三维系统转化为四维系统,以时滞作为分岔参数,基于特征值理论研究了在这两种时滞反馈下的分数阶Shimizu-Morioka系统在平衡点处的稳定性。其次,在一定条件下,计算了时滞的临界值,得到Hopf分岔发生的条件。最后,选取了系统参数进行数值仿真,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数阶导数 时滞 Shimizu-Morioka系统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动车组空气弹簧内部流场分析及其对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戚壮 姜磊 +3 位作者 刘鹏飞 申永军 苗新添 顾晓辉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9-27,36,共10页
空气弹簧作为高速动车组二系悬挂中的重要元件,直接影响了车辆的运行品质,如何建立更加贴近实际的空气弹簧模型逐渐成为车辆动力学分析的重点。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对空气弹簧内部气体方程进行了推导,依据动网格理论建立了空气弹簧流体力... 空气弹簧作为高速动车组二系悬挂中的重要元件,直接影响了车辆的运行品质,如何建立更加贴近实际的空气弹簧模型逐渐成为车辆动力学分析的重点。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对空气弹簧内部气体方程进行了推导,依据动网格理论建立了空气弹簧流体力学模型,并通过台架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探索了空气弹簧系统内部湍流的计算方法,研究了空气弹簧不同载荷下的刚度特性,进一步分析了空气弹簧的动态特性。研究空气弹簧系统结构参数对垂向特性的影响,通过对管路不同结构参数下Helmholtz共振频率的计算,得出当空气弹簧激振频率与Helmholtz共振频率相同时,会增大空气弹簧阻尼系数。不同连接管路直径下,频率在1.0~5.0 Hz内,随着频率的增大,动刚度明显增大,当频率大于5.0 Hz之后,动刚度逐渐减小并趋于水平;频率在0.5~5.0 Hz内,连接管路直径越小,阻尼系数越大且具有一定滞后性,当频率大于10.0 Hz之后,阻尼系数趋近于0。不同连接管路长度下,频率在1.0~7.0 Hz内,频率越大动刚度越大,当频率大于7.0 Hz之后,随着频率的增加,动刚度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频率在1.0~9.0 Hz内,连接管路长度越短,空气弹簧阻尼系数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弹簧 流场分析 高速动车组 动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建模与控制
9
作者 冯桂珍 李正川 +1 位作者 韩翔宇 李韶华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8-445,617,共9页
为了改善路面激励和电磁激励综合作用对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平顺性的影响,通过实验测试磁流变(magnetorheological,简称MR)阻尼器的力学特性,建立了改进后的双曲正切模型,并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首先,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轮毂电... 为了改善路面激励和电磁激励综合作用对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平顺性的影响,通过实验测试磁流变(magnetorheological,简称MR)阻尼器的力学特性,建立了改进后的双曲正切模型,并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首先,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轮毂电机模型,分析了不同偏心状态下电磁激励的变化规律;其次,考虑路面不平顺和电磁激励综合作用对悬架的影响,构建了轮毂电机电动汽车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悬架系统,研制了电动轮台架实验装置;然后,考虑参数的不确定性,设计了一种具有较强鲁棒性的H_(∞)状态反馈控制器,分析了随机和冲击波路面下的动力学响应,发现所设计的控制算法相比于被动和天棚控制都有明显的控制效果;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和自行研制的电动轮台架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的电动汽车H∞半主动悬架控制算法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半主动悬架 磁流变阻尼器 H_(∞)鲁棒控制 电动轮台架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闸瓦制动的重载列车动力学建模与车辆曲线制动安全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贾彬 王志伟 +3 位作者 张铭涛 刘鹏飞 刘国云 张卫华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163,共9页
为探究制动系统对重载列车动力学的影响,以我国万吨重载列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考虑基础制动装置的一维-三维混合万吨重载列车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可以反映三维车辆运动姿态变化以及闸瓦-踏面摩擦等因素对列车制动性能的影响,并通过试验... 为探究制动系统对重载列车动力学的影响,以我国万吨重载列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考虑基础制动装置的一维-三维混合万吨重载列车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可以反映三维车辆运动姿态变化以及闸瓦-踏面摩擦等因素对列车制动性能的影响,并通过试验数据以及其他模型对比等方式验证了所提出模型的有效性。基于此,分析了紧急制动时曲线路段下万吨重载列车最危险位置处车辆的轮轨动态相互作用和运行安全性。结果表明:紧急制动时,考虑闸瓦-踏面摩擦的基础制动装置对车钩力变化趋势及最大值的位置影响较小。闸瓦制动模型的轴重转移现象更显著,符合实际制动过程中闸瓦-车轮摩擦特性。随着曲线半径的降低,脱轨系数和倾覆系数显著增加,相比于曲线半径1400 m,曲线半径600 m紧急制动时,脱轨系数和倾覆系数分别增加了340.35%和31.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列车 紧急制动 闸瓦制动 曲线通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水管道型岩溶隧道衬砌结构力学响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樊浩博 周定坤 +5 位作者 刘勇 宋玉香 朱正国 朱永全 高新强 郭佳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84-1898,共15页
对于围岩中存在管道型溶腔的岩溶隧道而言,受地表强降雨及地下水的影响,管道型溶腔内极易积聚高水压力,进而引发衬砌开裂、渗漏水及涌水病害。为了探明管道型溶腔中高水压力对衬砌结构的影响,开展了富水管道型岩溶隧道衬砌结构力学响应... 对于围岩中存在管道型溶腔的岩溶隧道而言,受地表强降雨及地下水的影响,管道型溶腔内极易积聚高水压力,进而引发衬砌开裂、渗漏水及涌水病害。为了探明管道型溶腔中高水压力对衬砌结构的影响,开展了富水管道型岩溶隧道衬砌结构力学响应模型试验,对不同溶腔位置及不同水头高度影响下的衬砌结构内力特征进行了研究。基于此,建立扩展工况的数值计算模型,进一步探究了不同溶腔直径、溶腔位置及溶腔水头高度对衬砌结构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隧道周围存在管道型溶腔时,与溶腔接触位置的衬砌内侧承受较大的正弯矩,为衬砌结构的最不利受力位置;随着溶腔直径和溶腔内水头高度的增加,衬砌内力显著增大;溶腔所在位置影响着衬砌内力的分布,当溶腔位于隧道拱顶时,衬砌结构的抗水压能力最小。研究结果可为管道型岩溶隧道的结构设计及安全施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隧道 管道型溶腔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衬砌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路基分布式供热防冻胀系统的布局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田飞 袁一飞 +2 位作者 张翊敏 岳祖润 刘梦圆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60,共15页
基于地源热泵的分布式供热系统是一种寒区铁路路基冻胀病害整治新方法。不同波长与变形量的路基冻胀会引起轨道结构产生不同的变形破坏模式和不平顺类型。为防止主动供热作用下路基不均匀温度场与残余冻胀变形引起轨道次生高低和水平不... 基于地源热泵的分布式供热系统是一种寒区铁路路基冻胀病害整治新方法。不同波长与变形量的路基冻胀会引起轨道结构产生不同的变形破坏模式和不平顺类型。为防止主动供热作用下路基不均匀温度场与残余冻胀变形引起轨道次生高低和水平不平顺,提出路基分布式供热系统的设计要素及建议值。建立单线铁路路基的足尺模型试验平台,制作与安装实体地源热泵系统,测试其在冬季的供热性能与热扩散规律。结合数值模拟手段,以供热管横向倾角(0°~10°)和纵向间距(1.0~4.0m)这2个要素为变量,共计77个工况,分析供热管在路基内部的三维传热特性。基于路基不同部位冻结深度及其差异值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对供热管的布置方案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热泵供热管在最冷日的平均温度为28.6℃,起到有效的热源功能。供热管倾斜布置有利于消除横断面上的冻结深度差异。案例路基横向冻结深度差异值随着供热管横向倾角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变化幅度为0.87cm/1°;路基纵向冻结深度差异值随着供热管纵向间距呈逐渐增大的规律,变化幅度为1.2~3.2cm/0.5m。路基残余不均匀冻胀引起高低不平顺的可能性高于水平不平顺,且对供热管纵向间距的敏感性更强。根据铁路线路工务管理相关要求,对于案例单线铁路路基,建议供热管纵向间距取1.5~2.5m,横向倾角取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冻胀 分布式供热系统 地源热泵 供热管 冻结深度 横向倾角 纵向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分数阶微分项和参数激励的Duffing⁃van der Pol振子的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腾达 申永军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5-721,共7页
对含有分数阶微分项和参数激励的Duffing⁃van der Pol振子的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在黏惯性(1≤p≤2)和参数激励共同作用下系统的各项参数对系统幅频曲线的影响。采用平均法分析此系统,用等效线性阻尼和等效质量的概念处理分数阶... 对含有分数阶微分项和参数激励的Duffing⁃van der Pol振子的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在黏惯性(1≤p≤2)和参数激励共同作用下系统的各项参数对系统幅频曲线的影响。采用平均法分析此系统,用等效线性阻尼和等效质量的概念处理分数阶微分项,得到系统的近似解析解。将所得近似解析解与数值解进行比较,二者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证明了解析解的正确性。分析了系统参数对幅频响应曲线的影响,发现共振峰值、共振频率、共振区域、多值解的范围和解的数量都会受到系统参数的影响。经过分析发现,外激励幅值和分数阶微分项系数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参数激励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振动 分数阶微分项 黏惯性 参数激励 平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掘式顶进法进洞施工顶进力计算与后背结构力学特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董北毅 高新强 +2 位作者 马泽骋 樊浩博 朱正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9192-9198,共7页
顶进法施工中,顶进力的计算尤为重要。对于进洞施工埋深随顶进距离变化(洞口有一定坡度)的情况,尚未有相关理论公式,推导了洞口带有坡度情况下的顶进力理论计算公式,并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推导的顶进力理论计算公式较为准确,反... 顶进法施工中,顶进力的计算尤为重要。对于进洞施工埋深随顶进距离变化(洞口有一定坡度)的情况,尚未有相关理论公式,推导了洞口带有坡度情况下的顶进力理论计算公式,并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推导的顶进力理论计算公式较为准确,反映了洞口坡度对顶进力的影响。对3种不同的后背结构型式受力变形特征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显示连续墙+钢筋混凝土墙效果最好,连续墙+钢架次之,摩擦桩+钢架最差,采用连续墙+钢架后背结构时需着重注意钢架与连续墙的连接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洞施工 数值模拟 顶进力 后背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分段线性刚度NES系统能量传递和耗散研究
15
作者 张云浩 王军 +1 位作者 申永军 张建超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0-489,共10页
针对耦合分段线性刚度NES的能量传递效率及系统能量耗散进行了研究。采用复变量-平均法得到了1∶1内共振下耦合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的二自由度系统慢变方程。应用多项式近似法得到了系统慢不变流形两极值点的近似表达式,以此得到了耦合... 针对耦合分段线性刚度NES的能量传递效率及系统能量耗散进行了研究。采用复变量-平均法得到了1∶1内共振下耦合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的二自由度系统慢变方程。应用多项式近似法得到了系统慢不变流形两极值点的近似表达式,以此得到了耦合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方程以及能量耗散方程,并分析了分段间隙和分段线性刚度对能量传递效率的影响以及阻尼比与耗散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随着耦合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分段间隙的增大而降低,随着分段刚度的增大而提高;能量耗散时间随着主结构阻尼系数的增大而缩短。通过调节结构参数,分段线性刚度能量阱能够高效抑制主结构的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振动 非线性能量阱 复变量-平均法 分段线性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隔性天窗启闭对网壳结构风荷载影响规律的试验研究
16
作者 李宇青 王昕 +2 位作者 刘小兵 陈安杰 崔会敏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6-183,共8页
大跨柱面网壳结构由于质量轻、柔度大,对风荷载比较敏感,在顶部开启间隔性天窗对结构的抗风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以某大跨度柱面网壳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方法,分析了在不同风向角下顶部间隔性天窗启闭对结构的体型... 大跨柱面网壳结构由于质量轻、柔度大,对风荷载比较敏感,在顶部开启间隔性天窗对结构的抗风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以某大跨度柱面网壳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方法,分析了在不同风向角下顶部间隔性天窗启闭对结构的体型系数、整体力系数以及极值风压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天窗的启闭对结构外表面风荷载影响整体较小,对内表面风荷载的影响比较明显。内表面风荷载的变化是导致结构风荷载随天窗启闭变化的主要原因。在跨向来流下,与天窗关闭时相比,当天窗开启时,结构的跨向整体力更大,增大幅度约为34%,这种“增大效应”随着来流偏离跨向逐渐减弱,当偏离跨向60°时基本消失;结构的竖向整体力更小,减小幅度约为47%,这种“减小效应”随着来流偏离跨向逐渐减弱,但即使偏离90°(纵向来流)时仍存在。与天窗关闭时相比,天窗开启时结构的正向极值风压力增大,大部分区域的负向极值风吸力减小,但天窗局部区域的负向极值风吸力有所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柱面网壳结构 间隔性天窗 风洞试验 整体力系数 极值风压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尾密封试验台液压调姿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17
作者 李净凯 郭京波 +5 位作者 韩梦泽 葛骏 齐浩然 张子悦 王大超 李杰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80-187,共8页
为了在盾尾密封试验中模拟盾尾与管片的相对位姿,设计一套盾尾密封试验台液压调姿系统。利用CAXA设计盾尾密封试验台液压调姿系统原理图,并对关键液压元件进行理论计算与选型;基于功率键和图理论,通过AMESim平台搭建液压仿真模型,对偏... 为了在盾尾密封试验中模拟盾尾与管片的相对位姿,设计一套盾尾密封试验台液压调姿系统。利用CAXA设计盾尾密封试验台液压调姿系统原理图,并对关键液压元件进行理论计算与选型;基于功率键和图理论,通过AMESim平台搭建液压仿真模型,对偏载状态下的油缸压力、流量、位移差进行仿真分析;最后,试制盾尾密封试验台样机并安装调试液压系统,进行偏载同步性试验。结果表明:液压系统运行稳定,分流阀可实现稳定分流,当双缸同步伸出时,负载较小的油缸先到达极限位置,此时出现最大位移差,推进油缸最大位移差为15 mm,姿态油缸最大位移差2.7 mm,可满足试验台的使用要求,且最大位移差出现时间与仿真结果相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尾密封 液压系统 AMESIM 分流阀 位移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式整体刚性面板加筋土挡墙结构行为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杨广庆 牛笑笛 +3 位作者 周诗广 李安洪 王智猛 王志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794-1802,共9页
复合式整体刚性面板加筋土挡墙是近年研制的新型加筋土挡墙,其面板由预制混凝土板和现浇混凝土组合而成。依托成昆铁路试验段进行此类加筋土挡墙的现场原位试验,并针对其结构特性提出设计原理。施工过程中,在挡墙内部不同部位安装传感器... 复合式整体刚性面板加筋土挡墙是近年研制的新型加筋土挡墙,其面板由预制混凝土板和现浇混凝土组合而成。依托成昆铁路试验段进行此类加筋土挡墙的现场原位试验,并针对其结构特性提出设计原理。施工过程中,在挡墙内部不同部位安装传感器,进行长期监测。分析施工期和工后挡墙基底垂直应力、墙背土压力、土工格栅应变、基底及墙顶沉降、墙面水平位移的演化规律。在面板完成后发生2次地震,监测了地震前后挡墙的变化,研究地震对挡墙结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底垂直应力和墙背土压力随着填筑的增加,逐渐由线性分布演化为非线性分布。土工格栅沿墙高分布的应变峰值平面形状类似"0.3H法(H为墙高)"破裂面。地震后,基底垂直应力、基底及墙顶沉降和墙面水平位移增大,而墙背土压力和土工格栅应变先增大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土挡墙 复合式整体刚性面板 结构行为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区桩承式加筋路堤力学行为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杨广庆 王昕 +2 位作者 王锡朝 靳进钊 张超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089-2096,共8页
依托现场试验,研究了桩间距和垫层形式对高速公路桩承式加筋路堤力学行为的影响。通过埋设测试元件,对路堤中心线、中心线右侧10 m、路肩垂线对应位置的桩顶土压力、桩间土应力以及土工格栅变形进行了监测,分析了桩、土应力变化规律、... 依托现场试验,研究了桩间距和垫层形式对高速公路桩承式加筋路堤力学行为的影响。通过埋设测试元件,对路堤中心线、中心线右侧10 m、路肩垂线对应位置的桩顶土压力、桩间土应力以及土工格栅变形进行了监测,分析了桩、土应力变化规律、路基横断面荷载变化规律以及路基横断面土工格栅筋材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路堤临界高度为1.0~1.5倍桩净间距;以路堤中心线开始向路肩方向,应力折减系数逐渐增大,应力集中效应逐渐减小;以路堤中心线开始向路肩方向,土工格栅变形量逐渐减小;桩承式路堤的荷载转移以土拱效应为主,拉膜效应为辅;将试验结果与5种理论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评价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试验 桩承式加筋路堤 土工格栅 土拱效应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驾驶电动汽车的多车-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宇 王嘉伟 +1 位作者 李韶华 任剑莹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627-2639,共13页
迫于能源和环保问题的压力,电动汽车及智能驾驶受到了各国高度重视.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车轮振动剧烈,与桥梁路面动力学相互作用更加突出,现有研究主要针对传统汽车,关于电动车轮与公路桥梁接触动力学相互作用及智能驾驶车队的多车-桥... 迫于能源和环保问题的压力,电动汽车及智能驾驶受到了各国高度重视.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车轮振动剧烈,与桥梁路面动力学相互作用更加突出,现有研究主要针对传统汽车,关于电动车轮与公路桥梁接触动力学相互作用及智能驾驶车队的多车-桥梁耦合作用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考虑车轮和桥面多点接触关系,研究了两个智能驾驶汽车过桥时的车桥耦合动力学特性.分析了电机质量、电机激励、轮胎悬架刚度非线性、车距、车速对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以及桥面不平顺激励、三重耦合激励对电动汽车平顺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车距和车速是影响车-桥系统振动特性的重要因素,在车-桥耦合动态设计中,车距和车速的影响应重点关注;桥面越平坦,电机激励及桥面二次激励对车辆平顺性和道路友好性影响越加显著,当汽车行驶在平坦桥面时两种激励对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的影响不容忽视.所建模型有望为智能驾驶电动汽车与桥梁的耦合作用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车-桥耦合系统 电动汽车 机电耦合振动 桥面不平顺 动力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