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断层速度脉冲地震下重载铁路桥梁抗震性能与行车安全性研究
1
作者 李勇 张海波 +1 位作者 陈树礼 刘永前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08-3124,共17页
近断层地震动具有显著的速度脉冲效应,使得铁路简支梁桥结构面临更高的震损风险。为研究重载列车过桥时的桥梁抗震性能与行车安全性,基于ANSYS/LS-DYNA软件建立重载铁路列车-轨道-桥梁(HRTTB)耦合系统的三维模型,同时考虑桥墩、支座、... 近断层地震动具有显著的速度脉冲效应,使得铁路简支梁桥结构面临更高的震损风险。为研究重载列车过桥时的桥梁抗震性能与行车安全性,基于ANSYS/LS-DYNA软件建立重载铁路列车-轨道-桥梁(HRTTB)耦合系统的三维模型,同时考虑桥墩、支座、横向三角限位撑等关键构件及轮-轨接触的非线性特性,并通过列车运行试验结果验证其合理性。进而以某重载铁路简支梁桥为研究对象,分析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对多跨简支梁桥与重载列车耦合时的地震响应规律,并与远场波及按规范反应谱合成人工波的地震响应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重载列车的存在导致HRTTB系统自振周期延长,近场地震响应显著增强。近场脉冲型地震动下,墩底平均曲率较远场和人工波分别增加了约48%和39%,部分桥墩在罕遇地震下进入弹塑性阶段。相比于桥墩,支座的响应更加敏感,固定支座的位移峰值分别增大了71.5%和55.5%,横向限位撑在支座破坏后极易失效,而支座和横向限位撑的损伤破坏可耗散部分地震能量,对桥墩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近场地震动的横向速度脉冲效应导致列车脱轨系数分别增大了114.3%和89.1%,列车行车安全性显著降低,即使在设计地震下也会发生脱轨。建立的HRTTB非线性仿真模型计算高效并能够考虑列车系统的影响,可为其他列车-轨道-桥梁耦合系统的动力响应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 速度脉冲效应 重载铁路简支梁桥 非线性损伤破坏 车-桥相互作用 行车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安全法制建设历程及研究热点演变的系统性分析
2
作者 马迷娜 胡浩玮 +3 位作者 张艳辉 张耀 杨雨濛 赵维刚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37-2249,共13页
铁路安全法制建设是提升铁路运输安全水平、规范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研究热点反映了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对铁路安全法制建设的响应。在对铁路运输发展与事故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阶段全面梳理了我国1949年以来铁路安全法制建设历程,基... 铁路安全法制建设是提升铁路运输安全水平、规范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研究热点反映了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对铁路安全法制建设的响应。在对铁路运输发展与事故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阶段全面梳理了我国1949年以来铁路安全法制建设历程,基于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铁道年鉴科研项目数据库,采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和文献计量的方法,全面分析了铁路安全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结果表明,铁路安全法制建设可分为建设期(1978—1989年)、发展期(1990—2007年)、过渡期(2008—2012年)、爆发期(2013—2019年)、完善期(2020年至今)五个阶段。铁路安全从基础制度建设与减少不安全因素逐渐向全方位安全防控发展。当前铁路安全研究热点包括智能化安全管理、高铁安全与风险评估、跨学科融合等,未来趋势朝着更加智能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铁路安全 安全法制建设 研究热点 知识图谱 前沿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接基坑工程有限土体失稳模式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振波 李秉欣 +2 位作者 杨茜 刘志春 刘义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6-277,共12页
随着城市地铁建设不断发展,基坑紧邻既有地下结构的情况日益增多,然而仍然缺乏对近接基坑工程土体失稳模式的系统研究。针对既有地铁车站近接增建基坑工程,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近接基坑工程对称/非对称有限土体失稳模式,提出不同失稳... 随着城市地铁建设不断发展,基坑紧邻既有地下结构的情况日益增多,然而仍然缺乏对近接基坑工程土体失稳模式的系统研究。针对既有地铁车站近接增建基坑工程,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近接基坑工程对称/非对称有限土体失稳模式,提出不同失稳模式下适用条件,分析内支撑数量、基坑深度、基坑与既有地铁车站空间位置关系等对土体稳定性及滑移面性状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1)近接基坑工程非对称和对称有限土体失稳模式分别有3种和6种情况;(2)随着内支撑数量的增加,滑移体范围不断扩大,且起始位置沿围护结构不断下移,有限土体稳定性安全系数逐渐增加;(3)随着基坑深度的增加,滑移体的范围先增大后减小,有限土体稳定性安全系数逐渐减小;(4)针对近接基坑工程非对称滑移面分析,随着既有地铁车站覆土厚度的增加,滑移面在既有地铁车站侧的近接范围逐渐减少且起始位置外移。以上研究可以为既有地铁车站近接增建基坑工程的有限土体土压力的计算、基坑围护结构的设计以及既有地铁车站安全控制措施的选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工程 近接增建 有限土体 滑移面 安全系数 失稳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岭隧道建造全过程瓦斯风险评估方法:以中梁山隧道工程为例
4
作者 张振波 郄宝盛 +1 位作者 李献民 温嘉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933-6941,共9页
隧道施工瓦斯风险评估是保证穿越瓦斯段隧道安全建设的关键性问题之一。针对隧道建设过程中的勘察、设计与施工3个阶段,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揭示了以上3个阶段瓦斯风险影响因素的层次关键,建立风险评估层次模型,明确了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 隧道施工瓦斯风险评估是保证穿越瓦斯段隧道安全建设的关键性问题之一。针对隧道建设过程中的勘察、设计与施工3个阶段,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揭示了以上3个阶段瓦斯风险影响因素的层次关键,建立风险评估层次模型,明确了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方法,结合资料搜集、文献整理与工程调研,基于隶属度理论提出风险评价指标赋值标准,构建了隧道建造过程瓦斯风险评估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验证提出方法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勘察阶段孕险环境为前置条件,勘察扰动为诱发因素;设计阶段孕险环境为前置条件,设计因素为诱发因素;施工阶段孕险环境为前置条件,施工扰动为诱发因素,现场管理为根本原因;勘察阶段揭露了风险,设计阶段降低了风险,施工阶段保证了安全;所提出的方法与现场揭露情况一致,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以为隧道穿越瓦斯区的风险确定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工程措施的选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风险 解释结构模型 层次模型 隶属度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异常值应急预警模式研究——以个体风险管理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鑫刚 马遥 王起全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0-55,共6页
针对定性的安全评价与分析逐渐不能满足个人对安全要求的现状,为了更好地量化描述生活中的风险程度,找到异常值与个体风险之间的量化关系,利用逻辑回归方法分析各个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具体依赖关系;以河南某水泥厂为调查对象,建立基... 针对定性的安全评价与分析逐渐不能满足个人对安全要求的现状,为了更好地量化描述生活中的风险程度,找到异常值与个体风险之间的量化关系,利用逻辑回归方法分析各个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具体依赖关系;以河南某水泥厂为调查对象,建立基于逻辑回归方法的应急预警模式,利用SAS软件对自变量与事故后果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计算分析,并与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逻辑回归模型相较于聚类分析对于异常值的监测有较好的精度,为个人风险预警及事故预防提供了很好的分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回归 应急预警 机器学习 异常值 个体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案例推理的隧道高地温防控措施智能生成
6
作者 王景春 田思奥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55,共9页
为解决高地温隧道施工安全防控措施建立过程中存在的模糊性与应用范围的局限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云案例推理(C-CBR)的隧道高地温防控措施生成方法。首先,针对隧道高地温热害问题构建云案例库指标体系,并结合层次分析法(AHP)-熵权法进行... 为解决高地温隧道施工安全防控措施建立过程中存在的模糊性与应用范围的局限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云案例推理(C-CBR)的隧道高地温防控措施生成方法。首先,针对隧道高地温热害问题构建云案例库指标体系,并结合层次分析法(AHP)-熵权法进行综合权重计算;其次,基于云模型期望、熵、超熵3项基本特征指标与案例推理(CBR)原理构建云历史案例库,运用协同过滤算法初步筛选符合要求的历史案例;然后,引入统筹形状-距离的云模型算法实现目标案例与历史案例库间的相似度匹配,修正相似度并更新历史案例库,生成最优相似防控措施;最后,充分对比最优相似防控措施与现场实际防控措施。结果表明:基于C-CBR生成的最优历史案例与目标案例间修正相似度为0.7460,匹配度较好,目标案例相似防控措施与工程实际防控措施基本符合,生成方法可较好地适用于不同在建高地温隧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案例推理(C-CBR) 高地温隧道 防控措施 云模型 综合相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纹板加固重载铁路涵洞动力性能分析与试验
7
作者 陈树礼 崔春锴 +1 位作者 杜明康 许宏伟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9-735,844,845,共9页
为研究波纹板技术在重载铁路盖板涵加固应用中的动力适应性问题,以某既有铁路涵洞重载扩能改造为背景,采用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大轴重重载列车条件下波纹板加固既有铁路盖板涵动力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波... 为研究波纹板技术在重载铁路盖板涵加固应用中的动力适应性问题,以某既有铁路涵洞重载扩能改造为背景,采用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大轴重重载列车条件下波纹板加固既有铁路盖板涵动力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波纹板加固后,盖板涵顶板受力和变形显著降低,实测动挠度和动应变最大值较加固前降低近50%,波纹板加固提高了涵洞整体刚度。列车正常运营条件下,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结果数据吻合程度较好,各关键点动力响应曲线基本一致。列车提速及提轴列车条件下,盖板涵顶板跨中横向加速度、竖向加速度与速度、轴重基本呈线形变化规律,跨中横向振幅及竖向振幅与速度关系则不明显,加固后的盖板涵动力性能满足35.0 t轴重列车80 km/h的通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纹板 重载铁路 盖板涵 动力性能 现场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铁路隧道施工机群协同配置模型
8
作者 王景春 肖伯宇 +1 位作者 张振波 王屹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6-122,132,共8页
为提高隧道机群作业效率,加快施工进度,实现项目综合效益最大化,针对隧道施工机群协同作业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利用排队论方法分别剖析出渣机群系统、初期支护机群系统、二次衬砌机群系统机械协同作业的利用率,在此构建基于机械利用率-... 为提高隧道机群作业效率,加快施工进度,实现项目综合效益最大化,针对隧道施工机群协同作业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利用排队论方法分别剖析出渣机群系统、初期支护机群系统、二次衬砌机群系统机械协同作业的利用率,在此构建基于机械利用率-工期-成本的多目标优化机群配置模型。其次,提出使用改进后的粒子群算法对新型配置模型进行求解计算,优化得到Pareto解集,然后采用基于信息熵确立权重的TOPSIS法从Pareto解集中选出最佳方案。最后,以某隧道为工程依托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粒子群算法可以有效增强全局搜索的寻优能力;模型计算得出的最佳机械配置方案比现有方案的机械利用率提高0.153,施工工期提前41.5 d,机械设备成本减少18.49万元。通过现场实测最佳方案与现有方案的各工序耗时数据对比,得知出渣工序优化后平均每循环缩减52 min,初期支护工序优化后平均每循环缩减44 min,二次衬砌工序优化后平均每循环缩减35 min。优化方案提高了隧道施工机群作业效率,证明该配置模型及决策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施工 机群配置 排队论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烈度地震区桥上无砟轨道选型及工程对策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徐浩 谢铠泽 +1 位作者 田春香 胡连军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共5页
为指导高烈度地震区桥上无砟轨道选型,结合地震区桥上无砟轨道的工程特点,提出无砟轨道选型需求及选型原则。通过综合分析我国CRTS系列无砟轨道的技术特点、施工性能、耐久性、可维修性、经济性及其对地震的适应性,研究地震区桥上无砟... 为指导高烈度地震区桥上无砟轨道选型,结合地震区桥上无砟轨道的工程特点,提出无砟轨道选型需求及选型原则。通过综合分析我国CRTS系列无砟轨道的技术特点、施工性能、耐久性、可维修性、经济性及其对地震的适应性,研究地震区桥上无砟轨道选型方案及工程设计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地震下相邻梁缝处易出现变形不一致,且连续轨道板一旦断裂对桥墩不利,地震区桥上无砟轨道应优先采用单元式无砟轨道;地震区桥上无砟轨道一旦发生破坏,应具备快速修复的能力;在综合考虑无砟轨道施工性、耐久性、可维修性及经济性等基础上,建议高烈度地震区优先采用CRTS双块式无砟轨道;为保证地震区桥上无砟轨道的安全性,建议开展无砟轨道抗震设计、地震灾害预警监控系统和地震适应性防护措施等方面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烈度地震区 桥上无砟轨道 轨道选型 工程对策 抗震设计 地震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应力场中含空洞缺陷的非圆形隧道解析解
10
作者 牛星 王大鹏 +2 位作者 王景春 饶晨捷 丁浩东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6-135,共10页
为研究深埋条件下含有空洞缺陷的非圆形隧道开挖引起的围岩应力、变形分布规律,基于保角映射和复变函数理论,将隧道真实断面映射为复平面上的单位圆,并利用柯西积分法求解,得到复杂应力场中含有空洞缺陷的非圆形隧道应力、位移的解析解... 为研究深埋条件下含有空洞缺陷的非圆形隧道开挖引起的围岩应力、变形分布规律,基于保角映射和复变函数理论,将隧道真实断面映射为复平面上的单位圆,并利用柯西积分法求解,得到复杂应力场中含有空洞缺陷的非圆形隧道应力、位移的解析解,分析缺陷深度和宽度、主应力场倾角θ、主应力场应力比λ对围岩应力、位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含缺陷隧道与无缺陷隧道在缺陷处的应力和位移均存在较大差异,缺陷深度的增加会加剧缺陷处应力集中现象,引起x方向位移减小,y方向位移增大;缺陷宽度的增大会削弱缺陷处的应力集中现象,对缺陷处位移影响不大。主应力场倾角增大同样会引起缺陷处应力集中现象加剧,隧道环向全范围内x方向位移减小、y方向位移增大。随着主应力场应力比的增大,缺陷处及隧道底部σ_(y)逐渐由压应力转换为拉应力,隧道其他位置的应力集中现象随主应力场应力比的增大而增大,x方向位移随主应力场应力比的增大而增大,y方向位移则随主应力场应力比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圆形隧道 复杂应力场 空洞缺陷 复变函数理论 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过程响应的盾构隧道施工管片变形研究
11
作者 石州 谢雄耀 +3 位作者 曾昆 卜祥波 林威 徐子龙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5-166,共12页
复合地层盾构掘进过程中,盾构机常会由于空间姿态偏移而与管片发生复杂相互作用,使得管片各部位发生多维变形响应,管片上浮位移和错台超限。为探明施工过程中管片结构响应及其衍生机制,建立多源荷载耦合作用三维数值计算模型,计算分析... 复合地层盾构掘进过程中,盾构机常会由于空间姿态偏移而与管片发生复杂相互作用,使得管片各部位发生多维变形响应,管片上浮位移和错台超限。为探明施工过程中管片结构响应及其衍生机制,建立多源荷载耦合作用三维数值计算模型,计算分析管片空间变形分布及其过程演化特性,通过现场三维激光雷达测试揭示管片变形演化模式,并对数值计算结果进行校验。结果表明,施工过程中管片“斜鸭蛋”状长轴变形增量的64%发生在完全脱出盾尾前,管片各部位纵向旋转角均值增量的50%发生在管片完全脱出盾尾后,而环向旋转角增量的44%发生在逐渐脱出盾尾阶段。管片环向位移持续发展主要由盾壳环向旋转引起,在管片完全脱出盾尾后,其径向位移发展及形状改变主要受其自身环向位移改变的影响,其纵向位移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受盾壳纵向偏转的影响。三维激光雷达点云测量能精确地定量评估施工过程中管片长轴和短轴变形及长轴夹角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过程响应 管片变形 数值模型 三维点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隧道高风险抗滑桩加固边坡稳定性研究
12
作者 张骞 曹书杰 +6 位作者 杜彦良 崔志勇 杜明媛 赵依炫 马岩 石龙贺 谢立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8-164,共7页
为确保铁路隧道安全和可靠运营,针对加固后的隧道-边坡体系开展列车移动荷载下边坡稳定性研究,分析其稳定性及力学规律。以四川省某铁路隧道下穿滑坡为研究对象,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及现场勘察数据,建立三维隧道-边坡体系动力有限元模... 为确保铁路隧道安全和可靠运营,针对加固后的隧道-边坡体系开展列车移动荷载下边坡稳定性研究,分析其稳定性及力学规律。以四川省某铁路隧道下穿滑坡为研究对象,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及现场勘察数据,建立三维隧道-边坡体系动力有限元模型,通过分析列车速度和轴重对于隧道-边坡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选取位移和加速度作为研究指标,得到不同车速及轴重下的隧道-边坡体系加速度、位移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列车速度的增加,不同部位的竖向加速度呈线性增加趋势,坡顶加速度最大值为2.25 m/s^(2),移动荷载对隧道和边坡位移的影响表现出多样性,最大沉降量出现在仰拱底部位置,沉降量为2.103 mm。同样地,随着列车轴重的增加,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和竖向加速度也呈线性增大,边坡部分的水平位移表现为与滑动方向一致,隧道部分的水平位移表现为与滑动方向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锚固边坡 轴重 列车速度 抗滑桩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系统布置设计的山岭隧道施工场地安全布局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景春 李永昊 +1 位作者 刘凯林 赵飞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3-40,共8页
为提高山岭隧道施工场地安全布局水平,以牛栾村隧道施工场地为例,提出一种改进的系统布置设计(SLP)法,布设混凝土拌合站、机械库房、水泥库等13个单元场地,将该方法与贝叶斯网络模型结合,通过对比建筑施工场地布置影响因素,确定山岭隧... 为提高山岭隧道施工场地安全布局水平,以牛栾村隧道施工场地为例,提出一种改进的系统布置设计(SLP)法,布设混凝土拌合站、机械库房、水泥库等13个单元场地,将该方法与贝叶斯网络模型结合,通过对比建筑施工场地布置影响因素,确定山岭隧道施工场地布置的重要因素权重和布设单位间的综合相互关系,形成2种场地布置优化方案,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以安全水平强度、材料流动强度和运输时间为目标函数,结合因素加权法对比优化方案与原方案,确定相对最优场地布置方案。结果表明:改进SLP法得出的最优场地布局方案相比于原方案,改动区域较小,且在安全水平强度、材料流动强度和运输时间上提高12.30%。该方法有助于提高山岭隧道施工效率,增强施工场地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布置设计(SLP) 山岭隧道 施工场地 安全布局 贝叶斯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支座摩擦阻力对地铁连续梁桥上无缝线路的影响
14
作者 徐浩 谢铠泽 陈嘉胤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6-200,共5页
[目的]采用连续梁时地铁桥梁的活动支座处存在摩擦阻力,会影响桥上无缝线路的受力与变形,因此有必要研究活动支座摩擦阻力对桥上无缝线路的影响。[方法]以地铁常用的大跨度三跨连续梁(跨度分别为40 m、64 m、40 m)为例,基于梁-轨相互作... [目的]采用连续梁时地铁桥梁的活动支座处存在摩擦阻力,会影响桥上无缝线路的受力与变形,因此有必要研究活动支座摩擦阻力对桥上无缝线路的影响。[方法]以地铁常用的大跨度三跨连续梁(跨度分别为40 m、64 m、40 m)为例,基于梁-轨相互作用原理及有限元理论,采用ANSYS 12.0有限元软件建立考虑活动支座摩擦阻力的钢轨-桥梁-墩台一体化空间耦合模型,分析活动支座摩擦阻力对桥上无缝线路受力及变形的影响。[结果及结论]活动支座摩擦阻力增强了连续梁与无缝线路的纵向约束,对连续梁桥上无缝线路受力和变形影响显著。随着活动支座摩擦因数的增大,钢轨伸缩力、钢轨制动力、梁轨相对位移和钢轨断缝值均减小;当活动支座摩擦因数从0增大至0.05时,伸缩工况下钢轨伸缩力减小了37.18%,连续梁固定支座处桥墩纵向力增大了2.02倍;制动工况下钢轨制动力、梁轨相对位移和连续梁固定支座处桥墩受力分别减小了13.74%、17.65%和37.73%;断轨工况下钢轨断缝值和桥墩受力分别减小了9.01%和56.90%;建议在地铁连续梁桥上无缝线路及桥墩设计中应考虑活动支座摩擦阻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无缝线路 活动支座摩擦阻力 连续梁 钢轨纵向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净水型光催化透水混凝土的制备及还原Cr(Ⅵ)性能研究
15
作者 衣伟平 冯涵 尚兵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4-72,共9页
为了净化地表雨水中重金属离子,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一种高活性g-C3N4/MgAl-LDHs(CN/LDHs)复合材料,并将其作为光催化活性中心负载于再生骨料,制备了净水型光催化透水混凝土。研究了净水型光催化透水混凝土的透水性能和力学性能,以及不... 为了净化地表雨水中重金属离子,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一种高活性g-C3N4/MgAl-LDHs(CN/LDHs)复合材料,并将其作为光催化活性中心负载于再生骨料,制备了净水型光催化透水混凝土。研究了净水型光催化透水混凝土的透水性能和力学性能,以及不同条件下对Cr(Ⅵ)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随着CN/LDHs负载量的增加,透水混凝土的透水性能降低,力学性能得到提升;pH=2、Cr(Ⅵ)质量浓度100 mg/L、CN/LDHs负载量2.0%时,透水混凝土表现出优异的Cr(Ⅵ)去除效果,Cr(Ⅵ)的去除率达到了96.53%;CN/LDHs负载量2.0%透水混凝土的有效孔隙率和透水系数分别为14.32%和1.68 mm/s,28 d抗压强度为27.9 MPa;透水混凝土重复使用5次后仍表现出96.11%的Cr(Ⅵ)去除率,具备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净水型光催化透水混凝土在地表径流和矿山重金属废水净化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混凝土 光催化 石墨相氮化碳 重金属Cr(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纹板加固技术在铁路病害涵洞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树礼 崔春锴 +2 位作者 杜明康 刘永前 许宏伟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93,共8页
涵洞是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常管养中最容易忽略的铁路设备,涵洞结构的劣化状况和受力性能直接影响线路的安全与稳定。针对提速改造条件下重载铁路涵洞出现的承载能力不足、沉降过大、错位和耐久性降低等诸多问题,基于有限元分析... 涵洞是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常管养中最容易忽略的铁路设备,涵洞结构的劣化状况和受力性能直接影响线路的安全与稳定。针对提速改造条件下重载铁路涵洞出现的承载能力不足、沉降过大、错位和耐久性降低等诸多问题,基于有限元分析、试验检测和工程应用等方法,开展拼装波纹板加固涵洞机理分析、波纹板关键参数加固涵洞性能与敏感性分析,以及波纹板加固涵洞实际工程应用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既有涵洞采用波纹板加固技术后,涵洞结构整体刚度显著提高,涵洞顶板受力和变形明显降低,加固效果较好;同样尺寸条件下,相对于矩形和三角形波纹板结构,采用圆弧形波纹板加固涵洞后,其顶板跨中最大竖向位移和最大应力值均能减小20%及以上,圆弧形波纹板具有更好的加固效果;主力组合荷载作用下,随波纹板波高和波距增加,波纹板Mises应力表现为逐渐减小趋势,且Mises应力与涵洞跨度基本成反比关系。16座涵洞现场实测结果表明,采用波纹板加固后,不同跨径盖板涵和框构涵受力和变形显著降低,跨中挠度及动应变较加固前降低幅度均超过40%,波纹板技术在重载铁路病害涵洞中具有较好的加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涵洞 病害涵洞 波纹板 加固技术 数值模拟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变分模态分解的混凝土浅层空洞病害识别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维刚 石壮 +3 位作者 杨勇 田秀淑 鞠景会 李一凡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91-102,共12页
针对开放环境下混凝土空洞病害检测的病害特征识别中噪声干扰、成分识别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优化变分模态分解(improved 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IVMD)与自由振动衰减速度的混凝土浅层病害声振信号识别方法。该研究建立... 针对开放环境下混凝土空洞病害检测的病害特征识别中噪声干扰、成分识别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优化变分模态分解(improved 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IVMD)与自由振动衰减速度的混凝土浅层病害声振信号识别方法。该研究建立了混凝土浅层空洞病害的理论模型,仿真了不同工况下的病害特征频率及其变化规律;提出了基于IVMD的信号分解方法,设计了基于Tent混沌与柯西变异优化的麻雀搜索算法联合搜索变分模态分解的关键参数k和α,在最佳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自相关函数图形、相关系数、衰减系数与频域分布情况的浅层空洞病害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识别方法;选取幅值衰减评估了特征IMF的衰减速度,得出了基于振动衰减特征的空洞病害识别方法;通过预埋病害模型试验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IVMD的分解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噪声及其他成分的干扰,提高空洞病害识别精度和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害检测 优化麻雀搜索算法 优化变分模态分解(IVMD) 时域衰减速度 声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工程安全中的认知偏差与决策优化机制:以福岛核电站事故为例
18
作者 刘宇腾 刘宇飞 +2 位作者 王景刚 罗景辉 张昌建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5年第10期60-66,共7页
为了探究认知偏差对于能源安全工程决策所造成的影响,以福岛核电站事故为研究对象,通过事故时间线回溯和关键决策点解析,构建从风险识别(地震海啸评估)、危机处置(冷却系统失效处理)到善后管理(信息披露决策)的全周期决策分析链,运用认... 为了探究认知偏差对于能源安全工程决策所造成的影响,以福岛核电站事故为研究对象,通过事故时间线回溯和关键决策点解析,构建从风险识别(地震海啸评估)、危机处置(冷却系统失效处理)到善后管理(信息披露决策)的全周期决策分析链,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分析能源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决策偏差现象,揭示其在应急响应、风险评估等环节的具体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应急决策中存在确认偏误、锚定效应、代表性启发法、框架效应、损失厌恶和过度自信6类典型认知偏差;认知偏差分析能够提升能源工程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应急响应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偏差 决策优化 能源工程 核电站事故 应急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拔桩承载能力影响因素与群桩变形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浩然 王鑫磊 +1 位作者 张岩 方宏进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9-177,共9页
利用自主研发的桩基室内抗拔测试装置,结合数值模拟技术对抗拔桩的承载破坏过程及影响因素、群桩的协同工作特征展开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抗拔桩的承载破坏经历4个阶段,承载初期,桩顶侧摩阻力最先发挥作用,桩顶土体发生塑性破坏;随上... 利用自主研发的桩基室内抗拔测试装置,结合数值模拟技术对抗拔桩的承载破坏过程及影响因素、群桩的协同工作特征展开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抗拔桩的承载破坏经历4个阶段,承载初期,桩顶侧摩阻力最先发挥作用,桩顶土体发生塑性破坏;随上拔荷载不断增大,桩体产生相对位移,桩周土体由于桩身侧摩阻力产生塑性破坏;当桩身轴力自桩顶传递至桩底时,桩身底端产生抗拔“吸附力”,并伴随局部土体塑性破坏;随着桩周土体塑性区的拓展、连通,抗拔桩承载能力达到极限;桩身长径比、桩-土界面摩擦因数、桩侧土体压力与其承载极限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桩身长径比对桩端“吸附力”具有重要影响;群桩抗拔过程中,角桩侧摩阻力发挥最充分,桩身位移量最小,极限承载力最大,中心桩桩身位移最大,极限承载力最低;距径比影响抗拔桩的群桩效应,当距径比从2增大至8时,桩身侧摩阻力提高30%,将距径比8作为群桩工程的推荐值,6~10作为群桩距径比的推荐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拔桩 长径比 距径比 摩擦阻力 中心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灰靶的山区隧道施工场地布置方案优选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景春 王屹 +1 位作者 李永昊 刘凯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85-5193,共9页
为提高山区隧道施工场地布置方案决策的准确性,以牛栾村隧道六种施工场地布置方案为例,提出了基于改进灰靶的方案优选模型。首先,通过分析场地布置方案影响因素,构建了以方案可行性、方案经济性、环境影响和社会效益影响为核心的评价指... 为提高山区隧道施工场地布置方案决策的准确性,以牛栾村隧道六种施工场地布置方案为例,提出了基于改进灰靶的方案优选模型。首先,通过分析场地布置方案影响因素,构建了以方案可行性、方案经济性、环境影响和社会效益影响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云模型将定性指标定量描述,并运用CRITIC(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确定指标权重;最后以灰色关联差异信息值为基础,结合欧几里得理论计算修正的加权靶心距,通过对比靶心距实现方案优选,并采用单因素轮换法(one-at-a-time,OAT)进行了指标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最优方案的加权靶心距为0.610,评选出的方案与实际一致,并分析出“地形地貌改变”为对方案评选影响最大的指标。可见,该方法呈现了各方案的优劣,使山区隧道施工场地布置方案评选更科学、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隧道 场地布置 方案评选 改进灰靶决策 指标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