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化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以石家庄市为例 被引量:17
1
作者 于开宁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5-178,共4页
城市化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对研究城市水循环、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地下水超采、防治地下水水质恶化 ,以及揭示两大主要地下水环境问题 (地下水超采与水质恶化 )之间的有机联系都具有重要意义。石家庄城市化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城市化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对研究城市水循环、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地下水超采、防治地下水水质恶化 ,以及揭示两大主要地下水环境问题 (地下水超采与水质恶化 )之间的有机联系都具有重要意义。石家庄城市化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具有典型示范性。本文以石家庄市为例 ,在分析地下水在城市供水中的作用及其开发利用基础上 ,通过研究城市化影响地下水补给的变化规律 ,进一步探讨了城市化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机理 ,最终建立城市化影响下地下水补给增量的诱发机理框图。研究结果表明 ,城市化会导致地下水补给量的增加 ;地下水开采诱发产生对城市周围井场和地表水的袭夺以及城市供、排水系统渗漏所造成的新补给源的引入是城市化诱发产生地下水补给增量的重要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地下水补给 补给增量 新补给源 开发 利用 城市供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矿集区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时空结构 被引量:37
2
作者 杨竹森 侯增谦 +7 位作者 蒙义峰 曾普胜 李红阳 徐文艺 田世洪 王训诚 姚孝德 姜章平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1-297,共17页
铜陵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七大矿集区之一 ,构造上经历了晚古生代的陆缘裂陷、中三叠世的陆_陆碰撞和侏罗纪—白垩纪的陆内构造_岩浆活动。晚石炭世的海底喷流沉积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块状硫化物 ,除部分构成块状硫化物矿床外 ,还为燕... 铜陵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七大矿集区之一 ,构造上经历了晚古生代的陆缘裂陷、中三叠世的陆_陆碰撞和侏罗纪—白垩纪的陆内构造_岩浆活动。晚石炭世的海底喷流沉积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块状硫化物 ,除部分构成块状硫化物矿床外 ,还为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形成的矽卡岩型矿床提供了部分硫和金属物质。为了查明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及其时空展布特征 ,在铜陵矿集区内开展了以流体活动记录为对象的蚀变_流体填图工作。结果显示 ,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不仅形成以块状硫化物为主体的喷流沉积记录 ,而且在下伏岩系中遗留了区域规模的流体蚀变记录。以块状硫化物为主体的喷流沉积记录构成 3个喷流沉积旋回 ,在垂向上和横向上均具有成分和结构的分带性。流体蚀变记录在上部构成顺层蚀变带 ,在中部构成沿断裂和裂隙充填的石英_硫化物脉体群 ,在下部则构成半整合蚀变带 ,表明喷流沉积流体系统由下渗的海水在下部半整合蚀变带形成储集区 ,经高地热异常的加热后 ,沿中部脉体群向上迁移 ,在进入顺层蚀变带后沿砂岩层向两侧扩散 ,最后经同生断裂和裂隙向海底喷出。块状硫化物与蚀变岩、喷流沉积旋回及硫化物硫同位素的空间展布特征 ,显示区内存在 3个受基底断裂控制的NWW向延伸的流体活动域 ,包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喷流沉积流体系统 块状硫化物 区域蚀变铜陵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潞西上芒岗金矿红色粘土化作用及其环境效应
3
作者 李红阳 高振敏 +4 位作者 杨竹森 罗泰义 饶文波 陶琰 王立峰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47-653,共7页
上芒岗卡林型金矿床的强烈红土化作用 ,形成了上部红色粘土型金矿体 ,产生了一定范围的次生地球化学异常。金矿区红色粘土剖面可分为表土带、坡积带、钙华 沼泽带、残积带、腐泥带和基岩带。在原生卡林型金矿红土化作用过程中 ,黄铁矿... 上芒岗卡林型金矿床的强烈红土化作用 ,形成了上部红色粘土型金矿体 ,产生了一定范围的次生地球化学异常。金矿区红色粘土剖面可分为表土带、坡积带、钙华 沼泽带、残积带、腐泥带和基岩带。在原生卡林型金矿红土化作用过程中 ,黄铁矿、毒砂、辉锑矿、方铅矿、闪锌矿等硫化物矿物发生氧化作用 ,S、As、Sb、Pb等有害元素将被有效释放进入地下水和红色粘土中 ,进而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林型金矿床 红色粘土化作用 环境效应 云南 地球化学 红土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矿集区块状硫化物矿床成因模型与成矿流体动力学迁移 被引量:27
4
作者 徐文艺 杨竹森 +4 位作者 蒙义峰 曾普胜 史大年 田世洪 李红阳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3-364,共12页
根据地质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建立了铜陵地区赋存于石炭系地层底部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因模型 ;该类型矿床的形成主要与石炭纪海底热水活动有关 ,属喷流_沉积型 (SEDEX)块状硫化物矿床 ;下伏古生代地层是重要的成矿金属源区 ,海水... 根据地质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建立了铜陵地区赋存于石炭系地层底部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因模型 ;该类型矿床的形成主要与石炭纪海底热水活动有关 ,属喷流_沉积型 (SEDEX)块状硫化物矿床 ;下伏古生代地层是重要的成矿金属源区 ,海水硫酸盐是硫化物成矿的主要硫源。成矿热流体循环的动力学数值模拟揭示 ,该类型矿床底盘岩石中的流体活动和热影响范围主要局限在主排泄通道两侧较小的区域内 ;温度场和流场决定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喷流_沉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底盘岩石中的蚀变和矿化强度不如以火山岩为容矿岩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伴随强大深部热流的张性同生断裂是控制喷流_沉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与分布的关键因素 ,海西期扬子板块北缘的张性构造体制为该时期喷流_沉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球动力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SEDEX型矿床 成因模型 流体动力学 铜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丹寨卡林型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红阳 高振敏 +2 位作者 杨竹森 罗泰义 饶文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7,共4页
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研究表明 ,从未蚀变层纹状灰岩到强硅化灰岩 ,SiO2 、Au、As和Sb含量逐渐增高 ,CaO、CO2 和MgO含量逐步降低 ;在强碳酸岩化灰岩中 ,CaO和CO2 含量增高 ,SiO2 含量降低 ;各类蚀变与矿化岩石的稀土含量和配分模式与未... 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研究表明 ,从未蚀变层纹状灰岩到强硅化灰岩 ,SiO2 、Au、As和Sb含量逐渐增高 ,CaO、CO2 和MgO含量逐步降低 ;在强碳酸岩化灰岩中 ,CaO和CO2 含量增高 ,SiO2 含量降低 ;各类蚀变与矿化岩石的稀土含量和配分模式与未蚀变层纹状灰岩总体基本一致。流体包裹体资料指示 ,成矿溶液为富Cl- 型 ,爆裂温度为 2 0 0~ 3 3 8℃。同位素研究揭示 ,δ3 4S硫化物 =(1 6 0 78~ 2 0 48)× 1 0 - 3 ,δ18O =(1 9 4~ 2 0 3 )× 1 0 - 3 ,δD =(- 1 1 0~- 47)× 1 0 - 3 ,2 0 6 Pb 2 0 4 Pb =1 8 2 88~ 1 9 2 0 2 ,2 0 7Pb 2 0 4 Pb =1 5 6 85~ 1 5 793 ,2 0 8Pb 2 0 4 Pb =3 8 3 6 6~40 40 1。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 ,成矿物质以壳源为主 ,仅有少量幔源组分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林型金矿床 地球化学 丹寨金矿床 成矿流体 成矿物质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上芒岗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李红阳 高振敏 +4 位作者 杨竹森 罗泰义 饶文波 陶琰 高永丰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39-646,共8页
上芒岗金矿由下部原生卡林型和上部红色粘土型金矿体所组成 ,赋矿地层为侏罗系勐戛组砂泥质岩、白云质灰岩和二叠系沙子坡组泥硅质灰岩、白云岩。北东向上芒岗断裂构造与不整合面和岩溶的复合控制了矿床和矿体。围岩蚀变以硅化 (似碧玉... 上芒岗金矿由下部原生卡林型和上部红色粘土型金矿体所组成 ,赋矿地层为侏罗系勐戛组砂泥质岩、白云质灰岩和二叠系沙子坡组泥硅质灰岩、白云岩。北东向上芒岗断裂构造与不整合面和岩溶的复合控制了矿床和矿体。围岩蚀变以硅化 (似碧玉岩化 )、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和粘土化为主 ,并具有水平与垂向分带性。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蚀变与矿化岩石的稀土含量与未蚀变泥质灰岩基本一致 ,成矿溶液为富Cl 型和富SO4 2 型 ,爆裂温度为1 83~378℃ ,δ3 4S =6 .4 71‰~ 2 1 .96 5‰ ,δ18O =9.3‰~ 1 1 .6‰ ,δD = 70‰~ 77‰ ,2 0 6Pb/2 0 4 Pb =1 9.5 5 1~ 2 0 .0 5 , 2 0 7Pb/2 0 4 Pb =1 5 .6 90~1 6 .2 4 0 ,2 0 8Pb/2 0 4 Pb=38.71 0~ 4 0 .1 37。红色粘土型矿石的红土化作用只达到粘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云南 粘土化 围岩蚀变 成矿作用 红土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水层和土壤的随机特征对水分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蔡树英 林琳 +1 位作者 杨金忠 刘金峰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3-320,共8页
将土壤或含水层的介质参数视为随机分布,建立了饱和非饱和水流运动的随机微分方程,利用随机数值求解方法,得到各种随机参数对水头分布和含水量空间变异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和相关尺度的增大,含水层水头分布... 将土壤或含水层的介质参数视为随机分布,建立了饱和非饱和水流运动的随机微分方程,利用随机数值求解方法,得到各种随机参数对水头分布和含水量空间变异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和相关尺度的增大,含水层水头分布的变异性增大;对于区域内有抽水井分布的问题,在井点附近区域,z向水流速度空间变异性大,而在井点处变异性较小。当采用Gardner Russo模型描述非饱和水分特征时,其非饱和土壤介质参数α的变异性对土壤负压和含水量变异性的影响大于饱和渗透系数,土壤含水量越小,含水量的空间变异性越大。初步讨论了根据随机数值方法研究地下水运动问题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层 土壤 随机特征 饱和-非饱和水分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平衡吸附模型在煤层气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8
作者 许广明 武强 张燕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0-384,共5页
详细论述了煤层气在微孔中吸附、解吸以及由微孔到裂缝扩散的非平衡吸附模型,并将其与裂缝中的气-水两相渗流模型以源汇项的方式联合起来,建立煤层气数值模拟的耦合模型.利用此模型对实际煤层气孔的试验采气动态进行了生产史匹配.结果表... 详细论述了煤层气在微孔中吸附、解吸以及由微孔到裂缝扩散的非平衡吸附模型,并将其与裂缝中的气-水两相渗流模型以源汇项的方式联合起来,建立煤层气数值模拟的耦合模型.利用此模型对实际煤层气孔的试验采气动态进行了生产史匹配.结果表明,在煤层气数值模拟中,应用非平衡吸附模型能够充分体现煤层气藏双重介质的性质及煤层气解吸后从微孔向裂缝扩散的时空过程,克服了平衡态模型把煤气层作为单孔隙介质,将微孔中气体浓度只看作是裂缝中压力的函数,而与时间无关的弱点,使数值模型更接近煤层气开发中解吸、扩散、渗流的实际过程,模拟和预测煤层气的开采动态,评价煤层气储量更准确、更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非平衡吸附模型 非稳态 拟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三十家子一带张家口组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吉中 申立新 +2 位作者 陈秀玉 陈安国 李文宣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9年第1期96-100,共5页
利用“八五”期间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获得的新资料,确认了辽西三十家子盆地张家口组的存在,就其岩相类型、岩石组合特征、时代归属、与上下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张家口组的建立对冀北辽西中生代岩石... 利用“八五”期间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获得的新资料,确认了辽西三十家子盆地张家口组的存在,就其岩相类型、岩石组合特征、时代归属、与上下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张家口组的建立对冀北辽西中生代岩石地层单位划分与对比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张家口组 岩石地层单位 辽西 地层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幔柱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永丰 李红阳 侯增谦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8-11,共4页
幔柱构造对成矿的控制涉及到地球演化各个阶段的成矿作用和各种环境中的各种类型矿床,其自身多级演化的不同阶段相伴有不同类型的岩浆、变质、沉积等成矿地质作用和不同类型的矿床,控制了相关矿床的时空分布和物质来源。
关键词 地幔热柱 成矿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