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分子交联蛋白-5在母-胎界面表达与不明原因妊娠丢失相关性 被引量:2
1
作者 梁营秋 陶鑫丽 +4 位作者 刘敏茵 汤海瑜 权莉 钟碧玲 高天旸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2175-2180,共6页
目的检测四分子交联体蛋白5(Tspan-5)在母-胎界面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该蛋白在胚胎种植中的作用,分析其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方法观察组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稽留流产患者37例。对照组选取年龄和孕周相匹... 目的检测四分子交联体蛋白5(Tspan-5)在母-胎界面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该蛋白在胚胎种植中的作用,分析其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方法观察组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稽留流产患者37例。对照组选取年龄和孕周相匹配的正常早孕患者及未妊娠育龄期女性。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span-5在绒毛、蜕膜及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Tspan-5在自然流产绒毛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早孕组,在自然流产蜕膜中表达水平却高于正常早孕组。Tspan-5在未妊娠月经期子宫内膜未见表达,而增生期、分泌期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腺上皮细胞可见表达;正常早孕蜕膜中Tspan-5表达水平略高于增殖期、分泌期子宫内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6,P=0.296)。结论Tspan-5在自然流产绒毛中表达水平下降,滋养细胞侵袭不足可能与自然流产的发生有关。母胎界面中Tspan-5表达异常与胚胎种植失败或妊娠丢失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流产 母-胎界面 绒毛 滋养细胞 蜕膜基质细胞 四分子交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时发热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30
2
作者 刘叶 李红 +4 位作者 刘枝 毛慧敏 张瑾 高义 李腾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妇发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12月产房待产自愿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170例,ASAⅠ或Ⅱ级,孕期37~40周。根据体温是否≥38℃分为两组:发热组和非发热组。记录产程、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 目的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妇发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12月产房待产自愿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170例,ASAⅠ或Ⅱ级,孕期37~40周。根据体温是否≥38℃分为两组:发热组和非发热组。记录产程、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阴道检查次数、分娩镇痛时间及硬膜外镇痛给药方式等,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时发热的相关因素。结果共有58例(34.1%)产妇出现产时发热。与非发热组比较,发热组产妇BMI明显增大,初产妇、产前抑郁、产前焦虑、使用缩宫素、羊水污染、连续给药比例明显升高(P<0.05);产程时间、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及分娩镇痛时间明显延长(P<0.05);阴道检查次数明显增多(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8.5 kg/m^(2),OR=2.227,95%CI 1.035~2.426)、使用缩宫素(OR=2.062,95%CI 1.637~2.858)、阴道检查次数(>9次,OR=1.484,95%CI 1.136~3.144)、产程时间(>9.3 h,OR=1.014,95%CI 1.009~1.045)、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4.7 h,OR=1.002,95%CI 1.002~1.013)、分娩镇痛时间(>5.3 h,OR=1.214,95%CI 1.042~1.823)、硬膜外镇痛间断给药(>5.3 h,OR=1.311,95%CI 1.214~3.332)与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时发热相关。结论BMI、使用缩宫素、阴道检查次数、产程时间、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分娩镇痛时间及硬膜外镇痛给药方式均是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时发热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回归分析 产时发热 分娩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T细胞在心力衰竭小鼠模型中的变化及细胞因子释放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贾玉玲 张君彩 +3 位作者 吴丽侠 高静 赵海彬 蒋玉柱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44-2148,共5页
目的:建立小鼠心力衰竭(HF)模型,应用超声影像学、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综合评价疾病发展过程中CD4^(+)T细胞和炎症因子变化。方法:30只10周龄SPF级C57BL/6J小鼠行外周负荷法制备HF模型,然后随机分为造模后2周组(n=10)、造模后4周组(n... 目的:建立小鼠心力衰竭(HF)模型,应用超声影像学、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综合评价疾病发展过程中CD4^(+)T细胞和炎症因子变化。方法:30只10周龄SPF级C57BL/6J小鼠行外周负荷法制备HF模型,然后随机分为造模后2周组(n=10)、造模后4周组(n=10),另外10只设为假手术组,假手术组仅打开胸腔暴露主动脉但不进行结扎。采用小鼠心脏超声评价心功能;Masson染色评价心肌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染色观察Ⅰ型胶原阳性面积及CD4^(+)T细胞数量变化;ELISA检测小鼠心肌组织IFN-γ、IL-2、IL-4、IL-6和IL-10水平;Western blot检测T-bet、GATA-3、FoxP3水平。结果:心脏超声结果显示,与假手术比较,造模2周、4周后LVESD和LVEDD增大(P<0.05),而LVFS、LVEF下降(P<0.05),与造模后2周相比,造模4周后LVFS、LVEF降低(P<0.05),但LVESD和LVEDD并没有进一步增大(P>0.05)。病理染色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2周、4周后小鼠心肌组织纤维化和Ⅰ型胶原阳性面积显著增加(P<0.05),与造模后2周相比,造模后4周心肌组织纤维化和Ⅰ型胶原阳性面积显著增加(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2周、4周后CD4^(+)T淋巴细胞显著增多(P<0.05);与造模后2周相比,造模后4周CD4^(+)T淋巴细胞显著增多(P<0.05)。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2周、4周心肌中IFN-γ、IL-2水平显著升高(P<0.05),IL-4、IL-6、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造模后2周相比,造模后4周小鼠心肌组织炎症因子IFN-γ、IL-2水平显著升高(P<0.05),IL-4、IL-6、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2周、4周心肌T-bet水平显著升高(P<0.05),GATA-3和FoxP3水平降低(P<0.05);与造模后2周相比,造模后4周T-bet显著升高(P<0.05),GATA-3,FoxP3降低(P<0.05)。结论:随着HF的发生发展,CD4^(+)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增加并发生比例失衡,导致炎症因子水平改变,从而引起心室重构加重HF的病理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T淋巴细胞 心力衰竭 心室重构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