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在肝硬化腹水合并腹腔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
1
作者 魏峰 岳鑫彦 +7 位作者 刘喜玲 闫会敏 林琳 黄涛 裴艳涛 邵石祥 戴二黑 袁文芳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4-920,共7页
目的分析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清和腹水中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临床特征、炎症标志物的相关性,以及TREM-1在感染诊断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住院治疗的肝硬化腹水患者... 目的分析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清和腹水中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临床特征、炎症标志物的相关性,以及TREM-1在感染诊断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住院治疗的肝硬化腹水患者110例,根据腹腔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n=72)和未感染组(n=38);在合并感染的患者中,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好转组(n=38)与未好转组(n=34)。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采集血清和腹水,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TREM-1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硬化腹水合并感染患者预后的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的诊断和预后预测效能,并用Delong检验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之间的差异。结果腹水和血清中的TREM-1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r=0.50,P<0.001)。未好转组患者腹水TREM-1(Z=−2.391,P=0.017)和血清TREM-1(Z=−2.544,P=0.011)水平均明显高于好转组;感染组患者腹水TREM-1水平显著高于未感染组(Z=−3.420,P<0.001),而血清TREM-1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和腹水TREM-1水平与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8、0.344、0.530、0.510、0.534、0.454、0.330、0.404,P值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CT、CRP与血清或腹水TREM-1三者联合应用诊断肝硬化腹水合并感染时,AUC分别达0.715和0.7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RP(OR=1.019,95%CI:1.001~1.038,P=0.043)和血清TREM-1(OR=1.002,95%CI:1.000~1.003,P=0.016)是影响肝硬化腹水合并腹腔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预测不良预后的AUC为0.728。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的TREM-1水平与感染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TREM-1与CRP和PCT可提高对感染诊断的准确性,并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腹水 感染 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及其相关肝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慰 郑欢伟 +3 位作者 任桂芳 冯爱东 刘莲 李兵顺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76-279,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探讨HBV对人体T细胞免疫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不同类型慢性HBV感染者免疫失衡的规律。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慢性HBV感染者318例,其中HBV携带者8例,慢...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探讨HBV对人体T细胞免疫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不同类型慢性HBV感染者免疫失衡的规律。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慢性HBV感染者318例,其中HBV携带者8例,慢性乙型肝炎231例,肝炎后肝硬化61例,原发性肝癌18例,观察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HBV DNA等。同时收集22名健康志愿者的新鲜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者外周血CD3+T、CD4+T、CD8+T细胞百分数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D4+/CD8+比正常对照组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随着病情进展,由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直至细胞免疫功能逐渐衰退。慢性HBV感染的不同阶段的细胞免疫紊乱各具特点,就不同类型患者应采用不同的免疫调节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T淋巴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sAg定量在HBV感染自然史中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慰 戎君 +3 位作者 员美娜 赵召霞 唐亚芳 高恒波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1088-1091,共4页
目的观察慢性HBV感染后不同临床状态HBs Ag定量分布特点及其与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的268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BV感染者进行横断面研究。依据HBV感染的不同时期分为4组,免疫耐受期29例、... 目的观察慢性HBV感染后不同临床状态HBs Ag定量分布特点及其与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的268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BV感染者进行横断面研究。依据HBV感染的不同时期分为4组,免疫耐受期29例、免疫清除期169例、低(非)复制期19例、再活动期51例。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s Ag定量,PCR检测HBV DNA水平,并对HBs Ag和HBV DNA结果进行对数转换;对不同时期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多组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 HBV感染的不同时期HBs Ag定量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30,P<0.001),免疫耐受期HBs Ag定量显著高于其他3期(P值均<0.05);免疫清除期HBs Ag定量显著高于低复制期和再活动期(P值均<0.05)。HBV DNA水平在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028,P<0.001),免疫耐受期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期(P值均<0.05);免疫清除期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低复制期和再活动期(P值均<0.05);再活动期显著高于低复制期(P值均<0.05)。HBs Ag定量和HBV DNA在免疫清除期和再活动期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559、0.338,P值分别为<0.001、0.014)。结论免疫耐受期HBs Ag定量和HBV DNA水平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期。HBs Ag定量和HBV DNA在免疫清除期及再活动期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者T细胞亚群与CD_(28)亚群的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阎双缓 陈翠英 +1 位作者 曹治宸 刘金霞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328-330,共3页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T细胞亚群、CD28功能亚群的特点。方法选择CHB患者20例、肝功能正常的HBV携带者15例、肝功能正常的HBsAg携带者15例,以及健康献血员20例,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CD28功能亚群。...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T细胞亚群、CD28功能亚群的特点。方法选择CHB患者20例、肝功能正常的HBV携带者15例、肝功能正常的HBsAg携带者15例,以及健康献血员20例,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CD28功能亚群。结果CHB患者、HBV携带者CD4+、CD8+、CD4+CD28+及CD8+CD28+T细胞计数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5,P<0.01,P<0.05;P<0.05,P<0.05,P<0.01,P<0.05);HBsAg携带者CD4+、CD8+、CD4+CD28+及CD8+CD28+T细胞计数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别(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免疫功能不同造成不同形式的慢性感染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T细胞亚群 CD28亚群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氏菌病关节炎患者经中药熏蒸联合温针灸治疗后免疫功能变化 被引量:7
5
作者 冯亮 惠莹 韩倩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8-192,共5页
目的分析布鲁氏菌病关节炎患者经中药熏蒸联合温针灸治疗后免疫功能变化。方法该院2021年9月—2022年3月收治的布鲁氏菌病关节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取中药熏蒸联合温... 目的分析布鲁氏菌病关节炎患者经中药熏蒸联合温针灸治疗后免疫功能变化。方法该院2021年9月—2022年3月收治的布鲁氏菌病关节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取中药熏蒸联合温针灸治疗,均治疗1个月。统计两组治疗1个月后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血清微量元素、肝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免疫功能及治疗前、治疗半个月、1个月后疼痛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22/30)(P<0.05)。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I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视黄醇结合蛋白(RBP)、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E)水平降低,观察组血清TBIL、IBIL、ALT、AST、RBP、CRP、TNF-α、IL-6、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外周血血小板(PBL)及血清干扰素-γ(IFN-γ)水平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及治疗半个月、1个月后,两组疼痛评分呈降低趋势,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半个月、1个月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联合温针灸治疗布鲁氏菌病关节炎患者,可有效缓解患者肝功能损伤,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关节炎 中药熏蒸 温针灸 免疫功能 利福平 左氧氟沙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对老年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影响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高开茜 杨玉 +1 位作者 胡艳芳 董发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692-1698,共7页
背景在我国老龄化的背景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发病率和复发率逐年上升,且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近年来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HR)在心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其在轻型AIS复发中的研究目前尚少。目的探究SHR与老年轻型AIS患者... 背景在我国老龄化的背景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发病率和复发率逐年上升,且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近年来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HR)在心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其在轻型AIS复发中的研究目前尚少。目的探究SHR与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的关联性,为AIS复发的预防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2年1月在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初次诊断为轻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确诊轻型AIS为起点,确诊后1年为终点,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式,将确诊1年内复发的患者纳入复发组,并以“诊断时间、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及是否患有糖尿病”为条件,按1∶3的比例匹配非复发组。共70例患者纳入复发组,匹配210例患者纳入非复发组。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采集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史、心房颤动史、BMI、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入院随机血糖等,并计算SHR。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SHR与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的关联性。结果280例患者平均年龄(71.9±6.4)岁;男176例(62.9%),女104例(37.1%);糖尿病史患者88例(31.4%)。根据数据的中位数,以应激性血糖≥10 mmol/L为高,<10 mmol/L为低;SHR>1.04为高,≤1.04为低。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应激性血糖(OR=2.983,95%CI=1.488~5.977)、SHR(OR=3.056,95%CI=1.579~5.914)是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88例有糖尿病史的轻型AIS患者中,1年内复发22例,非复发66例;192例无糖尿病史的轻型AIS患者中,1年内复发48例,非复发144例。分层分析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HR仍是有糖尿病史(OR=3.757,95%CI=1.019~13.845)和无糖尿病史(OR=3.129,95%CI=1.162~8.427)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以SHR分别为1.00、1.40、1.80为间隔分为4个亚组,在老年轻型AIS总人群中进一步探讨SHR与轻型AIS复发的关系,结果显示,SHR为1.41~1.80及>1.80均较SHR≤1.0更会影响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情况(P<0.05),且SHR同是否有糖尿病史无交互作用(P_(交互)>0.05,P_(趋势)<0.05,OR=1.627)。结论无论老年轻型AIS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SHR对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的影响一致,均是其独立影响因素;相比应激性血糖,SHR应用范围更广泛。SHR越高(每增加0.4),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风险越大(增加0.62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复发 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 老年人 预后 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快速检测技术诊断早期结核性脑膜炎的评价 被引量:10
7
作者 郑立恒 柳晓金 +4 位作者 冯建纯 章志华 何红彦 邵艳新 陈颜强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2期186-189,共4页
目的评价3种快速检测技术在早期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离心涂片抗酸染色法、改良抗酸染色法、GeneXpert MTB/RIF技术(简称“GeneXpert技术”)对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河北省胸科医院和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收治的根据临床... 目的评价3种快速检测技术在早期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离心涂片抗酸染色法、改良抗酸染色法、GeneXpert MTB/RIF技术(简称“GeneXpert技术”)对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河北省胸科医院和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收治的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等临床确诊的45例结核性脑膜炎、42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进行分枝杆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校正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以临床诊断为标准,4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分别应用离心涂片抗酸染色法、改良抗酸染色法、GeneXpert技术检测分枝杆菌的敏感度分别为4.44%(2/45)、88.89%(40/45)、35.56%(16/45);依次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4.46、13.16、27.23,P值均=0.000)。42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用离心涂片抗酸染色法、改良抗酸染色法、GeneXpert技术检测分枝杆菌均为阴性。3种检测技术检测分枝杆菌的特异度均为100.00%。结论改良抗酸染色法较离心涂片法及GeneXpert技术检测分枝杆菌阳性率高,具有较好的确诊结核性脑膜炎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脑膜 脑脊髓液 早期诊断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对比研究 数据说明 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与Th1/Th2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7
8
作者 阎双缓 张新元 +3 位作者 曹治宸 陈翠英 王素平 唐亚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70-172,共3页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治疗前后患者血清Th1/Th2比值的动态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分别检测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拉米夫定治疗前,治疗后第3、6、9、12月时的血清IFN-γ和IL-4水平。选取20名健康献血员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治疗前后患者血清Th1/Th2比值的动态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分别检测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拉米夫定治疗前,治疗后第3、6、9、12月时的血清IFN-γ和IL-4水平。选取20名健康献血员作为正常对照。结果LAM治疗前ALT高水平组IFN-γ水平及IFN-γ/IL-4比值较高,完全应答率较高,无应答率较低;治疗后完全应答组IFN-γ/IL-4水平接近或高于对照组,部分应答组和无应答组IFN-γ/IL-4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增加Th1类细胞因子IFN-γ分泌,抑制Th2类细胞因子IL-4分泌,治疗后Th1/Th2平衡的恢复与抗病毒疗效有关。T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是抗病毒治疗的关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TH1/TH2 AL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散结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9
9
作者 杨丽 张艳春 刘晓冉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3期543-546,共4页
目的:探讨益气散结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收治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给予保肝、对症、支持疗... 目的:探讨益气散结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收治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给予保肝、对症、支持疗法等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联合益气散结方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以及白蛋白(ALB)的的水平的变化。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门静脉内径(PVD)、脾静脉血管内径(SVD)、门静脉血流量(PVQ)以及脾静脉血流量(SVQ),并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Child-Pugh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腹水消失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和T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AL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PVD、SVD、PVQ和SVQ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Child-Pugh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BV-DNA阴转率和腹水消失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散结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能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值得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散结方 恩替卡韦 失代偿期 乙型肝炎肝硬化 腹水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HBc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慰 赵召霞 +4 位作者 李昱晓 戎军 高朋彬 郑欢伟 赵彩彦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1403-1405,共3页
随着近几年双抗原夹心法定量检测抗-HBc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对抗-HBc在反映机体抗病毒能力方面的认识越来越多。简述了抗-HBc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和抗-HBc检测的新趋势,总结了血清中抗-HBc的水平与病毒抗原和机体的免疫应答状态有关,以及... 随着近几年双抗原夹心法定量检测抗-HBc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对抗-HBc在反映机体抗病毒能力方面的认识越来越多。简述了抗-HBc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和抗-HBc检测的新趋势,总结了血清中抗-HBc的水平与病毒抗原和机体的免疫应答状态有关,以及在抗病毒治疗前检测基线抗-HBc可有效预测抗病毒疗效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指出仍需深入研究抗-HBc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抗体 乙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阎双缓 曹志宸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828-830,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TLR)4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健康人、65例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述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的水平,鲎试...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TLR)4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健康人、65例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述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的水平,鲎试验检测血清内毒素。结果 CHB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水平、血清IL-6及内毒素水平均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1)。患者应用干扰素针治疗12周时TLR4水平及IL-6水平均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毒素水平下降较明显(P<0.05);治疗24周时,患者TLR4水平、血清IL-6水平及内毒素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1)。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水平与CHB的发病及治疗转归有关,且TLR4水平与IL-6及内毒素水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TOLL样受体4 白细胞介素6 内毒素类 干扰素Α-2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部分脾栓塞及脾切除术后成功抗病毒治疗1例报告
12
作者 王慰 杜晓娜 +2 位作者 王建民 周丽红 郑欢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1期1892-1893,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9岁。既往史:24年前因"异位妊娠"行手术治疗,术中输血。后因"间断牙龈出血6年"就诊。患者6年前出现牙龈出血,未治疗。4年前检查血小板(PLT)波动于(14~40)×109/L,白细胞(WBC)3.0×109/L。行骨髓...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9岁。既往史:24年前因"异位妊娠"行手术治疗,术中输血。后因"间断牙龈出血6年"就诊。患者6年前出现牙龈出血,未治疗。4年前检查血小板(PLT)波动于(14~40)×109/L,白细胞(WBC)3.0×109/L。行骨髓穿刺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处理:(1)未明确诊断;(2)输注PLT。进一步检查:(1)除外白血病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肝硬化 脾切除术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黄色素预防重症破伤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被引量:4
13
作者 魏金刚 王素星 +1 位作者 刘振中 秦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3527-3530,共4页
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预防重症破伤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外科就诊的诊断为重症破伤风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 100 U皮下注射1次/d;观察组34例,给予红花黄色... 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预防重症破伤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外科就诊的诊断为重症破伤风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 100 U皮下注射1次/d;观察组34例,给予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点1次/d,加低分子肝素钙4 100 U皮下注射1次/d。疗程均为14 d。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清TNF-α、IL-18、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凝血功能各指标及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所增加,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血清TNF-α、IL-18较治疗前均下降,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均P <0.05);红花黄色素组较同期对照组上述指标变化更明显(均P <0.05)。实验过程中两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红花黄色素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降低炎症,预防重症破伤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效果确切,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黄色素 重症破伤风 下肢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