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床少见大脑动脉瘤及其动脉分叉的形态学特点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学敬 韩思勤 杨磊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186,共5页
目的 了解3种临床少见大脑动脉瘤及其动脉分叉的形态学特点。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大脑前动脉-胼周动脉(ACA-PA)动脉瘤患者8例,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ICA-AChA)分叉动脉瘤患者5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 目的 了解3种临床少见大脑动脉瘤及其动脉分叉的形态学特点。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大脑前动脉-胼周动脉(ACA-PA)动脉瘤患者8例,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ICA-AChA)分叉动脉瘤患者5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VA-PICA)分叉动脉瘤患者4例。记录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并测量形态学参数。分叉顶角和小、大外侧角分别定义为φ1、φ2和φ3,D1、S1和T1分别代表主干血管的直径、横截面面积和曲度;D2、S2和T2定义为与主干血管形成小外侧角一侧分支血管的相应参数;D3、S3和T3则为对侧分支血管的相对应形态学参数。结果 ICA-AChA和VA-PICA分叉动脉瘤均为D型动脉瘤,且朝向小外侧角;6例患者的ACA-PA分叉动脉瘤为C型动脉瘤,其中5例患者的C型动脉瘤朝向小外侧角。ACA-PA和ICA-AChA动脉瘤患者的S2和φ2均显著小于S3和φ3(P<0.05),而T2显著大于T3(P<0.05);VA-PICA分叉动脉瘤亦具有相似趋势。结论 3种动脉瘤多朝向小外侧角,且小外侧角及其同侧分支血管的直径、横截面面积均小于对侧,而曲度大于对侧分支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临床少见 形态学参数 分叉角度 血管曲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循环与后循环串联病变血管再通治疗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杨磊 韩永丰 +3 位作者 张栋梁 苏现辉 金文才 张学敬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27-932,共6页
目的 探讨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血管再通治疗预后并筛查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9年4月至2022年8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行血管再通治疗并实现血管再通的42例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目的 探讨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血管再通治疗预后并筛查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9年4月至2022年8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行血管再通治疗并实现血管再通的42例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结果 根据术后90 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2分)组(21例)和预后不良(> 2分)组(21例),预后不良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Z=-2.916,P=0.004)、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Z=-2.048,P=0.041)、取栓次数≥3次比例(χ^(2)=4.725,P=0.030)和术后血肿型出血性转化比例(χ^(2)=8.400,P=0.004)均高于预后良好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12.457,95%CI:2.066~75.120;P=0.006)、取栓次数≥3次(OR=9.387,95%CI:1.222~72.140;P=0.031)和术后发生出血性转化(OR=7.237,95%CI:1.019~51.403;P=0.048)是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血管再通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时NIHSS评分较低、机械取栓次数<3次和术后未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血管再通治疗易获得良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串联病变(非MeSH词) 血管再通治疗(非MeSH词) 预后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弓形态与胸主动脉瘤形成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郝伟丽 申静 +2 位作者 张学敬 李彩英 高不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测量胸升主动脉瘤(ATAA)、胸降主动脉瘤(DTAA)患者心脏、主动脉弓形态学参数,探讨胸主动脉瘤形成与主动脉形态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及合作医院接受胸主动脉CTA检查的199例患者,其中ATAA... 目的测量胸升主动脉瘤(ATAA)、胸降主动脉瘤(DTAA)患者心脏、主动脉弓形态学参数,探讨胸主动脉瘤形成与主动脉形态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及合作医院接受胸主动脉CTA检查的199例患者,其中ATAA组患者46例,DTAA组患者35例,无主动脉病变正常对照组患者118例。Amira软件重建CTA图像后,分别测量心形角度,心形高度,主动脉弓宽度、高度、角度等形态学参数,比较ATAA组、DTAA组患者与对照组形态学参数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TAA组、DTAA组弓宽和弓高均大于对照组(P<0.01),ATAA组弓角小于对照组(P=0.02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弓角是ATAA、DTAA发生的保护因素(b<0,P<0.05),弓宽是危险因素(b>0,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弓宽、弓高对胸主动脉瘤形成有良好预测价值。结论主动脉弓部形态学改变是胸主动脉瘤形成后的重要特征。弓角较大不利于胸主动脉瘤发生,弓宽、弓高可能成为胸主动脉瘤影像学诊断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瘤 主动脉弓宽度 主动脉弓高度 主动脉弓角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oform EZ支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后动脉内膜增生的动态演化规律 被引量:5
4
作者 沈寻 王文蕾 +3 位作者 秦怀海 郝伟丽 张学敬 高不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8-54,共7页
目的对接受Neuroform EZ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载瘤动脉直径进行准确测量,以明确载瘤动脉对支架植入的反应。方法纳入87例患者100枚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均行Neuroform EZ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及高分辨率3D旋转血管造影。采用... 目的对接受Neuroform EZ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载瘤动脉直径进行准确测量,以明确载瘤动脉对支架植入的反应。方法纳入87例患者100枚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均行Neuroform EZ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及高分辨率3D旋转血管造影。采用亚毫米级3D形态测量分析系统Amira成像软件对植入支架前后载瘤动脉直径和横截面积(CSA)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支架植入即刻与植入前相比,载瘤动脉D点直径(增大0.18 mm或16.0%)、E点直径(增大0.09 mm或3.2%)显著增大(均P<0.01)。初期血管造影随访中,与支架植入即刻相比,载瘤动脉平均直径在A点(缩小0.21 mm或5.7%)、B点(缩小0.50 mm或14.1%)、D点(缩小0.44 mm或14.0%)、E点(缩小0.29 mm或10.7%)显著缩小(均P<0.01)。末次血管造影随访中,支架内狭窄自行消失,血管直径恢复到支架植入即刻水平。载瘤动脉CSA百分比变化显示,支架植入4个月时开始下降,6个月时逐渐增大,直至恢复至植入即刻初始水平。结论Neuroform EZ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时支架植入段动脉会发生动态、可逆的内膜增生和再狭窄反应。该发现可用于支架直径选择和抗凝药物应用,以降低支架植入不良反应,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栓塞 载瘤动脉 支架内狭窄 Neuroform EZ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