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床少见大脑动脉瘤及其动脉分叉的形态学特点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学敬 韩思勤 杨磊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186,共5页
目的 了解3种临床少见大脑动脉瘤及其动脉分叉的形态学特点。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大脑前动脉-胼周动脉(ACA-PA)动脉瘤患者8例,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ICA-AChA)分叉动脉瘤患者5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 目的 了解3种临床少见大脑动脉瘤及其动脉分叉的形态学特点。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大脑前动脉-胼周动脉(ACA-PA)动脉瘤患者8例,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ICA-AChA)分叉动脉瘤患者5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VA-PICA)分叉动脉瘤患者4例。记录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并测量形态学参数。分叉顶角和小、大外侧角分别定义为φ1、φ2和φ3,D1、S1和T1分别代表主干血管的直径、横截面面积和曲度;D2、S2和T2定义为与主干血管形成小外侧角一侧分支血管的相应参数;D3、S3和T3则为对侧分支血管的相对应形态学参数。结果 ICA-AChA和VA-PICA分叉动脉瘤均为D型动脉瘤,且朝向小外侧角;6例患者的ACA-PA分叉动脉瘤为C型动脉瘤,其中5例患者的C型动脉瘤朝向小外侧角。ACA-PA和ICA-AChA动脉瘤患者的S2和φ2均显著小于S3和φ3(P<0.05),而T2显著大于T3(P<0.05);VA-PICA分叉动脉瘤亦具有相似趋势。结论 3种动脉瘤多朝向小外侧角,且小外侧角及其同侧分支血管的直径、横截面面积均小于对侧,而曲度大于对侧分支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临床少见 形态学参数 分叉角度 血管曲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非完全扩张管腔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中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韩永丰 杨磊 +2 位作者 李虹 张栋梁 刘朝松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94-905,共12页
目的 探讨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以下简称颅内动脉狭窄)非完全扩张管腔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PTAS)的临床疗效和支架植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23年2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行非完全扩张管腔PTA... 目的 探讨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以下简称颅内动脉狭窄)非完全扩张管腔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PTAS)的临床疗效和支架植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23年2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行非完全扩张管腔PTAS治疗的52例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狭窄率> 70%)患者。记录术中植入支架后的残余狭窄率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术前和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采用MeshLab软件将血管三维影像学资料进行编辑,虚拟修复狭窄接近正常管腔,并获得支架植入前后狭窄动脉各段管壁和管腔内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支架植入后的残余狭窄率为(15.34±6.12)%,优于支架植入前[(84.60±7.20)%;t=98.672,P=0.000]。术后6个月mRS评分(0.38±0.21)分,低于术前[(1.21±0.43)分;t=24.124,P=0.000]。与支架植入前狭窄动脉各段管壁血流动力学参数相比,支架植入后动脉近端正常段、狭窄段、远端正常段动态压力、总压力、剪切力、剪切率、单元雷诺数降低(均P=0.000),狭窄分支根部动态压力(P=0.000)、总压力(P=0.000)、剪切力(P=0.000)、剪切率(P=0.008)、单元雷诺数(P=0.000)亦降低。与支架植入前狭窄动脉各段管腔内血流动力学参数相比,支架植入后动脉近端正常段动态压力(P=0.000)、总压力(P=0.000)、血流速度(P=0.000)、涡度(P=0.005)、湍流动能(P=0.000)、湍流强度(P=0.000)、湍流耗散率(P=0.000)、湍流雷诺数(P=0.000)降低,单元雷诺数升高(P=0.000);除外血流速度(P=0.138),狭窄分支根部动态压力、总压力、涡度、湍流动能、湍流强度、湍流耗散率、湍流雷诺数值降低(均P=0.000);狭窄段动态压力、总压力、血流速度、涡度、湍流动能、湍流强度、湍流耗散率、湍流雷诺数、单元雷诺数降低(均P=0.000);远端正常段动态压力(P=0.000)、总压力(P=0.000)、血流速度(P=0.001)、涡度(P=0.000)、湍流动能(P=0.000)、湍流强度(P=0.000)、湍流耗散率(P=0.000)、湍流雷诺数(P=0.000)降低,单元雷诺数升高(P=0.000)。虚拟修复狭窄后各段管壁和管腔内血流动力学参数接近支架植入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结论 非完全扩张管腔PTAS治疗重度颅内动脉狭窄可以改善狭窄动脉各段管壁和管腔内血流动力学参数,降低紊乱血流对管壁的损害,降低完全扩张狭窄可能造成的斑块破碎脱落栓塞远端脑组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疾病 血流动力学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循环与后循环串联病变血管再通治疗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杨磊 韩永丰 +3 位作者 张栋梁 苏现辉 金文才 张学敬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27-932,共6页
目的 探讨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血管再通治疗预后并筛查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9年4月至2022年8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行血管再通治疗并实现血管再通的42例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目的 探讨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血管再通治疗预后并筛查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9年4月至2022年8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行血管再通治疗并实现血管再通的42例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结果 根据术后90 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2分)组(21例)和预后不良(> 2分)组(21例),预后不良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Z=-2.916,P=0.004)、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Z=-2.048,P=0.041)、取栓次数≥3次比例(χ^(2)=4.725,P=0.030)和术后血肿型出血性转化比例(χ^(2)=8.400,P=0.004)均高于预后良好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12.457,95%CI:2.066~75.120;P=0.006)、取栓次数≥3次(OR=9.387,95%CI:1.222~72.140;P=0.031)和术后发生出血性转化(OR=7.237,95%CI:1.019~51.403;P=0.048)是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血管再通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时NIHSS评分较低、机械取栓次数<3次和术后未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血管再通治疗易获得良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串联病变(非MeSH词) 血管再通治疗(非MeSH词) 预后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胶质瘤中细胞凋亡与相关基因Fas、survivin表达的相关性及预后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姚志刚 焦保华 +2 位作者 耿少梅 左书浩 解慧玲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中细胞凋亡与相关基因Fas、survivin表达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应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Fas、survivin和PCNA ,实验数据用SPSS 10 0软件包进行统计。结果 Fas阳性组的AI较Fas阴性组显著增...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中细胞凋亡与相关基因Fas、survivin表达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应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Fas、survivin和PCNA ,实验数据用SPSS 10 0软件包进行统计。结果 Fas阳性组的AI较Fas阴性组显著增高 (P =0 0 0 1)。Fas的加权计分和AI之间呈明显线性相关 (r=0 65 8,P <0 0 0 1)。Survivin阳性组的AI较survivin阴性组显著减小 (P<0 0 1)。Survivin表达的加权计分和AI之间呈明显负线性相关 (r=-0 3 77,P <0 0 0 1)。低AI( <0 96)组与高AI(≥ 0 96)组的术后 1年生存率的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死亡组与存活组的AI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2 4) ,而两组的AI/PI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 ,病理、Fas、survivin、AI、AI/PI和手术与预后相关 (P <0 0 5 )。结论 细胞凋亡受多种基因的网络式调控。AI的高低与其相关基因Fas、survivin的表达有关。AI可作提示预后的指标 ,对脑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及肿瘤分级有指导意义。肿瘤级别较低、Fas阳性、survivin阴性、AI<0 96%、AI/PI较大、手术全切除的患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细胞凋亡 FAS SURVIVIN 基因表达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恢复期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红 马将 +5 位作者 史万英 陶晓琳 张俊 梅浩男 杨磊 郭争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5期482-486,共5页
目的探讨卒中恢复期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为认知功能康复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8年12月-2020年1月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卒中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MMSE评分将患者分为认知功能损害组和无... 目的探讨卒中恢复期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为认知功能康复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8年12月-2020年1月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卒中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MMSE评分将患者分为认知功能损害组和无认知功能损害组。比较两组甲状腺激素各项指标水平,包括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及促甲状腺激素水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甲状腺激素各项指标水平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210例患者,平均年龄59.97±7.12岁,男性138例(65.7%),其中认知功能损害组146例,无认知功能损害组64例。认知功能损害组T3、FT3水平低于无认知功能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卒中恢复期患者血清T3、FT3水平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β=0.389,P<0.001;β=0.237,P=0.014)。结论卒中恢复期患者血清T3、FT3水平越低,提示认知功能损害越重。临床工作中应积极关注卒中恢复期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尽早给予全面地康复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甲状腺激素 认知功能 恢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