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驼乳营养成分分析与真实性鉴别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丹蕾 孔夏冰 +3 位作者 于悦 胡谦 张九凯 陈颖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46-357,共12页
驼乳是西北地区的重要特色乳源之一,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炎、抗菌和免疫调节活性。驼乳营养成分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含量在不同条件下差异明显。此外,由于驼乳的... 驼乳是西北地区的重要特色乳源之一,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炎、抗菌和免疫调节活性。驼乳营养成分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含量在不同条件下差异明显。此外,由于驼乳的稀有性及独特的营养成分,其价格高于普通牛乳,市场上常出现利益驱动的驼乳掺假问题。本文综述基于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等先进的组学技术揭示不同物种、种、品种、产地、季节、饲养条件、泌乳阶段及加工工艺等因素对驼乳营养成分的影响,以及基于特征成分的驼乳真实性鉴别研究进展,为驼乳营养成分开发、高值化利用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驼乳 营养成分 组学 真实性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标记定量技术的驼乳与牛乳N-糖蛋白质组学比较分析
2
作者 李丹蕾 孔夏冰 +3 位作者 于悦 胡谦 张九凯 陈颖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9,共9页
为深入对比驼乳和牛乳中N-糖蛋白的差异特征,采用非标记定量N-糖蛋白质组学技术,详细比较分析两种乳品中N-糖蛋白的组成及其N-糖基化位点的数量,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了两种乳品N-糖蛋白潜在的生物学功能。驼乳中鉴定出137个N-糖蛋白和... 为深入对比驼乳和牛乳中N-糖蛋白的差异特征,采用非标记定量N-糖蛋白质组学技术,详细比较分析两种乳品中N-糖蛋白的组成及其N-糖基化位点的数量,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了两种乳品N-糖蛋白潜在的生物学功能。驼乳中鉴定出137个N-糖蛋白和224个N-糖基化位点;牛乳鉴定出116个N-糖蛋白和183个N-糖基化位点。相较于牛乳,驼乳含有更丰富的N-糖蛋白和N-糖基化位点。在鉴定到的N-糖蛋白中,大多数仅具有1个N-糖基化位点,少数糖蛋白的糖基化程度较高。基因本体论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的N-糖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外区域和细胞外间隙,包含在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N-糖蛋白,涉及酶活性、细胞外基质构建、结合作用和信号传导。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N-糖蛋白中主要富集于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溶酶体等代谢通路。上述研究结果为全面解析牛乳和驼乳的糖蛋白组成及糖基化修饰差异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驼乳 牛乳 N-糖蛋白质组学 糖蛋白 N-糖基化位点 差异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技术在森林生态保护中的应用现状、问题与发展
3
作者 胡兴涛 简帅 +4 位作者 张怀清 张明 刘洋 邱汉清 许新桥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5期63-70,共8页
信息技术作为森林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在森林资源监测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灾害防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当前,信息技术在提升数据采集效率、实现智能分析和辅助决策、推动森林生态保护智能化发展方面发挥... 信息技术作为森林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在森林资源监测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灾害防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当前,信息技术在提升数据采集效率、实现智能分析和辅助决策、推动森林生态保护智能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其应用仍面临数据采集效率不高、智能分析与决策能力不足、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以及与森林生态保护业务融合度较低等问题。为此,重点总结了信息技术在森林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灾害防治预警和生态保护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归纳了其在森林生态保护中的实际问题和技术瓶颈。最后,结合我国森林生态保护领域的发展战略部署和实际需求,展望了信息技术在森林生态保护中的未来发展方向,旨在推动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森林生态保护,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保护 信息技术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学术界有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争论述评 被引量:6
4
作者 张中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4-98,共5页
本文对于近年来有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否经典的学术争论进行了梳理和述评。目前国内争论的主要趋向是:学界普遍认为该作品在反映生活方面缺乏真实性;保尔作为主要形象塑造得不太成功;"全译本"的提法有误,以及成书的过程... 本文对于近年来有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否经典的学术争论进行了梳理和述评。目前国内争论的主要趋向是:学界普遍认为该作品在反映生活方面缺乏真实性;保尔作为主要形象塑造得不太成功;"全译本"的提法有误,以及成书的过程缺乏完整性和独创性;形成"《钢铁》热"的原因与作品本身的价值无关。因而得出结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只不过是一部具有一定文学性的读物,而远没有达到经典名著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真实性 文学形象 全译本 成书过程 "《钢铁》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分辨率融合的无人机图像拼接匀色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晓丽 戴华阳 +2 位作者 余涛 谢东海 吴俣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7-30,共4页
虽然图像的拼接技术已经得到了深入研究,但是无人机图像的拼接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其在拼接过程中的鬼影和曝光差异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拼接后图像的匀色效果也并不理想。本文将最佳缝合线和多分辨率融合技术联合应用于无人机图... 虽然图像的拼接技术已经得到了深入研究,但是无人机图像的拼接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其在拼接过程中的鬼影和曝光差异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拼接后图像的匀色效果也并不理想。本文将最佳缝合线和多分辨率融合技术联合应用于无人机图像拼接,以待有效解决上述两大问题。试验表明,该方法用于无人机图像拼接可以有效消除鬼影和曝光差异,图像的拼接匀色能够达到理想的目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图像 拼接匀色 鬼影 最佳缝合线 曝光差异 多分辨率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大气气溶胶物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陈林 石广玉 +3 位作者 秦世广 陈彬 陈丽琼 陈焕森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5-672,共8页
应用MODIS卫星的气溶胶产品资料和地面的光学粒子计数器的资料,对比分析了北京地区2006、2007、2008年7~9月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细粒子光学厚度、Angstrom指数、气溶胶粒子数浓度谱及体积谱,发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7月20日~9月20日... 应用MODIS卫星的气溶胶产品资料和地面的光学粒子计数器的资料,对比分析了北京地区2006、2007、2008年7~9月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细粒子光学厚度、Angstrom指数、气溶胶粒子数浓度谱及体积谱,发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7月20日~9月20日)的气溶胶光学厚度比2006、2007年同期明显降低,气溶胶细模态光学厚度占总光学厚度的比上升,Angstrom指数上升,气溶胶细粒子数浓度没有明显相对变化,而粗粒子数浓度则减少约50%。利用大气标高,将MODIS反演的气溶胶柱的质量浓度转化为地面气溶胶质量浓度。用粒子计数器得到的体积谱,在假定气溶胶粒子密度的情况下,计算出其质量浓度。将这两种方法得到的气溶胶质量浓度与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的空气质量指数换算得到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北京奥运期间空气质量总体达到了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与2006、2007年同期相比,2008年气溶胶PM10质量浓度明显下降,而这主要是由气溶胶粗粒子的减少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 气溶胶 空气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洋面目标模拟的卫星反射波段观测质量分析初探
7
作者 孙凌 高磊 +1 位作者 马艳红 曹丹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20,共9页
卫星观测数据质量是遥感应用的前提,传统的场地定标、交叉定标、稳定目标定标等都只能反映限定观测条件下的卫星数据质量。为了更全面的评估反射波段的观测数据质量,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6SV矢量辐射传输模式的全球洋面目标卫星观测模拟,... 卫星观测数据质量是遥感应用的前提,传统的场地定标、交叉定标、稳定目标定标等都只能反映限定观测条件下的卫星数据质量。为了更全面的评估反射波段的观测数据质量,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6SV矢量辐射传输模式的全球洋面目标卫星观测模拟,以及基于双差分析的卫星观测质量分析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FY-3B MERSI,发现FY-3B MERSI可见光波段相对于Aqua MODIS存在系统性偏差和与扫描角相关的偏差特征(主要由偏振影响所致)。相对于传统的定标检验方法,该方法可以提供各种观测几何条件下的全球分析样本,可以发现卫星数据在空间分布、扫描、偏振依赖等方面的质量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3B MERSI 可见光波段 辐射传输 质量评估 双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优化的保密管理模型的研究与仿真
8
作者 管延军 王鹏 安晓江 《绿色科技》 2015年第9期305-307,共3页
指出了传统的通信编码加密模型采用的是随机相位特征分区的加密算法,对信息加密过程的随机码编码性能不好,保密通信性能不高。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性码元频数检测的优化保密通信管理模型,以实现通信数据的加密传输。进行保密通信管理模... 指出了传统的通信编码加密模型采用的是随机相位特征分区的加密算法,对信息加密过程的随机码编码性能不好,保密通信性能不高。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性码元频数检测的优化保密通信管理模型,以实现通信数据的加密传输。进行保密通信管理模型构建和数据特征分析,提取保密通信信道中的信息加密传输循环码比特序列特征,采用混沌预测进行加密信号的随机解码,利于保密通信和数据传输,实现了优化保密管理及仿真。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型能有效实现保密通信管理,通信加密成功率较高,误码率较低,提高了加密性能,改善了通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密 通信 加密算法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