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在大样本社区人群队列中探索甘油三酯-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TyG)指数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纳入中国鄞州电子健康档案研究(CHines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Research...目的:在大样本社区人群队列中探索甘油三酯-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TyG)指数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纳入中国鄞州电子健康档案研究(CHines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Research in Yinzhou,CHERRY)队列中40~79岁基线无心血管病史的人群。根据个体的基线甘油三酯和血糖水平计算TyG指数,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TyG指数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关联,调整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居住地、吸烟状态、体重指数、收缩压及总胆固醇等影响因素后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TyG指数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非线性关联,并按性别、年龄分层探索其关联在不同亚组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26406名研究对象,人群的基线平均年龄为(55.0±9.7)岁,46.8%为男性,TyG指数的中位数为8.68。在中位随访7.99年期间,9815人(4.34%)出现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调整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居住地、吸烟状态、体重指数、收缩压及总胆固醇等影响因素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呈现随TyG指数增加而增大的趋势(P<0.001),TyG指数处于上四分位数(TyG>9.10)组与下四分位数组(TyG≤8.32)相比,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增加42%(HR=1.42,95%CI:1.34~1.51)。TyG指数对于60岁以下低年龄组人群的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增加的效应值相比60岁及以上人群更明显(HR:1.71 vs.1.27,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的结果进一步显示,在总人群中TyG指数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关联呈现“反L型”关系(非线性趋势P<0.001),TyG指数超过8.67阈值时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随该指数的增加而升高;但这种非线性关联的风险阈值存在性别差异,女性(8.51)低于男性(8.67)。结论:TyG指数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存在明显阈值效应的非线性关系,当TyG指数超过一定阈值时,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发生的风险增加,且女性的阈值低于男性,提示后续利用TyG指数开展综合风险预测与危险因素干预时,需要按性别分层管理,特别是在60岁以下人群中开展早期干预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展开更多
目的:在中国鄞州电子健康档案研究(Chines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research in Yinzhou,CHERRY)的队列人群中,评价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的不同策略预防心血管病的健康收益与干预效率。方法:采用马尔科夫模型模拟评价的不同策略包括:策...目的:在中国鄞州电子健康档案研究(Chines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research in Yinzhou,CHERRY)的队列人群中,评价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的不同策略预防心血管病的健康收益与干预效率。方法:采用马尔科夫模型模拟评价的不同策略包括:策略1,对收缩压≥140 mmHg的人群启动降压药物治疗(根据2020年《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策略2,对收缩压≥130 mmHg的人群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策略3,对收缩压≥140 mmHg以及130~140 mmHg且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启动降压药物治疗(根据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成年人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和管理指南》);策略4,对收缩压≥160 mmHg以及140~160 mmHg且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启动降压药物治疗(根据2019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成年人高血压诊断与管理指南》)。采用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风险分层。马尔科夫模型的循环周期设为1年,模拟10个周期后计算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QALY)、心血管病发病数、全因死亡数等结局事件数以评价策略的健康收益,并计算每预防一例心血管病事件或全因死亡的需治疗人数(number needed to treat,NNT)以评价策略的干预效率。马尔科夫模型的参数主要来源于CHERRY队列与公开发表的文献。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探讨心血管病发病率对结果的影响,采用概率敏感性分析探讨干预措施效应参数的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影响。结果:共纳入213987名35~79岁基线无心血管病史的人群。相比于策略1,单纯下调降压起始值的策略2可预防的心血管病发病数增加666(95%UI:334~975)例,但每预防一例心血管病发病的NNT增加10(95%UI:7~20)人;而考虑定量风险评估的策略3可预防的心血管病发病数增加388(95%UI:194~569)例,且每预防一例心血管病发病的NNT减少6(95%UI:4~12)人,提示策略3可增加健康收益并具有更高的干预效率。策略4相比于策略1,可预防的心血管病发病数虽然减少193(95%UI:98~281)例,但每预防一例心血管病事件的NNT减少18(95%UI:13~37)人,效率更高。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及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主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在中国发达地区的社区人群中选择降压药物治疗目标人群时,结合心血管病定量风险评估的策略优于单纯将起始值从140 mmHg降至130 mmHg的策略,前者可提升健康收益且兼顾干预效率;不同地区需因地制宜选择降压起始值并结合定量风险评估的策略,以权衡健康收益与干预效率。展开更多
目的:在中国鄞州电子健康档案研究(Chines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research in Yinzhou,CHERRY)的队列人群中,评估我国不同指南最新推荐的心血管病筛查策略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1日基线未患心血管病的40~74岁的202179...目的:在中国鄞州电子健康档案研究(Chines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research in Yinzhou,CHERRY)的队列人群中,评估我国不同指南最新推荐的心血管病筛查策略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1日基线未患心血管病的40~74岁的202179名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社区人群。本研究比较的筛查策略包括:策略1,在40~74岁人群中采用2020年《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推荐的风险流程图的定性筛查策略;策略2,在40~74岁人群中采用2019年《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推荐的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预测研究(prediction for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China,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的定量筛查策略;策略3,在50~74岁人群中采用China-PAR模型的定量筛查策略。根据指南推荐,采用上述不同的筛查策略进行风险分层后,对中危及以上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对高危人群额外进行药物治疗干预。使用马尔可夫模型仿真,研究期限为10年,比较的效果指标包括获得的生命年、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QALY)、可预防的心血管病发病数、心血管病死亡数与全因死亡数以及对应的需筛查人数。马尔可夫模型的参数主要来源于CHERRY队列人群、公开发表的中国人群研究数据、Meta分析及系统综述。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探讨一般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率的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影响,采用概率敏感性分析探讨风险比参数的不确定性。结果:与不筛查相比,采用策略1、2、3获得的增量QALYs分别为1433年[95%不确定性区间(uncertainty interval,UI):969~1831]、1401年(95%UI:936~1807)和716年(95%UI:265~1111),每获得1个QALY的需筛查人数分别为141人(95%UI:110~209)、144人(95%UI:112~216)和198人(95%UI:127~529)。在40~74岁人群采用风险流程图的定性筛查策略与China-PAR模型的定量筛查策略效果相似,采用China-PAR模型的定量筛查策略在40~74岁人群进行筛查比在50~74岁人群筛查能够获得更多的健康收益。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的结果与主要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40岁以上社区人群中开展心血管病筛查能够获得更多的健康收益,采用2020年《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推荐的风险流程图的定性筛查策略与2019年《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推荐的China-PAR模型的定量筛查策略可获得相似的筛查效果。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在大样本社区人群队列中探索甘油三酯-葡萄糖(triglyceride-glucose,TyG)指数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纳入中国鄞州电子健康档案研究(CHines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Research in Yinzhou,CHERRY)队列中40~79岁基线无心血管病史的人群。根据个体的基线甘油三酯和血糖水平计算TyG指数,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TyG指数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关联,调整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居住地、吸烟状态、体重指数、收缩压及总胆固醇等影响因素后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TyG指数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非线性关联,并按性别、年龄分层探索其关联在不同亚组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26406名研究对象,人群的基线平均年龄为(55.0±9.7)岁,46.8%为男性,TyG指数的中位数为8.68。在中位随访7.99年期间,9815人(4.34%)出现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调整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居住地、吸烟状态、体重指数、收缩压及总胆固醇等影响因素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呈现随TyG指数增加而增大的趋势(P<0.001),TyG指数处于上四分位数(TyG>9.10)组与下四分位数组(TyG≤8.32)相比,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增加42%(HR=1.42,95%CI:1.34~1.51)。TyG指数对于60岁以下低年龄组人群的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增加的效应值相比60岁及以上人群更明显(HR:1.71 vs.1.27,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的结果进一步显示,在总人群中TyG指数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关联呈现“反L型”关系(非线性趋势P<0.001),TyG指数超过8.67阈值时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随该指数的增加而升高;但这种非线性关联的风险阈值存在性别差异,女性(8.51)低于男性(8.67)。结论:TyG指数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存在明显阈值效应的非线性关系,当TyG指数超过一定阈值时,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发生的风险增加,且女性的阈值低于男性,提示后续利用TyG指数开展综合风险预测与危险因素干预时,需要按性别分层管理,特别是在60岁以下人群中开展早期干预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文摘目的:在中国鄞州电子健康档案研究(Chines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research in Yinzhou,CHERRY)的队列人群中,评价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的不同策略预防心血管病的健康收益与干预效率。方法:采用马尔科夫模型模拟评价的不同策略包括:策略1,对收缩压≥140 mmHg的人群启动降压药物治疗(根据2020年《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策略2,对收缩压≥130 mmHg的人群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策略3,对收缩压≥140 mmHg以及130~140 mmHg且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启动降压药物治疗(根据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成年人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和管理指南》);策略4,对收缩压≥160 mmHg以及140~160 mmHg且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启动降压药物治疗(根据2019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成年人高血压诊断与管理指南》)。采用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风险分层。马尔科夫模型的循环周期设为1年,模拟10个周期后计算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QALY)、心血管病发病数、全因死亡数等结局事件数以评价策略的健康收益,并计算每预防一例心血管病事件或全因死亡的需治疗人数(number needed to treat,NNT)以评价策略的干预效率。马尔科夫模型的参数主要来源于CHERRY队列与公开发表的文献。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探讨心血管病发病率对结果的影响,采用概率敏感性分析探讨干预措施效应参数的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影响。结果:共纳入213987名35~79岁基线无心血管病史的人群。相比于策略1,单纯下调降压起始值的策略2可预防的心血管病发病数增加666(95%UI:334~975)例,但每预防一例心血管病发病的NNT增加10(95%UI:7~20)人;而考虑定量风险评估的策略3可预防的心血管病发病数增加388(95%UI:194~569)例,且每预防一例心血管病发病的NNT减少6(95%UI:4~12)人,提示策略3可增加健康收益并具有更高的干预效率。策略4相比于策略1,可预防的心血管病发病数虽然减少193(95%UI:98~281)例,但每预防一例心血管病事件的NNT减少18(95%UI:13~37)人,效率更高。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及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主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在中国发达地区的社区人群中选择降压药物治疗目标人群时,结合心血管病定量风险评估的策略优于单纯将起始值从140 mmHg降至130 mmHg的策略,前者可提升健康收益且兼顾干预效率;不同地区需因地制宜选择降压起始值并结合定量风险评估的策略,以权衡健康收益与干预效率。
文摘目的:在中国鄞州电子健康档案研究(Chines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research in Yinzhou,CHERRY)的队列人群中,评估我国不同指南最新推荐的心血管病筛查策略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1日基线未患心血管病的40~74岁的202179名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社区人群。本研究比较的筛查策略包括:策略1,在40~74岁人群中采用2020年《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推荐的风险流程图的定性筛查策略;策略2,在40~74岁人群中采用2019年《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推荐的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预测研究(prediction for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China,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的定量筛查策略;策略3,在50~74岁人群中采用China-PAR模型的定量筛查策略。根据指南推荐,采用上述不同的筛查策略进行风险分层后,对中危及以上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对高危人群额外进行药物治疗干预。使用马尔可夫模型仿真,研究期限为10年,比较的效果指标包括获得的生命年、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QALY)、可预防的心血管病发病数、心血管病死亡数与全因死亡数以及对应的需筛查人数。马尔可夫模型的参数主要来源于CHERRY队列人群、公开发表的中国人群研究数据、Meta分析及系统综述。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探讨一般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率的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影响,采用概率敏感性分析探讨风险比参数的不确定性。结果:与不筛查相比,采用策略1、2、3获得的增量QALYs分别为1433年[95%不确定性区间(uncertainty interval,UI):969~1831]、1401年(95%UI:936~1807)和716年(95%UI:265~1111),每获得1个QALY的需筛查人数分别为141人(95%UI:110~209)、144人(95%UI:112~216)和198人(95%UI:127~529)。在40~74岁人群采用风险流程图的定性筛查策略与China-PAR模型的定量筛查策略效果相似,采用China-PAR模型的定量筛查策略在40~74岁人群进行筛查比在50~74岁人群筛查能够获得更多的健康收益。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的结果与主要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40岁以上社区人群中开展心血管病筛查能够获得更多的健康收益,采用2020年《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推荐的风险流程图的定性筛查策略与2019年《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推荐的China-PAR模型的定量筛查策略可获得相似的筛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