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果型番茄品种生物学性状调查及品质评价
1
作者 李瑞瑞 王俊文 +4 位作者 牛钰 何咏梅 武玥 郁继华 唐中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8-157,共10页
【目的】筛选适宜甘肃日光温室栽培推广的高品质番茄品种。【方法】本试验对14个不同果型番茄品种的生物学性状、果实品质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在植株生物学性状方面,14个品种番茄的叶片分为普通叶型和复细叶型两种类型;... 【目的】筛选适宜甘肃日光温室栽培推广的高品质番茄品种。【方法】本试验对14个不同果型番茄品种的生物学性状、果实品质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在植株生物学性状方面,14个品种番茄的叶片分为普通叶型和复细叶型两种类型;其叶片根据形状可分为羽状复叶和二回羽状复叶。花序根据其形态可分为单式花序和双歧花序。果实可按果型分为大果型番茄、中果型番茄和小果型番茄;其果实颜色、果面棱沟程度均存在差异。各品种生长均良好,说明能够适应当地栽培条件。果实品质方面,草莓味品种番茄的V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华根610品种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184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深夜零食的糖酸比最高。聚类分析可将14个番茄品种资源分为4类。【结论】通过对不同番茄品种进行感官评价和主成分分析,184、华根610、草莓味和深夜零食品种综合表现优秀,可进行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品种筛选 生物学性状 果实品质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量相关性状的大麦种质干旱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何鹏旭 闫妍 +13 位作者 湛潇潇 张震欢 吴银盈 朱致速 崔洪瑞 张宏 汪军成 李葆春 杨轲 司二静 孟亚雄 马小乐 王化俊 姚立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共13页
于2019—2021年,通过测定62份大麦(Hordeum vulgare L.)种质在不同灌水条件下的产量相关性状数据,分析了大麦7个产量相关性状与灌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z1450066w的生育期较短,正常灌水条件下为82.67 d,干旱胁迫下为65.33 d;TRADI70w的... 于2019—2021年,通过测定62份大麦(Hordeum vulgare L.)种质在不同灌水条件下的产量相关性状数据,分析了大麦7个产量相关性状与灌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z1450066w的生育期较短,正常灌水条件下为82.67 d,干旱胁迫下为65.33 d;TRADI70w的穗长较长,正常灌水条件下为7.82 cm,干旱胁迫下为8.11 cm;ZDM5458的产量较高,正常灌水条件下为397.93 g·m^(-2),干旱胁迫下为309.52 g·m^(-2),且3个试验年份均呈增产趋势。依据62份种质在干旱胁迫下产量相关性状适应能力的不同,将其分为5类,I类的有效分蘖、千粒重性状表现较好,II类和III类分别在穗长和株高性状上表现较好,IV类穗粒数、产量性状表现较好,V类的生育期性状表现较好。与正常灌水相比,干旱胁迫下大麦生育期、株高、穗长、有效分蘖、穗粒数和产量分别降低14.25%、11.37%、1.64%、5.68%、7.61%和27.98%。正常灌水下,穗长与株高、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效分蘖与穗长、生育期和穗粒数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关系,千粒重、株高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干旱胁迫下,穗长与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极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效分蘖与株高、千粒重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生育期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筛选出4份抗旱的大麦种质(ZDM5458,GERTROV,ZDM5430,G0401018K-1),其中干旱胁迫下ZDM5458产量较高,GERTROV和ZDM5430穗粒数较多,G0401018K-1有效分蘖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干旱适应性 产量相关性状 灌水条件 种质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SUS基因家族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孔斌雪 李娜 +5 位作者 马靖福 窦佳欣 陈涛 张沛沛 刘媛 杨德龙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对小麦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ase,SUS)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探究小麦SUS(TaSUS)基因家族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小麦全基因组上鉴定TaSUS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系统进化关系、... 【目的】对小麦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ase,SUS)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探究小麦SUS(TaSUS)基因家族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小麦全基因组上鉴定TaSUS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系统进化关系、染色体位置、基因结构、保守结构域、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和基因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在小麦基因组中共鉴定到分布于14条染色体上的24个TaSUS基因,可分为3个亚组。TaSUS基因含有多个外显子,但部分基因缺失非翻译区结构。TaSUS基因家族成员启动子区域包含45种顺式作用元件,涉及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大多数TaSUS基因在小麦穗中显著表达,在叶、茎和根中的相对表达量较低。【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小麦SUS基因家族的进化,为后期小麦SUS基因家族的生物功能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蔗糖合成酶(SUS)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油菜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
4
作者 马蕊 陈其鲜 +7 位作者 刘丽君 马骊 李峰 崔小茹 张亚宏 孙万仓 王旺田 武军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4,共7页
为了推动甘肃省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油菜种植面积、油菜籽产量、油菜生产机械化程度、主栽品种类型和主推技术等方面分析了甘肃省油菜生产现状,分析了甘肃省油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甘肃省油菜生产存在油菜品种搭配不合理... 为了推动甘肃省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油菜种植面积、油菜籽产量、油菜生产机械化程度、主栽品种类型和主推技术等方面分析了甘肃省油菜生产现状,分析了甘肃省油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甘肃省油菜生产存在油菜品种搭配不合理,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落后,绿色生产技术研发、应用不够和油料加工业发展滞后等突出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和推动规模种植,加强适宜机械化收获品种的选育,加快研制和筛选油菜机械化装备,发展产业基础性研究,以及培育加工龙头企业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油菜 现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灌区减量灌水下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对间作绿肥的响应
5
作者 张刁亮 柴强 +2 位作者 殷文 胡发龙 樊志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6,共12页
于2020—2022年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玉米‖箭筈豌豆(M‖V)和单作玉米(SM)2个种植模式,裂区设高量(I3,400 mm)、中量(I2,340 mm)、低量(I1,280 mm)3个灌水水平,探究间作绿肥对减量灌水下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土壤全氮含量、水分利用... 于2020—2022年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玉米‖箭筈豌豆(M‖V)和单作玉米(SM)2个种植模式,裂区设高量(I3,400 mm)、中量(I2,340 mm)、低量(I1,280 mm)3个灌水水平,探究间作绿肥对减量灌水下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土壤全氮含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及氮肥偏生产力(PFPF)的影响。结果表明,与SM相比,M‖V玉米株高、茎粗、穗位高分别增加6.3%~14.3%、5.4%~12.0%和12.5%~22.1%,玉米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分别增加5.7%~20.2%、3.7%~13.6%、2.7%~5.9%和6.8%~17.7%;间作模式下,M‖VI2与M‖VI3处理间玉米株高、茎粗、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差异不显著,各指标分别较M‖VI1处理显著增加6.7%~7.7%、4.9%~5.8%、7.7%~11.6%、6.2%~11.3%、2.0%~5.1%、1.0%~2.0%和5.2%~10.3%。M‖V较SM玉米增产效果显著,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7.7%~27.9%和5.7%~19.2%;间作模式下,M‖VI2与M‖VI3处理间玉米籽粒产量及生物产量无显著差异,两指标分别较M‖VI1处理显著增加5.7%~15.5%和4.7%~8.0%。M‖V较SM显著增加了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WUE和PFPF,增幅分别为5.8%~7.9%、12.4%~28.3%和7.7%~27.9%;间作模式下,M‖VI2与M‖VI3处理间PFPF无显著差异,较低灌水处理显著增加5.7%~15.5%,M‖VI2较M‖VI3处理WUE显著增加7.7%~10.8%。相关分析表明,间作箭筈豌豆可通过提升土壤全氮含量改善玉米株高、茎粗、穗位高、穗长、穗粗及穗行数,通过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保障中量灌水(340 mm)条件下玉米产量不降低,从而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因此,间作箭筈豌豆结合灌水340 mm可作为河西灌区水资源承载安全范围内的玉米间作绿肥高效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间作绿肥 减量灌水 农艺性状 产量 水肥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环境下油菜籽粒芥酸含量的QTL定位分析
6
作者 党林学 董小云 +9 位作者 郑国强 王莹 王小霞 巩永杰 魏家萍 崔俊美 武泽峰 方彦 赵彩霞 刘自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59,共7页
为探讨干旱环境下冬油菜籽粒品质(脂肪酸含量和硫苷)分子遗传机理,以17NTS57(高芥酸)×CY12PXW-6-1(低芥酸)的衍生后代F_(1)、F_(2)、F_(2∶3)等群体为材料,结合天水和定西试点籽粒品质表型,进行干旱环境下籽粒芥酸的遗传定位及选... 为探讨干旱环境下冬油菜籽粒品质(脂肪酸含量和硫苷)分子遗传机理,以17NTS57(高芥酸)×CY12PXW-6-1(低芥酸)的衍生后代F_(1)、F_(2)、F_(2∶3)等群体为材料,结合天水和定西试点籽粒品质表型,进行干旱环境下籽粒芥酸的遗传定位及选择标记开发。结果表明:利用F_(2∶3)群体在两个试点共检测到油菜芥酸含量QTL位点7个,其中天水试点检测到4个,定西试点检测到3个。天水试点检测到2个主效QTL,即qEATC08.2、qEATC09,分别分布在C08、C09染色体,其表型贡献率在20%以上;qEATA10(天水)和qEADA10(定西)被定位到A10染色体相同区间,在两个试点的表型贡献分别为10.42%和12.70%;qEATC09和qEADC09被定位在C09染色体相同区间,两个试点的表型贡献率分别为20.00%和19.34%,为共定位主效QTL。3个QTL(qEATC08.1(天水)、qEATC08.2(天水)、qEADC07(定西))仅各在一个试点被检测到,其中2个微效修饰位点(qEATC08.1和qEADC07)具有正向加性效应。在A10和C09染色体上定位的qEA.A10和qEA.C09的主效QTL,这些标记可用于干旱条件下油菜籽粒芥酸含量改良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干旱环境 芥酸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冬性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系主要特征特性分析
7
作者 王婧瑜 杨雯昕 +13 位作者 边靓 刘苗苗 范婷婷 武军艳 蒲媛媛 刘丽君 马骊 王旺田 方彦 郑蕾 李利利 高顺平 杨刚 孙万仓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9-301,共13页
自交不亲和作物保纯困难,为了掌握强冬性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系的特性,本文通过两年试验,从亲和指数、花粉与柱头互作、苗期主要植物学特性、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等方面研究参试材料。结果表明,50份强冬性白菜型油菜品系中自交不亲和性表... 自交不亲和作物保纯困难,为了掌握强冬性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系的特性,本文通过两年试验,从亲和指数、花粉与柱头互作、苗期主要植物学特性、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等方面研究参试材料。结果表明,50份强冬性白菜型油菜品系中自交不亲和性表现出较大的变异幅度,根据亲和程度不同,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高度自交亲和型、自交亲和型、自交不亲和型及高度自交不亲和型。亲和材料与不亲和材料花粉形态无差异,但未授粉的亲和材料柱头乳突细胞表面有较多的絮状附着物;且亲和材料自花授粉后,柱头萌发的花粉粒数量及花粉管数量明显多于不亲和材料。在植物学特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等方面,亲和材料与不亲和材料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亲和材料的亲和性可稳定遗传,且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自交亲和性 亲和指数 相对亲和指数 扫描电镜 花粉-柱头互作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生草HgS5基因的克隆与抗旱性鉴定
8
作者 汪欣瑶 彭亚萍 +8 位作者 姚立蓉 汪军成 司二静 张宏 杨轲 马小乐 孟亚雄 王化俊 李葆春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4-195,共12页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干旱环境问题,发掘植物体内的抗旱基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前期盐生草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结果,盐胁迫后HgS5基因的表达量与差异倍数最高,故选其为研究对象,对目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进行亚细胞定位;通过...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干旱环境问题,发掘植物体内的抗旱基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前期盐生草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结果,盐胁迫后HgS5基因的表达量与差异倍数最高,故选其为研究对象,对目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进行亚细胞定位;通过qRT-PCR检测目的基因在拟南芥植株叶片和根系的相对表达量,并利用农杆菌完成拟南芥异源表达,以验证目的基因的抗旱能力。结果表明,HgS5基因中碱基对的数量为1738,编码370个氨基酸,编码蛋白为酸性亲水性蛋白且没有跨膜区;具有116个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HgS5基因和巨人柱、苋菜和甜菜相关同源基因拥有相同的A_thal_3526保守结构域;亚细胞定位显示HgS5基因主要在细胞膜上表达;荧光定量结果显示HgS5基因主要在拟南芥根系表达,处理第6天表达量与其他组别差异显著(P<0.05);抗旱鉴定结果显示过表达拟南芥的抗旱性明显增强,具体表现为植株枯萎程度减缓;基因HgS5通过影响酶活性来对抗干旱环境,过表达拟南芥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干旱胁迫后期整体高于野生型。综上所述,基因HgS5在抗旱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旨在为进一步探索HgS5基因应对干旱胁迫的分子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生草 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克隆 抗旱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StCytb5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9
作者 李泓阳 刘震 +9 位作者 曾钰婷 李志涛 朱金勇 陈丽敏 史田斌 王玮璐 齐喆颖 张俊莲 白江平 刘玉汇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5,96,共13页
【目的】在全基因组水平下对马铃薯StCytb5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分析了StCytb5s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下及块茎花色素苷生物合成中的表达模式,为后续深入研究马铃薯StCytb5s基因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马铃薯全基因组水平下,利用H... 【目的】在全基因组水平下对马铃薯StCytb5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分析了StCytb5s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下及块茎花色素苷生物合成中的表达模式,为后续深入研究马铃薯StCytb5s基因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马铃薯全基因组水平下,利用HMM 3.1和BlastP鉴定了22个StCytb5基因家族成员,利用ExPASy、CELLO、MEME、MCScanX和GSDS等在线工具,对其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蛋白保守结构域和基因复制事件进行了分析。利用PGSC数据库下载的RNA-seq数据,分析StCytb5s在双单倍体(DM)马铃薯不同组织部位、非生物胁迫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模式。为进一步了解StCytb5s在不同抗旱性马铃薯品种和不同颜色块茎中的表达模式,分别对干旱胁迫下大西洋和青薯9号的叶片以及3个不同颜色马铃薯杂交子代(‘Y’‘R’‘P’)块茎薯肉进行了转录组测序,挖掘了可能参与马铃薯干旱胁迫响应和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的候选基因。【结果】共鉴定出22个马铃薯StCytb5基因家族成员,不均匀的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通过对其基因结构和系统发育特征的分析,把22个StCytb5基因家族成员分为4个亚组;共线性分析表明,片段复制在StCytb5基因家族的扩展中发挥主要作用;其中StCytb5-4和StCytb5-14在干旱胁迫中差异表达,StCytb5-6和StCytb5-17在彩色马铃薯块茎中上调表达。【结论】共鉴定出22个马铃薯StCytb5基因家族成员,其中StCytb5-4和StCytb5-14可能响应马铃薯干旱胁迫,而StCytb5-6和StCytb5-17可能参与马铃薯块茎花色素苷的生物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Cytb5基因家族 非生物胁迫 表达分析 花色素苷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大麦苗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HvPIPs基因表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郝晶 姚立蓉 +8 位作者 汪军成 司二静 杨轲 乔岩 孟亚雄 马小乐 李葆春 尚勋武 王化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50,60,共11页
为研究不同基因型大麦苗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挖掘优质抗旱的大麦种质资源,以4份不同基因型大麦(2个高抗品种ZDM5430和ZDM5458,2个干旱敏感型品种7DCADA和IL^(-1)2)为材料,利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综合分析不同品种大麦的苗... 为研究不同基因型大麦苗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挖掘优质抗旱的大麦种质资源,以4份不同基因型大麦(2个高抗品种ZDM5430和ZDM5458,2个干旱敏感型品种7DCADA和IL^(-1)2)为材料,利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综合分析不同品种大麦的苗期抗旱性差异;并通过对不同品种根系进行PIPs实时定量分析,研究水通道蛋白AQPs基因与干旱胁迫之间的应答关系。结果表明,持续干旱胁迫会使大麦生长变缓,各处理苗长、根长、叶含水量和根含水量都呈下降趋势,其中,4个品种的大麦叶含水量在干旱胁迫14 d时下降最为显著,与对照相比,其降幅分别为29.14%、52.64%、21.67%和72.15%。干旱胁迫对大麦苗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根冠比的影响较小,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持续干旱后,抗旱品种ZDM5430的根冠比呈上升趋势,在胁迫7、14、21 d时较CK分别增加了4.92%、42.86%和21.05%。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大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也呈下降趋势,其中ZDM5430和ZDM5458较对照组降幅较小,说明抗旱品种的形态指标、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受干旱胁迫的影响较小。通过PIPs相对表达量分析发现,在相同处理条件下,4个不同品种的大麦根系HvPIPs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2个亚家族的基因在干旱胁迫后大多呈上调趋势,仅HvPIP1;1、HvPIP1;2、HvPIP2;1和HvPIP2;5有下降趋势,其中ZDM5430和ZDM5458这2个品种的表达量显著高于7DCADA和IL-12;表明该基因参与了大麦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调控过程,且其在抗旱型品种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干旱敏感型品种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苗期 干旱胁迫 HvPI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冬作物覆盖保水效应及对后茬大豆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峰 慕晶 +6 位作者 耿智广 唐小丽 武军艳 马骊 鱼亚琼 李可夫 孙万仓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6-125,共10页
为探索越冬作物冬油菜(Brassica rape)、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冬豌豆(Pisum sativum)的覆盖保水效应及对后茬大豆的影响,于2019—2020年和2020—2021年生长季,在甘肃省镇原县以地膜覆盖和露地为对照,比较了5种处理的地表覆盖度... 为探索越冬作物冬油菜(Brassica rape)、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冬豌豆(Pisum sativum)的覆盖保水效应及对后茬大豆的影响,于2019—2020年和2020—2021年生长季,在甘肃省镇原县以地膜覆盖和露地为对照,比较了5种处理的地表覆盖度、耗水特征及后茬大豆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差异,分析了越冬作物耗水量与生物量和地表覆盖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从出苗期到刈割期,冬小麦生物量分别较冬油菜和冬豌豆显著增加15.6%和130.5%(P<0.05),冬油菜和冬小麦具有更高的地表覆盖度,分别为89.2%和84.4%。冬油菜、冬小麦、冬豌豆的耗水量分别较地膜覆盖和露地增加50.4%和18.6%、150.2%和97.4%、41.6%和11.7%;冬油菜和冬小麦耗水量与生物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3和0.966,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地表覆盖度相关性不显著,冬油菜耗水量与地表覆盖度间有负相关趋势。在相对干旱生长季,冬油菜和冬豌豆耗水量分别较露地减少6.7 mm和7.5 mm,具有保水效应,冬小麦和冬豌豆后茬种植大豆具有更高的籽粒产量,产量水平分别为2583.3 kg·hm^(-2)和2550.4 kg·hm^(-2),冬小麦后茬大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 a的平均值为8.3 kg·hm^(-2)·mm。综合分析地表覆盖度、耗水量、土层水分变化、大豆籽粒产量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冬油菜、冬豌豆是西北旱作区冬季农田覆盖和土壤水分保持的有效措施,冬小麦是大豆种植的优势茬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作物 后茬大豆 覆盖保水效应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StTCP7基因在干旱和盐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永鲜 王凯彤 +1 位作者 张宁 司怀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7-38,共12页
为了探究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TCP7基因在干旱和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以耐旱品种‘Desiree’和干旱敏感品种‘Atlantic’为材料,通过自然干旱和200 mmol·L^(-1)NaCl溶液对盆栽苗进行胁迫处理。采用PCR法克隆得到StTCP7基因,... 为了探究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TCP7基因在干旱和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以耐旱品种‘Desiree’和干旱敏感品种‘Atlantic’为材料,通过自然干旱和200 mmol·L^(-1)NaCl溶液对盆栽苗进行胁迫处理。采用PCR法克隆得到StTCP7基因,CDS区长741 bp,启动子区含有响应干旱诱导的作用元件,蛋白序列与窄刀薯TCP7相似度最高,同源性为98.2%,共编码1个含24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含有1个TCP保守结构域,属于碱性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上。利用qRT-PCR方法,对干旱和盐胁迫下StTCP7基因在‘Desiree’和‘Atlantic’中的表达量进行分析发现,StTCP7基因表达存在器官差异和品种间差异,在‘Desiree’中的表达量表现为根(1.02)>茎(0.33)>叶(0.29),在‘Atlantic’中的表达量为叶(4.62)>茎(3.72)>根(1.00)。干旱胁迫下,StTCP7基因在‘Desiree’根和叶中的表达量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W3(土壤含水量为35%~45%)时达到峰值,其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的1.27倍和1.87倍;该基因在‘Atlantic’根部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W3(35%~45%)时达到峰值,其表达量为对照组的1.39倍,叶中表达量呈持续上升趋势,W4(15%~25%)时达到峰值,其表达量为对照组的2.52倍。盐处理下,随胁迫时间的增加,StTCP7基因在‘Desiree’根部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处理6 h时达到最高,为对照组的2.16倍;叶中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处理3 h时达到最高,为对照组的4.54倍;该基因在‘Atlantic’根部的表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胁迫3 h时达到最高,为对照组的2.12倍,叶中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在48 h时达到峰值,其表达量为对照组的4.04倍。综上所述,马铃薯StTCP7基因响应干旱与盐胁迫,且在根和叶不同器官中的表达存在差异,可为StTCP7基因在马铃薯非生物逆境响应中的功能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StTCP7 基因克隆 干旱胁迫 盐胁迫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型油菜开花调控基因BrFT的生物信息学特性和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彦林 马骊 +6 位作者 刘丽君 蒲媛媛 李学才 王旺田 方彦 孙万仓 武军艳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92-1000,共9页
FT基因是调控植物开花的重要基因,为探究FT基因在白菜型油菜光周期途径中调控开花的作用,本研究以拟南芥FT蛋白序列为索引从白菜型油菜基因组中检索到3个BrFT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基因序列特征进行分析,通过qRT-PCR技术研究基因的... FT基因是调控植物开花的重要基因,为探究FT基因在白菜型油菜光周期途径中调控开花的作用,本研究以拟南芥FT蛋白序列为索引从白菜型油菜基因组中检索到3个BrFT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基因序列特征进行分析,通过qRT-PCR技术研究基因的器官特异性表达,筛选基因在不同白菜型油菜中克隆并检测其在4℃,16 h光照/8 h黑暗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3个BrFT均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分布于A02和A07染色体上,其中BrFT 1和BrFT 2存在明显的共线关系,3个BrFT蛋白都包含PEBP保守基序。基因上游2000 bp启动子区域均含有大量的光应答元件,一些参与厌氧诱导、防御和应激反应的调控元件,另外BrFT 1和BrFT 2含有参与植物生长发育、激素诱导的元件。qRT-PCR检测发现,BrFT在白菜型油菜根、茎、叶、花蕾和花中均有表达,在叶中表达量高于其他器官,且BrFT1表达量高于其余两个成员,克隆到陇油6号、陇油17号、天油2号中的BrFT 1基因,序列比对相似性为99.5%。在4℃,16 h光照/8 h黑暗条件下不同白菜型油菜中BrFT 1随处理时间均呈现上调表达,但品种间存在差异,结合对不同白菜型油菜开花的观察,表明BrFT 1基因的过量表达能够促进白菜型油菜提早开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FT基因 生物信学分析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丝氨酸羧肽酶类蛋白StSCPL家族的鉴定及干旱胁迫响应分析
14
作者 晋昕 魏玉溪 +5 位作者 陈正亮 王泽民 张国栋 杨江伟 张宁 司怀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20,共12页
在全基因组水平上鉴定了马铃薯SCPL基因家族,并对其成员的基本特征、蛋白质保守结构域、进化关系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同时,以干旱耐受性不同的马铃薯品种‘陇薯10号’(干旱耐受型)和‘大西洋’(干旱敏感型)为试验材料,... 在全基因组水平上鉴定了马铃薯SCPL基因家族,并对其成员的基本特征、蛋白质保守结构域、进化关系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同时,以干旱耐受性不同的马铃薯品种‘陇薯10号’(干旱耐受型)和‘大西洋’(干旱敏感型)为试验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了干旱胁迫关键差异表达基因StSCPLs。结果表明,马铃薯中共鉴定到了41个StSCPLs,不对称分布在11条染色体中,多数成员含有多个内含子。其蛋白均含有1个细胞内分泌和转运的信号肽、底物结合位点、N-糖基化位点以及与催化作用相关的进化保守基序。在非生物胁迫下,大多数StSCPLs都具有多胁迫响应性。在干旱耐受性不同的马铃薯品种中,StSCPLs表现出差异表达特性。同时,LncRNA及其靶StSCPL介导的调控网络显示,StSCPL3和StSCPL34分别是lncRNA MSTRG.2301.1和MSTRG.19548.1的靶基因,在干旱耐受性不同的品种中显著差异表达,可能是马铃薯对干旱胁迫响应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SCPL基因家族 鉴定 胁迫响应 Lnc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豌豆CBF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及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15
作者 张楠 王旺田 +5 位作者 孙万仓 武军艳 马骊 杨刚 蒲媛媛 刘丽君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01-113,共13页
【目的】为了更加全面地探究CBF基因家族在豌豆中的进化及生物学特征。【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基因家族鉴定、结构分析、蛋白基本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染色体定位、顺式作用元件、蛋白质相互作用与表达分析等方面,对豌豆PsCBF... 【目的】为了更加全面地探究CBF基因家族在豌豆中的进化及生物学特征。【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基因家族鉴定、结构分析、蛋白基本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染色体定位、顺式作用元件、蛋白质相互作用与表达分析等方面,对豌豆PsCBF基因家族进行系统鉴定和分子特征分析。【结果】在豌豆中共鉴定出21个PsCBF基因,染色体定位显示18个PsCBF基因分布在1、2、4、6与7号染色体上,其余3个未组装到染色体上(PsCBF19~PsCBF21)。21个PsCBF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数在123(PsCBF09)~349(PsCBF11),且均属于疏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18个PsCBF基因(85.71%)定位在细胞核上,二级结构主要以无规则延伸为主。蛋白基序显示同一类群的基因都具相似的保守基序特征且该家族成员包含1~7个保守基序;同一类群的基因也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且该家族基因含1~2个外显子。PsCBF基因启动子区分析表明其含有多种顺势作用元件,在激素反应,组织特异表达以及逆境响应中起作用。蛋白聚类网络图显示其蛋白可能在豌豆应对非生物胁迫中起调节作用。此外,本研究发现低温胁迫后K2SiO3处理下大部分PsCBF基因的表达发生显著变化。【结论】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分析豌豆PsCBF转录因子调控碗豆生物学过程及功能、碗豆抗寒的分子鉴定以及抗寒资源创新利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 CBF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提高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存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国璀 胡发龙 +5 位作者 李含婷 殷文 樊志龙 范虹 柴强 曹卫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5-1198,共14页
土壤碳固存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田土壤碳固存的决定因子包括气候因子(温度、降雨)、生物因素(微生物活性、酶活性)和非生物因素(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组成及含量等),农田生态系统通过... 土壤碳固存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田土壤碳固存的决定因子包括气候因子(温度、降雨)、生物因素(微生物活性、酶活性)和非生物因素(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组成及含量等),农田生态系统通过增加碳输入、减少碳输出和增加碳在土壤中持留时间三种途径强化土壤碳的固存。绿肥具有固定土壤碳、氮和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多重功能,将绿肥纳入作物生产中可通过减少有机碳矿化、增加土壤有机碳来源、调控土壤团聚化过程、促进微生物量及残体累积、改善微生物群落组成及代谢活性等多种方式协同提升土壤碳的固存,其作用可归纳为团聚体物理保护的物理固定机制、矿物化学结合的化学固定机制和微生物固定机制。目前采用的强化绿肥提升农田土壤碳固存的关键技术包括:1)选用适宜的绿肥品种;2)构建与区域土壤和气候资源相匹配的“主作物+绿肥”种植模式;3)配套绿肥与其他肥源协同增效的养分管理技术;4)优化耕作措施等。但还需进一步深入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包括:1)明确不同类型绿肥介导下的农田土壤碳固存机制的差异;2)强化高效固碳绿肥种质资源的选育;3)建立强化绿肥固存土壤碳的长效研究体系;4)构建基于绿肥的土壤有机碳管理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有机碳固存 碳固存机制 影响因素 强化固碳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和间作鲜食豌豆对氮肥减量下玉米产量的促进效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越 樊志龙 +5 位作者 张刁亮 董勇杰 彭建辰 胡发龙 殷文 柴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8-188,共11页
于2022—2023年进行裂区试验,主区为玉米‖鲜食豌豆(M‖P)和单作玉米(SM),裂区为地方推荐施氮量(N1,360 kg·hm^(-2))和减量30%施氮(N2,250 kg·hm^(-2)),裂裂区为施用生物炭(C)和不施用生物炭(A),探究生物炭和间作鲜食豌豆对... 于2022—2023年进行裂区试验,主区为玉米‖鲜食豌豆(M‖P)和单作玉米(SM),裂区为地方推荐施氮量(N1,360 kg·hm^(-2))和减量30%施氮(N2,250 kg·hm^(-2)),裂裂区为施用生物炭(C)和不施用生物炭(A),探究生物炭和间作鲜食豌豆对玉米光合源、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减量30%施氮水平下,间作鲜食豌豆配施生物炭可以使玉米出苗后45~90 d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且较SMN1A处理有效减缓了玉米出苗后90~150 d的叶面积指数降低,显著提高了玉米全生育期叶日积(P<0.05)。M‖PN2C处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速率较SMN1A处理在玉米出苗后60~90 d分别提高13.0%和15.3%,在玉米出苗后90~150 d分别提高16.2%和19.5%。M‖PN2C处理玉米籽粒产量较M‖PN1A和SMN1A处理分别显著增加6.3%和17.8%(P<0.05),与M‖PN1C处理无显著差异。间作玉米千粒重较单作玉米平均提高5.2%,且施用生物炭在减量30%施氮水平下较地方推荐施氮量不施用生物炭可提高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间作鲜食豌豆配施生物炭处理的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在N2与N1之间无显著差异。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间作鲜食豌豆配施生物炭通过提高玉米千粒重,使间作玉米在氮肥减量下能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因此,玉米‖鲜食豌豆下减量30%施氮配施生物炭可作为干旱绿洲灌区节氮高效种植的参考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豆间作 生物炭 氮肥减量 玉米 产量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胁迫对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叶片结构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史洋洋 蒲媛媛 +10 位作者 武军艳 孙万仓 刘丽君 马骊 王旺田 赵玉红 杨刚 范婷婷 边靓 路晓明 马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138,共11页
为明确我国北方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响应冷冻胁迫后的生理差异,以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系2016TS(G)10和弱抗寒品种天油2288为材料进行低温处理,通过观察植株形态、叶片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REL),丙二醛(MDA)、可... 为明确我国北方不同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响应冷冻胁迫后的生理差异,以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系2016TS(G)10和弱抗寒品种天油2288为材料进行低温处理,通过观察植株形态、叶片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REL),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脯氨酸(Pro)含量,净光合速率(P_n)、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2016TS(G)10和天油2288在-2℃的冷冻胁迫下植株表型和存活率差异最显著。在-2℃持续胁迫24 h的过程中,2个材料的REL,MDA、SP、SS、Pro含量,P_n、C_(i),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及叶绿素a/b生理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强抗寒品系2016TS(G)10叶片中的SP、SS含量较弱抗寒品种天油2288分别增加了5.10%和29.69%(P≤0.01),REL和MDA含量分别下降了4.8%和17.9%(P≤0.01)。在-2℃下,2016TS(G)10叶片叶绿体结构完整,有较多淀粉粒的积累;而天油2288叶片叶绿体破裂、降解,无淀粉粒。室温恢复48 h后,强抗寒的2016TS(G)10表型和P_n恢复能力更强。因此,鉴定北方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需要在0℃~-4℃的低温进行,叶片叶绿体结构和数量的稳定,尤其是淀粉粒的积累是影响北方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冬油菜 抗寒性 叶片解剖结构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后复种绿肥方式及施氮制度对土壤有机碳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程宝钰 胡发龙 +4 位作者 韩梅 赵财 王玉珑 殷民兴 葛丽丽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67,共11页
【目的】针对青藏高原地区麦类作物长期连作和不合理施肥导致土壤有机碳和作物产量降低等问题,探究不同绿肥种植模式及施氮制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试区土壤固碳和作物产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基... 【目的】针对青藏高原地区麦类作物长期连作和不合理施肥导致土壤有机碳和作物产量降低等问题,探究不同绿肥种植模式及施氮制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试区土壤固碳和作物产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基于2018年在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试验站布设的长期定位试验展开,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2种施氮制度:总施氮量为180 kg/hm^(2),春小麦和绿肥分施100%和0%(N_(1))、80%和20%(N_(2)),副区设3种麦后复种绿肥模式:春小麦-箭筈豌豆(W-V)、春小麦-油菜(W-R)和春小麦-箭筈豌豆×油菜(W-VR);共6个处理。2020和2021春小麦收获后采集耕作层(0~30 cm)土样,测定了土壤中的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结果】0~30 cm土层施氮制度N2与N1差异显著(P<0.05),N2较N1处理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热水提取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4.7%、2.9%、7.9%和4.5%,小麦籽粒产量提高12.1%;麦后复种不同绿肥0~3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W-VR较W-V和W-R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7.6%和15.1%,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提高5.6%和10.80%,土壤热水提取有机碳含量提高4.9%和15.7%,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提高7.5%和13.6%,籽粒产量分别提高4.9%和11.1%;麦后复种绿肥模式与施氮制度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W-VRN2较传统种植模式W-VN1土壤有机碳、热水提取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分别提高12.6%、13.0%和12.5%,小麦籽粒产量提高17.7%。【结论】麦后混播箭筈豌豆和油菜结合绿肥施氮20%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是青藏高原地区比较合理的绿肥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绿肥 种植模式 施氮制度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及减量灌溉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互作效应 被引量:3
20
作者 殷民兴 赵财 +1 位作者 葛丽丽 程宝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4-225,共12页
基于2014年在甘肃省武威市设置的不同灌水水平与种植模式定位试验,设置两种灌水水平,即减量灌水(495 mm, I1)和传统灌水(540 mm, I2);3种种植模式,即玉米‖豌豆(M‖P)、单作豌豆(P)、单作玉米(M),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和N_(2)O排放速率,并... 基于2014年在甘肃省武威市设置的不同灌水水平与种植模式定位试验,设置两种灌水水平,即减量灌水(495 mm, I1)和传统灌水(540 mm, I2);3种种植模式,即玉米‖豌豆(M‖P)、单作豌豆(P)、单作玉米(M),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和N_(2)O排放速率,并计算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2021—2022两年结果表明:(1)I1和M‖P处理均可显著降低土壤呼吸速率、N_(2)O排放速率、CO_(2)排放总量和N_(2)O排放总量(P<0.05),且减量灌水与间作种植模式交互效应显著(P<0.05);与MPI2处理相比,MPI1处理使土壤呼吸速率、N_(2)O排放速率、土壤CO_(2)排放总量和N_(2)O排放总量分别降低8.39%、33.12%、8.75%和32.84%。(2)I2处理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I1处理(P<0.05);不同种植模式下,整个生育期土壤温度整体表现为M> M‖P> P;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和N_(2)O排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灌水水平对作物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影响显著(P<0.01),表现为M‖P处理产量最高;减量灌水与种植模式交互效应对GWP和GHGI影响显著(P<0.05),MPI1处理较MPI2处理的GWP和GHGI分别降低9.45%和10.00%。在绿洲灌区,减量灌水结合玉米‖豌豆种植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作为河西灌区推广应用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减量灌水 土壤 温室气体排放 玉米 豌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