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7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热带植物水力性状与木质部解剖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上官方京 赵明水 +4 位作者 张博纳 汤璐瑶 钱海蓉 谢江波 王忠媛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2-261,共10页
【目的】植物水力系统需要对不断变化的水分环境做出适应性调整,因此,量化植物水力性状与木质部解剖结构在不同水分状况下的关系,将有助于理解植物的适应策略。【方法】以亚热带7种裸子植物和7种被子植物为研究材料,对比分析不同生境中... 【目的】植物水力系统需要对不断变化的水分环境做出适应性调整,因此,量化植物水力性状与木质部解剖结构在不同水分状况下的关系,将有助于理解植物的适应策略。【方法】以亚热带7种裸子植物和7种被子植物为研究材料,对比分析不同生境中(自然生境和人工生境)植物的栓塞抗性(植物导水率损失50%的水势)、输水效率和解剖结构的性状差异,探究植物水力性状与木质部解剖结构的关系。【结果】①在不同生境下,自然生境植物的输水效率(K_(s))较大,栓塞抗性(P_(50))较小,且植物解剖结构性状对不同生境植物水力性状具有一定指示性。②相关性分析表明:被子植物的导管水力直径、导管密度与K_(s)、P_(50)呈显著相关(P<0.05),但相关性在不同生境下呈相反趋势;裸子植物的管胞水力直径、管胞密度与K_(s)、P_(50)之间的相关性在不同生境中具有相同趋势。【结论】在湿润区内,植物通过增加输水效率以适应相对干旱环境的生存策略可能较为普遍。木质部结构与功能的差异可能是同一生境下植物水分策略存在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水效率 栓塞抗性 木质部解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丽水市森林碳汇时空演变及对极端降水的响应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宁馨 毛方杰 +6 位作者 杜华强 李雪建 孙佳倩 赵吟吟 郑兆东 腾先锋 叶峰峰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9-927,共9页
【目的】模拟并分析浙江省丽水市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时空演变趋势,揭示其对极端降水的响应机制,为丽水市森林固碳潜力时空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样地调查、遥感观测、InTEC模型,模拟3种气候情景(RCP 2.6、RCP 4.5和RCP ... 【目的】模拟并分析浙江省丽水市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时空演变趋势,揭示其对极端降水的响应机制,为丽水市森林固碳潜力时空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样地调查、遥感观测、InTEC模型,模拟3种气候情景(RCP 2.6、RCP 4.5和RCP 8.5)下1979—2079年丽水市森林NEP时空格局,分析极端降水时空特征,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极端降水对NEP的影响。【结果】①1979—2015年丽水市极端降水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未来气候情景下除RCP 2.6之外,RCP 4.5和RCP 8.5极端降水量、频率和强度仍持续增加,其中莲都区、缙云县以及景宁畲族自治县等地区极端降水事件上升趋势较强。②1979—2015年森林NEP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为18.44 g·m^(-2)·a^(-1)。2016—2079年,3种气候情景下森林NEP均呈下降趋势,但碳汇总量呈上升趋势,最大NEP累积达10.97 Pg。③1979—2015年极端降水对NEP产生积极影响,2016—2079年除RCP 2.6影响不显著,其他2种情景下极端降水对NEP均产生消极影响,但RCP 8.5情景下极端降水较RCP 4.5对NEP的影响更小。【结论】丽水市森林碳汇能力较强,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仍具有较高的碳汇潜力,然而极端降水对NEP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图5参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森林碳汇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InTEC模型 浙江省丽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天然林转变为毛竹林和茶园对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张海阔 张宝刚 +5 位作者 周钟昱 梁佳辉 吴家森 吕玉龙 解宏图 蔡延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26-833,共8页
为揭示我国亚热带地区天然林转变为毛竹林和茶园后土壤胞外酶活性(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ies,EEAs)的变异特征及关键驱动因子,以浙江省安吉县的天然林土壤及天然林转变的粗放经营毛竹林和集约经营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E... 为揭示我国亚热带地区天然林转变为毛竹林和茶园后土壤胞外酶活性(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ies,EEAs)的变异特征及关键驱动因子,以浙江省安吉县的天然林土壤及天然林转变的粗放经营毛竹林和集约经营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EEAs及若干环境因子参数,通过冗余分析等分析方法筛选出了影响土壤EEAs的关键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与天然林相比,粗放经营毛竹林和集约经营茶园土壤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活性均显著降低,酚氧化酶(Phenol oxidase,POX)活性均显著升高;粗放经营毛竹林土壤亮氨酸氨基肽酶(Leucine aminopeptidase,LAP)活性显著升高;集约经营茶园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1,4-glucosidase,BG)、纤维二糖水解酶(Cellobiohydrolase,CBH)、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β-1,4-N-acetyl-glucosaminnidase,NAG)活性均显著降低。由以上结果可推知,与天然林相比,茶园土壤氮、磷养分相对充足,毛竹林土壤的磷限制有所缓解,茶园和毛竹林土壤中微生物以惰性碳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此外,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在环境因子中的贡献率最高,是土壤总体EEAs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综上所述,相比天然林,转变后的粗放经营毛竹林和集约经营茶园土壤EEAs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pH作为关键驱动因子解释了亚热带地区天然林转变为毛竹林和茶园后土壤总体EEAs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胞外酶活性 关键驱动因子 天然林 毛竹林 茶园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尺度森林生态产品总值评估——以泰顺县司前畲族镇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同欣 陈俊昊 +4 位作者 竹京玲 曾鹿敏 严一博 胡澳 王懿祥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06-1416,共11页
对小尺度森林生态产品总值进行精细评估,能够揭示不同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服务价值差异,有利于特定地段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以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司前畲族镇为试点区域,在浙江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陆域生态系... 对小尺度森林生态产品总值进行精细评估,能够揭示不同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服务价值差异,有利于特定地段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以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司前畲族镇为试点区域,在浙江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陆域生态系统》标准的核算框架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小班尺度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洪水调蓄、气候调节、固碳释氧等核算方法,收集了森林资源一张图、气象、空气质量、水质监测等数据,基于GIS技术以小班为核算空间单元,利用林分信息开展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评估。结果显示,2021年司前畲族镇的森林生态产品总值为36.58亿元,平均价值为20.86万元/hm^(2)。其中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最大,占总价值的97.6%,供给产品和文化服务价值相对较低。生态产品价值表现为气候调节>土壤保持>洪水调蓄>水源涵养>直接供给产品>固碳释氧>生态旅游>水环境净化>空气净化,评估结果显示了司前畲族镇森林生态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生态服务价值可观,为当地政府进行生态补偿和“两山”转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 GEP核算 小班 森林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部位低温处理对雷竹笋芽休眠解除的影响
5
作者 王文辉 和武宇恒 +3 位作者 徐子骞 何锦琦 桂仁意 邓世鑫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3,共12页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低温处理对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笋芽休眠的影响,揭示笋芽休眠解除的生物学机制及感应低温的主要部位。【方法】以2年生雷竹盆栽苗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1和2022年10月至翌年3月设置T1 (地上、地下部分18℃)...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低温处理对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笋芽休眠的影响,揭示笋芽休眠解除的生物学机制及感应低温的主要部位。【方法】以2年生雷竹盆栽苗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1和2022年10月至翌年3月设置T1 (地上、地下部分18℃),T2 (地上部分18℃,地下部分自然低温),T3 (地上部分自然低温,地下部分18℃),T4 (地上、地下部分自然低温)共4种温度处理。观测笋芽母竹之间的维管束连接状态、淀粉和蛋白质分布及笋芽细胞的增殖情况,测定笋芽的可溶性糖、淀粉、脱落酸、赤霉素质量分数和抗氧化酶活性,明确不同部位的低温处理对雷竹笋芽休眠解除的影响。【结果】在雷竹笋芽休眠解除过程中,与T1处理相比,T2、T3和T4处理显著增加了笋芽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P<0.05),显著降低了笋芽的淀粉质量分数(P<0.05)。根据淀粉切片观察和质量分数拟合,T4处理休眠解除的时间最早,其次为T2和T3处理,2个处理解除时间相同,分别比T1处理提前了37和29 d。T2、T3、T4处理笋芽的脱落酸(ABA)质量分数在120 d时的下降幅度分别是T1处理的1.68、2.18和3.40倍。T2、T3和T4处理笋芽的赤霉素(GA3)质量分数在80 d时分别比T1处理高17.55%、3.27%和10.91%,且T2、T3、T4处理笋芽的GA3/ABA在120 d时的增量分别是T1处理的1.11、3.46、2.67倍;T3处理的笋芽导管和茎尖分生组织均在1月观察到水分运输恢复和细胞增殖的信号,而T1、T2和T4处理则分别在3、2和3月才能观察到此现象。【结论】低温处理尤其是地下部分低温可以促进雷竹休眠笋芽中淀粉水解为可溶性糖,并通过降低ABA质量分数、提高GA3质量分数、增强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促进笋芽维管束的连通和分生组织细.胞的快速分裂增殖等来影响雷竹笋芽休眠的解除。综合分析认为:在笋芽休眠期间雷竹对低温的感知部位主要为地下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笋芽 感温部位 休眠解除 生理变化 组织观察 雷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学期望的森林稳定性评价——以浙江省江山市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应宝根 廖文海 +1 位作者 姚任图 葛宏立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5-149,165,共6页
森林稳定性是森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综合特征,决定了森林的生态功能。提出林分存续期数学期望和林木存续期数学期望两个定量指标,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森林的稳定性进行衡量。林分形成后能够存在的期望年数称为林分存续期数学期望,林木进界... 森林稳定性是森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综合特征,决定了森林的生态功能。提出林分存续期数学期望和林木存续期数学期望两个定量指标,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森林的稳定性进行衡量。林分形成后能够存在的期望年数称为林分存续期数学期望,林木进界后能够存活的期望年数称为林木存续期数学期望。利用2008年和2016年江山市乔木林固定样地数据,对该市林分存续期和林木存续期的数学期望分森林类别进行了研究,由此来评价江山市森林在当前的经营管理模式下的林分和林木稳定性。结果表明:1)在林分采伐枯损率>50%视为中断的情况下,公益林的林分存续期数学期望为41.46a,商品林的为14.16a;在林分采伐枯损率>50%,但仍满足乔木林标准视为不中断的情况下,公益林的林分存续期数学期望为95.64a,商品林的为34.89a。2)公益林的林木存续期数学期望为20.58a,商品林的为11.67a。无论林分存续期数学期望还是林木存续期数学期望,公益林的均显著大于商品林的,即公益林的稳定性大于商品林,符合实际情况,也符合经营预期,说明用林分存续期数学期望和林木存续期数学期望评价森林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稳定性 森林类别 林分存续期数学期望 林木存续期数学期望 固定样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散孔材、环孔材树种木质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黄恺翔 俞重阳 +4 位作者 钱海蓉 上官方京 汤璐瑶 张博纳 谢江波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4-251,共8页
【目的】木质部解剖结构是植物水力功能和水分利用策略的基础。散孔材和环孔材的导管分布和形态存在显著差异,对2种材性树种木质部解剖结构和水力功能的关系进行比较,有助于理解不同材性树种的水分适应机制。【方法】选取河南省信阳市... 【目的】木质部解剖结构是植物水力功能和水分利用策略的基础。散孔材和环孔材的导管分布和形态存在显著差异,对2种材性树种木质部解剖结构和水力功能的关系进行比较,有助于理解不同材性树种的水分适应机制。【方法】选取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自然保护区中的3个散孔材树种(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旱柳Salix matsudana、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和3个环孔材树种(槲树Quercus dentata、楝Melia azedarach、野核桃Juglans cathayensis),研究2种材性树种的枝水力功能(比导率和栓塞抗性)和解剖结构的关系。【结果】3个环孔材树种比导率更大,3个散孔材树种栓塞抗性更强;在物种水平上,只有散孔材树种深山含笑比导率和栓塞抗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存在水力效率-安全权衡。3种散孔材树种相较于3种环孔材树种具有更大的导管密度、导管壁厚度跨度比和更小的导管直径、导管壁厚度。【结论】环孔材树种倾向于通过增大导管直径显著提高其输水效率,从而避免水势下降、降低潜在栓塞风险。散孔材树种木质部结构中的导管壁厚度和导管壁厚度跨度比对植物水分传输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孔材 环孔材 木质部结构 比导率 栓塞抗性 权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氮肥配施有机肥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姚权 唐旭 +5 位作者 肖谋良 姜振辉 吴春艳 李艳 尹昌 李永夫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5-184,共10页
【目的】过度使用无机氮肥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适当减少氮肥并配合有机肥的施用,不仅可以保持作物产量,还能确保稻麦轮作体系的长期可持续耕作。【方法】通过田间试验,以常规施氮量(小麦Triticum aestivum季180 kg·hm^(-2)、水... 【目的】过度使用无机氮肥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适当减少氮肥并配合有机肥的施用,不仅可以保持作物产量,还能确保稻麦轮作体系的长期可持续耕作。【方法】通过田间试验,以常规施氮量(小麦Triticum aestivum季180 kg·hm^(-2)、水稻Oryza sativa季210 kg·hm^(-2))为基准,氮肥种类为缓控释尿素,设置4个处理:不施氮肥(ck)、常规施氮(N100)、减氮15%配施有机肥(MN85)和减氮30%配施有机肥(MN70),明确氮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植株氮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氮肥增产贡献率为46.0%(小麦季为66.2%,水稻季为25.8%),施氮肥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P<0.05),尤其是MN85处理的作物产量增幅最大。与N100相比,MN85处理的水稻有效穗数提高了16.8%(P<0.05)。与MN70相比,N100和MN85处理的小麦籽粒氮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8.7%和9.0%(P<0.05),秸秆氮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16.6%和16.0%(P<0.05)。与N100和MN70相比,MN85处理的水稻籽粒吸氮量分别提高了23.5%和19.8%(P<0.05),秸秆吸氮量分别提高了25.5%.和26.6%。施肥处理均导致一部分氮素累积在土壤中,尤其是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拥有更多的氮素盈余量。与N100相比,小麦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率在MN85处理下分别降低了37.0%、36.4%和41.5%,在MN70处理下分别降低了60.2%、55.1%和47.5%;但水稻季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的氮素生理效率提高了30.5%~33.4%(P<0.05),MN85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提高了33.3%。与N100相比,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12.2%~13.9%和10.4%~13.0%(P<0.05);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硝态氮分别增加了37.9%~42.7%和72.2%~107.4%(P<0.05);而且MN85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也增加了45.9%和152.0%(P<0.05),水溶性氮增加了68.8%(P<0.05)。【结论】缓控释尿素减量15%配施有机肥能够提升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促进作物对氮素的吸收,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氮肥减量增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肥料 氮肥减施 产量 氮肥效率 土壤养分质量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性榧树种实性状和SSR标记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柯豫 陈荣 +5 位作者 刘琏 蔡晓郡 姜郑楚 谢前丹 俞晨良 喻卫武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2,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种群雌性榧树Torreya grandis种实性状,基于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SR)引物对榧树的种群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比较榧树种群间、种群内种实表型、品质及遗传多样性的差异。【方法】以浙江富阳、嵊州、临安、建德及安徽黄山种群... 【目的】探究不同种群雌性榧树Torreya grandis种实性状,基于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SR)引物对榧树的种群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比较榧树种群间、种群内种实表型、品质及遗传多样性的差异。【方法】以浙江富阳、嵊州、临安、建德及安徽黄山种群雌性榧树为材料,通过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对榧树叶片及种实表型进行比较;以浙江富阳、嵊州、临安、淳安及安徽黄山种群雌性榧树为材料,通过SSR分子标记对榧树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结果】榧树种实分析发现:叶质量、叶形指数、种实质量、种形指数、种核质量、核形指数、假种皮厚、种壳厚等8个指标在种群间和种群内个体差异极显著(P<0.01);脂肪相对含量及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种群间差异极显著(P<0.01),脂肪相对含量为29.36%~42.35%,榧树种实外观和种仁品质变异丰富。SSR引物分析发现:榧树种群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0.400,Shannon’s信息指数(I)均值为0.650,多态性信息含量(P_(IC))均值为0.400。淳安种群的遗传多样性(H=0.410,I=0.658)最高,嵊州种群(H=0.369,I=0.565)最低。92%总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结论】榧树种实的表型、品质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存在遗传变异,淳安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且种群内遗传变异大于种群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榧树 不饱和脂肪酸 可溶性糖 SSR标记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倍体胡柚与鸡尾葡萄柚有性杂交创制三倍体新种质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天予 张迟 +5 位作者 王刚 叶潇玲 陈翔 叶生月 张小琴 张敏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1,共9页
【目的】柑橘三倍体具有无核或少核的特点,通过4x×2x杂交方式创制三倍体种质,以弥补鸡尾葡萄柚种子多、抗寒性差的缺点。【方法】以四倍体(双二倍体)胡柚为母本与二倍体鸡尾葡萄柚杂交,果实成熟后对种子大小进行分类并进行组织培养... 【目的】柑橘三倍体具有无核或少核的特点,通过4x×2x杂交方式创制三倍体种质,以弥补鸡尾葡萄柚种子多、抗寒性差的缺点。【方法】以四倍体(双二倍体)胡柚为母本与二倍体鸡尾葡萄柚杂交,果实成熟后对种子大小进行分类并进行组织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SSR分子标记鉴定再生子代的倍性及遗传组成。【结果】共授粉40朵花,坐果19个,坐果率为47.5%。获得的230粒种子中,大种子占56粒,再生49株,2株为三倍体(占大种子再生后代的4.08%);小种子117粒,再生69株,35株为三倍体(占小种子再生后代的50.72%);败育种子57粒,再生4株,2株为三倍体。经SSR分子标记鉴定,39株三倍体子代均为双亲杂交后代,同时鉴定出1株杂种四倍体后代。【结论】创制了一批异源三倍体和四倍体新种质,为选育抗寒、无核的杂种葡萄柚新品种奠定了种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尾葡萄柚 胡柚 倍性育种 三倍体 四倍体 SSR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贡献率的影响
11
作者 薛兆琨 俞柯汝 +4 位作者 马嘉伟 方先芝 何丽芝 柳丹 叶正钱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8-115,共8页
为探索耕层剥离型耕地土壤结构破坏和肥力衰退问题的解决办法,以为恢复耕层剥离型耕地土壤质量和贫瘠土壤改良提供技术指南,本试验以稻壳生物炭为主要材料(施用量为0、1%和3%),有机肥为辅助材料(施用量为0和0.8%),模拟稻田土壤环境开展... 为探索耕层剥离型耕地土壤结构破坏和肥力衰退问题的解决办法,以为恢复耕层剥离型耕地土壤质量和贫瘠土壤改良提供技术指南,本试验以稻壳生物炭为主要材料(施用量为0、1%和3%),有机肥为辅助材料(施用量为0和0.8%),模拟稻田土壤环境开展土壤培养试验,即在淹水条件下培养180 d,测定分析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贡献率。结果表明:(1)生物炭和有机肥的施用影响团聚体粒径分布,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0.25~2 mm粒径团聚体比例显著提高,以高量生物炭配施有机肥处理增加效果更好。(2)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平均重量直径(MWD)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有所提升。(3)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0.25~2 mm粒径中最高;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综上,生物炭和有机肥的施用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可作为恢复耕层剥离型耕地土壤质量和贫瘠土壤培肥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团聚体 有机肥 土壤培肥 有机碳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Landsat数据的浙江省竹林信息提取及时空演变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阳光 杜华强 +4 位作者 毛方杰 李雪建 崔璐 韩凝 徐小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8-96,共9页
【目的】提取浙江省不同时期竹林分布信息,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揭示竹林面积变化与土地利用格局之间的关系,为国家及至全球尺度长时间序列的竹林时空动态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基于2000、2004和2008年Landsat5 TM及2... 【目的】提取浙江省不同时期竹林分布信息,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揭示竹林面积变化与土地利用格局之间的关系,为国家及至全球尺度长时间序列的竹林时空动态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基于2000、2004和2008年Landsat5 TM及2014年Landast8 OLI时间序列影像数据,首先,对不同时期的Landsat数据进行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采用最大似然法提取土地利用和竹林时空分布信息;然后,利用变化幅度和动态度2个指标分析4个时期、3个时间段的竹林时空演变规律;最后,建立全省土地利用时空转移矩阵,揭示竹林时空动态与土地利用格局之间的关系。【结果】1)基于时序Landsat数据提取的浙江省竹林信息精度较高,分类精度达75%以上,使用者精度达91%以上,且分类统计面积与实际清查面积高度吻合,面积提取精度达96%以上; 2) 2000—2014年浙江省竹林面积变化幅度和年均变化率分别为16.55%和1.18%,在时空上呈逐渐增加趋势; 3)浙江省竹林面积由2000年占全省面积的7.33%增长到2014年的8.56%,其中针叶林、阔叶林和农田3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竹林面积增加的贡献最大,贡献率分别为28.62%、37.23%和16.15%。【结论】基于Landsat时间序列数据能够高精度监测浙江省竹林资源动态变化,针叶林、阔叶林和农田等土地利用类型减少对竹林面积时空演变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 时空演变 Landsat数据 动态度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酶辅助提取的多花黄精根茎成分及活性研究
13
作者 黄芳燕 麦迪乃·萨比尔 +5 位作者 李悦 牛小敏 赖丹妮 刘京晶 斯金平 张新凤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3-783,共11页
为探讨酶水解对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根茎的影响,本研究选取6种酶(纤维素酶、木瓜蛋白酶、果胶酶、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和半纤维素酶)对多花黄精根茎进行水解,根据其总多糖、总皂苷和总酚含量以及酚类组成的变化确定... 为探讨酶水解对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根茎的影响,本研究选取6种酶(纤维素酶、木瓜蛋白酶、果胶酶、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和半纤维素酶)对多花黄精根茎进行水解,根据其总多糖、总皂苷和总酚含量以及酚类组成的变化确定复合酶组成,测定复合酶水解后多花黄精根茎醇提物的生物活性,并筛选主要差异物质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寻潜在活性成分。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β-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能够促进多花黄精根茎中酚类和皂苷类的高效释放,复合酶(木瓜蛋白酶∶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3∶2∶1)水解可显著提高多花黄精根茎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P<0.001),筛选得到13种酚类物质、1种皂苷类物质与多花黄精根茎醇提物的降血糖活性密切相关,其含量在复合酶水解后显著增加(P<0.05)。本研究证实了酶水解对多花黄精根茎的成分释放及活性表现的改善效果,为黄精提取优化提供了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根茎 酶水解 成分 抗氧化活性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楠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PAPs)家族分析及3个PAPs在低磷胁迫下的功能
14
作者 张漪曼 路龙俊 +4 位作者 张毓婷 杨琪 韩潇 童再康 张俊红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6-160,共15页
【目的】紫色酸性磷酸酶(PAPs)是应对低磷胁迫的重要酸性磷酸酶,筛选响应低磷胁迫的闽楠PAPs基因,并进行功能验证,探究闽楠适应低磷胁迫下的响应机制,为培育闽楠磷高效利用种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闽楠全基因组数据,通过blastp... 【目的】紫色酸性磷酸酶(PAPs)是应对低磷胁迫的重要酸性磷酸酶,筛选响应低磷胁迫的闽楠PAPs基因,并进行功能验证,探究闽楠适应低磷胁迫下的响应机制,为培育闽楠磷高效利用种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闽楠全基因组数据,通过blastp同源比对及hmmersearch对闽楠PAPs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及生信分析,与拟南芥和挪威云杉PAPs蛋白序列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通过对闽楠2个家系(靖安3号和宜丰5号)苗在不同磷含量(0 mmol·L^(-1) KH_(2)PO_(4)和1 mmol·L^(-1) KH_(2)PO_(4))处理下的光合荧光参数、无机磷含量、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及PAPs表达量进行分析,筛选了3个PbPAPs进行后续基因功能研究。【结果】在闽楠全基因组中鉴定到22个PbPAPs基因,均含有Metallophos结构域,不均匀分布于10条染色体,氨基酸长度326~648 aa,大部分基因等电点小于7,外显子数量2~13个,共有2对串联重复和4对片段重复,系统进化树分为3组。低磷胁迫下2个家系苗主根伸长抑制,根毛密度和根表面积增加;净光合速率和F_(v)/F_(m)值均显著下降,而ACP活性显著升高;靖安3号叶片无机磷含量先下降后有所上升,宜丰5号变化较平稳,靖安3号处理7天后根无机磷含量显著下降,宜丰5号处理21天根无机磷含量显著下降,而处理后期变化趋势相近。经RT-qPCR分析,低磷诱导PbPAP10a、PbPAP15a和PbPAP26基因表达。分别通过发根农杆菌和根癌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获得PbPAP10a、PbPAP15a和PbPAP26基因的过表达闽楠根系及转基因拟南芥,其ACP活性显著增强,无机磷含量显著升高,表明过表达PbPAPs基因可提高ACP活性和无机磷含量。【结论】闽楠对低磷胁迫有较高耐受性,且宜丰5号比靖安3号对低磷胁迫的耐受性更高,适用于瘠薄林地或酸性低磷林地造林,过表达闽楠PAPs基因可提高ACP活性和无机磷含量,助力于闽楠对低磷环境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 紫色酸性磷酸酶 低磷胁迫 基因家族 无机磷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成熟期定额灌水对香榧假种皮开裂的解剖学变化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15
作者 吴翠萍 金曹亮 +3 位作者 应建平 索金伟 吴家胜 胡渊渊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目的】探讨定额灌水对近成熟期香榧假种皮开裂的作用机制,提供促进假种皮开裂率和减少采收成本的理论依据。【方法】在香榧近成熟期设置定额灌水(25 cm处的土壤含水量约为26.5%)和对照处理(不作处理),测定假种皮的开裂率和硬度变化,... 【目的】探讨定额灌水对近成熟期香榧假种皮开裂的作用机制,提供促进假种皮开裂率和减少采收成本的理论依据。【方法】在香榧近成熟期设置定额灌水(25 cm处的土壤含水量约为26.5%)和对照处理(不作处理),测定假种皮的开裂率和硬度变化,结合石蜡切片观察解剖结构,分析乙烯释放量和细胞壁组分;基于转录组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进一步揭示灌水促进假种皮开裂的内在机制。【结果】1)灌水处理显著增加香榧假种皮的开裂率至72.55%,降低硬度40.40%(P≤0.05),乙烯释放量增加1.32倍;显微结构显示,灌水处理的假种皮薄壁细胞层树脂道群出现明显的破裂分离现象,薄壁组织层厚度显著增加20.12%。2)灌水处理显著增加假种皮中的水溶性果胶(WSP),CDTA可溶性果胶(CSP)、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均显著减少;假种皮开裂率与WSP呈显著正相关,与CSP呈显著负相关。3)灌水处理后假种皮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TgEXPs、TgPMEs和乙烯合成相关基因TgACOs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其中TgEXP1、TgEXP2、TgPME1、TgPME2、TgACO1的表达量与硬度、CSP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假种皮开裂率、乙烯释放量、WSP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近成熟期,定额灌水通过增加乙烯释放量及改变细胞壁组分和相关基因表达,显著促进香榧假种皮开裂、缩短开裂期,为提高开裂率的栽培措施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榧 土壤含水量 假种皮开裂 细胞壁代谢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化工区农田土壤中丰富和稀有细菌群落构建过程及功能差异
16
作者 符卓良 程建华 唐翔宇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48,共8页
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磷化工区盛行风向下方不同距离农田表层土壤中细菌丰富和稀有亚群的群落结构、构建过程和功能差异。结果表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是研究区表层土壤... 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磷化工区盛行风向下方不同距离农田表层土壤中细菌丰富和稀有亚群的群落结构、构建过程和功能差异。结果表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是研究区表层土壤细菌丰富和稀有亚群中的优势菌门。靠近化工区的高镉含量土样中(D1)两种细菌亚群的多样性低于其他距离较远的低镉含量样品,且亚群群落组成不同,但功能组成无明显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H和镉含量是影响两种细菌亚群的主要因素,其中前者更为关键。稀有细菌亚群的群落和功能多样性均高于丰富细菌亚群。中性模型分析表明,丰富细菌亚群和稀有细菌亚群的群落构建过程分别由随机性和确定性过程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工区 农田土壤 细菌亚群 群落构建 功能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改性生物炭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
17
作者 罗玉博 吕鑫航 +4 位作者 刘文彬 杨盼 胡星磊 马嘉伟 柳丹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1-239,共9页
以酸化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镁改性生物炭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分析其对茶园土壤酸性、交换性镁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为镁改性生物炭在茶园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土壤培养试验,设置不添加生物炭对照(CK)、普通生物炭(BC... 以酸化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镁改性生物炭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分析其对茶园土壤酸性、交换性镁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为镁改性生物炭在茶园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土壤培养试验,设置不添加生物炭对照(CK)、普通生物炭(BC)和低、中、高浓度乙酸镁改性生物炭(Y1、Y2、Y3)5个处理,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交换性镁含量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酸化茶园土壤施用镁改性生物炭可以明显改善土壤酸化,与对照相比,土壤pH值平均提高0.12~2.41个单位,且效果明显好于未改性生物炭。施用生物炭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CK提高26.69~71.97 g/kg,镁改性生物炭显著降低酸化茶园土壤交换性酸总量和交换性H^(+)、Al^(3+)含量,并显著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施用镁改性生物炭提高了酸化茶园土壤盐基离子含量,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增加12.29~23.57 cmol/kg,相较于普通生物炭,高浓度盐溶液浸渍改性生物炭对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具有更好的调控效果。综上,1.5 mol/L乙酸镁溶液浸渍镁改性生物炭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与镁素含量,缓解茶园土壤酸化,可作为新型茶园土壤改良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改性生物炭 土壤改良 土壤酸化 土壤交换性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农业流域河流和地下水CO_(2)浓度时空变异
18
作者 穆涛敏 马凯月 +5 位作者 阮鹏 谈欣睿 邬建红 张方方 何圣嘉 姜培坤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35-3943,共9页
于2023年10月~2024年9月在临安南苕溪上游流域定期开展常规水质及河流和地下水CO_(2)浓度监测,定量研究该地区河流水体、地下水CO_(2)浓度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河流水体和地下水CO_(2)浓度均呈现显著的时间变化.在月尺度上,两者的峰... 于2023年10月~2024年9月在临安南苕溪上游流域定期开展常规水质及河流和地下水CO_(2)浓度监测,定量研究该地区河流水体、地下水CO_(2)浓度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河流水体和地下水CO_(2)浓度均呈现显著的时间变化.在月尺度上,两者的峰值均出现于7月,但其最小值并不同步,分别出现在12月和1月;就季节尺度而言,河流水体和地下水CO_(2)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整体来看,地下水CO_(2)浓度均值高达(152.04±35.15)μmol/L,是河流浓度均值(33.24±6.19)μmol/L的4.57倍,表明地下水是该地区水体CO_(2)排放一个重要的潜在“源”.农业活动密集区水体CO_(2)浓度(河流68.47μmol/L,地下水306.09μmol/L)与林地区域(河流20.64μmol/L,地下水73.93μmol/L)相比普遍较高,且河流和地下水CO_(2)浓度与农业相关水质指标(如TN、TP、DOC)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DO、pH值和WT呈显著负相关(P<0.01).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南苕溪上游流域不同土地利类型组合(面积占比)对该地区河流水体、地下水CO_(2)浓度的最佳影响半径分别为750m(R^(2)=0.88)和1250m(R^(2)=0.5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在最佳影响半径内河流水体CO_(2)浓度与人居地相关性最强(r=0.90,P<0.01),但地下水CO_(2)浓度变化更易受耕地占比的影响(r=0.83,P<0.05).由此推断集约化农业生产可能是导致农业流域地下水CO_(2)的“富集”的一个重要原因,而CO_(2)浓度较高的地下水将成为临安南苕溪上游流域水体CO_(2)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地下水 CO_(2)溶存浓度 时空变异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脱水对闽楠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19
作者 黄锦 张俊红 +1 位作者 童再康 杨琪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9-256,共8页
【目的】探究人工脱水对闽楠种子生活力和萌发特性的影响,为解析闽楠种子失活和萌发受限机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人工脱水处理,分析含水量40%(未脱水)、30%(轻度脱水)、20%(中度脱水)和10%(重度脱水)4种不同含水量种子的生理、生化... 【目的】探究人工脱水对闽楠种子生活力和萌发特性的影响,为解析闽楠种子失活和萌发受限机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人工脱水处理,分析含水量40%(未脱水)、30%(轻度脱水)、20%(中度脱水)和10%(重度脱水)4种不同含水量种子的生理、生化和基因表达等,揭示不同脱水程度对闽楠种子生活力和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闽楠种子生活力随脱水加重先升高后降低,轻度脱水(30%含水量)的种子发芽率最高达93%,甚至高于未脱水种子。重度脱水(10%含水量)导致种子丙二醛(MDA)含量上升,随脱水加重种子膜脂质过氧化程度加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脱水加重先升高,种子含水量10%时大幅降低。当闽楠种子贮存在25℃高湿环境下,30%和40%含水量的种子发霉率约为58%,重度脱水种子全部发霉。对种子萌发关键基因表达分析发现,随闽楠种子萌发进程负调控转录因子PbABI3均下调表达;PbFUS3、PbLEC2基因在30%含水量种子的胚根萌发初期即显著上调表达,在40%含水量种子中表达未显著改变。【结论】闽楠种子不耐脱水,种子生活力随脱水加重先升高后降低,中度(20%含水量)或重度(10%含水量)脱水种子发芽率大幅降低。重度脱水时种子内POD活性降低并受到氧化损伤。闽楠种子含水量变化能够诱导体内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改变,并通过调节种子萌发关键基因PbABI3、PbFUS3、PbLEC2特异性表达,影响种子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 种子萌发 脱水耐性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不同品种(系)香榧叶片和种实品质比较
20
作者 姜郑楚 郝琪淳 +6 位作者 李懿 王军新 廖龙建 谢前丹 俞晨良 喻卫武 陈荣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5-380,共16页
为探讨浙江不同品种(系)香榧叶片和种实品质的差异,以同一生长环境和立地条件下的12个品种(系)香榧植株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表型、种实外观和营养品质等生理指标,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同时建立12个品种(系)香榧种实的品质... 为探讨浙江不同品种(系)香榧叶片和种实品质的差异,以同一生长环境和立地条件下的12个品种(系)香榧植株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表型、种实外观和营养品质等生理指标,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同时建立12个品种(系)香榧种实的品质评价模型。结果显示:12个香榧品种(系)的叶片长度介于15.239~21.322 mm,磐安长榧的叶片最长;叶片宽度介于2.691~3.775 mm,长籽象牙榧的叶片最细;12个香榧品种(系)的出仁率为45.737%~79.481%,最高的是象牙榧;油脂含量为40.702%~54.284%,最高的是早缘榧;可溶性蛋白含量为15.321~32.079 mg·g^(-1),最高的是龙凤细榧;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3.384%~90.540%,最高的是东榧1号;亚油酸含量为41.394%~48.170%,最高的是东榧2号;金松酸含量为7.850%~12.963%,最高的是安圆榧。经主成分分析后提取出5个主成分因子,建立香榧种实品质评价模型,综合所有指标的种实品质排名为:早缘榧>龙凤细榧>安圆榧>东榧2号>立勤细榧>象牙榧>东榧1号>小籽象牙榧>磐安长榧>圆酥榧>长籽象牙榧>东白珠。研究结果可为选育稳定高产的香榧新品种奠定基础,进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香榧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榧 品种(系) 叶片 种实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