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2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草地有蹄类动物承载力评估 被引量:2
1
作者 蔡振媛 王军邦 +5 位作者 宋鹏飞 江峰 梁程博 张婧捷 高红梅 张同作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44-1853,共10页
草地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主体生态系统,是该地区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以畜牧业为主的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实现草畜平衡对三江源草地生态功能发挥具有重要意义。以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昂赛乡为研究区域,通过野生有蹄... 草地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主体生态系统,是该地区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以畜牧业为主的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实现草畜平衡对三江源草地生态功能发挥具有重要意义。以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昂赛乡为研究区域,通过野生有蹄类动物样带调查和官方公布的家畜数量,获得现实承载力,通过遥感-过程耦合模型估算草地可食牧草产量,获得可食牧草和粗蛋白的理论承载力,采用放牧压力指数对昂赛乡草地有蹄类动物承载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20年该地区全年野生动物实际载畜量共约(0.67±0.35)万标准羊单位,家畜约12.99万标准羊单位;可食牧草产量承载力为13.15万标准羊单位,低于粗蛋白承载力,牧草产量承载力和粗蛋白承载力存在季节变化,均表现为暖季高于冷季。仅考虑家畜,可食牧草放牧压力指数为0.9878,没有超载;综合考虑家畜和野生动物,载畜压力指数为(1.0388±0.0510),存在超载风险,野生动物是草畜平衡不可忽视的部分。野生动物对载畜压力指数的贡献约5%,草场牧食压力主要来自放牧家畜,控制家畜数量是实现该区域的草畜平衡的关键。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开展草地承载力时空动态评估,合理配置放牧强度,实现草畜平衡管理,促进草地系统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承载力 草畜平衡 三江源国家公园 大型野生食草动物 家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权衡与协同分析
2
作者 王军邦 明茹 +3 位作者 欧阳熙煌 李明 张秀娟 赵新全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6期349-363,共15页
草地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包括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以及牧草生产功能。明晰这些功能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对实现生态保护与牧民福祉的共赢具有重要意义。以三江源地区(含国家公园内外区域)为研究对象,量化分析了1980—2020年... 草地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包括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以及牧草生产功能。明晰这些功能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对实现生态保护与牧民福祉的共赢具有重要意义。以三江源地区(含国家公园内外区域)为研究对象,量化分析了1980—2020年间的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价值。结果表明:(1)1980—2020年,该地区生态系统多功能价值年均达818亿元,总价值量呈增加趋势(年增12.78亿元),主要受草地供给价值变化(7.14元hm^(-2)a^(-1))驱动;考虑文化功能后,2018—2020年平均总价值量达1186亿元,其中生态功能占77%。(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整体分布格局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其中东南部地区水源涵养(占生态功能48.17%)和土壤保持价值量较高,西部和东北部地区防风固沙价值量突出,东部地区因水热条件优越而具有较高的草地供给价值。(3)功能间关系在时空尺度上表现不一:时间维度上,草地供给服务与生态功能总体呈协同关系;空间维度上,西部以协同关系为主,东部和南部则表现为权衡关系,尤其在农牧交错带,防风固沙与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功能间存在显著的此消彼长关系。研究为进一步基于草地多功能性开展区域发展和生态保护管理规划提供了科学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生态功能 生产功能 生态过程模型 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国家公园大型动物多样性监测技术及应用
3
作者 王钊齐 赵亮 +8 位作者 李奇 张同作 江峰 张桂峰 赵星涛 郑凯 马涛 向明学 赵新全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高寒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库和基因库之一,保护公园内生物多样性对于落实好国家生态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环境监测和大型动物种群数量空间分布调查是三江源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调查...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高寒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库和基因库之一,保护公园内生物多样性对于落实好国家生态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环境监测和大型动物种群数量空间分布调查是三江源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调查和监测方法是关键。迄今,已有众多方法应用于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变化监测和动物种群数量的调查中。研究综述了地面样线法、红外相机法、无人机、系留气球、直升机和卫星在动物种群数量调查研究中的主要技术流程,设备的关键参数,人工智能在动物解译中的优势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指出大型动物种群数量监测技术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就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未来国家公园现代化监测技术体系建设探索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三江源国家公园 空中监测平台 大型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草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三江源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探索
4
作者 王军邦 欧阳熙煌 +1 位作者 明茹 赵新全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5期286-300,共15页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可持续管理对维护生态安全和促进区域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缺乏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地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的系统性认识,亟需从宏观尺度对生态系统功能进行权衡与协同分析,以优化草地资源空...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可持续管理对维护生态安全和促进区域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缺乏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地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的系统性认识,亟需从宏观尺度对生态系统功能进行权衡与协同分析,以优化草地资源空间配置。基于草地多功能目标管理理论框架,通过应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计算三江源区草地的生态功能(包括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水源涵养和野生动物维持)和生产功能(牧草生产及其稳定性),构建草地资源优化配置空间分区,提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遥感的和气候的三江源区理论载畜量分别为2399万和3439万标准羊单位,而实测载畜量为1970万标准羊单位,表明草地总体处于合理承载范围内,但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现象。草地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基于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的权衡分析显示,对三江源草地进行保护草地、天然放牧草地以及栽培草三类划分和分区管理将有利于区域生态安全保护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其中保护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约占全区草地的56%),天然放牧草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约占全区草地的36%),其余草地区域(约占全区草地的8%,主要分布于囊谦、甘德、班玛及河南等地)可发展人工栽培草地以平衡生产利用和生态保护。通过定量评估草地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权衡关系,提出了基于“三草耦合-三生协同”发展理念框架下的草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具体的科学决策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生态功能 生产功能 草地多功能性 优化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增温和刈割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木塔力甫·吾布力 马扶林 +5 位作者 刘小伟 王晓丽 张强 杨聪颖 丁颖 郭梁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78-1390,共13页
青藏高原是响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该区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对冬季变暖和刈割交互作用的响应研究较少。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开展冬季增温、刈割及其互作试验,探究高寒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碳... 青藏高原是响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该区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对冬季变暖和刈割交互作用的响应研究较少。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开展冬季增温、刈割及其互作试验,探究高寒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碳氮磷循环关键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冬季增温和刈割均提高了土壤温度而降低了土壤含水量,特别是增温和刈割互作下土壤温度提高3.98℃,但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34.39%(P<0.001)。冬季增温(P=0.023)和刈割(P=0.025)及其互作(P=0.005)均显著影响土壤pH,土壤速效氮含量仅在冬季增温与刈割互作下变化显著(P=0.020),而其他养分含量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变化(P>0.05)。2)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相较于增温及增温与刈割互作处理,刈割具有更显著的生态效应。刈割显著提高了土壤碳和氮降解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但各处理对土壤磷降解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磷无显著影响。3)研究区土壤中细菌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孢菌门(Gemmatimonadetes)为主,真菌以被孢霉菌门(Mortierell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主。然而,冬季增温、刈割及其互作处理均未显著改变细菌及真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微生物生物量氮显著负相关。同时,尽管无统计学显著性,土壤含水量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呈较强负相关关系;此外,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与土壤碳和氮降解酶活性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刈割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变化可能通过影响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进而影响土壤碳、氮降解酶活性。上述结果丰富和拓展了冬季气候变化和人为管理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影响过程与机制的认识,对准确预测高寒草原有机碳及养分动态变化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眠期增温 刈割 胞外酶活性 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菌剂配施羊板粪对三江源区退化草地群落特征和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6
作者 高佩 李希来 +6 位作者 张静 柴瑜 李成一 李鑫慧 王玥 赵筱妍 苗金花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823-5835,共13页
为明确微生物菌剂与羊板粪配施,对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物种组成、群落多样性及功能结构的影响,以三江源区中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相关性分析和FUNGuild功能预测技术,分析了菌剂与羊板粪配施后其植物群落特征和土... 为明确微生物菌剂与羊板粪配施,对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物种组成、群落多样性及功能结构的影响,以三江源区中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相关性分析和FUNGuild功能预测技术,分析了菌剂与羊板粪配施后其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真菌群落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微生物菌剂和羊板粪配施处理下,其他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盖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较CK处理(Y0K0)显著增加,Y1K1(羊板粪:1500kg/hm^(2),菌剂:250kg/hm^(2))、Y2K1(羊板粪:3000kg/hm^(2),菌剂:250kg/hm^(2))、Y3K1处理(羊板粪:6000kg/hm^(2),菌剂:250kg/hm^(2))显著提高了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生物量.微生物菌剂和羊板粪配施处理下,其他土壤真菌群落OTU数目、Shannon指数、Ace指数、Chao1指数和Pielou指数较CK处理显著增加,真菌网络复杂程度提高,且网络以正相关关系为主.草地土壤子囊菌门、被孢霉门、担子菌门是高寒退化草地根际真菌群落的关键物种.冗余分析结果显示,12个处理中真菌群落结构与SEC(土壤电导率)呈现显著相关性(P<0.05),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植物群落特征、土壤理化特征在第Ⅰ和Ⅱ轴的解释率分别为33.46%和7.74%,SEC是驱动高寒退化草地根际真菌群落改变的主要驱动因子.与CK处理(Y0K0)相比,微生物菌剂和羊板粪配施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真菌中未知真菌、内生-凋落物腐生-土壤腐生-未定义腐生真菌丰度,降低未定义腐生真菌、动物病原-粪便腐生-植物内生-植物外生-凋落物腐生-木头腐生真菌和动物病原-未定义腐生真菌的丰度.综上,微生物菌剂与羊板粪配施可促进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真菌恢复,改善土壤真菌区系,且以每公顷施用羊板粪3000kg、微生物菌剂250kg处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群落结构 植物群落 三江源区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菌剂添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高原鼠兔营养生态位特征
7
作者 周睿 宋梅玲 +2 位作者 王玉琴 王宏生 马源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6-456,共11页
了解不同种群密度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营养生态位特征,对于全面认识高原鼠兔干扰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科学界定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优势小型哺乳动物高原鼠兔为研究对象,利用稳定同位素(13C和... 了解不同种群密度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营养生态位特征,对于全面认识高原鼠兔干扰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科学界定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优势小型哺乳动物高原鼠兔为研究对象,利用稳定同位素(13C和15N)技术研究不同种群密度高原鼠兔的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种群密度高原鼠兔15N和13C稳定同位素在肝脏和肌肉组织中富集的时间最短,在毛发和骨骼组织中富集的时间最长,且高密度种群的δ^(13)C和δ^(15)N值远高于中密度和低密度种群;(2)在低、中、高3个密度梯度种群中,高原鼠兔的骨骼和毛发组织中反映的摄食来源营养层次(氮值范围,δ^(15)N range,NR)、摄食来源的多样性水平(碳值范围,δ^(13)C range,CR)、δ^(13)C/δ^(15)N围成的凸多边形总面积(total area,TA)和校正后的总面积(corrected standard ellipse area,SEAC)均高于肌肉和肝脏组织,且在中密度高原鼠兔种群肝脏、肌肉和毛发组织中的NR、CR、TA和SEAC均最大,而在低密度种群中,高原鼠兔骨骼组织中反映的上述4种营养生态位指标最大;(3)高原鼠兔肝脏、肌肉和毛发组织中营养生态位宽度在中密度种群远高于高密度和低密度种群,且不同密度种群均有营养生态位重叠。其中骨骼和毛发组织中不同种群间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度高于肌肉和肝脏组织。初步推测,受益于中度干扰效应,中密度高原鼠兔种群的摄食来源多样性、营养生态位宽度和面积高于低密度和高密度种群,因此中密度高原鼠兔种群有着更好的生境适合度。建议重点关注中密度(相对种群密度范围:24.94%~37.21%)高原鼠兔种群的动态特征,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以免其种群密度过高对草地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高原鼠兔 营养生态位 稳定同位素 贝叶斯椭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辅助恢复对三江源区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时间影响
8
作者 孙冉 祁学忠 +2 位作者 卡着才让 周华坤 李宏林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72-2183,共12页
为探究恢复年限对三江源区人工辅助恢复草地土壤微生物和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恢复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四种恢复年限(2,5,8和10 a)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人工辅助恢复草地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 为探究恢复年限对三江源区人工辅助恢复草地土壤微生物和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恢复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四种恢复年限(2,5,8和10 a)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人工辅助恢复草地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等土壤养分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细菌群落在恢复2年的草地土壤中多样性最高,真菌群落在恢复10 a最高;优势细菌门依次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占总相对丰度的85.98%;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占总相对丰度的83.03%;在属水平上,大部分有益菌,如鞘氨醇单胞菌属、被孢霉属丰度随着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研究发现人工补播能够增加退化草地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和铵态氮、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为修复草地生态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辅助恢复草地 恢复年限 土壤理化性质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多源遥感数据识别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恢复机制
9
作者 张锋 刘锋 +2 位作者 佘延娣 赵媛媛 马涛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46,93,共8页
为明确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恢复机制,本文首先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和垂直尺度变化,然后融合多源遥感数据解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其相对贡献,最后结合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解释其恢复机制。结果表明:2001—2... 为明确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恢复机制,本文首先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和垂直尺度变化,然后融合多源遥感数据解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其相对贡献,最后结合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解释其恢复机制。结果表明:2001—2020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呈显著增加趋势,且集中分布在海拔3000~4000 m之间;过去20年间有83.44%的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增加,人类活动主导了其中的71.29%;气温和土壤养分对草地净初级生产力起着最重要的直接影响,气象因子还通过调控土壤pH参与土壤养分循环,进而促进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增加。研究结果为科学利用和保护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净初级生产力 多源遥感数据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区黑土滩引种4种禾草23年后植被群落特征分析
10
作者 付守全 吕亮雨 +2 位作者 施建军 蔡宗程 刘青青 《高原科学研究》 2025年第2期23-31,共9页
三江源区高寒草地退化严重,出现大面积“黑土滩”,严重威胁当地生态安全和畜牧业生产,建植人工草地是修复黑土滩的关键措施。该试验于2002年在黑土滩引种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疏花针茅(Stipa penic... 三江源区高寒草地退化严重,出现大面积“黑土滩”,严重威胁当地生态安全和畜牧业生产,建植人工草地是修复黑土滩的关键措施。该试验于2002年在黑土滩引种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疏花针茅(Stipa penicillata)、赖草(Leymus secalinus)4种禾草建植人工草地,2024年对其人工草地群落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植物群落物种组成、高度、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以及物种多样性等。结果表明:(1)引种种植23 a后,4种人工草地植被群落优势种均为禾本科(Gramineae)牧草;在碱茅与疏花针茅种植区,寒生羊茅是群落优势种,而在赖草种植区,寒生羊茅与赖草为群落共同优势种;中华羊茅则始终占据群落优势地位。(2)种植中华羊茅区域地上生物量最大,达到1047.1 g/m2,较种植碱茅、赖草和疏花针茅区域的地上生物量分别提高了75.2%、119.1%和132.3%,差异显著(P<0.05)。(3)引种4种禾草种植区域的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差异明显,其中种植碱茅区域丰富度指数最高,为3.11;种植赖草区域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最高。综上所述,中华羊茅、赖草和寒生羊茅对退化草地适应性强,构建的群落结构更优,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长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引种 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撑本科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2
11
作者 梁健 尹卫 +3 位作者 尚千涵 高强 苏占海 祁得林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51-254,共4页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高校开展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以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分析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撑本科教学具备的条件与优势,探讨了重点实验室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大型仪器设备培训、营...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高校开展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以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分析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撑本科教学具备的条件与优势,探讨了重点实验室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大型仪器设备培训、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和建议设置实践课程等方面支撑本科教学的途径和具体措施,是对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促进本科教学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教学 重点实验室 实践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区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示范 被引量:30
12
作者 马玉寿 周华坤 +4 位作者 邵新庆 赵之重 赵亮 董世魁 王晓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7078-7082,共5页
"三江源区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示范"(2016YFC0501900)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专项中"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与适应性管理"指南方向下的第二个项目。项目以综合生态系... "三江源区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示范"(2016YFC0501900)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专项中"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与适应性管理"指南方向下的第二个项目。项目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为支撑点,以三江源区退化严重的三类主体生态系统——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以"土壤(土)-植被(草)-动物(畜)"协同恢复的思路为指导,通过创新性、系统性、综合性的科学研究,自主研发三江源区生态恢复与生态衍生产业发展的综合技术体系,完善生态恢复及产业发展模式评估和监测技术体系,推动生态恢复和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提升生态整体恢复的技术水平和监管能力,解决三江源退化草地恢复重建及功能提升的重大问题,旨在为三江源的生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系统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高寒生态系统 草地综合利用 生态畜牧业 生态衍生产业 生态监测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果洛州高原鼠兔宜生区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丽艳 宋梅玲 +2 位作者 王玉琴 王宏生 周睿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02-1912,共11页
研究高原鼠兔的地理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进一步了解高原鼠兔在生态系统中作用意义重大。本研究利用青海省果洛州高原鼠兔存在点和环境因子数据,采用物种分布模型预测在3种排放背景下,当前与未来高原鼠兔宜生分布区。结果表明:... 研究高原鼠兔的地理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进一步了解高原鼠兔在生态系统中作用意义重大。本研究利用青海省果洛州高原鼠兔存在点和环境因子数据,采用物种分布模型预测在3种排放背景下,当前与未来高原鼠兔宜生分布区。结果表明:极度梯度提升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的ROC和TSS值最高,模型表现最佳;最湿季降水量对高原鼠兔分布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气温年较差和最湿月降水量,且高原鼠兔当前生境适宜度随海拔和降水量的增加而降低,而随气温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前气候条件下高原鼠兔主要分布在果洛州西北部,未来气候影响下高原鼠兔适宜生境面积逐渐减少,且适宜生境集中在玛多县西北部;在3种排放情景下,高原鼠兔适宜度随海拔和降雨量的增加而降低,而随着气温的升高,低排放背景下高原鼠兔适宜度增加,高排放背景下其适宜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高原鼠兔 物种分布模型 空间分布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燕麦品种在三江源区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金兰 王小军 +7 位作者 刘启林 梁国玲 琚泽亮 石红梅 汪小兵 文培 青梅然丁 李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3-95,共13页
为筛选出适宜三江源区种植的优质高产燕麦品种,本研究以15个燕麦品种为对象,在班玛县和治多县开展引种评比试验,分析不同燕麦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特征,采用分段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品种、种植区域及其交互作用如何通过影响... 为筛选出适宜三江源区种植的优质高产燕麦品种,本研究以15个燕麦品种为对象,在班玛县和治多县开展引种评比试验,分析不同燕麦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特征,采用分段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品种、种植区域及其交互作用如何通过影响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而影响营养品质,并采用TOPSIS-多准则决策模型对供试品种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出适宜三江源区种植的优良燕麦品种,从而为该区的饲草生产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5个燕麦品种均不能实现籽粒成熟,无法完成整个生长周期。青燕2号、青燕5号和青引1号株高较高,为82.2~89.7 cm;青燕4号、青燕3号和青燕5号干草产量较高,为1012.3~1167.1 g·m^(-2);青引2号、陇燕1号和青燕5号的粗蛋白含量较高,为7.6%~8.1%;青燕5号的茎叶比、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而相对饲用价值较高。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品种、种植区域及其交互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产量和株高间接影响燕麦的营养品质。TOPSIS-多准则决策模型分析表明,青燕5号和青燕3号既能维持较高的生产性能,又具有较好的营养品质,是三江源地区理想种植的燕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燕麦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青期休牧对三江源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氮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耿浦耀 王晓丽 +2 位作者 罗少辉 周选博 马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219-6231,共13页
返青期休牧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高寒草甸生产力,为了解其对氮矿化及微生物的影响。以玛沁县大武镇高寒草甸为试验样地,设立5个休牧时间,分别为CK(放牧)、休牧20d、30d、40d、50d,在牧草生长季(5—9月)研究了土壤微生物量和有效氮素的动态... 返青期休牧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高寒草甸生产力,为了解其对氮矿化及微生物的影响。以玛沁县大武镇高寒草甸为试验样地,设立5个休牧时间,分别为CK(放牧)、休牧20d、30d、40d、50d,在牧草生长季(5—9月)研究了土壤微生物量和有效氮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均随着休牧时间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SMBC在生长初期(5月、6月)休牧50d处理下较CK分别增加了22.49%、123.33%,生长末期休牧40d处理下含量较高。5月份SMBN在休牧40d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余月份均在休牧50d处理下含量较高。土壤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在生长季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多数情况下,休牧30d土壤NH_(4)^(+)-N含量高于CK处理;不同休牧时间对土壤NO_(3)^(-)-N含量影响不明显。土壤氮矿化速率在不同月份间差异显著,但总体上呈现休牧30—40d土壤氮矿化速率较高、CK较低的趋势。因此,在返青期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进行适当的休牧活动利于其有机氮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青期休牧 高寒草甸 氮矿化 微生物量碳氮 硝化速率 氨化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救荒野豌豆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及表型鉴定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宗赫 张红岩 +12 位作者 杨新 李正丽 项超 杨梅 刘玉皎 何玉华 滕长才 侯万伟 代正明 吕梅媛 宗绪晓 杨涛 刘荣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8-1330,共13页
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 L.)是豆科野豌豆属一年生或二年生高蛋白冷季豆类,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性,被广泛用作绿肥和饲料,在作物轮作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我国对救荒野豌豆种质资源缺乏系统的调查收集和鉴定评价,为了进... 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 L.)是豆科野豌豆属一年生或二年生高蛋白冷季豆类,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性,被广泛用作绿肥和饲料,在作物轮作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我国对救荒野豌豆种质资源缺乏系统的调查收集和鉴定评价,为了进一步探索其利用价值,选育高产优异种质,本研究在贵州、青海、四川和云南地区采集了212份救荒野豌豆种质资源,进行田间试验,调查表型数据进行多样性分析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救荒野豌豆种质资源的16个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单株粒数变异系数最高,为70%;根据相关性分析,大部分性状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对来自不同地区的救荒野豌豆进行性状差异统计分析得出,贵州与四川地区的种质只在成熟期性状上差异极显著,青海、云南地区的种质与其他地区的种质在大部分性状上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主成分分析将16个农艺性状集中在累计贡献率达到81.1%的5个主成分,其中第1主成分主要与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干荚长和单株荚数等产量性状相关,而第2主成分主要与粒长、百粒重和粒宽等籽粒大小相关;通过主成分三维聚类图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种质在表型上存在明显分化,云南和青海的种质单独聚类成簇,而贵州和四川的种质聚在一起,说明川黔两地的资源在形态性状上较为相似。通过进一步的表型鉴定评价,筛选出两份救荒野豌豆多荚多粒种质,单株荚数均大于100个,单株粒数均大于800粒。同时还筛选到了2份大粒种质,其中1份具有早熟特征。以上结果为救荒野豌豆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育种改良提供了宝贵资源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荒野豌豆 种质资源 调查收集 表型鉴定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3种优良牧草适生区的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沈纪萍 兰措卓玛 +3 位作者 王伟 王寒冬 王稳 赵佳丽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1-616,共16页
研究长时间序列的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牧草适生区的影响,可以为高原畜牧业应对气候变化和优化草畜矛盾提供建议。本研究基于ArcGIS 10.2软件和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构建了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垂穗披碱草(E.nutans)和紫花针茅(St... 研究长时间序列的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牧草适生区的影响,可以为高原畜牧业应对气候变化和优化草畜矛盾提供建议。本研究基于ArcGIS 10.2软件和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构建了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垂穗披碱草(E.nutans)和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3种牧草的潜在适生区空间分布,研究了影响青藏高原牧草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和在气候变化下古气候时期(末次间冰期、末次冰盛期、全新世中期)、当前(1970-2000年)和未来80年RCP 2.6和RCP 8.5(RCP为未来气候模式中代表性浓度路径)两种情景下牧草在青藏高原的潜在适生区分布及其空间格局变化。结果显示:1)影响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适生区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温度,而影响紫花针茅适生区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降水,紫花针茅具有更强的耐寒耐旱性。2)在末次间冰期至全新世中期,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的适生区面积增加,而紫花针茅的适生区面积减少。未来,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的适生区面积呈继续增加趋势,向高寒草原地区扩展,紫花针茅适生区面积呈减少趋势。3)当前,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湿润地区,紫花针茅则主要分布在高原干旱区域。4)在RCP 2.6和RCP 8.5情景下,老芒麦、垂穗披碱草和紫花针茅3种牧草适生区质心位置存在差异,主要受到牧草适生区空间分布的影响。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的质心位置均向高纬度位移,紫花针茅的质心位置变化不大。5)当前,这3种牧草的高适生区最适宜混播区主要分布在河湟谷地周围。预计未来,牧草适宜混播区的面积将减少,主要原因是紫花针茅的适生区面积将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牧草 适生区变化 环境因子 最大熵模型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荒漠区典型光伏电站建设对植被属性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郝晓珍 于航 +6 位作者 吴星叶 冯天骄 王成 田丽慧 谭梦迪 彭怀午 王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510-5526,共17页
青藏高原荒漠区大规模建设的光伏电站对生态环境有扰动影响,其对植被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有待研究。为了探究光伏电站建设对高寒荒漠区植被群落与土壤性质的影响,选取位于青藏高原典型荒漠区的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不同建设年份(2013、2... 青藏高原荒漠区大规模建设的光伏电站对生态环境有扰动影响,其对植被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有待研究。为了探究光伏电站建设对高寒荒漠区植被群落与土壤性质的影响,选取位于青藏高原典型荒漠区的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不同建设年份(2013、2016、2021年)的光伏电站,对比不同生境(光伏板间、板下和场外对照)的植被属性(物种组成、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α多样性指数)及土壤性质(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pH值、机械组成)等指标,运用RDA冗余分析和Mantel test等分析方法,探究高寒荒漠区光伏电站的植被和土壤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不同生境方面,光伏板间植被物种数最多、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最大,以草地早熟禾和针茅为主要植被,场外物种数最少。同时,板间的植被平均高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板下和场外,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表现为场外>板间>板下。(2)不同建设年份对比,2016年光伏电站植物物种丰富度、植被盖度最高(47.29%),而2021年光伏电站植被平均高度最高。(3)从时间尺度上看,电站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随建设年份的变化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表明电站建设的植被管护在后期十分重要。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建设年份增加而增加,表明了电站建设在扰动土壤后会逐渐提升和恢复土壤质量。(4)RDA冗余分析和Mantel test分析显示,植被属性和土壤性质在不同恢复阶段相互影响。场内生境(板间和板下)条件下植被属性和土壤性质的关系比场外条件更密切。场内生境对植被盖度、高度和土壤总磷影响极显著,电站建设年份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极显著。光伏电站建设对环境的扰动,将影响下垫面的植被群落和土壤性质。随着电站的建成和时间的推移,植被的高度、地上生物量以及土壤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显示出明显的提升。研究为高寒荒漠地区光伏电站建设后的生态环境管理,特别是在植被恢复和土壤修复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板 土壤特征 植被特性 荒漠生态系统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豆种质资源芽期耐盐碱性鉴定评价及耐盐碱种质筛选 被引量:2
19
作者 彭小星 范惠玲 +5 位作者 滕长才 武学霞 侯万伟 周仙莉 张红岩 刘玉皎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231,共10页
为评估蚕豆种质资源的盐碱耐受性并筛选出具有耐盐碱特性的蚕豆种质,采用混合盐碱溶液(4.5 g·L^(-1)的NaCl、Na_(2)CO_(3)和Na_(2)SO_(4),比例为9∶1∶1,pH=9.2),对322份蚕豆核心种质进行芽期胁迫实验,测定发芽势、发芽率、根长、... 为评估蚕豆种质资源的盐碱耐受性并筛选出具有耐盐碱特性的蚕豆种质,采用混合盐碱溶液(4.5 g·L^(-1)的NaCl、Na_(2)CO_(3)和Na_(2)SO_(4),比例为9∶1∶1,pH=9.2),对322份蚕豆核心种质进行芽期胁迫实验,测定发芽势、发芽率、根长、芽长、根鲜质量、芽鲜质量、根干质量和芽干质量8个芽期指标,基于隶属函数对其进行盐碱耐受性的综合评估和筛选。结果表明,盐碱复合胁迫对这8个指标都产生抑制作用。在盐碱胁迫下,这些指标之间均表现为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将8个指标转化为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了68.83%。结合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322份蚕豆资源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高盐碱耐受材料22份、盐碱耐受材料64份、中等盐碱耐受材料110份、盐碱敏感材料65份和盐碱极度敏感材料61份。综上,发芽率可以作为筛选芽期蚕豆盐碱耐受性的首选指标,其次是根干质量、芽干质量和发芽势,筛选出22份具有较高盐碱耐受性的蚕豆材料,可为蚕豆耐复合盐碱育种及相关基因挖掘提供优异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 盐碱胁迫 隶属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高寒草甸退化秃斑土壤风蚀规律
20
作者 越大林 李国荣 +7 位作者 童生春 隆玉翔 朱海丽 刘亚斌 李进芳 赵健赟 李希来 胡夏嵩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6,共11页
[目的]探究高寒草甸退化秃斑地土壤风蚀规律,为退化草甸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青海省河南县因高原鼠兔活动而退化形成的秃斑地作为研究对象,在9,12,15 m/s这3种风速条件下,对不同植被覆盖度(0%,20%,40%,60... [目的]探究高寒草甸退化秃斑地土壤风蚀规律,为退化草甸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青海省河南县因高原鼠兔活动而退化形成的秃斑地作为研究对象,在9,12,15 m/s这3种风速条件下,对不同植被覆盖度(0%,20%,40%,60%,80%)的退化秃斑地进行原位模拟风力侵蚀试验,以分析植被盖度在不同风速下对土壤风蚀的影响。[结果]①退化秃斑地的土壤风蚀速率随时间推移呈现先急剧下降后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p<0.05)。在总时长为60 min的风蚀试验下,前10 min是土壤风蚀速率变化的敏感期。②3种风速下,植被盖度与总输沙量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的指数函数关系(R^(2)=0.98),其指数系数绝对值越大,表明植被覆盖度对风蚀的抑制作用随风速增加而减弱。③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0~5 cm高度范围内输沙量显著降低,且各植被盖度的输沙量均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少。[结论]增加植被盖度能够有效降低风蚀速率和输沙高度,但在较高风速下,植被盖度对风蚀的抑制效果显著减弱,且植被盖度抑制土壤风蚀的关键阈值在40%左右,并随着植被盖度的持续增大,风蚀减少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高原鼠兔 植被盖度 退化秃斑地 土壤风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