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脾囊肿35例诊治经验 被引量:2
1
作者 曾勇超 苏洋 丁宏达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451-2452,共2页
脾囊肿临床罕见,一般人群中发病率仅为0.07%[1]。虽然随着影像学检查的普及,发病率可能在上升,但其整体流行率依然很低,这使得对该疾病的理想治疗难以得出一个循证性的指导意见[2]。目前对于脾囊肿的治疗争议主要在于保脾手术的高复发... 脾囊肿临床罕见,一般人群中发病率仅为0.07%[1]。虽然随着影像学检查的普及,发病率可能在上升,但其整体流行率依然很低,这使得对该疾病的理想治疗难以得出一个循证性的指导意见[2]。目前对于脾囊肿的治疗争议主要在于保脾手术的高复发率和切脾手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此外,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对美观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本研究对2011年12月至2017年10月就诊我院普外科并行相关治疗的35例脾囊肿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对新的治疗方法的探索以求解决上述矛盾,同时探讨了脾囊肿的手术指征以及介绍了我院关于脾囊肿的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的相关经验,为临床脾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囊肿 诊治经验 治疗方法 临床资料 影像学检查 相关并发症 腹腔镜手术 一般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匿性胆总管结石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 被引量:26
2
作者 王超 徐锋 +1 位作者 刘晓琳 戴朝六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1391-1396,共6页
隐匿性胆总管结石临床上无症状,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可诱发胆囊切除术后不明原因腹痛,或是胆源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选择合适的诊断及治疗方式可降低术后并发症、节约医疗资源并可能减少医患纠纷。简述了隐匿... 隐匿性胆总管结石临床上无症状,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可诱发胆囊切除术后不明原因腹痛,或是胆源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选择合适的诊断及治疗方式可降低术后并发症、节约医疗资源并可能减少医患纠纷。简述了隐匿性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包括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超声内镜、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胆道造影、术中腹腔镜超声、胆管腔内超声及术中胆道镜)的基本特点和诊断效能,不同治疗方式(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开腹胆总管探查、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液电碎石法、体外冲击波碎石法、结石溶解法及激光碎石法)的治疗效果。指出隐匿性胆总管结石的诊疗应根据风险分层区别对待。中层以上风险者应尽可能完善超声内镜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其结果对术式的选择至关重要。治疗方式上应根据实际条件酌情选择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诊断 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内镜联合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可疑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1
3
作者 王超 徐锋 戴朝六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超声内镜(EUS)与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否提高二者诊断可疑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并诊断为可疑胆总管结石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于同一次住院期间行EUS与...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超声内镜(EUS)与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否提高二者诊断可疑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并诊断为可疑胆总管结石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于同一次住院期间行EUS与MRCP检查。依据影像学检查分为EUS组、MRCP组以及二者联合诊断组。以开腹胆道探查、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以及出院6个月内无腹痛症状就诊记录为金标准。将3组检查结果分别与金标准进行比较,分别计算3组影像学检查结果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Youden指数。联合诊断采用平行诊断试验,EUS与MRCP任一结果为阳性则为阳性,两者皆为阴性则为阴性。上述指标的差别性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EUS检查阳性共22例,真阳性20例,假阳性2例;阴性共56例,真阴性53例,假阴性3例。MRCP检查阳性22例,真阳性15例,假阳性7例;阴性共56例,真阴性48例,假阴性8例。二者联合诊断阳性共29例,真阳性22例,假阳性7例;阴性共49例,真阴性48例,假阴性1例。EUS组诊断准确度明显高于MRCP组(93. 6%vs 80. 8%,χ2=5. 735,P=0. 017)。联合诊断组与EUS组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但联合诊断组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MR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 7%vs 65. 2%,χ2=6. 769,P=0. 009; 98. 0%vs 85. 7%,χ2=5. 000,P=0. 025)。结论EUS与MRCP诊断可疑胆总管结石各有优劣,可作为疾病诊断的首选检查,但EUS总体准确度更高,对于胆囊结石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建议使用EUS排除可疑胆总管结石的存在,此方法更为可靠。EUS与MRCP联合诊断较单独应用MRCP可以提高敏感度与阴性预测值,建议当MRCP为阴性但与其他临床表现不符时,应进一步行EUS检查以明确可疑胆总管结石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腔内超声检查 胰胆管造影术 磁共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素E1预处理对胆汁淤积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徐锋 刘晓琳 +1 位作者 王超 戴朝六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899-904,共6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GE1)对胆汁淤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前列腺素E1组(PGE组)和生理盐水组(NS组)。PGE组肝缺血前15 min至再灌注60 min经门静脉持续泵入PGE1(0.5μg·kg^(-1)·min^...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GE1)对胆汁淤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前列腺素E1组(PGE组)和生理盐水组(NS组)。PGE组肝缺血前15 min至再灌注60 min经门静脉持续泵入PGE1(0.5μg·kg^(-1)·min^(-1)),NS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结扎胆总管,建立胆汁淤积模型。7 d后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15 min,于再灌注1、6和24 h,检测血清生化酶和胆红素,以及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TNFα、Bcl-2、Bax、热休克蛋白(HSP)70和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再灌注1、6和24 h,2组TBil和DBi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再灌注1、6和24 h,PGE组ALT、AST、MPO和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N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再灌注1、6和24 h,PGE组Bcl-2水平显著高于NS组,Bax水平显著低于N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再灌注1 h和6 h,PGE组HSP70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再灌注24 h,2组HSP70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E组肝组织损伤程度均较NS组轻,表现为肝细胞肿胀减轻,肝细胞坏死减少,肝细胞索及肝窦结构比较清晰,肝细胞索排列较规则,肝窦明显增宽。结论 PGE1通过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和Bax表达,以及增强HSP70和Bcl-2表达保护胆汁淤积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淤积 再灌注损伤 前列地尔 大鼠 Wist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切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被引量:4
5
作者 徐锋 唐斌 +2 位作者 戴朝六 王超 刘晓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2199-2202,共4页
手术部位感染(SSI)往往增加肝癌切除术患者住院时间和经济负担,甚至增加病死率。针对性地采取相关预防措施,有利于减少SSI的发生。介绍了SSI的相关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改善患者自身因素(如术前戒烟、控制血糖、改善营养和肝功能等),改进... 手术部位感染(SSI)往往增加肝癌切除术患者住院时间和经济负担,甚至增加病死率。针对性地采取相关预防措施,有利于减少SSI的发生。介绍了SSI的相关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改善患者自身因素(如术前戒烟、控制血糖、改善营养和肝功能等),改进手术操作(如皮肤消毒、切口处理、精准肝切除、腹腔镜肝切除、肝断面处理、腹腔冲洗、引流管放置、预防肠道损伤和胆汁漏)以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出肝癌切除术后发生SSI是多种危险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预防的关键是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做到术前精确评估,术中精细操作,术后精心管理和合理使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切除术 外科伤口感染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门胆管癌的术前减黄问题 被引量:8
6
作者 戴朝六 许永庆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502-505,共4页
临床上习惯将恶性肿瘤直接侵及或压迫肝外胆道致胆汁排出受阻而引起的黄疸称为恶性梗阻性黄疸,根据阻塞部位一般可分为高位胆道梗阻和低位胆道梗阻。高位胆道梗阻多指高位胆管癌,即肝门胆管癌,部分胆囊癌向肝管方向浸润发展,也可致胆道... 临床上习惯将恶性肿瘤直接侵及或压迫肝外胆道致胆汁排出受阻而引起的黄疸称为恶性梗阻性黄疸,根据阻塞部位一般可分为高位胆道梗阻和低位胆道梗阻。高位胆道梗阻多指高位胆管癌,即肝门胆管癌,部分胆囊癌向肝管方向浸润发展,也可致胆道梗阻;后者系壶腹周围恶性肿瘤所致的梗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胆管癌 肝切除术 黄疸 阻塞性 引流术 门静脉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影响因素及防治 被引量:9
7
作者 侯登峰 卜献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63-666,共4页
胃排空延迟(DGE)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病因复杂、治疗困难一直是普外科棘手的难题。通过分析近年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式改进以及预测评分模型建立对DGE的影响,得出DGE防治的新方向,认为通过有效的术前评估,合理的术... 胃排空延迟(DGE)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病因复杂、治疗困难一直是普外科棘手的难题。通过分析近年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式改进以及预测评分模型建立对DGE的影响,得出DGE防治的新方向,认为通过有效的术前评估,合理的术式选择,有望降低术后DGE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胃排空 并发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多学科治疗现状 被引量:5
8
作者 齐峰(综述) 戴朝六(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969-972,共4页
腹膜后脂肪肉瘤是腹膜后间隙的恶性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病率较低,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多样,恶性程度高低不等。目前腹膜后脂肪肉瘤主要依赖手术切除,但复发率高,复发速度快,严重影响预后。近年来放疗、化疗、靶向... 腹膜后脂肪肉瘤是腹膜后间隙的恶性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病率较低,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多样,恶性程度高低不等。目前腹膜后脂肪肉瘤主要依赖手术切除,但复发率高,复发速度快,严重影响预后。近年来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手段开始应用,免疫治疗等新理念也逐渐兴起,形成了以手术为主体、多学科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体系,现对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多学科治疗现状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脂肪肉瘤 多学科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胆囊切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被引量:4
9
作者 马丽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76-477,共2页
观察高龄患者的胆囊切除围手术期护理效果。对30例高龄患者胆囊切除围手术期各项护理,观察患者康复情况。患者接受治疗及护理后身体逐渐康复,均顺利出院。护理人员只有充分了解该疾病或者手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护理知识,才能保障患者在围... 观察高龄患者的胆囊切除围手术期护理效果。对30例高龄患者胆囊切除围手术期各项护理,观察患者康复情况。患者接受治疗及护理后身体逐渐康复,均顺利出院。护理人员只有充分了解该疾病或者手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护理知识,才能保障患者在围手术期内的安全,最终达到患者康复出院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胆囊切除 围手术期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型流感病毒M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
10
作者 刘静 许永庆 +3 位作者 王冰 曾胜 戚菲菲 刘北星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4-27,共4页
研究旨在构建含有甲型流感病毒M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探讨其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提取流感病毒Influenza A/FM/1/47(H1N1)RNA,RT-PCR扩增M1基因并将目的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经酶切及PCR鉴定后用PolyFect脂质体将其转染... 研究旨在构建含有甲型流感病毒M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探讨其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提取流感病毒Influenza A/FM/1/47(H1N1)RNA,RT-PCR扩增M1基因并将目的基因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经酶切及PCR鉴定后用PolyFect脂质体将其转染到Vero细胞,免疫荧光技术鉴定其表达。甲型流感病毒M1蛋白重组质粒pcDNA3.1-M1的成功构建,为开发研制流感病毒保守蛋白DNA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流感病毒 M1基因 真核表达载体 免疫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癌肝转移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金添强 徐锋 戴朝六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469-2474,共6页
胰腺癌肝转移的预后极差,手术切除机会少,传统放化疗对其疗效也不理想。免疫治疗作为新的肿瘤治疗策略,能够通过增强患者免疫功能以对抗肿瘤,有望成为胰腺癌肝转移的有效治疗方案。针对免疫调节剂、单克隆抗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 胰腺癌肝转移的预后极差,手术切除机会少,传统放化疗对其疗效也不理想。免疫治疗作为新的肿瘤治疗策略,能够通过增强患者免疫功能以对抗肿瘤,有望成为胰腺癌肝转移的有效治疗方案。针对免疫调节剂、单克隆抗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细胞免疫和肿瘤疫苗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免疫疗法在胰腺癌肝转移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认为联合治疗方案具有积极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肝肿瘤 肿瘤转移 免疫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肝癌切除术中识别微小癌灶的价值 被引量:4
12
作者 夏桂辉 贾昌俊 +2 位作者 徐锋 赵阳 戴朝六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99-906,共8页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成像技术在肝癌切除术中识别微小肝癌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肝胆脾外科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59例。探测并记录肝癌切除术后离体标本中肿瘤及其周边肝组织...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成像技术在肝癌切除术中识别微小肝癌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肝胆脾外科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59例。探测并记录肝癌切除术后离体标本中肿瘤及其周边肝组织的荧光显影情况,同时切取呈高亮显影的微小病灶(直径0.2~2.0 cm)及无显影的非癌性肝组织(直径=1 cm),后者作为对照,均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肝癌及瘤周微小显影灶显影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59例患者中有50例肝癌显像,26例患者的离体标本探测出微小的瘤周显影灶;共发现微小显影灶65枚,其中4枚经病理证实为肝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越大越易显影(P<0.05),肝癌肿瘤分化程度与其剖面荧光显影模式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未找到瘤周微小显影灶显像的明显相关因素。在探测范围内,ICG荧光成像技术探测出肝癌瘤周微小癌灶的正确率为34.40%。结论ICG荧光成像技术在检测肝表面微小肝癌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菁绿 肝细胞癌 微小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内胆管细胞癌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荷月 金添强 +1 位作者 戴朝六 徐锋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694-699,共6页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发病率第二的原发性肝癌。由于其恶性程度高,转移扩散早,患者多因黄疸或周围压迫不适感前来就医,使其确诊较晚。且ICC切除后易复发,对化疗不敏感,故预后差,生存率低。目前对于能...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发病率第二的原发性肝癌。由于其恶性程度高,转移扩散早,患者多因黄疸或周围压迫不适感前来就医,使其确诊较晚。且ICC切除后易复发,对化疗不敏感,故预后差,生存率低。目前对于能手术切除的ICC患者采取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ICC患者采取以局部治疗联合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免疫治疗可利用自身免疫系统清除肿瘤细胞,分子靶向治疗可通过抑制对肿瘤发生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细胞膜表面分子而杀死肿瘤细胞。目前,这两种治疗方法已成为ICC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细胞癌 免疫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治疗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学文 戴朝六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99-904,共6页
门静脉癌栓是进展期肝细胞癌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肝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生存。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方式、局部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进展期肝癌不再是临床治疗禁区,无... 门静脉癌栓是进展期肝细胞癌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肝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生存。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方式、局部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进展期肝癌不再是临床治疗禁区,无论采取单一治疗方法或是联合治疗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阐述了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进展期肝癌的治疗现状和治疗难点以及未来的治疗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门静脉癌栓 治疗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切除术后肝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才彬 苏洋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119-2124,共6页
肝切除术是肝脏相关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术式。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复杂性,肝切除术后的病死率高达30%。而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作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直接影响接受肝切除术患者术后的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尽管在近十年来有关肝... 肝切除术是肝脏相关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术式。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复杂性,肝切除术后的病死率高达30%。而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作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直接影响接受肝切除术患者术后的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尽管在近十年来有关肝脏手术的研究与进展有了显著的发展及完善,受到患者术前的一般状态以及肝脏储备功能的影响,PHLF的发生仍然难以避免。虽然如今的技术手段可以明显减少PHLF的病死率并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的机会,但如何有效的对PHLF的发生进行风险评估,并进一步指导防治策略,仍是肝脏外科医生极为关注的问题。对PHLF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包括PHLF的定义、危险因素、术前评估以及PHLF的防治技术手段进展等,为减少PHLF的发生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切除术 肝功能衰竭 危险因素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6
16
作者 高维克 戴朝六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176,共5页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是一种罕见的肝脏肿瘤,发病部位多为子宫和肺,肝脏病灶多为个案报道。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2岁,以“发现肝内结节2年”为主诉,2016年8月就诊于本院。患者2年前体检...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是一种罕见的肝脏肿瘤,发病部位多为子宫和肺,肝脏病灶多为个案报道。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2岁,以“发现肝内结节2年”为主诉,2016年8月就诊于本院。患者2年前体检腹部超声时发现肝内结节,初以“肝囊肿”为诊断,此后定期复查结节无增大趋势,入院3周前复检超声发现结节较前增大明显,患病期间患者偶有发热,无其他不适。患者既往无肝炎,无口服避孕药物史,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区无叩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上皮样细胞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内胆管囊腺瘤1例报告 被引量:4
17
作者 程鹏瑞 苏洋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92-1293,共2页
肝内胆管囊腺瘤(intrahepatic biliary cystadenoma,IBC)属肝内胆管上皮源性肿瘤[1],临床较少见,好发于中老年女性[2]。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无特异性确诊手段,易误诊为肝囊肿等其他疾病。该病易复发,有恶变潜能,因此治疗上需完整切... 肝内胆管囊腺瘤(intrahepatic biliary cystadenoma,IBC)属肝内胆管上皮源性肿瘤[1],临床较少见,好发于中老年女性[2]。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无特异性确诊手段,易误诊为肝囊肿等其他疾病。该病易复发,有恶变潜能,因此治疗上需完整切除。现报道IBC 1例并文献复习,探讨其诊断、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1岁,3年前体检发现肝肿物,诊断为肝囊肿,于当地市中心医院行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腺瘤 黏液 肿瘤复发 局部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消融在肝癌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晓琳 孔凡创 +2 位作者 王晓光 宋政炜 徐锋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1234-1238,共5页
随着肝癌精准医疗与微创理念的不断深入,热消融在肝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不仅可以直接杀灭肝癌细胞,还能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发生,为肝癌治疗提供新途径。但热消融诱导的低水平免疫反应,往往不足以阻止肿瘤的进展。热消... 随着肝癌精准医疗与微创理念的不断深入,热消融在肝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不仅可以直接杀灭肝癌细胞,还能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发生,为肝癌治疗提供新途径。但热消融诱导的低水平免疫反应,往往不足以阻止肿瘤的进展。热消融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rans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及免疫治疗可显著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能力,降低肿瘤复发和转移,为肝癌特别是晚期肝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热消融在肝癌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消融 肝癌 免疫治疗 T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原发性肝血管肉瘤1例报告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学文 戴朝六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05-607,共3页
原发性肝血管肉瘤(primary hepatic angiosarcoma,PHA)又称血管内皮细胞肉瘤或恶性血管内皮瘤,是一种罕见的由肝窦内皮细胞异型增生所形成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约占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2%^1-4]。本文报道1例82岁行手术切除的PHA患者,... 原发性肝血管肉瘤(primary hepatic angiosarcoma,PHA)又称血管内皮细胞肉瘤或恶性血管内皮瘤,是一种罕见的由肝窦内皮细胞异型增生所形成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约占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2%^1-4]。本文报道1例82岁行手术切除的PHA患者,是目前文献报道的该病行手术切除的最大年龄者,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血管肉瘤 老年人 80以上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肝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健豪 戴朝六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69-1373,共5页
在肝癌的手术过程中,肝门血流阻断是减少术中出血的主要手段,由此产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对肿瘤细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IRI不仅与肿瘤的复发转移有关,也能产生对肿瘤的抑制效应。其影响与自由基、一氧化氮、炎性细胞因子以及酶类等... 在肝癌的手术过程中,肝门血流阻断是减少术中出血的主要手段,由此产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对肿瘤细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IRI不仅与肿瘤的复发转移有关,也能产生对肿瘤的抑制效应。其影响与自由基、一氧化氮、炎性细胞因子以及酶类等多方面因素相关,不同因素对于肝癌的影响不尽相同。了解其影响以及作用机制,对于研究IRI与肝癌的关系,以及肝癌治疗手段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肝癌 自由基 分子伴侣 细胞因子类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