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合1号”中华绒螯蟹微卫星富集文库的构建与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被引量:3
1
作者 田盛君 李晓东 +4 位作者 姜玉声 刘胥 杨红威 原振政 郑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0-235,共6页
采用磁珠富集法(Fast isolation by AFLP sequences containing repeats,FIASCO)构建"光合1号"新品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基因组微卫星文库。用PCR法对225个单菌落进行鉴定,共获得168个阳性克隆,测序发现有94个含有... 采用磁珠富集法(Fast isolation by AFLP sequences containing repeats,FIASCO)构建"光合1号"新品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基因组微卫星文库。用PCR法对225个单菌落进行鉴定,共获得168个阳性克隆,测序发现有94个含有微卫星座位,其准确率为55.95%,其中单元重复次数为5~10的序列占34.04%,重复次数为10~20的序列占20.21%,重复次数大于20的序列占45.75%,重复次数最高达到92次;完美型微卫星座位69个(占73.40%),非完美型微卫星座位17个(占18.09%),混合型微卫星座位8个(占8.51%);根据微卫星侧翼序列设计并合成53对引物,检测结果显示,有31对(占58.50%)引物能够扩增出特异性条带;选择其中14对多态性良好的引物用于中华绒螯蟹辽河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148个等位基因,单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7~13个,平均为10.6个,观测杂合度为0.214 3~0.666 7,期望杂合度为0.825 4~0.910 1,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766 3~0.865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微卫星文库 分子标记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醛对中华虎头蟹Ⅱ期溞状幼体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5
2
作者 黎奥 杨超 +4 位作者 姜玉声 王红伟 刘谞 索建杰 郑岩 《水产学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26-29,共4页
在盐度28.0~29.0、水温23~24℃和pH8.6~8.7条件下,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甲醛溶液(37.0%~40.0%)对中华虎头蟹(Orithyia sinica)Ⅱ期溞状幼体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甲醛溶液对溞状幼体的24h、48h,及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3... 在盐度28.0~29.0、水温23~24℃和pH8.6~8.7条件下,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甲醛溶液(37.0%~40.0%)对中华虎头蟹(Orithyia sinica)Ⅱ期溞状幼体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甲醛溶液对溞状幼体的24h、48h,及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31.0μL·L-1、110.3μL·L-1,及98.7μL·L-1;安全浓度为23.4μ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虎头蟹 甲醛 安全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色对中华绒螯蟹幼体诱集与仔蟹摄食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陈明卫 高维玉 +5 位作者 姜玉声 姚辉 李晓东 刘谞 司永国 王玉玮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2-367,共6页
为揭示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对光照颜色的行为反应,探究蟹类颜色视觉的特征,采用自制的试验装置,研究了蓝光(波长446-493 nm)、绿光(波长502-579 nm)、黄光(波长586-600 nm)、红光(波长620-644 nm)、白光... 为揭示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对光照颜色的行为反应,探究蟹类颜色视觉的特征,采用自制的试验装置,研究了蓝光(波长446-493 nm)、绿光(波长502-579 nm)、黄光(波长586-600 nm)、红光(波长620-644 nm)、白光(波长440-637 nm)对中华绒螯蟹Ⅱ-Ⅴ期溞状幼体与大眼幼体的诱集效果,以及对仔蟹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装置中,Ⅱ-Ⅴ期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在蓝光下的分布率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光照组(P〈0.01),各期幼体在绿光下的分布率也不同程度地高于其他光照组;在室外土池中,采用容积为1 L的捕苗器,在蓝光下捕获大眼幼体的数量最多,为1097尾,极显著高于白光组(253尾)、红光组(121尾)和黄光组(35尾)(P〈0.01),显著高于绿光组(629尾)(P〈0.05);24 h内各光色组中仔蟹的昼夜摄食量结果显示,各组仔蟹的日摄食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白天摄食量平均值高于夜晚,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幼体 仔蟹 光色 诱集 摄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壳色中华绒螯蟹仔蟹养殖方式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司永国 李晓东 +5 位作者 姜玉声 王玉玮 刘胥 郑岩 索建杰 孙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9-144,共6页
为探讨养殖方式对红壳色不同家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生长的影响,采用室内群体养殖、室内单体养殖和室外稻田养殖3种方式,比较了红壳色(A)、红壳家系中正常壳色(B)、"光合1号"(C),以及拟建立的早熟(D)、近亲早熟... 为探讨养殖方式对红壳色不同家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生长的影响,采用室内群体养殖、室内单体养殖和室外稻田养殖3种方式,比较了红壳色(A)、红壳家系中正常壳色(B)、"光合1号"(C),以及拟建立的早熟(D)、近亲早熟(E)育种家系仔蟹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室内群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5.8%,仅与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变异系数(CV)为27%,个体大小差异较小,与其余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为7.0%/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内单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86.7%,显著高于B、E组(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52%,个体大小差异较大,与C、D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为5.7%/d,A组与B、C、E组仔蟹生长差异明显(P<0.05)。室外稻田围隔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2%,极显著低于B、C、D组(P<0.01);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12%,极显著低于E、D组(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最低,为8.1%/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室内单体养殖红壳色仔蟹能显著提高其成活率,有助于获得更多育种家系相关性状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育种 体色 养殖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家系中华绒螯蟹幼蟹在室外和室内的生长 被引量:7
5
作者 胡清彪 李晓东 +3 位作者 姜玉声 司永国 郑岩 孙娜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7-551,共5页
2015年6月上旬,将3个家系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分别饲养在面积为40m2(6.50m×6.15m)的稻田围隔中,每个围隔约2500尾。2015年7月中下旬,随机从中选取各3个家系的幼蟹,放入室内300L的养殖缸(30只/缸)中对比养殖。2015年8—10月连续测量... 2015年6月上旬,将3个家系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分别饲养在面积为40m2(6.50m×6.15m)的稻田围隔中,每个围隔约2500尾。2015年7月中下旬,随机从中选取各3个家系的幼蟹,放入室内300L的养殖缸(30只/缸)中对比养殖。2015年8—10月连续测量了幼蟹的头胸甲宽、头胸甲长、体质量,用多重方差分析了环境、家系及生长阶段的性状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养殖环境对A家系幼蟹生长性状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B家系则极显著(P<0.01),对C家系,除了初始的生长性状影响不显著外(P>0.05),其余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表明A家系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家系因素对幼蟹生长性状参数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表明遗传对于幼蟹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相关分析表明,蟹种的头胸甲宽、头胸甲长在两种养殖环境中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314、0.305;体质量呈不显著正相关(r=0.146,P>0.05),表明以头胸甲宽、头胸甲长为选育指标得到的后代对两种养殖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生长性状 环境 家系 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饵料种类对中华绒螯蟹脂肪酸组成及打斗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汉堤 李晓东 +4 位作者 曹萌 代亮 李艺 蒋秋月 耿丹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2-398,共7页
为了探讨饵料种类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脂肪酸组成及打斗行为的影响,以150只体质量为(55.00±3.09)g的中华绒螯蟹雌性成蟹为研究对象,分别投喂粗饲料、动物性饵料(冰鲜鱼、蛤)和配合饲料,养殖45 d后,利用气相色谱仪检测... 为了探讨饵料种类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脂肪酸组成及打斗行为的影响,以150只体质量为(55.00±3.09)g的中华绒螯蟹雌性成蟹为研究对象,分别投喂粗饲料、动物性饵料(冰鲜鱼、蛤)和配合饲料,养殖45 d后,利用气相色谱仪检测其肌肉、肝胰腺和性腺脂肪酸组成,并采用连续摄像观察法对不同饵料组内和组间中华绒螯蟹的打斗行为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肌肉、性腺和肝胰腺组织中分别检测到11、15、17种脂肪酸,其中肌肉中主要脂肪酸为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肝胰腺和性腺中主要脂肪酸均为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C18∶1n8、C18∶2n6c、C16∶0为中华绒螯蟹体内含量最高的脂肪酸;肝胰腺和性腺中动物性饵料组C22∶6n3(DHA)含量显著高于粗饲料和配合饲料组(P<0.05),性腺中配合饲料组C20∶5n3(EPA)含量最高(P<0.05);配合饲料组肌肉中的∑n-3PUFA/∑n-6PUFA值显著高于粗饲料组和动物性饵料组(P<0.05),具有更高的脂肪酸营养价值;在同种饲料组内打斗中,配合饲料组中华绒螯蟹打斗次数和打斗时长均为最高(P<0.05);不同饵料组间打斗中,粗饲料投喂下的中华绒螯蟹更具攻击性,其与动物性饵料和配合饲料组的打斗中,其打斗次数、争斗发起次数和打斗时长均为最高(P<0.05)。研究表明,配合饲料组投喂下的中华绒螯蟹比粗饲料和动物性饵料组具有更高的脂肪酸营养价值,且攻击性也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不同饵料 脂肪酸 打斗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色对红壳色中华绒螯蟹生长、摄食及体色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左炳楠 李晓东 +4 位作者 姜玉声 王正光 郑岩 刘谞 孙娜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8年第3期26-33,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光色对红壳色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生长、摄食及体色的影响,为其体色研究提供参考。固定光照强度为(1 800.0±50.0)Lx,记录观察红壳色与正常壳色仔蟹在5种常见光色(红、绿、黄、白和蓝)下养殖35 d的存... 本研究旨在探讨光色对红壳色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生长、摄食及体色的影响,为其体色研究提供参考。固定光照强度为(1 800.0±50.0)Lx,记录观察红壳色与正常壳色仔蟹在5种常见光色(红、绿、黄、白和蓝)下养殖35 d的存活、相残、蜕壳、生长及摄食量等情况,并利用色调-饱和度-亮度(HSB)颜色模型分析体色变化。Duncan多重比较分析发现:不同颜色光照对两种壳色中华绒螯仔蟹生长的影响不同。绿光有利于红壳色仔蟹的生长,而黄光则对正常壳色仔蟹更有利。两种壳色仔蟹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致残率在不同颜色光照中差异显著。红壳色仔蟹在红光和绿光中的蜕壳率明显高于正常壳色仔蟹(P<0.05)。除蓝光组外,各颜色光照中正常壳色仔蟹致残率均高于红壳色仔蟹,其中白光组的致残率比红壳色仔蟹高78.72%(P<0.01)。红壳色仔蟹在绿光组中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1.69%/d)和头胸甲特定生长率(0.69%/d)最高;在红光组中特定生长率最低(分别为1.40%/d,0.38%/d),而正常壳色仔蟹在蓝光中的特定生长率最低。两种壳色仔蟹各光色组的夜间摄食占比均高于白昼,尽管差异不显著(P>0.05),但表现出了昼夜摄食节律。红壳色仔蟹的日摄食率、食物转化率受光照颜色影响不明显(P>0.05)。但对正常壳色仔蟹蓝光会抑制摄食和食物转化,而黄光则会促进摄食和食物转化。与蜕壳前相比,蜕壳后红壳色仔蟹红光、绿光、黄光组H值下降,红色加深;而白光、蓝光组H值上升,红色变浅;各组S值、B值下降,体色变浅,变暗,而正常壳色仔蟹红色深浅度在不同光照下则表现相反;除红光、黄光B值上升,体色变亮,S值均下降,体色变浅。因此,绿光和黄光分别利于红壳色和正常壳色仔蟹的生长,而绿光能促进两种壳色仔蟹体色变黑,加深。本研究将为中华绒螯蟹体色形成与调控机理的解析,以及养殖过程中光照条件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光照 生长 摄食 体色 图像颜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壳色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特征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正光 李晓东 +5 位作者 姜玉声 左炳楠 司永国 郑岩 刘谞 孙娜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8年第3期34-41,共8页
为了明确经多代人工选育的红壳色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群体遗传特征,为具制定合理的育种方案,本研究选用11对微卫星引物,借助Cervus与Pop Gen 32软件,对红壳色(HK)、红壳色群体中正常壳色(QK)及"光合1号"(GH1)3个群... 为了明确经多代人工选育的红壳色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群体遗传特征,为具制定合理的育种方案,本研究选用11对微卫星引物,借助Cervus与Pop Gen 32软件,对红壳色(HK)、红壳色群体中正常壳色(QK)及"光合1号"(GH1)3个群体,共120只蟹,各基因位点的遗传多态性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对引物中的10对多态信息含量(PIC)>0.5,符合群体遗传评估的要求。GH1、QK与HK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3.694 8、3.011 5和2.403 9,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606 5、0.569 2和0.659 9,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84 8、0.647 8和0.547 8,平均香农-威纳指数(I)分别为1.318 5、1.189 5和0.924 4。其中HK群体的平均He与I显著低于GH1群体(P<0.05)。HK群体的固定指数(Fis)多为负值,GH1群体与QK群体的Fis多为正值,且群体内Ho<He,说明GHI与QK存在群体内近交现象。3个群体的平均Hardy-Weinberg平衡偏离指数(D)在-0.110 9与0.712 7之间,在NE5、NE16、ES34基因位点上均为负值。GH1群体的D多为负值,其中有9个微卫星位点可能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HK与GH1群体之间遗传距离与遗传分化系数(Fst)最大(0.479 9/0.113 3),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618 9),QK与GH1群体之间遗传距离与Fst最小(0.277 8/0.061 7),遗传相似系数最大(0.757 5)。UPGMA系统树分析显示GH1与QK群体为一支,HK群体单独为一支。红壳色中华绒螯蟹受限于"始祖效应"表现为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因此,建议通过扩大育种群体数量,应用杂交技术继续进行人工选育,以利于这一稀有种质资源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壳色 微卫星 遗传特征 遗传多态性 遗传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多巴胺对中华绒螯蟹打斗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代亮 李晓东 +4 位作者 李艺 刘汉堤 曹萌 郑岩 孙娜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4-331,共8页
选同一家系规格相似、健康有活力的中华绒螯蟹新品种“光合1号”1龄雄蟹100只,分为4组,放入直径20 cm、高40 cm PE管(底部均匀钻12个直径为5 mm的孔洞)中,PE管置于120 L水槽中。用2个不透明烧杯将2只中华绒螯蟹分别倒扣于试验容器中,置... 选同一家系规格相似、健康有活力的中华绒螯蟹新品种“光合1号”1龄雄蟹100只,分为4组,放入直径20 cm、高40 cm PE管(底部均匀钻12个直径为5 mm的孔洞)中,PE管置于120 L水槽中。用2个不透明烧杯将2只中华绒螯蟹分别倒扣于试验容器中,置于PE管两侧1 h。在中华绒螯蟹第三步足的动脉膜中分别注射20μL生理盐水(对照组),10^-8 mol、10-7 mol和10-6 mol的多巴胺液,利用闭路摄像头记录4 h内2只中华绒螯蟹打斗时长、次数、打斗分数及胜负关系等指标。打斗结束后,迅速取出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用ELISA酶联免疫法测定多巴胺含量。试验结果显示,对照组中华绒鳌蟹打斗时间最长,与各注射组差异显著(P<0.05);注射组中,随注射量的增加,打斗时长下降。对照组中华绒螯蟹打斗强度低于10^-8 mol组,高于其他注射组,与各注射组间差异显著(P<0.05)。注射组中,随注射多巴胺量升高,打斗强度下降,10^-8 mol组打斗强度最高,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打斗次数与10-7 mol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余各组差异显著(P<0.05)。注射组中,随注射量的增加,打斗次数下降,10^-8 mol组与其余各组差异显著(P<0.05),10-7 mol组与10-6 mol组差异不显著(P>0.05)。打斗结束后,胜利方体内多巴胺含量与正常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失败方(P<0.05)。试验结果表明,注射多巴胺极显著影响中华绒螯蟹打斗行为(P<0.01),随多巴胺注射量的升高,中华绒螯蟹打斗行为整体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多巴胺 打斗行为 外源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强化卤虫对斑马鱼肠道的形态结构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董婧 王洋 +4 位作者 郭锦晓 谭博真 李晓东 刘谞 李林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8-492,共5页
为探究白藜芦醇强化卤虫对斑马鱼肠道的形态结构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取240 尾健康、规格-致的斑马鱼(Barchydanio rerio),初始体质量为(0.3±0.05)g,分别用0(对照组),1,20,30mg.mL^-1白藜芦醇强化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为探究白藜芦醇强化卤虫对斑马鱼肠道的形态结构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取240 尾健康、规格-致的斑马鱼(Barchydanio rerio),初始体质量为(0.3±0.05)g,分别用0(对照组),1,20,30mg.mL^-1白藜芦醇强化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sp.)投喂给斑马鱼.饲养周期30d.结果表明: 白藜芦醇强化卤虫12h 后饲喂斑马鱼,与对照组相比,绒毛高度和皱襞面积有显著增加(p〈0.05),当强化剂量为20mg.mL^-1时,绒毛高度和皱襞面积达最大值,分别为211.13m和18789.10m^2,且差异显著(p〈0.05).各试验组肠道丙二醛(MDA)水平均显著下降,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显著升高(p〈0.05),当强化剂量为1mg.mL^-1时,肠道MDA水平最低,为7.84nmol.mg^-1,GSH-PX活性和T-AOC水平最高,分别为201.36nmol.mg^-1和73.43nmol.mg^-1,且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以1-20mg.mL^-1白藜芦醇强化卤虫12h 后投喂斑马鱼30d,可促进肠道绒毛的发育和明显提高肠道抗氧化能力,维护肠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强化卤虫 斑马鱼 肠道形态结构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颜色光照对日本蟳摄食与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涵 姜玉声 +4 位作者 栾攀 王双耀 迟建卫 刘胥 赵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28-533,共6页
研究了蓝光(λ=436.67 nm±4.8 nm)、红光(λ=625.38 nm±6.3 nm)、黄光(λ=574.95 nm±6.1 nm)和绿光(λ=547.43 nm±4.3 nm)对灰绿、暗红两种体色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成蟹(头胸甲宽59.11~79.98 mm)和同家系仔蟹... 研究了蓝光(λ=436.67 nm±4.8 nm)、红光(λ=625.38 nm±6.3 nm)、黄光(λ=574.95 nm±6.1 nm)和绿光(λ=547.43 nm±4.3 nm)对灰绿、暗红两种体色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成蟹(头胸甲宽59.11~79.98 mm)和同家系仔蟹(头胸甲宽8.9~9.8 mm)摄食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体色灰绿的"花盖"在蓝光和绿光中的摄食频率均高于其在另外两种光色中的(P<0.05),而体色暗红的"赤甲红"在红光中的摄食频率明显高于其在另外3种色光中的(P<0.01);绿光中仔蟹的成活率最高,但各颜色光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绿光组仔蟹的蜕壳率最高,仅与自然光组仔蟹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绿光组仔蟹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SGR1)最大,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或P<0.01);绿光与黄光中仔蟹的摄食率(FI)较低,但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绿光组仔蟹的食物转化效率(FCE)最大,与红光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自然光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蟳 光色 摄食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凡纳滨对虾养殖模式的水质特征及养殖效果 被引量:21
12
作者 索建杰 王玉玮 +5 位作者 姜玉声 李晓东 司永国 刘谞 吴俊 孙娜 《水产学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12-17,共6页
本实验研究日常规换水(1次,总水体的1/3)、循环水和"生物絮团"三种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模式中,水质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对虾的存活与生长。在水温22~28℃、溶氧6mg/L左右、盐度6.8~8.9条件下,将体长为(2.70±0.15... 本实验研究日常规换水(1次,总水体的1/3)、循环水和"生物絮团"三种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模式中,水质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对虾的存活与生长。在水温22~28℃、溶氧6mg/L左右、盐度6.8~8.9条件下,将体长为(2.70±0.15)cm的仔虾分为3组,饲养在6个容积为200L的圆形水槽中,每槽30尾(167尾/m3),养殖80d。结果表明:3组水中氨氮含量均先升后降,后期稳定,各组氨氮含量的峰值分别为0.68mg/L、0.39mg/L和0.83mg/L;日常规换水组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呈波动上升,中期时达到峰值1.63mg/L,而后下降至(0.85±0.03)mg/L左右波动,而循环水和"生物絮团"组的亚硝酸盐含量始终稳定在0.1mg/L左右;循环水组中的硝酸盐含量一直在累积上升,至实验结束时达到峰值3.9mg/L,而其他两组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基本未检出;3组的COD值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为:"生物絮团"组〉日常规换水组〉循环水组,各组峰值分别为13.33mg/L、11.41mg/L和14.41mg/L;养殖过程各组水体p H在7.6~8.6之间,日常规换水组p H维持在8.3左右,其他两组则呈下降趋势,至实验结束时出现最小值,分别为7.6和7.76。日常规换水、循环水和"生物絮团"组中对虾的存活率分别为78.33%、91.67%和93.33%,日常规换水组与其他两组差异极显著(P〈0.01);对虾平均出池体质量分别为(7.23±0.8)g、(7.48±0.2)g和(8.26±0.06)g,"生物絮团"组与其他两组差异极显著(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循环水 生物絮团 水质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体色日本蟳卵巢发育及配偶选择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喻杰 韩岳橦 +4 位作者 姜玉声 陈芸燕 李晓东 刘胥 刘庆坤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7-481,共5页
为探讨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体色与繁殖的关系,于2009年3月—2010年1月在大连市黑石礁海域连续采样,比较了体色青绿的花盖和体色暗红的赤甲红两种蟹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在选择交配试验中,研究了正常体色蟹及人工染色蟹的配偶选... 为探讨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体色与繁殖的关系,于2009年3月—2010年1月在大连市黑石礁海域连续采样,比较了体色青绿的花盖和体色暗红的赤甲红两种蟹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在选择交配试验中,研究了正常体色蟹及人工染色蟹的配偶选择。结果表明:花盖和赤甲红的性腺指数均在5—6月间明显升高,其中赤甲红涨幅明显,6月时达最大值6.64%,而花盖为5.22%,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赤甲红、花盖的性腺指数与其肝胰腺指数均呈负相关,但后者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赤甲红和花盖雌蟹多与雄性赤甲红交配,交配率分别为80.0%和66.7%,显著高于与雄性花盖的交配率(P<0.05);相近的15组试验蟹中,人工染成红色的花盖雄蟹和未染色雄蟹与花盖雌蟹的交配率分别为40%、60%,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体色并不是日本蟳选择配偶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蟳 体色 卵巢发育 配偶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米虾胚胎发育及离体孵化 被引量:6
14
作者 曹林泉 秦政 +5 位作者 姜玉声 刘鑫 李晓东 林源 黄楷涛 刘胥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5-152,共8页
本研究采用自制离体孵化装置,对日本米虾(Caridina japonica)不同发育期胚胎进行离体孵化研究,结果显示,水温为25.5℃时,日本米虾受精卵孵化大约需要25 d,发育积温为637.5℃。胚胎发育历经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前无节幼... 本研究采用自制离体孵化装置,对日本米虾(Caridina japonica)不同发育期胚胎进行离体孵化研究,结果显示,水温为25.5℃时,日本米虾受精卵孵化大约需要25 d,发育积温为637.5℃。胚胎发育历经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幼体期、前溞状幼体期和膜内溞状幼体期8个时期。各期离体胚胎均能孵化出幼体,膜内溞状幼体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高,为(80.7±2.4)%,非离体孵化的对照组为(79.1±4.9)%,二者差异不显著;卵裂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低,为(28.2±2.6)%,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各组离体胚胎所孵化出的Ⅰ期(ZⅠ)和Ⅱ期溞状幼体(ZⅡ)的变态率无显著差异。温度对日本米虾前溞状幼体期胚胎离体孵化影响显著,在15.0℃~32.5℃范围内,随水温升高孵化时间逐渐缩短,15.0℃时,前溞状幼体离体孵化时间为(436.8±124.8)h,32.5℃时缩短至(228.0±88.8)h,但温度高于29.0℃时,孵化出的幼体变态率开始下降。本研究可为日本米虾繁殖生物学及甲壳动物胚胎离体孵化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米虾 胚胎发育 离体孵化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青素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及其富集效果
15
作者 刘辉 孙娜 +4 位作者 姜玉声 许祥 王澳林 张乃达 张冰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8-275,共8页
为了探究虾青素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种群增长的影响及其富集效果,在水温为23~25℃、海水盐度为18的条件下,以仅投喂微拟球藻Nannochlorsis sp.为对照组,并在此基础上以分别添加0.05、0.10、0.15 mg/L虾青素作为处理组... 为了探究虾青素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种群增长的影响及其富集效果,在水温为23~25℃、海水盐度为18的条件下,以仅投喂微拟球藻Nannochlorsis sp.为对照组,并在此基础上以分别添加0.05、0.10、0.15 mg/L虾青素作为处理组培养轮虫,初始接种密度为10 ind./mL,连续培养7 d,同时进行12 h虾青素富集培养试验。结果表明:0.15 mg/L虾青素添加组,轮虫最高密度、日均增长量、日均增长率和最终增长倍数均最高,分别为134 ind./mL、17.1 ind./(mL·d)、36.6%/d和13.0倍,显著高于0.05 mg/L虾青素组和对照组(P<0.05);0.10、0.15 mg/L虾青素添加组培养至4 h时,轮虫体内的虾青素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7.02、19.46μg/mg),其富集效率也较高(分别为3.99、4.60μg/(g·h)),两组的这些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3个处理组轮虫富集虾青素的效率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稳;0.15 mg/L虾青素组培养水体中氨氮质量浓度最高(2.40 mg/L)且显著高于0.05 mg/L虾青素组和对照组(P<0.05);各组轮虫培养水体中亚硝酸盐、pH变化比较平稳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水体溶解氧含量与轮虫密度呈负相关,0.15 mg/L虾青素组溶解氧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研究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在微拟球藻藻液中添加虾青素投喂褶皱臂尾轮虫,有利于轮虫种群增长且可有效富集虾青素;从富集效率和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以0.10 mg/L的虾青素添加量对轮虫进行强化培养4 h,投喂水产苗种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臂尾轮虫 虾青素 种群增长 生物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