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即食豆干加工过程中的细菌污染溯源
1
作者 杜秋 唐辉 +4 位作者 孙军华 谭益升 吴梓仟 蒋立文 刘洋 《轻工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5,共8页
采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法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即食豆干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及细菌群落组成变化,确定主要污染环节及微生物组成情况,并通过16S rDNA鉴定腐败菌。结果表明:即食豆干加工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环节是原料湖北黄豆,菌落总数高达(... 采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法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即食豆干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及细菌群落组成变化,确定主要污染环节及微生物组成情况,并通过16S rDNA鉴定腐败菌。结果表明:即食豆干加工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环节是原料湖北黄豆,菌落总数高达(3.2±0.1)×10^(6)CFU/g;溶烂、拉丝腐败样品(D18、D19)的菌落总数分别高达(4.4±0.4)×10^(6)CFU/g和(2.6±0.2)×10^(6)CFU/g,且优势菌均为芽孢杆菌属;加工过程中,D20(2次烘烤摊凉后的半成品)、D9(1次卤制前的半成品)、D21(1次卤制后的半成品)和D23(3次卤制的混合膏体)均检测到相对丰度较高的芽孢杆菌属,其相对丰度分别为95.67%、70.64%、55.24%和91.26%;D18、D19与烘烤前加工单元(D1、D3、D4)和卤制加工单元(D5、D24、D23)的细菌属组成相似,即腐败菌主要来源于D1、D3、D4、D5、D24和D23;导致即食豆干腐败样品D18、D19的细菌分别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和特基拉芽孢杆菌(B.tequilen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食豆干 细菌污染 腐败菌 高通量测序 细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制品中铝残留量超标原因溯源分析
2
作者 黄雄伟 袁晓 +5 位作者 谭益升 曾宪峰 冯敏 谭金华 刘丹丹 叶美玲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15,104,共7页
[目的]分析豆制品中铝残留量超标的原因。[方法]采用现场检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豆制品企业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采用GB 5009.182—2017第二法和(103±2)℃烘烤5 h,作为检测豆制品中铝残留量的方法和前处理条件;采用... [目的]分析豆制品中铝残留量超标的原因。[方法]采用现场检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豆制品企业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采用GB 5009.182—2017第二法和(103±2)℃烘烤5 h,作为检测豆制品中铝残留量的方法和前处理条件;采用清水浸泡、超声波清洗,验证清洗工艺对于减少豆制品中铝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豆制品中使用含铝添加剂并无工艺必要性;固体消泡剂、石膏、香辛料和茶粉中铝的残留量远高于大豆,经清洗后的原辅料中铝的残留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豆制品中铝的残留量超标并非使用含铝的食品添加剂所致;主要原因有大豆原料清洗不彻底,将铝含量很高的泥土和灰尘带入到豆制品中;部分大豆原料的本底值较高,固体消泡剂、石膏、香辛料、茶粉等部分辅料的铝含量高,多种成分和因素叠加,导致铝残留量超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制品 铝残留量 含铝添加剂 清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常见辣椒品种游离氨基酸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34
3
作者 葛帅 王蓉蓉 +6 位作者 王颖瑞 叶美玲 覃业优 丁胜华 周辉 蒋立文 邓放明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1-102,共12页
游离氨基酸参与辣椒中风味物质的合成,其种类及含量与辣椒品种密切相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湖南常见大红椒、青尖椒、螺丝椒、小米椒、小红椒、大青椒6种辣椒的游离氨基酸进行分析,明确不同辣椒品种游离氨基酸组成差异,以... 游离氨基酸参与辣椒中风味物质的合成,其种类及含量与辣椒品种密切相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湖南常见大红椒、青尖椒、螺丝椒、小米椒、小红椒、大青椒6种辣椒的游离氨基酸进行分析,明确不同辣椒品种游离氨基酸组成差异,以期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辣椒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6种辣椒中共检出24种游离氨基酸,其中青尖椒、螺丝椒、大青椒未检出胱氨酸,大红椒、小米椒、小红椒未检出羟脯氨酸。相比于其他游离氨基酸,各品种中天冬酰胺、谷氨酰胺、天冬氨酸、丝氨酸、γ-氨基丁酸、赖氨酸含量较高。6种辣椒中总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在7.28~19.36mg/g(以干质量计),其中大红椒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螺丝椒含量最低。通过味道强度值分析发现:鲜味氨基酸是辣椒的主要呈味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天冬氨酸和赖氨酸对鲜味贡献较大,其他呈味氨基酸起到协调风味的作用;大红椒与小米椒较其他品种辣椒鲜味更为突出。聚类分析表明:大红椒与小米椒、大青椒与青尖椒、小红椒与螺丝椒品质较为接近;部分氨基酸,如苏氨酸与天冬酰胺、精氨酸与谷氨酰胺、亮氨酸与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与脯氨酸呈现较强的相关性。结合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发现,大红椒、小米椒、大青椒中游离氨基酸品质优于青尖椒、小红椒、螺丝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游离氨基酸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干燥方式对小米椒理化性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陈宇昱 王颖瑞 +6 位作者 周辉 叶美玲 丁胜华 秦丹 蒋立文 邓放明 王蓉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45-51,59,共8页
为提升干制辣椒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以小米椒为原料,研究冷冻干燥、自然晾晒、热风干燥和红外干燥对小米椒理化性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包括色泽、褐变度、果胶组分、游离氨基酸、总酚和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与冷冻干燥相比,自然... 为提升干制辣椒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以小米椒为原料,研究冷冻干燥、自然晾晒、热风干燥和红外干燥对小米椒理化性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包括色泽、褐变度、果胶组分、游离氨基酸、总酚和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与冷冻干燥相比,自然晾晒、热风干燥和红外干燥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干制辣椒的理化性质和抗氧化能力,表现在色泽劣变、褐变度升高、果胶降解、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抗氧化能力降低等方面。与热风干燥和红外干燥相比,自然晾晒对干制辣椒品质的影响较小,其处理的样品色泽劣变较低;总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此外,自然晾晒的样品果胶降解程度较小,水溶性果胶、螯合性果胶和碱溶性果胶组分含量分别维持在22.39 mg D-半乳糖醛酸/g DW、1.22 mg D-半乳糖醛酸/g DW和16.17 mg D-半乳糖醛酸/g DW;游离氨基酸含量保持在11.860 mg/g DW。因此,自然晾晒能较好的保持干制辣椒的理化性质和抗氧化能力,相比于其他三种方式更适合于小米椒干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米椒 冷冻干燥 自然晾晒 热风干燥 红外干燥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椒凤爪溶烂腐败菌的鉴定及其致腐能力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尹含靓 刘洋 +3 位作者 谭益升 孙军华 蒋立文 杜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312-317,共6页
为探究溶烂泡椒凤爪中优势腐败菌及其致腐能力,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及传统培养法分离出泡椒凤爪样品中的优势腐败菌并通过反接菌法验证腐败菌的致腐能力。结果表明,溶烂泡椒凤爪样品中的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分离得到4株优势... 为探究溶烂泡椒凤爪中优势腐败菌及其致腐能力,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及传统培养法分离出泡椒凤爪样品中的优势腐败菌并通过反接菌法验证腐败菌的致腐能力。结果表明,溶烂泡椒凤爪样品中的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分离得到4株优势菌株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methylotrophicus)、贝莱斯芽孢杆菌(B.velezensis)、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沙福芽孢杆菌(B.safensis)。4株菌均具有产蛋白酶及脂肪酶活性,其中沙福芽孢杆菌921-4产蛋白酶活性最强(51.19 U/mL),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623-4产脂肪酶活性最强(3.75 U/mL)。接种4株纯培养芽孢杆菌的泡椒凤爪样品pH值、挥发性盐基氮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值均高于未接菌对照组样品,表明4株芽孢杆菌均对泡椒凤爪有一定的致腐能力。研究结果将为泡椒凤爪的品质控制,延长其货架期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椒凤爪 腐败菌 芽孢杆菌 酶活性 致腐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枣加工过程中细菌群落消长规律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晓 尹含靓 +2 位作者 谭益升 孙军华 刘洋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9-116,共8页
目的:确定导致样品胀袋的关键控制点,加强肉枣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防控。方法:采用微生物传统培养法结合高通量测序手段分析肉枣生产全过程中不同加工工序样品及胀袋样品的微生物变化情况。结果:整体来看,原料中菌落总数较低,其中鸡皮... 目的:确定导致样品胀袋的关键控制点,加强肉枣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防控。方法:采用微生物传统培养法结合高通量测序手段分析肉枣生产全过程中不同加工工序样品及胀袋样品的微生物变化情况。结果:整体来看,原料中菌落总数较低,其中鸡皮中菌落总数最高达9.10×10^(4)CFU/g,蒸煮后菌落总数下降至30 CFU/g,但真空包装后菌落总数显著上升,说明真空包装工序存在较大污染风险。胀袋样品中微生物增殖明显,菌落总数为1.03×10^(6)~3.30×10^(6)CFU/g。肉枣原料中的优势菌属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加工过程中样品的主导菌属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灭菌后其相对丰度降至0.02%。而胀袋样品中均以枝芽孢菌属(Virgibacillus)为主,平均相对丰度为99.37%;该属在灌肠工序开始出现,且耐热性较强,灭菌后其相对丰度增加。结论:灌肠和包装工序可能为肉枣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污染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枣 传统培养法 高通量测序 胀袋 细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