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评《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拓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言浩杰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对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拓展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由朱鹏华撰写的《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拓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23年10月)一书,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现代经济运行规律提供了重要...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对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拓展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由朱鹏华撰写的《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拓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23年10月)一书,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现代经济运行规律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该书不仅对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阐释,而且在多个维度上对其进行了拓展。作者通过对马克思原著的细致解读,结合当代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富有洞见的观点,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经济科学出版社 经济运行规律 拓展研究 社会经济环境 学术价值 现实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话语逻辑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廷干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14,共5页
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意识形态理论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形态话语逻辑并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实践精神,由此获得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哲学视域,还原文化理论的逻辑形态与生命存在结构之间的源初关联,而这构成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进行形... 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意识形态理论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形态话语逻辑并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实践精神,由此获得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哲学视域,还原文化理论的逻辑形态与生命存在结构之间的源初关联,而这构成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进行形态诠释的存在论语境,并在各种文化的分殊形态、经验互释与演变规律的把握中获得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体实践基础;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实践层面所提出的要求正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精神生态的现代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文化诠释 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精神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性供给与传统伦理的现代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公共性论域对现代伦理秩序的文化奠基 被引量:1
3
作者 曹明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共5页
社会转型期伦理秩序的现代建构遭遇困境的深层根由不能归结为传统文化的非超越性或公共精神的缺失,因为传统文化不仅以超越性为精神特质,而且无论"礼-仁"结构还是"公私之辨"都蕴涵着公共性的本体承诺;伦理形态转化... 社会转型期伦理秩序的现代建构遭遇困境的深层根由不能归结为传统文化的非超越性或公共精神的缺失,因为传统文化不仅以超越性为精神特质,而且无论"礼-仁"结构还是"公私之辨"都蕴涵着公共性的本体承诺;伦理形态转化的"文化阻滞力"在于传统文化的内在悖论及其导致的公共性困境:"家国一体,由家及国"衍生"伦理本位"的"善悖论"和"日常生活世界"的非反思性与社会"差序格局",而公私之辨消解了个体自我,从而无法建构"个体至善-社会至善-共识机制"的公共性精神生态;而马克思的公共性论域为这一困境的解决提供了确定性的文化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 传统伦理 现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 文化奠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闲暇生活思想探讨 被引量:7
4
作者 冯春芳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15-19,90,共5页
闲暇生活是人的生命表现的重要构成。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活动出发,将闲暇生活理解为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彰显出闲暇生活鲜明的生产性、发展性、社会性特征。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相伴随的是闲暇生活... 闲暇生活是人的生命表现的重要构成。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活动出发,将闲暇生活理解为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彰显出闲暇生活鲜明的生产性、发展性、社会性特征。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相伴随的是闲暇生活的普遍异化:工人阶级丧失了一切,维持着有产阶级的享乐生活。实现未来社会美好闲暇生活,需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共同富裕和普遍有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能力,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闲暇 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生态正义 被引量:13
5
作者 徐海红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2-26,共5页
生态正义是在承认人与自然之间处于平等的基础上,人类给予自然以应有或应得。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生态正义的内在要求和劳动所具有的物质交换性决定了生态正义的基础是物质性生产实践。生态正义是生产性正义、分配正义、消费正义... 生态正义是在承认人与自然之间处于平等的基础上,人类给予自然以应有或应得。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生态正义的内在要求和劳动所具有的物质交换性决定了生态正义的基础是物质性生产实践。生态正义是生产性正义、分配正义、消费正义和交换正义的统一,其中,生产性正义是根本。实现路径在于劳动的生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正义 生产实践 物质交换 生产性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路径论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唐萍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44,共2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保证,是建设和谐新农村文化的根本。当前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存在农村基层干部对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建设实践流于形式、建设的主体缺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保证,是建设和谐新农村文化的根本。当前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存在农村基层干部对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建设实践流于形式、建设的主体缺失严重等问题,需要通过以下路径建设:转变观念,切实发挥农村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满足群众利益需求;转换表述方式,通俗化理论;注重先进文化与乡土文化的有机融合;建立有效的保障制度、激励和惩罚制度;正面引导,加强监管,规范农村文化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存在问题 基本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阈下苏北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1
7
作者 唐萍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0-43,共4页
苏北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对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但当前苏北农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社会主... 苏北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对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但当前苏北农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出发,加快苏北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义、意义与长效机制的构建
8
作者 唐萍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7-8,共2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深刻、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意义的同时,必须积极推进长效机制的构建。如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要义 意义 长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自信的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廷干 张瑾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18,共10页
以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为本质蕴涵的"文化自信",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观念与文化价值领域的深层确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精神文化"... 以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为本质蕴涵的"文化自信",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观念与文化价值领域的深层确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精神文化"不仅是整体性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有机体的结构性要素,而且也是社会变迁以及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把握历史进程的社会主义方向,领导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的深层制约性因素。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规定性,文化自信不仅涉及意识形态性、文化形态和物性载体的统一,而且也是精神信仰、价值规范与价值承诺三个基本维度的"应然"融合,从而承继并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而文化创造主体在历史发展与社会制度及其结构变迁过程中对于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知和文化形态现代转换的主动适应性,以及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关系意识这样两个方面的文化差异性认同建构,呈现出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基于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文化自信在多个层面提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基本策略与限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自信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文化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主义的批判与超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角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勇军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7,共4页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入了消费社会。由于现代理性主义的影响,消费被异化,产生了消费主义。消费主义重身体消费轻精神消费、重商品的符号价值轻商品的使用价值、重个体占有轻自然生态,加剧了现代社会人的精神...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入了消费社会。由于现代理性主义的影响,消费被异化,产生了消费主义。消费主义重身体消费轻精神消费、重商品的符号价值轻商品的使用价值、重个体占有轻自然生态,加剧了现代社会人的精神危机、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在全球化的今天,消费主义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因而,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目的维度和方式维度建构生态消费范式,是克服西式消费主义的理论尝试,对于探索马克思主义消费范式也是有所裨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主义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异化 批判 超越 生态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雄精神传播的价值审视与伦理重塑——基于人工智能时代的视角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晓庆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87,共13页
人工智能背景下,英雄精神传播不仅获得了更现实的技术成长规定,而且面临更深刻的道德价值冲突。与传统的传播形态相比,人工智能驱动传播呈现技术与价值双重革新特点,而以传播形态存在的英雄精神,一方面在满足主体现实需要的选择、展开... 人工智能背景下,英雄精神传播不仅获得了更现实的技术成长规定,而且面临更深刻的道德价值冲突。与传统的传播形态相比,人工智能驱动传播呈现技术与价值双重革新特点,而以传播形态存在的英雄精神,一方面在满足主体现实需要的选择、展开应然道德标准的评价、实现自我塑造功能的教育等维度体现着本真的价值关系,另一方面面临着崇高性追求与扁平化趋势、情感体验要求与数据计算方式、一元价值导向与多样价值取向等系列价值冲突,这些冲突表征着技术变革中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冲击,遮蔽了英雄精神传播的本真价值关系,从根本上体现了英雄精神传播实践中主体的深层次价值认同与塑造危机。依此而言,应从确立人性底线意识、追求理想价值目标、坚持社会正义原则、构建伦理融合机制等维度,高扬主体伦理理性,增进伦理价值认同,化解英雄精神传播的价值冲突,实现人工智能时代英雄精神传播的伦理重塑,以期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文明的价值引领,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构筑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英雄精神传播 价值审视 伦理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探赜
12
作者 王世谊 言浩杰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2,共10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生成是理论、历史和现实因素交互叠加作用的结果,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的深刻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生成是理论、历史和现实因素交互叠加作用的结果,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的深刻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要素完备,需要“多维理解”,其实践要求丰富,需要“融会贯通”,其体系科学规范,需澄清一些“认识误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具有原创性贡献,极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给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提出了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系统建构了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提出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及不断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开辟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革命 党的建设 党的自我革命 全面从严治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主权债务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3
作者 成云卿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对主权债务危机进行政治经济学的思考,不仅要从学术视角对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机理和原因进行分析,而且需要重新思考基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对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下,西方国家主权债务累积... 对主权债务危机进行政治经济学的思考,不仅要从学术视角对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机理和原因进行分析,而且需要重新思考基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对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下,西方国家主权债务累积的规模和速度为什么远超其国民收入增长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权债务危机 国民收入增长 政治经济学分析 学术视角 国家主权 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 债务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话语交流到文化认同: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双重跨越
14
作者 顾栋栋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2-168,共7页
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展示中国国际形象的现实要求,也是去“西方中心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是在全球化、多元化的国际环境中展开的,不仅面临西方话语霸权、中西文化差异等客观问题... 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展示中国国际形象的现实要求,也是去“西方中心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是在全球化、多元化的国际环境中展开的,不仅面临西方话语霸权、中西文化差异等客观问题,也面临对外沟通交流不够、汉语直接输出较难等主观问题。为此,要创新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理念、机制、方式等,优化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环境,在对话中增进中外文化交流。此外,还要以精准化的表达传播中国声音,以柔性化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以本土化的方式降低文化折扣,以市场化的方式培育中国品牌,实现中华文明国际传播从话语输出到文化输出、从国际交流到国际认同的双重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国际传播 话语交流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发展道路及其世界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成长春 徐海红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共11页
中国生态发展道路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以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为指向的中国社会发展态势与过程。马克思的生态发展观是中国生态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中国生态发展道路的样式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实现基础是劳动的生态化。中国... 中国生态发展道路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以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为指向的中国社会发展态势与过程。马克思的生态发展观是中国生态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中国生态发展道路的样式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实现基础是劳动的生态化。中国生态发展道路是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在生态领域的体现,其基本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生态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在于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确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促进劳动生态化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道路 生态发展 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 生态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接纳到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生成逻辑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桂华 顾栋栋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0-114,共5页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学生的认知、情感和需要为前提,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道德人格、价值理想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更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然而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教育者多将学生视为被动的、...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学生的认知、情感和需要为前提,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道德人格、价值理想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更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然而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教育者多将学生视为被动的、缺乏创造性的客体,以灌输、外化、他律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很好地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人格。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价值理想、心理需要、利益诉求等为出发点,以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方法、载体促进学生的思想接纳、情感认同和价值内化,将外在的原则、理论、规范等内化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纳 内化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及其限度 被引量:10
17
作者 成长春 冯春芳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2-64,共3页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变化发展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的客观现实、思想与行为的相关性特征决定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实效性评价是可能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效性评价对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真正...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变化发展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的客观现实、思想与行为的相关性特征决定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实效性评价是可能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效性评价对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真正实现其教育"首位"定位有着极端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素质评价的模糊性、教育效果归因的不确定性及教育效果体现的长期性、潜在性、多样性等使得实效性评价具有一定的限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需保持合理的期待,将定量与定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结合,从而保证评价的科学、全面、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评价 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价值观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被引量:6
18
作者 唐萍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2-36,共5页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价值观正经历着一个艰难的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多元并存、新旧交替成为农民价值观的显著特征。农民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是外在和内在因素多重作用的结果。在对传统文化"扬弃"的基础上引导规范农民...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价值观正经历着一个艰难的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多元并存、新旧交替成为农民价值观的显著特征。农民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是外在和内在因素多重作用的结果。在对传统文化"扬弃"的基础上引导规范农民思想道德,实现农民价值观的现代超越,需要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供农民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制度保障,提供农民价值观更新的社会平台;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提供农民价值观更新的有力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农民价值观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期高校师德修养目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9
19
作者 徐海红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8-80,共3页
教师道德修养的目标是对教师道德修养预期效果的一种价值限定和观念反映,体现了教师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精神境界。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目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教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切实可行的... 教师道德修养的目标是对教师道德修养预期效果的一种价值限定和观念反映,体现了教师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精神境界。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目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教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切实可行的修养目标,努力实现自身师德从现有层次向更高境界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教师 道德修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劳动何以可能——基于价值观、属性和限度的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海红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59,共5页
生态伦理研究亟待由抽象转向现实。以生态劳动作为生态伦理的理论出发点,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生态伦理研究范式的新路向。基于生态劳动的价值观,是人与自然共为一个生命体的整体主义生态价值观。生态劳动的属性包括描述性和规范性,从生... 生态伦理研究亟待由抽象转向现实。以生态劳动作为生态伦理的理论出发点,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生态伦理研究范式的新路向。基于生态劳动的价值观,是人与自然共为一个生命体的整体主义生态价值观。生态劳动的属性包括描述性和规范性,从生态劳动之"是"能够推出生态劳动之"应当"。生态劳动的最低限度是人与自然的互不伤害,最高限度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通过价值观、属性和限度的分析,生态劳动的道德合理性和正当性得到解释和证明。只有生态劳动是可能的,确立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伦理研究范式才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劳动 价值观 属性 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