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硬联合麻醉在阴式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
作者 吉林 陈佩军 +2 位作者 刘鹏 袁丛虎 王成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8期689-690,共2页
关键词 阴式子宫切除术 腰-硬联合麻醉 经阴道切除 子宫肌瘤 手术时间 术后疼痛 住院时间 微创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脾破裂伴失血性休克麻醉处理 被引量:1
2
作者 吉林 袁从虎 +2 位作者 王成龙 朱金兰 钱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50-450,共1页
关键词 破裂伴失血性休克 脾脏破裂 麻醉处理 新生儿 急诊剖腹探查术 进行性加重 自然分娩 面色苍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缓解神经性疼痛的药效学及其作用机制探索
3
作者 于广东 唐月月 李向南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843-1854,共12页
目的:探索姜黄素影响神经性疼痛的主要靶点及潜在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姜黄素治疗神经性疼痛的靶点,对发现的靶点进行生物功能分析与网络分析。将18只SD大鼠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姜黄素观察组,每组6只。除... 目的:探索姜黄素影响神经性疼痛的主要靶点及潜在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姜黄素治疗神经性疼痛的靶点,对发现的靶点进行生物功能分析与网络分析。将18只SD大鼠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姜黄素观察组,每组6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大鼠结扎单侧坐骨神经制备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CI)模型。手术后24 h,姜黄素观察组大鼠给予100 mg/kg姜黄素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次/d,持续21 d。用爪退缩阈值(PWT)、爪退缩潜伏期(PWL)评估疼痛行为,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背根神经节(DRG)病理变化,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炎症介质,流式细胞术和相应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指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DRG中神经性疼痛相关核心基因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DRG中神经性疼痛相关核心蛋白表达。结果: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确定了姜黄素治疗神经性疼痛的56个相关靶点,并通过基因富集分析发现这些靶点主要富集在与神经性疼痛密切相关的通路中,核心基因分析显示,姜黄素与抗炎症和抗氧化高度相关。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观察组大鼠术后18 d的PWT、PWL值高于模型组(均P<0.05);DRG样本有组织修复迹象,神经元细胞形态恢复正常,细胞核完整,细胞间隙减少,炎症细胞浸润也明显减轻;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裂解的Caspase-3/GAPDH、裂解的Caspase-9/GAPDH和Bcl-2相关X蛋白(Bax)/GAPDH,B细胞淋巴瘤2蛋白(Bcl-2)/GAPDH值低(均P<0.05);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高,活性氧(ROS)水平低(P<0.05);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白蛋白(ALB)、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基因表达高,磷酸化蛋白激酶B1(p-AKT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表达低(均P<0.05);趋化因子(C-C基序)配体5(CCL-5)、C-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2(CXCR2)、磷酸化Janus激酶2(p-JAK2)、磷酸化STAT3(p-STAT3)、Src家族酪氨酸激酶(SRC)、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核因子κB蛋白表达低,HIF-1α蛋白表达高(均P<0.05)。结论:姜黄素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调节关键信号通路(如JAK2/STAT3和核因子κB)及核心基因(如CCL-5、CXCR2、HIF-1α等),治疗神经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神经性疼痛 炎症介质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多靶点 信号通路 缺氧诱导因子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气管导管套囊压力控制对术中血流动力学及术后咽喉痛的影响
4
作者 刘超 吉林 刘存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00-1105,共6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气管导管套囊压力控制对术中血流动力学及术后咽喉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H组(导管套囊压力控制组,n=48)和L组(指感法组,n=46)。H组患者套...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气管导管套囊压力控制对术中血流动力学及术后咽喉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H组(导管套囊压力控制组,n=48)和L组(指感法组,n=46)。H组患者套囊压力控制在25~30 cmH2O,L组患者仅监测套囊压力。所有患者监测并记录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T1)、建立气腹前(T2)、建立气腹后(T3)、头低足高位后(T4)、气管拔管前(T5)、气管拔管后(T6)时间点的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以及T1~T5时间点的套囊压力和气道压力。同时调查患者术后2 h、12 h及24 h的咽痛、声嘶情况。结果:L组的HR、MAP、套囊压力在T1~T5均明显高于H组(P<0.05)。两组患者T3时的气道压力均明显上升(P<0.05),T4时均进一步升高(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组术后2 h、12 h咽痛发生率低于L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声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中,控制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可以降低术后咽痛的发生率,并保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插管 套囊压力 结直肠癌 咽喉痛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乙酰氨基酚甘露醇与氟比洛芬酯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周银 袁鹏 +2 位作者 张强 金文杰 侍崇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76-1280,共5页
目的比较对乙酰氨基酚甘露醇与氟比洛芬酯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97例,男33例,女64例,年龄18~70岁,BMI 18.5~28.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乙酰氨基酚... 目的比较对乙酰氨基酚甘露醇与氟比洛芬酯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97例,男33例,女64例,年龄18~70岁,BMI 18.5~28.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乙酰氨基酚甘露醇组(T组,n=48)和氟比洛芬酯组(F组,n=49)。手术切皮前,T组静脉滴注对乙酰氨基酚甘露醇注射液50 ml(500 mg),术后2 d每隔12 h静脉滴注相同剂量;F组于术前及术后相同时点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术后采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静脉注射曲马多50 mg补救镇痛。记录术后1、6、12、24、48 h静息和活动(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用量、输液量、尿量、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记录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总按压和有效按压次数、羟考酮用量、术后补救镇痛情况、总住院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F组比较,T组术后6 h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中尿量明显升高(P<0.05),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输液量、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总按压和有效按压次数、羟考酮用量、术后补救镇痛率、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乙酰氨基酚甘露醇可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提供与氟比洛芬酯相似的术后镇痛效果,且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乙酰氨基酚甘露醇注射液 氟比洛芬酯 术后镇痛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 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375%左布比卡因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6
作者 刘少文 王成龙 《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9期1069-1069,共1页
目的观察0.375%左布比卡因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ASAⅠ或Ⅱ级经硬膜外麻醉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用低浓度(0.375%)左布比卡因,对照组用0.15%丁卡因混合液。结果两组麻... 目的观察0.375%左布比卡因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ASAⅠ或Ⅱ级经硬膜外麻醉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用低浓度(0.375%)左布比卡因,对照组用0.15%丁卡因混合液。结果两组麻醉效果均好,但治疗组呼吸抑制和血压下降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对辅助药的需要亦少于对照组。结论0.375%左布比卡因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布比卡因 麻醉 硬膜外 乳腺癌根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颊针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效果 被引量:28
7
作者 苏丹 吉林 +4 位作者 刘思兰 嵇富海 申海斌 陆香红 孟晓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颊针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LC的老年患者97例,男55例,女42例,年龄65~74岁,BMI 20~3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48)和颊针组(n=49)。麻醉诱导前,... 目的探讨颊针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LC的老年患者97例,男55例,女42例,年龄65~74岁,BMI 20~3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48)和颊针组(n=49)。麻醉诱导前,颊针组给予颊针疗法,一直带针,每隔5 min行针一次,持续至手术结束。对照组不行颊针治疗。记录入手术室时(T_(0))、麻醉后5 min(T_(1))、手术切皮时(T_(2))、拔除气管导管后5 min(T_(3))、术后6 h(T_(4))、术后24 h(T 5)的MAP和HR。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于T_(0)、T_(5)时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C反应蛋白(CRP)、皮质醇(Cor)、血糖和乳酸浓度。记录术后首次出现疼痛时间、术后24 h内补救镇痛例数、术后恶心呕吐(PONV)及术后肩部不适的发生情况。结果T_(2)、T_(4)时颊针组MAP明显低于对照组,HR明显慢于对照组(P<0.05)。颊针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与T_(0)时比较,T_(5)时对照组CRP、Cor、血糖、乳酸浓度明显升高(P<0.05),颊针组血糖浓度明显升高(P<0.05)。T_(5)时颊针组CRP、Cor、乳酸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颊针组术后首次出现疼痛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术后24 h内补救镇痛率、PONV及术后肩部不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运用颊针疗法,有助于缓解术中及术后疼痛,降低应激反应程度,可作为老年患者手术麻醉的辅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颊针 老年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