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间质瘤及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邱静 杨顺清 +2 位作者 梁晓东 戴小丽 张桂春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11-914,共4页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s)与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G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二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对30例GSTs和14例GSs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二者进行...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s)与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G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二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对30例GSTs和14例GSs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二者进行比较。结果 30例GSTs患者中男女比为1.31∶1,肿瘤多见于胃底,其次胃体、胃窦,肿瘤直径(4.95±3.66)cm,临床症状无特殊;免疫表型:大部分病例CD117、CD34、DOG1弥漫阳性,部分病例S-100局灶阳性,GFAP均阴性。14例GSs患者男女比为1∶1.8,肿瘤多见于胃体,其次为胃底、胃窦,肿瘤直径(2.66±1.40)cm,临床症状无特殊;免疫表型:GFAP、S-100弥漫阳性,CD117、CD34、DOG1均阴性。GSTs与GSs治疗均以手术切除为主,GSTs术后予以格列卫靶向治疗,预后较好,而GSs患者术后无需放、化疗,预后均较好。结论 GSTs与GSs患者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及预后方面均有所不同,可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间质瘤 神经鞘瘤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颈胃型腺癌11例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崔永佳 张丽华 +1 位作者 王铭 王国庆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75-1377,共3页
目的 探讨子宫颈胃型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11例子宫颈胃型腺癌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HIK1083、MUC6、p53、PAX-8、p16、CK7、ER、PR和Ki-67的表达;行AB/PAS特殊染色;应用毛细管电泳法检测... 目的 探讨子宫颈胃型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11例子宫颈胃型腺癌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HIK1083、MUC6、p53、PAX-8、p16、CK7、ER、PR和Ki-67的表达;行AB/PAS特殊染色;应用毛细管电泳法检测HPV E6/E7 DNA,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1例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腹痛和阴道水样分泌物。眼观:肿瘤多位于子宫颈管,子宫颈外口较为光滑。镜检:肿瘤性腺体呈浸润性生长,胞质丰富,细胞界限清楚,细胞核中~重度异型,核分裂象可见,凋亡小体罕见,其中1例伴鳞状分化。免疫表型:1例HIK1083弱阳性,10例MUC6阳性,5例为p53突变型,3例PAX-8阳性,1例p16弥漫强阳性;CK7均阳性,ER和PR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0%~70%。AB/PAS染色:肿瘤细胞质PAS阳性。HPV E6/E7 DNA检测均阴性。患者随访时间1~61个月,1例因术后并发症死亡,2例因该病死亡,4例存活,4例失访。结论 子宫颈胃型腺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其发生与HPV感染无关;其侵袭性强、化疗耐药、易转移和复发,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胃型腺癌 HPV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染色体区段混合BAC探针鉴定食管癌细胞中的染色体畸变 被引量:3
3
作者 郝佳洁 王春丽 +5 位作者 顾文跃 程潇钰 张钰 徐昕 蔡岩 王明荣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8-565,共8页
染色体畸变是恶性肿瘤细胞的重要遗传学特征,文章旨在应用BAC DNA克隆鉴定食管癌细胞中的染色体臂和染色体区段的畸变。针对染色体各区段选取5~10个1 Mb BAC DNA,分别混合制备成特定染色体区段的BAC DNA混合克隆,然后将染色体臂上覆盖... 染色体畸变是恶性肿瘤细胞的重要遗传学特征,文章旨在应用BAC DNA克隆鉴定食管癌细胞中的染色体臂和染色体区段的畸变。针对染色体各区段选取5~10个1 Mb BAC DNA,分别混合制备成特定染色体区段的BAC DNA混合克隆,然后将染色体臂上覆盖所有区段的上述混合克隆进一步混合制备成特定染色体臂BAC DNA混合克隆。利用简并寡核苷酸引物聚合酶链反应(Degenerate oligonucleotide primed PCR, DOP-PCR)标记染色体臂探针,利用切口平移法(Nick translation)标记染色体区段探针,并对食管癌细胞中期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分析。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期染色体FISH结果显示,上述方法标记的探针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进一步利用染色体臂混合探针,确定了多个食管癌细胞中的染色体重排所涉及的特定染色体臂;利用染色体区段混合探针,鉴定出KYSE140的t(1q;7q)衍生染色体中1q上的断点范围位于1q32-q41。文章成功建立了1 Mb BAC DNA混合克隆探针标记技术,并鉴定出多个食管癌细胞中的染色体臂和染色体区段畸变,不仅为利用 M-FISH 技术鉴定肿瘤细胞中的染色体畸变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方法,而且还可能进一步将该法推广应用于恶性血液病的核型分析以及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畸变 BAC DNA 染色体臂和区段 荧光原位杂交 食管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间质细胞中podoplan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梁晓东 黄文斌 王劲松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观察食管鳞状细胞癌间质细胞中podoplanin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podoplanin阳性间质细胞在食管鳞状细胞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6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podoplanin的表达,分析阳性间质细胞中podo... 目的观察食管鳞状细胞癌间质细胞中podoplanin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podoplanin阳性间质细胞在食管鳞状细胞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6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podoplanin的表达,分析阳性间质细胞中podoplanin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6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间质细胞podoplanin阳性者43例,阳性率为62.3%。食管鳞状细胞癌中间质细胞podoplanin阳性者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为45.72±14.36,明显高于间质细胞podoplanin阴性者(21.23±1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管侵犯的食管鳞状细胞癌间质细胞podoplanin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管侵犯者(P<0.05)。间质细胞podoplanin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均无关(P>0.05)。结论 podoplanin阳性间质细胞可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管形成和淋巴管侵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PODOPLANIN 间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oA蛋白在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5
作者 王辉 高璀乡 +2 位作者 俞敏 宋曙 邱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2-73,共2页
目的:探讨直肠癌组织中RhoA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6例直肠癌患者(直肠癌组)和30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Rho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直肠癌组RhoA阳性率为67.4%,其中强阳性率为24.4%,而正常对照组RhoA... 目的:探讨直肠癌组织中RhoA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6例直肠癌患者(直肠癌组)和30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Rho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直肠癌组RhoA阳性率为67.4%,其中强阳性率为24.4%,而正常对照组RhoA均为阴性(P<0.05);高、中、低分化直肠癌患者RhoA阳性率依次为47.6%、64.9%和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直肠癌患者RhoA阳性率依次为54.5%、70.0%、87.5%和94.1%,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有升高的趋势(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RhoA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在不同浸润深度组中,随着浸润加深,RhoA阳性率明显升高(P<0.05)。但在直肠癌不同组织类型中,RhoA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组织中RhoA蛋白明显高于正常直肠黏膜,可能作为直肠癌的一个肿瘤标志物指标,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分化、转移、恶性程度及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RHOA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B7-H3和CD4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琪 梁晓东 +4 位作者 邱静 王婷婷 张桂春 时潇洋 宋建祥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76-979,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B7-H3和CD4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8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64例癌旁正常组织中B7-H3与CD44的表达,分析B7-H3、CD4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B7-H3和CD44在...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B7-H3和CD4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8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64例癌旁正常组织中B7-H3与CD44的表达,分析B7-H3、CD4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B7-H3和CD4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05)。B7-H3高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p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块大小均无关(P>0.05)。CD44高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p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块大小、肿瘤分化程度均无关(P>0.05)。B7-H3与CD4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33,P<0.05)。结论B7-H3、CD44均与食管癌侵袭性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提示B7-H3和CD44协同参与肿瘤的进展,促进肿瘤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B7-H3 CD44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中βⅢ-微管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方媛 王劲松 +1 位作者 吕倩 梁晓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96-1300,共5页
目的探讨βⅢ-微管蛋白(βⅢ-tubulin,TUBB3)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和淋巴瘤中的表达,分析TUBB3在淋巴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和12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88例B细胞性淋巴瘤和38例... 目的探讨βⅢ-微管蛋白(βⅢ-tubulin,TUBB3)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和淋巴瘤中的表达,分析TUBB3在淋巴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和12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88例B细胞性淋巴瘤和38例T细胞性和NK细胞性淋巴瘤)中TUBB3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TUBB3高度局限于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SLL)和结外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边缘区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oma)中,除了残留的淋巴滤泡表达TUBB3外,肿瘤细胞均不表达TUBB3。5例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中,1例表达TUBB3。24例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中,8例表达TUBB3。3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15例表达TUBB3,TUBB3在生发中心样(germinal center B-like,GCB)型中的表达高于非生发中心样(non-germinal central B-like,non-GCB)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非特指型)中,TUBB3阳性3例;15例NK/T细胞性淋巴瘤、3例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和5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性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均不表达TUBB3。TUBB3在DLBCL中的阳性率高于成熟性小B细胞性淋巴瘤(P<0.05)。TUBB3在B细胞性淋巴瘤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在NK细胞/T细胞性淋巴瘤中的阳性率(P<0.05)。结论TUBB3高度局限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内,有助于低级别FL、SLL和MALToma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βⅢ-微管蛋白 反应性增生淋巴结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