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鉴别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良、恶性线缘结节状增厚
1
作者 樊敏 马雷 史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4-748,共5页
目的观察^(18)F-FDG PET/CT代谢参数鉴别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良、恶性线缘结节状增厚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50例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的NSCLC术后患者、共52处线缘结节状增厚病灶,其中31例31处为NSCLC复发(复发组)、19例21处... 目的观察^(18)F-FDG PET/CT代谢参数鉴别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良、恶性线缘结节状增厚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50例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的NSCLC术后患者、共52处线缘结节状增厚病灶,其中31例31处为NSCLC复发(复发组)、19例21处为良性病变(非复发组)。比较组间^(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包括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肿瘤代谢体积(MTV)、糖酵解总量(TLG)及病灶SUV_(max)/纵隔血池SUV_(max)(SUV_(max)-ratio);针对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代谢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鉴别NSCLC术后线缘良、恶性结节状增厚的价值。结果复发组病灶SUV_(max)、TLG及SUV_(max)-ratio均高于非复发组(P均<0.05);组间病灶M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SUV_(max)、TLG及SUV_(max)-ratio评估NSCLC术后良、恶性线缘结节状增厚病灶的AUC分别为0.854、0.805及0.8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可有效鉴别NSCLC术后良、恶性线缘结节状增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复发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型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对结核性和肿瘤性腹膜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建功 史讯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86-289,共4页
目的结核性和肿瘤性病变引起的腹膜弥漫性病变的影像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本研究探讨^(18)F-FDG双时相显像对两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疑似腹膜弥漫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18)F-FDG双时相显像。经病理和(或)临床证... 目的结核性和肿瘤性病变引起的腹膜弥漫性病变的影像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本研究探讨^(18)F-FDG双时相显像对两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疑似腹膜弥漫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18)F-FDG双时相显像。经病理和(或)临床证实59例肿瘤性、26例结核性腹膜病变。分别测定腹膜、腹腔积液早期、延迟相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计算2次显像SUVmax的变化;分析两组腹膜SUVmax值及腹腔积液SUVmax值的双时相变化。结果肿瘤组延迟时相腹膜SUVmax值(14.00±5.18)显著高于早期(11.47±4.34),结核组延迟时相腹膜SUVmax值(12.61±3.97)显著高于早期(10.46±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延迟时相腹腔积液SUVmax值(1.92±0.37)显著高于早期(1.8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核组延迟时相SUVmax(1.64±0.36)高于早期(1.58±0.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1);肿瘤组与结核组间早期和延迟相SUV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积液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早期相曲线下面积为0.673(95%CI 0.557~0.790,P=0.011);延迟相曲线下面积为0.709(95%CI 0.588~0.830,P=0.002)。结论腹腔积液SUVmax有助于鉴别结核性和肿瘤性腹膜病变,延迟相SUVmax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炎 结核性 腹膜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1场校正T1 mapping用于鉴别肺癌病理分型及分化程度
3
作者 李真真 徐高峰 +5 位作者 符益纲 肖勇 朱明明 周笑 史讯 江建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1-234,共4页
目的 观察B1场校正T1 mapping用于鉴别肺癌病理分型及分化程度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65例肺癌患者共74处病灶,包括低分化49处、中高分化25处,其中腺癌42处、鳞癌14处、小细胞肺癌(均为低分化)18处。采集B1场校正T1 mapping图像;以2种... 目的 观察B1场校正T1 mapping用于鉴别肺癌病理分型及分化程度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65例肺癌患者共74处病灶,包括低分化49处、中高分化25处,其中腺癌42处、鳞癌14处、小细胞肺癌(均为低分化)18处。采集B1场校正T1 mapping图像;以2种方法勾画ROI(ROI1、ROI2),观察不同病理分型及不同分化程度肺癌T1值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B1场校正T1 mapping鉴别肺癌病理分型及分化程度的价值。结果 不同病理分型肺癌T1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小细胞肺癌与其他2种类型肺癌T1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与中高分化肺癌(鳞癌+腺癌)T1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ROI1 T1值=1 524.21 ms为截断值,其鉴别低与中高分化肺癌(鳞癌+腺癌)的AUC为0.698,敏感度为64.50%,特异度为76.00%;而以ROI2 T1值=1 630.68 ms为截断值,其AUC为0.676,敏感度为54.80%,特异度为80.00%。结论 B1场校正T1 mapping有助于鉴别肺癌病理分型及分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病理学 磁共振成像 T1 mapping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激素浓度、雌激素受体及其β基因多态性与青年人胃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留才 李玉华 +1 位作者 李仕红 林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99-404,共6页
目的:探讨性激素浓度及其受体和雌激素受体β(ERβ)基因多态性与青年人胃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以原发性青年胃腺癌患者男女各108例为实验组,随机抽取住院手术胃溃疡患者男女各80例为对照组,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两组血清性激素水... 目的:探讨性激素浓度及其受体和雌激素受体β(ERβ)基因多态性与青年人胃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以原发性青年胃腺癌患者男女各108例为实验组,随机抽取住院手术胃溃疡患者男女各80例为对照组,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两组血清性激素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两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表达状况,并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ERβ基因多态性。结果:实验组血清雄激素高于对照组,但雌激素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实验组男女性患者,在TNM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雄激素递减,雌激素递增;而随分化程度降低、淋巴结转移阴性和阳性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ERα和ERβ均不表达,而实验组ERα和ERβ阳性率分别为57.4%(124/216)和15.7%(34/216),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1),其中分化程度低、有淋巴结转移者、浸润程度深的阳性率高于分化程度高、无淋巴结转移者、浸润程度浅的,且TNMⅢ期高于Ⅰ、Ⅱ期(P<0.001)。PCR-RFLP检测中,用Rsa I酶切显示实验组RR和Rr基因型显著高于rr型,并以RR基因型最高(P<0.0001),且分化程度低、有淋巴结转移和浸润越深者RR高,TNM分期Ⅲ期高于Ⅰ、Ⅱ期(P<0.0001);Alu I酶切显示各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性激素水平改变是影响胃腺癌变和易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ERβ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胃腺癌 发展 性激素 血清 雌激素受体Β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锶治疗肿瘤转移性骨痛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2
5
作者 明秀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2期2586-2588,共3页
目的:总结护理肿瘤骨转移经验。方法:对肿瘤转移性骨痛病人使用氯化锶(89SrCl2)治疗,治疗前后加强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情绪;正确处理一次性物品及病人的排泄物;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加强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适当加强锻炼,预防病理性骨... 目的:总结护理肿瘤骨转移经验。方法:对肿瘤转移性骨痛病人使用氯化锶(89SrCl2)治疗,治疗前后加强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情绪;正确处理一次性物品及病人的排泄物;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加强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适当加强锻炼,预防病理性骨折。结果:治疗后37例病人骨痛减轻或消失,总有效率为83.8%。结论:89SrCl2治疗肿瘤多发骨转移止痛效果明显,精心护理可使晚期癌症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 氯化锶(^89SrCl2) 锶放射性同位素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炎患者龈沟液β_2-微球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海如 张锦根 李余森 《南京医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299-301,共3页
以 RIA 检测了成人牙周炎(AP)10人20个牙治疗前后和牙周健埭者(H)10人21个牙龈沟液(GCF)中β_2-微球蛋白(β_-MG)的含量并记录临床指数 PLI、GI、PD、AL。结果显示:AP 组 GCF 中β_2-MG 的含量显著小于 H 组(P<0.01);在 H 组、AP 组... 以 RIA 检测了成人牙周炎(AP)10人20个牙治疗前后和牙周健埭者(H)10人21个牙龈沟液(GCF)中β_2-微球蛋白(β_-MG)的含量并记录临床指数 PLI、GI、PD、AL。结果显示:AP 组 GCF 中β_2-MG 的含量显著小于 H 组(P<0.01);在 H 组、AP 组混合情况下和 AP 组内,β_2-MG 含量只与 PD、AL 呈显著负相关(P<0.05);牙周治疗后,随着牙周破坏程度的减轻(P<0.01),β_2-MG 的含量相应升高(P<0.05),说明 GCF 中β_2-MG 与牙周破坏程度有关,并可能参与了 AP 的局部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龈沟液 Β2微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