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炎症标志物联合CT影像组学评估胃肠道间质瘤的危险度分级及肿瘤细胞增殖
1
作者 耿其楠 谢抒含 +3 位作者 邵超 王曼曼 汪洁 陈望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42-748,共7页
目的:探讨术前炎症标志物并CT影像组学模型评估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危险度分级及肿瘤细胞增殖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196例GIST患者并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HL)2008改良版标准,分为低风险组(极低危、低危)与高风险组(中危、高危... 目的:探讨术前炎症标志物并CT影像组学模型评估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危险度分级及肿瘤细胞增殖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196例GIST患者并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HL)2008改良版标准,分为低风险组(极低危、低危)与高风险组(中危、高危)。按7:3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记录术前一周内的血清炎症标志物结果,术后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Ki-67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筛选出与危险度分级相关的炎症标志物因素,并构建炎症模型。在术前静脉期图像沿肿瘤边缘划定感兴趣区以提取组学特征,对组学特征进行特征剔除、筛选得到最佳特征及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构建逻辑回归模型、炎症标志物-CT影像组学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模型的效能。Spearman相关性分析炎症标志物、Radscore与Ki-67值的相关性。结果:中性粒细胞(NE)、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纳入炎症模型。共提取2212个影像组学特征,经特征筛选、降维后筛选出10个最佳特征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基于炎症模型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训练集AUC=0.799,验证集0.824;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AUC=0.935,验证集0.931;联合模型训练集AUC=0.958,验证集0.976。NE、PLT、NLR、PLR、Radscore与Ki-67均成正相关,其中Radscore的相关性最高(r=0.51,P<0.001)。结论:基于术前血清炎症标志物联合CT影像组学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测GIST的危险度分级,并在预测肿瘤细胞增殖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临床制订精确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生物标记 肿瘤 影像组学 肿瘤分级 细胞增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影像组学列线图术前预测结直肠癌BRAF突变和预后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曼曼 徐国栋 +2 位作者 徐高峰 周慧 冯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21-827,共7页
目的利用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BRAF突变,并进行预后分层。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6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333例结直肠癌,其中训练集234例,验证集99例。分割整个肿瘤的感兴趣区并提取影像组... 目的利用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BRAF突变,并进行预后分层。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6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333例结直肠癌,其中训练集234例,验证集99例。分割整个肿瘤的感兴趣区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算法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算法筛选与BRAF突变密切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结合影像组学特征和显著的临床参数构建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量化诊断效能。使用Kaplan-Meier分析绘制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的生存曲线。结果保留7个影像组学特征以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结合影像组学特征和3个显著的临床参数(年龄、肿瘤部位、癌胚抗原)构建列线图,其在训练集、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0.829。列线图预测高风险组(BRAF突变组)和低风险组(BRAF野生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且高风险组的总生存期比低风险组短。结论CT影像组学列线图可术前准确预测结直肠癌的BRAF突变,并对预后进行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BRAF突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B1场校正T_(1)-mapping影像组学特征的可重复性研究
3
作者 江建芹 刘佳 +4 位作者 崔磊 肖勇 符益纲 徐高峰 胡春洪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26-1031,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B1场校正T_(1)-mapping测量肺癌影像组学特征的一致性及可重复性。方法:回顾性搜集2020年6月-2022年3月在本院经病理确诊的70例肺癌患者的术前胸部T_(1)-mapping和T_(1)加权容积内插屏气检查(T_(1)-VIBE)图像。其中,有41... 目的:探讨基于B1场校正T_(1)-mapping测量肺癌影像组学特征的一致性及可重复性。方法:回顾性搜集2020年6月-2022年3月在本院经病理确诊的70例肺癌患者的术前胸部T_(1)-mapping和T_(1)加权容积内插屏气检查(T_(1)-VIBE)图像。其中,有41例进行了T_(1)-mapping重复扫描(间隔30 min)。由2位测量者独立采用半自动勾画方法分别在T_(1)-mapping和T_(1)-VIBE图像上逐层沿着病灶边缘勾画ROI,融合生成全病灶的容积ROI(VOI),然后提取原始图像及不同变换预处理图像上病灶VOI的影像组学特征。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组学特征在观察者内、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及重复扫描时的可重复性,以ICC≥0.80为一致性或可重复性好(满足临床要求)。结果:自T_(1)-mapping和T_(1)-VIBE图像分别可提取1906个组学特征(包括一阶特征396个、形态特征14个及纹理特征1496个)。基于T_(1)-mapping提取的组学特征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ICC的中位数(Q1,Q3)分别为0.94(0.87,0.98)和0.91(0.83,0.96),基于T_(1)-VIBE提取的组学特征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ICC的中位数(Q1,Q3)均为0.98(0.95,0.99);2个序列分别有1450(72.72%)和1768(91.76%)个组学特征同时满足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一致性要求。T_(1)-mapping重复扫描提取的组学特征的ICC的中位数(Q1,Q3)为0.83(0.69,0.93),有1002(52.57%)个组学特征同时满足重复扫描时的可重复性;其中,形状特征的可重复性表现最佳(ICC≥0.80者达100%),而一阶特征、灰度共生矩阵(GLCM)及灰度级区域矩阵(GLSZM)特征的可重复性相对较差(ICC≥0.80者仅占49.75%~53.98%)。基于不同变换预处理图像提取的组学特征中,Gradient变换明显提高了原始特征的可重复性(ICC≥0.80者达86.05%),而采用Exponential、LBP2D、LBP3D、Logarithm和Square变换方法获得的特征降低了原始特征的可重复性(ICC≥0.80这仅占36.05%~50.00%)。结论:T_(1)-mapping的影像组学特征表现出中等可重复性,在临床应用之前需要首先对其进行可重复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影像组学 T_(1)-mapping 容积内插屏气检查 可重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纹理特征及临床-影像学特征构建模型预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复发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海峰 徐圆 +1 位作者 袁为标 陆大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84-488,共5页
目的观察基于CT纹理特征及临床-影像学特征建立的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对于预测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经颅钻孔引流术后CSDH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统计复发例数。对比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一般资... 目的观察基于CT纹理特征及临床-影像学特征建立的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对于预测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经颅钻孔引流术后CSDH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统计复发例数。对比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灶CT特征,以Mazda软件在术前CT所示血肿最大层面勾画ROI,提取纹理参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参数,建立SVM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对复发的预测效能。结果经颅钻孔引流术后3个月内32例(32/146,21.92%)CSDH复发,114例(114/146,78.08%)未复发;复发与未复发患者间术前血肿体积及血肿亚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每例患者提取304个术前CT纹理特征,最终筛选出30个特征,复发与未复发者间仅S(5,0)SumAver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经主成分分析,最终提取S(5,0)Contrast、S(5,0)SumAverg、Teta2、S(3,-3)Entropy 4个纹理特征及糖尿病、血肿体积及亚型3个临床-影像学特征。分别基于4个纹理特征及4个纹理特征+3个临床-影像学特征建立SVM模型,ROC曲线结果显示,前者预测CSDH术后复发的AUC为0.85,后者为0.92(P=0.075)。结论基于CT纹理特征及临床-影像学特征构建的SVM模型有助于预测CSDH经钻孔引流术治疗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肿 硬膜下 慢性 复发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纹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独症患儿神经连接异常的影像特征 被引量:11
5
作者 姚滔涛 陈卓铭 张书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2-478,共7页
目的联合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磁共振波谱(MRS)技术分析孤独症患儿大脑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探讨孤独症患儿神经连接异常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2~9岁孤独症患儿(孤独症组,n=14)和健康儿童(对照组,n=8)分别进行DTI和MRS检测... 目的联合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磁共振波谱(MRS)技术分析孤独症患儿大脑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探讨孤独症患儿神经连接异常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2~9岁孤独症患儿(孤独症组,n=14)和健康儿童(对照组,n=8)分别进行DTI和MRS检测,以双侧额叶、胼胝体膝部及压部、海马、小脑白质为感兴趣区,利用GEAW 4.2工作站的Functool2.6软件分别对DTI及MRS数据进行后处理分析,分别记录DTI的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MRS的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酐(Cr)绝对浓度以及NAA/Cr、Cho/Cr比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孤独症组左海马FA降低(F=5.922, P=0.033),左右海马Cr降低(F> 4.715, P <0.05)。孤独症组左侧胼胝体膝部FA低于右侧(F=-2.335, P=0.042),左侧胼胝体压部ADC明显高于右侧(F=3.520, P <0.01);左侧额叶NAA、Cho、Cr绝对浓度(|t|> 2.648, P <0.05),胼胝体压部NAA绝对浓度(t=-3.076, P=0.009),小脑Cho/Cr均低于右侧(t=-2.225, P=0.044)。对照组左右半球相对脑区DTI和MRS检测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孤独症患儿额叶、海马、小脑、胼胝体膝部及压部存在局部代谢或功能的异常,提示孤独症患儿可能存在半球内尤其左侧大脑半球内神经连接不足,半球间神经连接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神经连接 弥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波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肌层浸润 被引量:4
6
作者 陆亮 徐圆 +1 位作者 袁为标 陆大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59-1063,共5页
目的评价增强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肌层浸润的可行性。方法纳入91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组(n=51)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组(n=40),比较组间CT特征差异。利用Mazda软件提... 目的评价增强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肌层浸润的可行性。方法纳入91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组(n=51)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组(n=40),比较组间CT特征差异。利用Mazda软件提取病变纹理参数,以Lasso算法筛选,联合十折交叉验证构建Logistic回归影像组学列线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列线图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肌层浸润的效能。结果CT形态不规则多见于MIBC组,NMIBC组与MIBC组肿瘤CT形态特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组学列线图预测肌层浸润AUC为0.881,特异度为76.5%,敏感度87.5%,危险因素包括动脉期S(3,3)SumAverg、S(4,-4)InvDfMom及静脉期S(3,-3)DifEntrp、Perc.90%。结论增强CT影像组学列线图有助于术前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肌层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移行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分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曼曼 江建芹 +4 位作者 徐高峰 符益纲 王玉玲 耿其楠 李真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64-1070,共7页
目的探讨T1WI、T2WI、表观扩散系数影像组学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病理分型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8月-2021年4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鳞癌48例、腺癌66例)114例患者,术前均行T1WI、T2WI及扩散加... 目的探讨T1WI、T2WI、表观扩散系数影像组学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病理分型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8月-2021年4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鳞癌48例、腺癌66例)114例患者,术前均行T1WI、T2WI及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扩散加权成像图像经后处理生成表观扩散系数图。采用7∶3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80)和验证组(n=34),所有图像导入软件采用半自动勾勒法勾画感兴趣区并提取特征,利用LASSO回归筛选特征,构建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患者临床肺癌高危因素,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构建临床-影像综合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影像组学模型与临床-影像综合列线图的诊断效能。结果T1WI模型、T2WI模型及T1WI联合T2WI组合模型的诊断效能(训练队列AUC分别为0.911、0.860及0.921;验证队列AUC分别为0.881、0.888及0.909)均优于表观扩散系数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队列AUC为0.709,验证队列AUC为0.642),联合吸烟及性别的临床-影像综合模型诊断效能进一步提高(训练队列AUC为0.961,验证队列AUC为0.940)。结论多参数MRI影像组学-临床列线图可以鉴别非小细胞肺癌病理分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肺鳞状细胞癌 肺腺癌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Star-VIBE与T1-VIBE MRI显示周围型肺癌 被引量:1
8
作者 江建芹 李真真 +5 位作者 洪琴 肖勇 周笑 徐高峰 符益纲 胡春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8-862,共5页
目的比较星形堆叠容积内插屏气(Star-VIBE)与T1-容积内插屏气(T1-VIBE)MRI显示周围型肺癌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对52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共56个病灶行胸部Star-VIBE和T1-VIBE MR检查。基于2种序列图像观察形态学征象并进行主观评分;测量病灶... 目的比较星形堆叠容积内插屏气(Star-VIBE)与T1-容积内插屏气(T1-VIBE)MRI显示周围型肺癌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对52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共56个病灶行胸部Star-VIBE和T1-VIBE MR检查。基于2种序列图像观察形态学征象并进行主观评分;测量病灶最大径、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以CT为参考,比较Star-VIBE and T1-VIBE MRI显示周围型肺癌的价值。结果Star-VIBE MRI显示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和晕征优于T1-VIBE(P均<0.05)。Star-VIBE MRI的CNR及SNR均显著高于T1-VIBE(P均<0.001);2种MRI之间及其与CT所示病灶最大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Star-VIBE MRI显示周围型肺癌优于T1-VIB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1场校正T1 mapping用于鉴别肺癌病理分型及分化程度
9
作者 李真真 徐高峰 +5 位作者 符益纲 肖勇 朱明明 周笑 史讯 江建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1-234,共4页
目的 观察B1场校正T1 mapping用于鉴别肺癌病理分型及分化程度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65例肺癌患者共74处病灶,包括低分化49处、中高分化25处,其中腺癌42处、鳞癌14处、小细胞肺癌(均为低分化)18处。采集B1场校正T1 mapping图像;以2种... 目的 观察B1场校正T1 mapping用于鉴别肺癌病理分型及分化程度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65例肺癌患者共74处病灶,包括低分化49处、中高分化25处,其中腺癌42处、鳞癌14处、小细胞肺癌(均为低分化)18处。采集B1场校正T1 mapping图像;以2种方法勾画ROI(ROI1、ROI2),观察不同病理分型及不同分化程度肺癌T1值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B1场校正T1 mapping鉴别肺癌病理分型及分化程度的价值。结果 不同病理分型肺癌T1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小细胞肺癌与其他2种类型肺癌T1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与中高分化肺癌(鳞癌+腺癌)T1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ROI1 T1值=1 524.21 ms为截断值,其鉴别低与中高分化肺癌(鳞癌+腺癌)的AUC为0.698,敏感度为64.50%,特异度为76.00%;而以ROI2 T1值=1 630.68 ms为截断值,其AUC为0.676,敏感度为54.80%,特异度为80.00%。结论 B1场校正T1 mapping有助于鉴别肺癌病理分型及分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病理学 磁共振成像 T1 mapping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参数值测量的短期可重复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0
作者 江建芹 蔡荣芳 +4 位作者 崔磊 尹剑兵 许一鸣 马航 何海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3-547,共5页
目的评估肺癌短期重复扫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参数值测量的短期可重复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对38例肺癌患者进行2次自由呼吸IVIM成像(间隔0.5~1.0h)。由2名测量者基于IVIM图像独立测量慢扩散参数(D)、快扩散系数(D*)及灌注分数(f)均... 目的评估肺癌短期重复扫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参数值测量的短期可重复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对38例肺癌患者进行2次自由呼吸IVIM成像(间隔0.5~1.0h)。由2名测量者基于IVIM图像独立测量慢扩散参数(D)、快扩散系数(D*)及灌注分数(f)均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检验比较重复测量和重复扫描的误差。以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各参数值同一测量者和不同测量者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采用变异系数(WCV)比较肺癌类型(周围型、中央型)、病变大小(≥2cm、<2cm)及位置(上、中、下肺野)对各参数值可重复性的影响。结果所有参数2次测量的系统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和f值的WCVs(19.88%~36.83%)明显高于D值(2.97%~4.62%)。D值在中央型肺癌及最大径<2cm病灶的WCVs较高,并自上肺野到下肺野WCV依次增加;f在中央型肺癌和最大径≥2cm的WCVs较大;受肺癌类型、大小和位置的影响显著。结论在肺癌的重复扫描中,D值可重复性好,而、f值的可重复性较差;肺癌类型、大小和位置是影响IVIM参数值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扩散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可重复性 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MR在肺癌筛查及肺结节随诊中的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江建芹 崔磊 +3 位作者 胡春洪 周笑 李真真 徐高峰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5-281,共7页
MR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且无电离辐射,还可提供组织的功能学信息。近年来,随着磁共振设备及扫描技术升级使胸部MR临床应用成为可能。MR能否替代CT用于肺癌筛查及肺结节无辐射随诊越来越受关注。研究表明胸部MR在肺结节的检出、随诊及... MR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且无电离辐射,还可提供组织的功能学信息。近年来,随着磁共振设备及扫描技术升级使胸部MR临床应用成为可能。MR能否替代CT用于肺癌筛查及肺结节无辐射随诊越来越受关注。研究表明胸部MR在肺结节的检出、随诊及诊断方面存在潜在价值。本文就MR在肺癌筛查及肺结节随诊中的应用和研究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肺肿瘤 肺结节 癌症早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双指数模型DWI在良恶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洪琴 江建芹 +3 位作者 崔磊 胡春洪 王玉玲 徐高峰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56-1260,共5页
目的:比较磁共振单、双指数模型DWI定量参数对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肺结节患者(男15例,女17例;良性11例,恶性21例;直径1.5~2.9cm)行3.0T磁共振单指数(b=0、300和800s/mm^2)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双指数(10个b值,... 目的:比较磁共振单、双指数模型DWI定量参数对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肺结节患者(男15例,女17例;良性11例,恶性21例;直径1.5~2.9cm)行3.0T磁共振单指数(b=0、300和800s/mm^2)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双指数(10个b值,b=0~1000s/mm^2)DWI扫描。两位测量者分别在DWI(b=800s/mm^2)、ADC图及IVIM图像上测量病灶/脊髓信号比值(LSR_(800))、ADC_(mean)、ADC_(min)、D、D*和f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测量者间的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比较各参数值在良恶性肺结节间的差异。使用ROC曲线分析获得鉴别肺结节良恶性的最佳参数和最佳阈值。结果:IVIM灌注参数中D*的测量者间可重复性相对较差(ICC=0.710)。恶性肺结节的ADCmean明显低于良性肺结节[(1.25±0.21)×10^(-3) vs (1.51±0.33)×10-3 mm^2/s;t=2.749,P=0.010],其余参数值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0.491)。以ADCmean=1.44×10^(-3) mm^2/s为阈值,诊断恶性肺结节的敏感度为81.0%、特异度为72.7%,ROC曲线下面积为0.788。结论:建议采用单层ROI法测得的ADC均值进行肺结节的诊断,尚需改进IVIM扫描及后处理策略来提高其对肺部小病灶的诊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肺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件扭转的CT平扫表现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志勇 严循成 +4 位作者 肖建云 崔磊 尹剑兵 印洪刚 洪琴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5-389,共5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平扫在附件扭转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附件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与CT平扫图像。术前均采用多排螺旋CT平扫,薄层图像在工作站上进行冠状面重建。结果:129例患者均表现为盆腔囊实性肿块,其...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平扫在附件扭转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附件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与CT平扫图像。术前均采用多排螺旋CT平扫,薄层图像在工作站上进行冠状面重建。结果:129例患者均表现为盆腔囊实性肿块,其中52例(40.3%)患者出现子宫向患侧移位,83例(64.3%)患者出现囊壁偏心性增厚,44例(34.1%)患者出现高密度囊壁,104例(80.6%)患者子宫与卵巢间出现高密度厚蒂,85例(65.9%)患者厚蒂周围出现脂肪浸润,71例(55.0%)患者厚蒂内出现高密度索条征,48例(37.2%)患者厚蒂内出现“漩涡征”,22例(17.1%)患者囊壁近厚蒂处出现脐凹征,33例(25.6%)患者出现输卵管增厚水肿,17例(13.2%)患者出现卵巢增大,16例(12.4%)患者卵巢的卵泡位于卵巢外周区域,15例(11.6%)患者卵巢合并出血,64例(49.6%)患者伴有盆腔积液。结论:附件扭转的CT平扫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了解这些CT表现特点有助于对附件扭转的术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件扭转 CT平扫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1场校正T1 mapping测量肺癌初始T1值的可重复性及其与表观弥散系数和Ki-67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4
作者 江建芹 符益纲 +4 位作者 周笑 朱明明 徐高峰 胡春洪 邵伟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52-1656,共5页
目的 观察B1场校正MR纵向弛豫时间成像(T1 mapping)测量肺癌初始T1值的可重复性及其与弥散加权成像(DWI)定量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DC)及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36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的肺癌患者,包括33例单发及3例多发共39... 目的 观察B1场校正MR纵向弛豫时间成像(T1 mapping)测量肺癌初始T1值的可重复性及其与弥散加权成像(DWI)定量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DC)及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36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的肺癌患者,包括33例单发及3例多发共39个病灶;采集胸部B1场校正T1 mapping及DWI,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评估病灶组织Ki-67表达水平。由2名影像科医师(观察者A、B)独立测量病灶初始T1值和ADC,评估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测量T1值的一致性及其差异,分析肺癌初始T1值、ADC及Ki-67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者A所测肺癌初始T1值为(1 436.38±222.26)ms及(1 449.58±229.98)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0,P=0.343);观察者B所测肺癌初始T1值为(1 461.30±236.44)ms,与观察者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2,P=0.134);观察者内[组内相关系数(ICC)=0.963,95%CI(0.928,0.980)]与观察者间[ICC=0.948,95%CI(0.901,0.973)]测量肺癌初始T1值的一致性均较好。肺癌初始T1值与Ki-67表达呈中度正相关(r=0.448,P=0.004)、与ADC呈中度负相关(r=-0.558,P<0.001),ADC与Ki-67表达呈高度负相关(r=-0.605,P<0.001)。结论 B1场校正T1 mapping测量肺癌初始T1值可重复性好;肺癌初始T1值与ADC、Ki-67表达均呈中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弥散磁共振成像 KI-67抗原 T1 mapp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对“头项寻列缺”经典理论的验证 被引量:4
15
作者 姚滔涛 林宇仪 +4 位作者 郑谅 余瑾 许铛瀚 宏旭波 张书晨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25-27,I0002,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列缺穴对项背部皮肤表面血流量的变化,以验证“头项寻列缺”的经典针刺理论。方法应用激光散斑成像仪观察28例健康受试者在针刺列缺前后项背部皮肤表面血流量的变化。将受试者项背部划分为颈项部整体区域和大椎穴区、双侧... 目的观察针刺列缺穴对项背部皮肤表面血流量的变化,以验证“头项寻列缺”的经典针刺理论。方法应用激光散斑成像仪观察28例健康受试者在针刺列缺前后项背部皮肤表面血流量的变化。将受试者项背部划分为颈项部整体区域和大椎穴区、双侧大杼穴区、双侧百劳穴区,分别在针刺前、针刺即刻、进针5 min、出针即刻及出针后30 min检测上述区域皮肤血流的变化。结果颈项区、左大杼区、右大杼区血流量在进针5 min、出针即刻、出针30 min与进针前比均明显增加(P<0.05),大椎区血流量在进针5 min、出针即刻与进针前比均明显增加(P<0.05),右百劳区血流量在出针30 min与进针前比明显增加(P<0.05)。结论针刺列缺穴可以通过增加项背部及其附近相关穴位、尤其是大杼穴区域皮肤表面血流量,改善局部的组织代谢,从而使项背部气血运行恢复正常,有利于头项部位疾患的恢复,提示这可能是列缺治疗头项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 列缺 皮肤血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内疝的临床与CT表现(附8例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顾建华 孙大林 +1 位作者 钱金娣 刘兰萍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7期778-781,共4页
目的:探讨腹内疝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8例腹内疝患者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结果:8例中十二指肠旁疝3例,2例术前诊断正确,1例误诊为肠扭转;5例经肠系膜疝中4例有腹部手术史。8例患者的CT表现中共同征象包括肠... 目的:探讨腹内疝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8例腹内疝患者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结果:8例中十二指肠旁疝3例,2例术前诊断正确,1例误诊为肠扭转;5例经肠系膜疝中4例有腹部手术史。8例患者的CT表现中共同征象包括肠梗阻,小肠异常聚集,肠系膜血管异位、伸拉、聚集或扩张。其他肠管移位。左侧十二指肠旁疝表现为胃和胰尾间或胰尾后方囊袋状异常排列的肠管;右侧十二指肠旁疝表现为十二指肠圈部位囊袋状肠管伴肠系膜血管紊乱;经肠系膜疝表现为小肠异常排列,无大网膜脂肪覆盖,结肠中心性移位,常伴小肠梗阻或肠绞窄。5例经肠系膜疝的CT征象均能明确或高度提示内疝。结论:腹内疝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可对大多数病例作出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 十二指肠 肠系膜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