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滨海盐碱地绿肥粉垄耕作耦合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组分的影响
1
作者 洪立洲 邢锦城 +7 位作者 乔干群 刘冲 张振华 郁凯 董静 朱小梅 陈环宇 王同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7,共7页
为了明确绿肥粉垄耕作耦合对改良盐碱地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探索了滨海盐碱地绿肥粉垄耕作耦合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组分的影响。小区试验设置了6个处理:裸地+免耕(CK),裸地+常规耕作15 cm深(T1),裸地+粉垄耕作30 cm深(T2),种植苕... 为了明确绿肥粉垄耕作耦合对改良盐碱地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探索了滨海盐碱地绿肥粉垄耕作耦合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组分的影响。小区试验设置了6个处理:裸地+免耕(CK),裸地+常规耕作15 cm深(T1),裸地+粉垄耕作30 cm深(T2),种植苕子并离田+常规耕作15 cm深(T3),种植苕子并还田+常规耕作翻压15 cm深(T4),种植苕子并还田+粉垄耕作30 cm深(T5)。通过采集种植一季玉米后0~20 cm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样品基本理化性状,分析了水稳性团聚体、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土壤有机碳积累及组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种植绿肥并翻压可显著促进盐碱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有机碳组成。与CK相比,T5处理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机质含量、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储量均显著提高,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幅度达到32.9%;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显著提高;>2.000 mm、0.251~2.000 mm粒级土壤团聚体重量百分数提高,而0.050~0.250 mm、<0.050 mm粒级土壤团聚体重量百分数降低。T5处理提高了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中有机碳贡献率。由此可见绿肥粉垄耕作耦合可以显著提高滨海盐碱地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含量,有效提升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比例以及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其有机碳贡献率。因此,该耕作方式在滨海盐碱地上推广应用,可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从而达到改善滨海盐碱地土壤碳封存,提高滨海盐碱地土壤耕地质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绿肥粉垄耕作耦合 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于苏北沿海滩涂土壤有机碳固定的绿肥粉垄耦合种植模式研究
2
作者 刘冲 洪立洲 +5 位作者 郁凯 董静 陈环宇 彭昊 卢明海 邢锦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6-221,共6页
为探索利于苏北沿海滩涂土壤有机碳固定的绿肥粉垄耦合种植模式,在苏北沿海滩涂设置:裸地+常规深耕(15 cm)(对照)、裸地+粉垄(20 cm)、裸地+粉垄(30 cm)、裸地+粉垄(40 cm)、种植苕子+常规深耕翻压(15 cm)、种植苕子+粉垄翻压(20 cm)、... 为探索利于苏北沿海滩涂土壤有机碳固定的绿肥粉垄耦合种植模式,在苏北沿海滩涂设置:裸地+常规深耕(15 cm)(对照)、裸地+粉垄(20 cm)、裸地+粉垄(30 cm)、裸地+粉垄(40 cm)、种植苕子+常规深耕翻压(15 cm)、种植苕子+粉垄翻压(20 cm)、种植苕子+粉垄翻压(30 cm)、种植苕子+粉垄翻压(40 cm) 8种种植模式试验,研究对比8种模式土壤有机碳固定表现以及下季玉米产量。结果表明:粉垄耕作降低了沿海滩涂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2.00 mm、>0.25~2.00 mm粒级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数,降低了0.05~0.25 mm、<0.05 mm粒级团聚体质量百分数。粉垄耕作可使沿海滩涂土壤物理结构,尤其是大团聚体结构得以有效改善。绿肥粉垄耦合模式下,土壤养分及可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土壤碳库指数、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显著上升,土壤>2.00 mm、>0.25~2.00 mm粒级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数提高,0.05~0.25 mm、<0.05 mm粒级团聚体质量百分数降低,且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2.00 mm、>0.25~2.00 mm团聚体中有机碳贡献率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显著增加,其中,种植苕子+粉垄翻压(30 cm)模式可较大程度地结合绿肥提供有机碳,粉垄耕作改善土壤物理结构的优势,最有利于滩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固定以及玉米产量的增加,从而达到改善沿海滩涂土壤碳封存、提高滩涂土壤耕地质量、实现沿海滩涂地区增产增收的目的。该模式操作简单、见效快,可在苏北沿海滩涂区域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滩涂 绿肥 粉垄 有机碳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喷施黄腐酸钾对玉米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陈环宇 何苏南 +7 位作者 汤康 董正中 卢明海 郁凯 刘冲 王凯 赵小慧 邢锦城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4年第1期43-48,共6页
光合作用是作物物质和产量形成的基础。为了明确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黄腐酸钾对玉米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设置了浓度分别为500 mg/L(H500)、250 mg/L(H250)、100 mg/L(H100)、50 mg/L(H50)、0 mg/L(CK)的黄腐酸钾溶液5种处理。结果表明,H... 光合作用是作物物质和产量形成的基础。为了明确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黄腐酸钾对玉米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设置了浓度分别为500 mg/L(H500)、250 mg/L(H250)、100 mg/L(H100)、50 mg/L(H50)、0 mg/L(CK)的黄腐酸钾溶液5种处理。结果表明,H100处理明显提升了玉米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_(2)浓度(Ci),相比于CK,分别提升了37.74%、81.04%、93.41%、61.98%。与CK相比,H100显著降低了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增加了蒸腾比率(Tr),但是与H50和H250相比,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H100显著降低了气孔限制值(Ls),相较于CK处理,降低了19.08百分点。尽管H50、H100和H250 3个处理均稍提升叶绿素SPAD值,但与CK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H100处理有利于降低Ls,明显提升了玉米幼苗叶片的Pn、T、Gs和Ci,故100 mg/L的黄腐酸钾处理更有利于促进玉米幼苗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黄腐酸钾 光合特性 SPAD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