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男性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与骨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丽君 罗湘杭 +4 位作者 廖二元 伍贤平 谢辉 曹行之 贺佩祥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783-787,768,共6页
目的探讨男性人群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血清骨钙素(sOC)和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与BMD的相互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309名20-80岁男性志愿者的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血清骨钙素(sOC)和血清Ⅰ型... 目的探讨男性人群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血清骨钙素(sOC)和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与BMD的相互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309名20-80岁男性志愿者的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血清骨钙素(sOC)和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用DEXA(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正位(AP)L1-L4总体、腰椎侧位、股骨颈、Wards区(华氏区)及髋部总体的面积BMD。结果(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sOC、sNTX与腰椎正位总体BMD呈负相关,r分别为-0.007,-0.100。BAP与腰椎正位总体、腰椎侧位、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均负相关,r分别为-0.190、-0.087、-0.175、-0.128、-0.128(P〈0.05)。(2)校正年龄、体重指数和吸烟的影响后,sOC和各部位BMD相关性消失;sNTX与腰椎正位总体BMD;BAP与腰椎正位总体、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相关性仍存在,r分别为-0.164、-0.171、-0.148、-0.191、-0.105(P〈0.05)。(3)以50岁为切点,将所有样本按年龄分两段,偏相关分析显示50岁以前sOC、sNTX和BAP与各部位BMD无显著相关;50岁以后除腰椎侧位外,BAP与腰椎正位总体、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负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206、-0.256、-0.183、-0.126(P〈0.05)。sOC与各部位BMD无显著相关,sNTX与腰椎正位总体显著负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202(P〈0.05)。(4)按BMD分组,方差分析显示50岁以上年龄匹配男性骨质疏松组BAP高于正常对照组与低骨量组,NTX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5)分别以各部位BMD为应变量,年龄、BMI、吸烟(每日吸烟数量×烟龄)、BAP、sOC和sNTX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年龄、体重指数为各部位BMD的独立决定因子;吸烟为腰椎正位总体、髋部总体及Wards区BMD的独立决定因子。BAP为腰椎正位总体,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的独立决定因子,解释其BMD变化的百分数分别为16.5%、18.0%、13.4%、10.8%。(P均〈0.05);sNTX为腰椎正位总体BMD的独立决定因子,解释腰椎正位总体BMD变化的15.7%。结论(1)校正年龄、体重指数和吸烟后,50岁以上男性BAP与腰椎正位总体、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sNTX与腰椎正位总体BMD均呈负相关,BAP与sNTX均为50岁以上男性BMD的独立决定因子。(2)5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组BAP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低骨量组,NTX高于正常对照组,较高的骨代谢转换水平与较低的BMD相关联。(3)年龄、体重指数与吸烟均为各部位BMD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骨钙素 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 骨密度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丽君 贺佩祥 +4 位作者 彭韦霞 钟雅琴 任志强 李菊香 彭可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6期4058-4060,共3页
目的观察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1998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新诊断T2DM患者388例,分为观察组(108例)和对照组(280例)。两组患者均严格执行饮食及运动方案。另外,观察组给... 目的观察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1998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新诊断T2DM患者388例,分为观察组(108例)和对照组(280例)。两组患者均严格执行饮食及运动方案。另外,观察组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根据血糖调节胰岛素剂量,可联用口服降糖药阿卡波糖或二甲双胍,持续2周-3个月,根据病情停药或者改为口服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降糖药治疗。连续观察3个月-1年,定期检测体质指数(BMI)、血糖〔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C肽(空腹C肽及餐后C肽)水平。对临床缓解病例追踪1-10年。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观察组34例(31.5%)脱离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治疗,仅需饮食与运动控制(时间长者已达12年);46例(42.6%)改用口服降糖药,其中30例(27.8%)仅用1种非胰岛素促泌剂,16例(14.8%)需联用2种或2种以上口服降糖药;28例(25.9%)继续用胰岛素治疗,其中16例(57.1%)胰岛素日用量〈30 U,12例(42.9%)日用量≥30 U。对照组18例(6.4%)仅需饮食与运动控制;180例(64.3%)需用口服降糖药;82例(29.3%)使用胰岛素。两组患者病情转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新诊断T2DM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逆转部分T2DM病程,使部分患者至少短期内脱离药物治疗,并对病情转归产生持续有益的影响,效果优于口服降糖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胰岛素强化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酮症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率的相关性及其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彭韦霞 贺佩祥 +6 位作者 刘丽君 钟雅琴 彭可 李菊香 徐雪辉 丁婷 陈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6期4480-4483,4488,共5页
目的分析非酮症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_(1c))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率的相关性,并探讨HbA_(1c)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4月在益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符合纳... 目的分析非酮症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_(1c))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率的相关性,并探讨HbA_(1c)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4月在益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非酮症糖尿病患者413例。依据患者HbA_(1c)进行分组:HbA_(1c)≤7.5%组(A组,n=128)、7.5%<HbA_(1c)<10.0%组(B组,n=190)、HbA_(1c)≥10.0%组(C组,n=95)。比较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RDW-CV、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24 h尿微量清蛋白(24 h UAE)、C反应蛋白(CRP)、空腹C肽(FCP)、餐后2 h C肽(PCP)、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谷氨酸脱羟酶抗体(GADA)阳性率、TPOAb阳性率,分析HbA_(1c)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及影响患者HbA_(1c)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B组、C组患者病程长于A组,RDW-CV大于A组,TSH及TPOAb阳性率高于A组(P<0.05);C组患者病程长于B组,RDW-CV大于B组,TSH、TPOAb阳性率高于B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HbA_(1c)与病程、RDW-CV、TPOAb阳性率、TSH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681、0.630、0.432、0.438,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RDW-CV[OR=2.024,95%CI(1.237,4.103)]、TPOAb阳性率[OR=1.243,95%CI(1.134,1.548)]、TSH[OR=1.814,95%CI(1.567,3.234)]是非酮症糖尿病患者HbA_(1c)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非酮症糖尿病患者HbA_(1c)与RDW-CV、TPOAb阳性率呈正相关,且RDW-CV、TPOAb阳性率是患者HbA_(1c)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血糖控制越差,红细胞形态改变越明显,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非酮症性 血红蛋白A 糖基化 红细胞分布宽度 甲状腺过氧化酶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校正QT间期延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彭韦霞 刘丽君 +4 位作者 贺佩祥 彭可 李菊香 徐雪辉 陈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2022-2025,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校正QT(QTc)间期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以系统抽样方法抽取2013年1—12月于益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46例为病例组,以同样方式选取本院同期体检健康者103例为对照组。收集...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校正QT(QTc)间期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以系统抽样方法抽取2013年1—12月于益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246例为病例组,以同样方式选取本院同期体检健康者103例为对照组。收集受试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等,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及餐后C肽、甲状腺功能、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QTc间期为使用Balett公式将QT间期校正心率(RR)影响后的数值,即QTc=QT/(1/2)RR,以QTc>0.44 s为延长,据此将病例组和对照组进一步分为QTc间期正常亚组和QTC间期延长亚组。结果病例组QTc延长检出率为22.8%(56/246),对照组QTc延长检出率为17.5%(18/103),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0,P<0.05)。病例组中,QTc间期延长亚组与QTc间期正常亚组性别、年龄、病程、BMI、Hb A1c、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α、Hcy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QTc间期延长亚组与QTc间期正常亚组年龄、TC、脂蛋白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1.012,95%CI(1.002,1.022)〕、病程〔OR=1.173,95%CI(1.066,1.280)〕、BMI〔OR=1.122,95%CI(1.012,1.232)〕、Hb A1c〔OR=1.097,95%CI(1.007,1.187)〕、FT3〔OR=0.950,95%CI(0.901,0.999)〕、FT4〔OR=1.136,95%CI(1.042,1.229)〕、TSH〔OR=1.136,95%CI(1.043,1.229)〕、LDL-C〔OR=1.019,95%CI(1.004,1.034)〕、Hcy〔OR=1.542,95%CI(1.254,1.830)〕进入方程,是2型糖尿病患者QTc间期延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QTc间期延长检出率较高,血糖、甲状腺功能、血脂是2型糖尿病患者QTc间期延长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心电描记术 糖尿病 2型 甲状腺素 QT间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足部风险筛查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欣仪 周秋红 +7 位作者 赵楠 罗文静 许景灿 罗莉 童芬芳 夏美红 余征霞 周余辉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3-36,共4页
目的调查糖尿病患者足部风险筛查现状,分析患者定期足部风险筛查的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干预以促进糖尿病足风险筛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抽取湖南省32所综合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1 027例,使用自制问卷调查患者足部风... 目的调查糖尿病患者足部风险筛查现状,分析患者定期足部风险筛查的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干预以促进糖尿病足风险筛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抽取湖南省32所综合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1 027例,使用自制问卷调查患者足部风险筛查情况。结果糖尿病足高危人群占57.1%,仅15.7%的患者能做到定期筛查。未定期筛查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个人觉得没有必要、不方便去医院检查、医护人员未告知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糖尿病足高危人群、筛查必要性认知是影响糖尿病患者定期足部风险筛查的主要因素(P<0.05,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定期足部风险筛查率偏低,需重点关注女性、家庭人均月收入低、非糖尿病足高危人群、对筛查认知不足的糖尿病患者,并从患者认知、心理建设、筛查工具选择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干预,从而提高患者定期足部风险筛查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足 足部风险筛查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合并足部皮肤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欣仪 罗文静 +7 位作者 赵楠 罗莉 童芬芳 夏美红 余征霞 周余辉 许景灿 周秋红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9,共5页
目的调查湖南省不同地区综合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合并足部皮肤问题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2019年11月,便利抽样法选取湖南省多地二级、三级综合性医院(共计32所)内分泌科1071名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糖尿病患者合并... 目的调查湖南省不同地区综合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合并足部皮肤问题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2019年11月,便利抽样法选取湖南省多地二级、三级综合性医院(共计32所)内分泌科1071名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糖尿病患者合并足部皮肤问题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72.5%(777/1071)的糖尿病患者合并足部皮肤问题,其中61.5%的患者合并两种及以上足部皮肤问题,以干燥、脱屑、胼胝最为常见;72.9%的糖尿病患者“偶尔或从不检查双足皮肤”。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糖尿病病程、足部皮肤自我管理行为以及是否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在是否出现足部皮肤问题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文化程度高、足部皮肤自我管理行为良好为保护因素;年龄高、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糖尿病肾病为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合并足部皮肤问题的发生率较高,应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从而降低足部皮肤问题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足部皮肤问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