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鼩属(Crocidura)隶属于哺乳纲(Mammals)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鼩鼱科(Soricidae),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非洲。麝鼩属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最多的属,已记录有198个物种(Wilson and Mittermeier,2018)。麝鼩属物种体型较小、形态保守,...麝鼩属(Crocidura)隶属于哺乳纲(Mammals)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鼩鼱科(Soricidae),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非洲。麝鼩属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最多的属,已记录有198个物种(Wilson and Mittermeier,2018)。麝鼩属物种体型较小、形态保守,属内多个物种的分类和分布存在较大争议。我国麝鼩属物种丰富,目前记录有14种麝鼩在我国分布(魏辅文等,2021)。展开更多
缺齿鼹属(Mogera)隶属于哺乳纲(Mammalia)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鼹科(Talpidae),是一类严格适应地下生活的“真鼹”,常栖息于林间草地或邻近农地中。缺齿鼹外形上与鼹属(Talpa)物种十分相似,其齿式为:3.1.4.3/2.1.4.3=42(Ziegler,197...缺齿鼹属(Mogera)隶属于哺乳纲(Mammalia)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鼹科(Talpidae),是一类严格适应地下生活的“真鼹”,常栖息于林间草地或邻近农地中。缺齿鼹外形上与鼹属(Talpa)物种十分相似,其齿式为:3.1.4.3/2.1.4.3=42(Ziegler,1971),下颌比鼹属物种缺少一个门齿,故而得名缺齿鼹。当前分类体系认为缺齿鼹属共包含9个物种,其中5种在中国有分布(魏辅文,2021):大缺齿鼹(M.robusta Nehring,1891)、海岛缺齿鼹(M.insularis Swinhoe,1862)、台湾缺齿鼹(M.kanoana Kawada et al.,2007)、华南缺齿鼹(M.latouchei Thomas,1907)和钓鱼岛鼹(M.uchid‐ai Abe et al.,1991)。华南缺齿鼹和海岛缺齿鼹的分类和分布仍存较大争议。展开更多
为研究蚯蚓-香根草联合作用对复垦土壤重金属Cr、Cu、Pb和Zn总量及有效态含量的影响,采用土柱模拟试验,设置50和70 cm 2组厚度覆土,每组覆土分别设置不种植香根草不添加蚯蚓(CK)、单独种植香根草(V)、单独添加蚯蚓(E)和蚯蚓-香根草联合(...为研究蚯蚓-香根草联合作用对复垦土壤重金属Cr、Cu、Pb和Zn总量及有效态含量的影响,采用土柱模拟试验,设置50和70 cm 2组厚度覆土,每组覆土分别设置不种植香根草不添加蚯蚓(CK)、单独种植香根草(V)、单独添加蚯蚓(E)和蚯蚓-香根草联合(VE)4个处理,分析覆土理化性质以及Cr、Cu、Pb和Zn总量和有效态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相比,V、E和VE处理均能显著降低土壤Cr、Cu、Pb和Zn总含量(P<0.05),且VE处理对重金属总量的降低效果优于其他处理,VE处理50和70 cm厚度覆土重金属Cr、Cu、Pb和Zn总含量与CK相比分别降低4.90%、13.12%、10.36%和6.91%以及5.47%、11.20%、10.34%和6.96%。与CK相比,E处理能提高覆土重金属有效态含量;V处理能降低覆土Cu、Pb和Zn有效态含量;VE处理降低覆土Pb有效态含量的效果较弱,降低Cu和Zn有效态含量的效果较强。同一覆土厚度条件下,与CK相比,V、E和VE处理均能降低覆土pH值,提高土壤OM、TN和TP含量。此外,接种蚯蚓能增加香根草生物量,且蚯蚓对香根草地下部生物量增加的效果比地上部生物量更显著。相关性及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接种蚯蚓后,土壤pH与Cr和Pb有效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OM含量与Cr和Pb有效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Zn有效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TN和TP含量与Cu和Pb总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pH和OM含量是影响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关键因子。因此,蚯蚓-香根草联合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覆土重金属含量。展开更多
文摘麝鼩属(Crocidura)隶属于哺乳纲(Mammals)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鼩鼱科(Soricidae),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非洲。麝鼩属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最多的属,已记录有198个物种(Wilson and Mittermeier,2018)。麝鼩属物种体型较小、形态保守,属内多个物种的分类和分布存在较大争议。我国麝鼩属物种丰富,目前记录有14种麝鼩在我国分布(魏辅文等,2021)。
文摘缺齿鼹属(Mogera)隶属于哺乳纲(Mammalia)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鼹科(Talpidae),是一类严格适应地下生活的“真鼹”,常栖息于林间草地或邻近农地中。缺齿鼹外形上与鼹属(Talpa)物种十分相似,其齿式为:3.1.4.3/2.1.4.3=42(Ziegler,1971),下颌比鼹属物种缺少一个门齿,故而得名缺齿鼹。当前分类体系认为缺齿鼹属共包含9个物种,其中5种在中国有分布(魏辅文,2021):大缺齿鼹(M.robusta Nehring,1891)、海岛缺齿鼹(M.insularis Swinhoe,1862)、台湾缺齿鼹(M.kanoana Kawada et al.,2007)、华南缺齿鼹(M.latouchei Thomas,1907)和钓鱼岛鼹(M.uchid‐ai Abe et al.,1991)。华南缺齿鼹和海岛缺齿鼹的分类和分布仍存较大争议。
文摘为研究蚯蚓-香根草联合作用对复垦土壤重金属Cr、Cu、Pb和Zn总量及有效态含量的影响,采用土柱模拟试验,设置50和70 cm 2组厚度覆土,每组覆土分别设置不种植香根草不添加蚯蚓(CK)、单独种植香根草(V)、单独添加蚯蚓(E)和蚯蚓-香根草联合(VE)4个处理,分析覆土理化性质以及Cr、Cu、Pb和Zn总量和有效态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相比,V、E和VE处理均能显著降低土壤Cr、Cu、Pb和Zn总含量(P<0.05),且VE处理对重金属总量的降低效果优于其他处理,VE处理50和70 cm厚度覆土重金属Cr、Cu、Pb和Zn总含量与CK相比分别降低4.90%、13.12%、10.36%和6.91%以及5.47%、11.20%、10.34%和6.96%。与CK相比,E处理能提高覆土重金属有效态含量;V处理能降低覆土Cu、Pb和Zn有效态含量;VE处理降低覆土Pb有效态含量的效果较弱,降低Cu和Zn有效态含量的效果较强。同一覆土厚度条件下,与CK相比,V、E和VE处理均能降低覆土pH值,提高土壤OM、TN和TP含量。此外,接种蚯蚓能增加香根草生物量,且蚯蚓对香根草地下部生物量增加的效果比地上部生物量更显著。相关性及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接种蚯蚓后,土壤pH与Cr和Pb有效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OM含量与Cr和Pb有效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Zn有效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TN和TP含量与Cu和Pb总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pH和OM含量是影响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关键因子。因此,蚯蚓-香根草联合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降低覆土重金属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