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术前心理干预,采用合理的禁食禁饮方案,适当的麻醉前用药,优化麻醉方式,术后早期进食等一系列措施,研究多模式围术期处理在小儿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中的应用。方法择期腹腔镜下行腹股沟区手术患...目的通过术前心理干预,采用合理的禁食禁饮方案,适当的麻醉前用药,优化麻醉方式,术后早期进食等一系列措施,研究多模式围术期处理在小儿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中的应用。方法择期腹腔镜下行腹股沟区手术患儿127例,男111例,女16例,年龄1~3岁,ASAⅠ级。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59)和多模式组(M组,n=68)。C组常规术前访视,予以一般麻醉处理。M组进行术前亲善宣教、细致访视,术前禁食4~6h,术前2h予以5%葡萄糖5ml/kg,术前1h在以手术切口处皮肤为中心2cm范围内涂抹一层厚约2mm的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上盖密封敷膜,术前30 min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2 mg/kg,缝皮时切口局部浸润0.25%罗哌卡因2ml,术后PACU内安慰,术后2h根据患儿恢复情况早期进食。记录患儿与父母分离时的镇静评分、诱导时的面罩接受程度评分,术中全麻药的用量、拔喉罩时间、意识恢复时间、麻醉恢复时间,术后Ramsay镇静评分、苏醒期躁动评分,术后随访并记录患儿家长的满意度以及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M组患儿与父母分离时的镇静评分、诱导时面罩接受程度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总量明显少于C组(P<0.05或P<0.01),拔喉罩时间、意识恢复时间以及麻醉恢复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或P<0.01),术后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1),苏醒期躁动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1),术后家长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多模式围术期处理在小儿ERAS中有应用价值且安全可行。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3种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及新生儿围产期并发症的影响,探讨理想的分娩方式。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足月妊娠、单胎头位产妇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例。Ⅰ组(剖宫产组)经L2-3间隙穿刺行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腔注入0.5%罗哌卡因,调...目的比较3种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及新生儿围产期并发症的影响,探讨理想的分娩方式。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足月妊娠、单胎头位产妇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例。Ⅰ组(剖宫产组)经L2-3间隙穿刺行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腔注入0.5%罗哌卡因,调整麻醉平面为T6~S4,术中不用辅助药,术后行硬膜外镇痛。Ⅱ组(分娩镇痛组)于产妇宫口开至3cm左右进入活跃期时,行L2-3硬膜外常规穿刺并向头端置管,注入0.125%罗哌卡因+芬太尼2μg/mL,首剂8~10mL,控制平面在T10以下,待获得满意镇痛效果后接PCA泵,维持量6~8mL/h,bolus剂量5mL,锁定时间20min,至宫口开全时停药。Ⅲ组(自然分娩组)按正常分娩常规程序处理。3组病人术中均予吸氧。记录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的Apgar评分,以及15min、24h的神经行为与适应能力评分(neurological and adaptive capacity score,NACS)。胎儿娩出时抽取脐静脉血2mL行血气分析及乳酸测定,监测产妇分娩过程中的HR、RR、BP,记录产妇术后并发症和恢复情况。结果新生儿出生后1、5min的Apgar评分,15min、24h的NACS评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脐静脉乳酸含量比较,Ⅱ组与Ⅲ组高于Ⅰ组,Ⅲ组高于Ⅱ组。BEⅢ组高于Ⅰ组。3组间脐静脉血pH值、PCO2、PO2和S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产妇出血量、肠蠕动恢复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相比较,Ⅰ组明显高于Ⅱ、Ⅲ组,Ⅱ、Ⅲ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h宫高下降幅度、泌乳时间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Ⅰ组比较,Ⅱ、Ⅲ组产妇尿潴留发生率低,病人睡眠情况好。Ⅱ组产妇满意度高于Ⅰ、Ⅲ组。结论以0.125%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2μg/mL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可提供较为有效的镇痛,未见对新生儿及产妇有不良影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方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比较3种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及新生儿围产期并发症的影响,探讨理想的分娩方式。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足月妊娠、单胎头位产妇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例。Ⅰ组(剖宫产组)经L2-3间隙穿刺行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腔注入0.5%罗哌卡因,调整麻醉平面为T6~S4,术中不用辅助药,术后行硬膜外镇痛。Ⅱ组(分娩镇痛组)于产妇宫口开至3cm左右进入活跃期时,行L2-3硬膜外常规穿刺并向头端置管,注入0.125%罗哌卡因+芬太尼2μg/mL,首剂8~10mL,控制平面在T10以下,待获得满意镇痛效果后接PCA泵,维持量6~8mL/h,bolus剂量5mL,锁定时间20min,至宫口开全时停药。Ⅲ组(自然分娩组)按正常分娩常规程序处理。3组病人术中均予吸氧。记录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的Apgar评分,以及15min、24h的神经行为与适应能力评分(neurological and adaptive capacity score,NACS)。胎儿娩出时抽取脐静脉血2mL行血气分析及乳酸测定,监测产妇分娩过程中的HR、RR、BP,记录产妇术后并发症和恢复情况。结果新生儿出生后1、5min的Apgar评分,15min、24h的NACS评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脐静脉乳酸含量比较,Ⅱ组与Ⅲ组高于Ⅰ组,Ⅲ组高于Ⅱ组。BEⅢ组高于Ⅰ组。3组间脐静脉血pH值、PCO2、PO2和S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产妇出血量、肠蠕动恢复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相比较,Ⅰ组明显高于Ⅱ、Ⅲ组,Ⅱ、Ⅲ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h宫高下降幅度、泌乳时间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Ⅰ组比较,Ⅱ、Ⅲ组产妇尿潴留发生率低,病人睡眠情况好。Ⅱ组产妇满意度高于Ⅰ、Ⅲ组。结论以0.125%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2μg/mL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可提供较为有效的镇痛,未见对新生儿及产妇有不良影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