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22例外科病人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元福 徐文科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04年1-6月间外科系统住院患者病历622份,将相关内容记入“抗菌药物使用调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6.5%.使用种类以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04年1-6月间外科系统住院患者病历622份,将相关内容记入“抗菌药物使用调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6.5%.使用种类以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和氨基糖苷类为主,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占70.5%,DDDs排序列前3位分别为头孢曲松钠、甲硝唑和庆大霉素,大多数抗菌药的DUI≤1。结论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存在着使用比例偏高,药敏试验率较低和不合理用药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用药频度 合理用药 外科病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磷腺苷葡胺对窒息新生儿缺氧性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元福 张士发 汤荣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191-193,共3页
目的 探讨环磷腺苷葡胺对窒息新生儿缺氧性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58例缺氧性心肌损伤的窒息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及同工酶的浓度。结果 静脉注射环磷腺苷葡胺治疗12天后,血清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 目的 探讨环磷腺苷葡胺对窒息新生儿缺氧性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58例缺氧性心肌损伤的窒息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及同工酶的浓度。结果 静脉注射环磷腺苷葡胺治疗12天后,血清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减低。结论 环磷腺苷葡胺对窒息新生儿缺氧性心肌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腺苷葡胺 窒息 心肌损伤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氨双唑钠放疗增敏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汪魏平 薛良军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192-193,共2页
目的:评价甘氨双唑钠(CMNa)联合放疗治疗肿瘤的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对30例肿瘤患者采取甘氨双唑钠联合放疗与采取普通放疗的30例病例进行比较。结果:增敏放疗组完全缓解21例(70%),普通放疗组完全缓解13例(43.33%)。毒副作用未见... 目的:评价甘氨双唑钠(CMNa)联合放疗治疗肿瘤的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对30例肿瘤患者采取甘氨双唑钠联合放疗与采取普通放疗的30例病例进行比较。结果:增敏放疗组完全缓解21例(70%),普通放疗组完全缓解13例(43.33%)。毒副作用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增敏放疗组近期疗效优于普通放疗组,且毒副作用未见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双唑钠 放疗增敏 放射疗法 毒副作用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芬联合四环素治疗淋病性尿道炎(附62例报告)
4
作者 程庆水 李青 成守龙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45-46,共2页
目的 探讨罗氏芬联合四环素治疗淋病性尿道炎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 6 2例淋病性尿道炎病人 (男性 5 0例 ,女例 12例 )随机分为 2组 ,A组罗氏芬联合四环素 32例 ,用罗氏芬 0 .5 g ,肌肉注射 ,每天 1次 ,连续 2d ,随后... 目的 探讨罗氏芬联合四环素治疗淋病性尿道炎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 6 2例淋病性尿道炎病人 (男性 5 0例 ,女例 12例 )随机分为 2组 ,A组罗氏芬联合四环素 32例 ,用罗氏芬 0 .5 g ,肌肉注射 ,每天 1次 ,连续 2d ,随后用四环素 0 .5 g ,口服 ,每天 4次 ,连续 5d。B组大观霉素 30例 ,用大观霉素 2 .0 g ,肌肉注射 ,每天 1次 ,连续 7d。结果 A、B组有效率分别为 96 .9%、93.3%。结论 罗氏芬联合四环素治疗淋病性尿道炎疗效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芬 治疗 尿道炎 病性 四环素 淋病 联合 连续 目的 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卢利沙星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5
作者 余建国 孙华 裘福荣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191-194,共4页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普卢利沙星活性代谢产物NM394的HPLC测定法,并用于普卢利沙星片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体内药动学特征的研究。方法:健康志愿者10名(男女各半),单次和连续口服普卢利沙星片(200 mg/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给药后血药浓度...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普卢利沙星活性代谢产物NM394的HPLC测定法,并用于普卢利沙星片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体内药动学特征的研究。方法:健康志愿者10名(男女各半),单次和连续口服普卢利沙星片(200 mg/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给药后血药浓度,DAS 2.1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前处理采用高氯酸沉淀蛋白外标法,色谱柱为Lichrospher C18(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0.025mol/L NaH2PO4(pH为2.75);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75nm。结果:NM394在0.03~3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87),血浆中低、中、高3种质量浓度的相对回收率在91.2%~113.2%之间;批内RSD≤6.8%、批间RSD≤8.5%。主要药动学参数为单次给药,女:t1/2(5.24±0.58)h、Cmax(1.64±0.76)μg/ml、AUC(0-18)(7.11±2.10)μg.h/ml;男:t1/2(5.22±0.74)h、Cmax(1.89±0.68)μg/ml、AUC(0-18)(7.80±0.93)μg.h/ml;两者无明显差异。多次给药达稳态后,女:t1/2(5.15±1.18)h、AUCss(9.26±1.35)μg.h/ml、DF(1.94±0.10);男:t1/2(5.10±0.27)h、AUCss(8.31±1.98)μg.h/ml、DF(2.04±0.60);两者无明显差异。单次给药与连续给药达稳态后药动学参数无明显差异。结论:本法简便、快速、稳定;无论单次给药还是连续给药,普卢利沙星的药动学特征无明显性别差异;多次用药后体内无明显蓄积现象;本品无明显肝药酶诱导或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卢利沙星 NM394 高效液相色谱法 药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