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盛斌 方兴根 +7 位作者 李真保 吴德刚 赖年升 赵心同 刘佳强 张兵兵 刘俊 徐善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71-375,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12月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71例(共74个动脉瘤),以动脉瘤数计为例数(74例)。根据动脉瘤是... 目的探讨影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12月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71例(共74个动脉瘤),以动脉瘤数计为例数(74例)。根据动脉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8例)和未复发组(56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74例动脉瘤中,单纯弹簧圈栓塞51例,使用支架辅助栓塞23例,均释放满意。两组患者动脉瘤大小、Raymond分级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复发组合并子囊发生率[55.6%(10/18)]、非支架辅助比例[88.9%(16/18)]均高于未复发组[23.2%(13/56)、62.5%(35/5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动脉瘤特征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变量筛选,Raymond分级以RaymondⅠ级为参照,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支架辅助(OR=4.789,95%CI:1.207~19.009,P=0.026)、RaymondⅡ级(OR=12.326,95%CI:3.838~39.592,P<0.01)、RaymondⅢ级(OR=36.884,95%CI:2.892~470.454,P=0.005)是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支架辅助、RaymondⅡ~Ⅲ级可能会引起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术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血管内治疗 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囊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和形态学的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袁金龙 方兴根 +5 位作者 李真保 赵心同 吴德刚 赖年升 刘佳强 徐善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13-317,共5页
目的应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探讨子囊型破裂与未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 A-AN)的血流动力学和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12月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通过全脑DSA诊断为子囊型PCoA-AN 31个,其中破裂动脉瘤20个,未破... 目的应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探讨子囊型破裂与未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 A-AN)的血流动力学和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12月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通过全脑DSA诊断为子囊型PCoA-AN 31个,其中破裂动脉瘤20个,未破裂动脉瘤11个。重组三维DSA动脉瘤模型,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分析PCoA-AN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并应用Matlab软件计算形态学的相关参数。结果破裂组动脉瘤平均壁面切应力(WSS)明显低于未破裂组[(11.8±1.3)Pa比(13.8±1.0)Pa,P=0.02]。破裂组低WSS面积比值(LSA)明显高于未破裂组[中位数为9.0(8.2,10.2)比3.1(2.3,3.2),P<0.01]。两组间的剪切振荡指数、归一化WSS、纵横比、大小比、椭圆形指数、波动指数及非球面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低WSS和高LSA可能是导致子囊型PCo A-AN破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形态学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子囊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被引量:9
3
作者 李真保 徐善水 +4 位作者 方兴根 沈恒升 许安定 潘先文 江晓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2300-2302,共3页
目的:总结32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经血管内途径,采用可脱性弹簧圈对32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行栓塞治疗;术后早期处理出血、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及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成功栓塞32个动脉瘤,术后... 目的:总结32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经血管内途径,采用可脱性弹簧圈对32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行栓塞治疗;术后早期处理出血、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及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成功栓塞32个动脉瘤,术后动脉瘤腔100%闭塞者21例,95%闭塞者9例,90%闭塞者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并发脑血管痉挛4例,死亡1例。术后26例随访3个月~2年无再出血。结论:对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采用微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治疗、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及术后早期处理出血、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胚胎型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袁金龙 方兴根 +7 位作者 李真保 赵心同 吴德刚 赖年升 刘佳强 盛斌 孙军 徐善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35-539,共5页
目的探讨保持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通畅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 AA)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血管内栓塞破裂PCo AA 14例,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 目的探讨保持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通畅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 AA)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血管内栓塞破裂PCo AA 14例,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PCo AA 3例,双导管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双导管技术1例,置入Y形支架1例。评价PCo AA即刻栓塞率(采用Raymond分级)、患者预后(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并发症、影像学随访结果等。结果弹簧圈和支架的置入技术成功率100%,支架均准确释放到位,无移位。动脉瘤即刻栓塞率Raymond分级显示,RaymondⅠ级8例;RaymondⅡ级4例;RaymondⅢ级2例。所有FPCA均保持通畅。术中有1例出现弹簧圈突入颈内动脉,其余无术中脑血管痉挛、支架内血栓形成、术中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术后14例DSA随访3-24个月,3例复发,均为单纯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未出现再出血和缺血并发症。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0-2分13例,4分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PCo AA并保持FPCA通畅是安全可行的。为保持FPCA的通畅,血管内治疗采用多种方式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vien导管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吴德刚 李真保 +5 位作者 赵心同 赖年升 刘佳强 盛斌 袁金龙 方兴根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3-138,共6页
目的探讨Navien导管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使用技术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于2016年3月至12月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中使用Navien导管的15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迂曲,术中均使用同轴... 目的探讨Navien导管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使用技术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于2016年3月至12月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中使用Navien导管的15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迂曲,术中均使用同轴系统,观察Navien导管能否顺利到达目标血管位置,并运用单纯弹簧圈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相应部位颅内动脉瘤,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评价,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并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 15例患者均为颈内动脉颅外段异常迂曲,Navien导管能顺利通过弯曲血管并能到达目标位置,对9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例患者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弹簧圈和支架的置入技术成功率100%,支架均准确释放到位,无移位。动脉瘤即刻栓塞Raymond分级显示,RaymondⅠ级15例。术中1例出现颈内动脉痉挛,予以罂粟碱后好转,其余无术中脑血管痉挛、血管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以及术中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术后对5例进行DSA随访3~6个月,动脉瘤未见复发、支架无狭窄及移位,无再出血和脑缺血。结论对于存在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迂曲的患者,使用Navien导管能克服动脉迂曲等不利因素,顺利到达目标血管位置,使得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顺利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血管迂曲 Navien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在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刘佳强 李真保 +6 位作者 刘俊 方兴根 赵心同 吴德刚 陈三送 方新运 张家旗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3期313-317,346,共6页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应用的意义及前景。方法:选取我院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64例,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通过对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和ABCB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应用的意义及前景。方法:选取我院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64例,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通过对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和ABCB1-3435C四个基因位点的检测,分析其CYP2C19酶的代谢类型和ABCB1基因的表达类型。其中45例病人于住院期间行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并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双抗用药方案;19例随访病人系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治疗术后来院复查脑血管造影期间予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采用常规剂量双抗用药。结果:45例住院患者中20例患者基因型异常,常规剂量双抗用药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均根据检测结果更改用药方案,4例患者出现有血栓类并发症表现;19例随访患者中共检测出3例基因型异常患者,其中2例患者曾出现有血栓栓塞并发症表现,通过积极溶栓治疗后症状消失,余患者在住院期间及随访中均未出现任何疑似血栓类并发症表现。结论:CYP2C19基因和ABCB1基因均有较高的人群变异率,基因变异发生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影响支架术后双抗效果;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可作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项常规检查,提供个体化的用药建议,对支架术后的双抗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基因检测为导向的个体化治疗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支架 氯吡格雷 基因检测 双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真保 徐善水 +4 位作者 方兴根 江晓春 许安定 戴易 邵雪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224-225,共2页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经股动脉入路,用可脱性球囊对16例TCCF患者进行栓塞治疗。结果:16例患者中,12例瘘口一次性完全闭塞,瘘口部颈内动脉闭塞4例,其中1例球囊早脱。结论: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TCC...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经股动脉入路,用可脱性球囊对16例TCCF患者进行栓塞治疗。结果:16例患者中,12例瘘口一次性完全闭塞,瘘口部颈内动脉闭塞4例,其中1例球囊早脱。结论: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TCCF创伤小、疗效可靠,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可脱性球囊 栓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椎动脉入路闭塞椎动脉夹层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方兴根 李真保 +4 位作者 狄广福 吴德刚 江晓春 戴易 徐善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256-259,共4页
目的探讨经双侧椎动脉入路血管内治疗颅内椎动脉夹层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颅内椎动脉夹层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症状和影像检查结果。对5例均采取经双侧椎动脉入路,使用弹簧圈栓塞夹层动脉瘤,将夹层动脉瘤两端致密填塞,中段... 目的探讨经双侧椎动脉入路血管内治疗颅内椎动脉夹层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颅内椎动脉夹层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症状和影像检查结果。对5例均采取经双侧椎动脉入路,使用弹簧圈栓塞夹层动脉瘤,将夹层动脉瘤两端致密填塞,中段疏松填塞,将动脉瘤隔离于血循环之外。结果 5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4例临床症状迅速好转,无肢体活动及精神异常。治疗后6个月随访改良Rankin评分(mRS)4例0分,1例4周后意识转清,6个月时随访mRS3分。治疗前DSA显示为椎动脉扩张和狭窄,椎动脉平均受累长度为(9.3±1.5)mm;治疗后5例夹层动脉瘤均完全不显影,无再出血发生,未见有新发梗死。6个月后随访未见动脉瘤复发及载瘤动脉再通。结论采取双侧椎动脉入路闭塞椎动脉夹层破裂动脉瘤,技术上是可行的,可能是一种有效防止再出血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动脉瘤 夹层 栓塞 治疗性 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胰弹力蛋白酶血管外消化法制作兔颈总动脉梭形动脉瘤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子付 江国权 +4 位作者 方兴根 张连富 方亦斌 黄清海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420-423,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颈总动脉外膜消化法制作兔颈总动脉梭形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6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12只,使用猪胰弹力蛋白酶80~400 U孵育消化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点远端2~4 cm段。造模后1周行静脉血管... 目的:探讨使用颈总动脉外膜消化法制作兔颈总动脉梭形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6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12只,使用猪胰弹力蛋白酶80~400 U孵育消化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点远端2~4 cm段。造模后1周行静脉血管造影,测量颈总动脉梭形膨大的宽度;取梭形扩张血管行苏木素-伊红( HE)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血管病理学变化。对照组取4只新西兰大白兔,使用等渗盐水孵育颈总动脉,1周后采用同样方法观察颈总动脉管腔及内膜变化。结果实验组12只新西兰大白兔在颈总动脉外膜消化后,血管造影显示10只模型兔颈总动脉管腔呈梭形扩大,梭形动脉最宽处直径为(3.70±0.32) mm,2只出现颈总动脉闭塞,较对照组右侧颈总动脉血管直径[(1.80±0.16) mm]明显增粗(P〈0.01);HE染色显示实验组兔右侧颈总动脉消化段管腔增宽,外膜及中膜减少;扫描电镜显示实验组兔颈动脉内膜炎性损伤及血栓附着。结论使用猪胰弹力蛋白酶消化颈总动脉外膜可以使兔颈总动脉呈梭形扩张,并造成颈动脉内膜损伤。使用此方法能够有效制作出梭形动脉瘤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总动脉 动脉瘤 猪胰弹力蛋白酶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梭形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s在动脉瘤形成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连富 徐善水 方兴根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12-216,共5页
动脉瘤是动脉血管发生病变后出现的血管壁瘤样突起,其主要发生在大血管,最常见于腹主动脉和颅内动脉。动脉瘤的高发年龄是40—60岁,其他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吸烟、男性以及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等。比较常见的遗传性动脉瘤形成的原因包括... 动脉瘤是动脉血管发生病变后出现的血管壁瘤样突起,其主要发生在大血管,最常见于腹主动脉和颅内动脉。动脉瘤的高发年龄是40—60岁,其他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吸烟、男性以及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等。比较常见的遗传性动脉瘤形成的原因包括马凡综合征和洛伊迪茨综合征。而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会并发危及生命的脑血管痉挛、再出血和急性脑积水等并发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microRNAs(简称miRNAs)在动脉血管重构和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动脉瘤的形成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miRNAs生物学作用及其在动脉瘤形成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RNAS 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全骨髓培养诱导分化获取内皮祖细胞
11
作者 方兴根 赵瑞 +5 位作者 李子付 杨鹏飞 黄清海 许奕 洪波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3-248,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将兔全骨髓直接体外培养诱导分化的方法获取内皮祖细胞(EPCs),同时观察EPCs的扩增能力。方法新西兰兔10只,对每只兔穿刺并抽取骨髓3 ml,用EGM-2培养基对全骨髓进行培养,观察细胞生长及形态变化,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评估其扩... 目的探讨采用将兔全骨髓直接体外培养诱导分化的方法获取内皮祖细胞(EPCs),同时观察EPCs的扩增能力。方法新西兰兔10只,对每只兔穿刺并抽取骨髓3 ml,用EGM-2培养基对全骨髓进行培养,观察细胞生长及形态变化,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评估其扩增能力。对培养12 d后的贴壁细胞行CD133、CD34、VEGFR-2三抗原免疫组化鉴定及吞噬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和结合荆豆凝集素(UEA-1 lectin)的内皮细胞功能鉴定;同时对其行CD133免疫磁珠分选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比较分选前后的CD34+/VEGFR-2+和CD133+/CD34+/VEGFR-2+细胞比例的差异。结果全骨髓直接培养48 h后可见细胞呈丛状或集落样生长,细胞呈梭形、三角形、多边形,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经过12 d的培养,每3 ml骨髓可以获得(1.51±0.29)×106个贴壁生长的EPCs,细胞呈铺路石样外观;检测发现CD133、CD34、VEGFR-2三抗原阳性表达,并具有吞噬ac-LDL和结合荆豆凝集素(UEA-1 lectin)的内皮细胞功能。经CD133免疫磁珠分选后CD34+/VEGFR-2+和CD133+/CD34+/VEGFR-2+的细胞比例数分别为分选前的3.38倍和6.14倍。结论通过全骨髓直接培养诱导分化获取兔EPCs的方法简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内皮祖细胞 干细胞 细胞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血流动力学和形态学因素 被引量:22
12
作者 江国权 方兴根 +1 位作者 徐善水 张连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09-1113,共5页
随着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瘤被检测出来,如何从中鉴别出高破裂风险的动脉瘤成为治疗的关键,本文就近年来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做一总结。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袁金龙 方兴根 +5 位作者 赵心同 吴德刚 赖年升 刘佳强 吴丹 李真保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8-261,共4页
目的由于血泡样动脉瘤特殊的病理结构,显微手术治疗的再出血及复发率较高,治疗方式仍存在争议。文中探讨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 目的由于血泡样动脉瘤特殊的病理结构,显微手术治疗的再出血及复发率较高,治疗方式仍存在争议。文中探讨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多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15例,其中双Enterprise 5例、三重Enterprise 3例、Enterprise+Lvis 4例、双Lvis支架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分析纳入病例临床特点、即刻栓塞率(采用Raymond分级)、临床随访结果、并发症及影像学随访情况。结果采用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方法成功治疗15例,弹簧圈和支架植入成功率100%。动脉瘤即刻Raymond分级显示:RaymondⅠ级9例、RaymondⅡ级4例、RaymondⅢ级2例。所有患者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术中仅2例出现支架内血栓,1例出现支架少许移位,1例出现颈内动脉岩骨段夹层,无动脉瘤术中破裂、飞圈等术中并发症,术后有迟发型脑梗死2例。术后影像学随访2周~25个月,其中治愈11例、稳定2例、进一步血栓形成2例;临床随访2周~28个月,改良Rankin评分为0~2分者12例、4分1例、5分1例、6分1例。结论多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具有一定有效性,可降低BBAs的再出血及复发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血泡样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Enterprise支架 Lvis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静脉畸形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江国权 方兴根 +1 位作者 徐善水 李子付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273-276,共4页
颅内动静脉畸形(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CAVM)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常见、复杂的疾病,其成人患病率为18/10万,年发病率为1/10万,年出血率为0.5/10万[1]。CAVM是青年人自发性脑实质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 颅内动静脉畸形(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CAVM)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常见、复杂的疾病,其成人患病率为18/10万,年发病率为1/10万,年出血率为0.5/10万[1]。CAVM是青年人自发性脑实质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CH)的主要因素之一,具有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以往认为它是一种先天性血管胚胎发育异常的疾病,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还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2-3]。CAVM主要是由一支或多支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一支或多支引流静脉构成,其中畸形血管团内动脉不经毛细血管床直接引流至静脉。CAVM内部除了上述3个结构还常伴有静脉曲张、畸形团内动脉瘤、供血动脉瘤、动静脉瘘及迂曲增粗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建立实验模型对 CAVM的发病机制、血流动力学变化、病理生理变化、栓塞材料研究、放射神经外科的研究以及开展相关介入治疗新技术具有重要价值。笔者结合这些方面对目前的CAVM实验模型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模型 胎盘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梭形动脉瘤模型的制作
15
作者 张连富 徐善水 +2 位作者 方兴根 李子付 江国权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11-715,共5页
目的利用猪胰弹力酶诱导法制作类似人颅内动脉瘤特点的兔颈内动脉梭形动脉瘤模型。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2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5只和实验组15只,实验组再随机分为3亚组(7、14和21 d组),每组5只。应用猪胰弹... 目的利用猪胰弹力酶诱导法制作类似人颅内动脉瘤特点的兔颈内动脉梭形动脉瘤模型。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2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5只和实验组15只,实验组再随机分为3亚组(7、14和21 d组),每组5只。应用猪胰弹性蛋白酶消化兔右侧颈总动脉建立梭形动脉瘤模型,7、14、21 d时分别行DSA检测、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观察模型动物的影像学和病理学变化。结果 DSA造影显示正常对照组血管直径(1.64±0.17)mm;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血管直径(1.66±0.24)mm。7 d组动脉瘤长径和宽径分别为(19.33±1.65)mm和(2.86±0.21)mm;14 d组分别为(19.66±1.18)mm和(3.95±0.54)mm;21 d组分别为(19.84±0.82)mm和(4.03±0.95)mm。病理学观察发现7 d组梭形动脉瘤模型内弹力膜断裂,中膜平滑肌结构絮乱,细胞形态扭曲;14 d组梭形动脉瘤模型瘤腔内膜逐渐增生稳定;21 d组梭形动脉瘤模型瘤颈与瘤腔交界处结构的变化明显。弹力纤维染色显示7 d组梭形动脉瘤模型弹力层明显变薄;14 d组从交界处始弹力层逐渐变薄;21 d组变薄的弹力层基本稳定。结论利用简单外科手术方法结合猪胰弹性蛋白酶消化局部血管壁,可以建立形态学与人颅内动脉瘤相似的梭形动脉瘤模型,且动脉瘤模型与人颅内动脉瘤病理结构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弹性蛋白酶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