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促通技术治疗脑血管疾病功能综合评定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清华 许业松 +3 位作者 储照虎 方芳 王新 杨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534-536,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神经促通技术治疗脑血管疾病后功能综合评定(FCA)水平评定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测试,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对3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在神经促通技术治疗前、治疗10次... 目的:通过观察神经促通技术治疗脑血管疾病后功能综合评定(FCA)水平评定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测试,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对3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在神经促通技术治疗前、治疗10次、治疗20次后分别进行FCA及血清hs-CRP测定。结果:治疗10次及20次后hs-CRP测定在脑梗死患者中升降不一(P>0.05),在脑出血患者中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10次及20次后FCA测定在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均逐次上升(P<0.01)。结论:神经促通技术治疗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10次、治疗20次后对hs-CRP及FCA的影响不同。hs-CRP指标个体差异很大(标准差>均数,P>0.05),在脑出血患者中hs-CRP与FCA测定差异无显著性;FCA指标个体差异较小,在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中两者数值及趋势基本一致(P>0.05)。FCA信度、效度均较hs-CRP好,对脑出血患者预后判断可代替血清hs-CRP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神经促通技术 FCA hs—CR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指标对缺血性脑卒中卒中后抑郁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9
2
作者 胡佳 周伟 +4 位作者 周志明 杨倩 韩剑 颜燕 董万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65-671,共7页
目的探讨患者入院时静脉血白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PLR)值以及发病后2周外周血细胞因子IL-17、IL-6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卒中后抑郁(PS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贯序性纳入2015年3月~2017年9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 目的探讨患者入院时静脉血白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比值(PLR)值以及发病后2周外周血细胞因子IL-17、IL-6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卒中后抑郁(PS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贯序性纳入2015年3月~2017年9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卒中病房首次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记录患者入院时的人口学资料、临床基线资料、影像学资料,并与入院14d后抽取静脉血,随访3个月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按照美国精神病治疗协会发布的美国心理疾病诊断标准第五版DSM-Ⅳ(SCID-I-R)诊断标准诊断抑郁,分为卒中后非抑郁障碍组和卒中后抑郁障碍组;并根据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7)行抑郁程度的评价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SD与入院时NLR和PLR值、以及病后2周外周血细胞因子IL-17、IL-6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受教育年限、BMI、独居、卒中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认知功能障碍(MMSE评分)、神经功能恢复程度(mRS评分)、实验室指标(NLR、PLR、IL-17、IL-6)与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相关因素进行调整后,NLR第三四分位数(即NLR≥4.02)(P<0.001)、PLR第三四分位数(即PLR≥203.74)(P=0.002)、IL-17(P=0.025)、IL-6(P=0.016)与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症状的发生具有独立相关性。对重度抑郁患者(HAMD≥24)的亚组分析中,调整相关因素后发现此4组实验室指标仍是其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入院时静脉血NLR、PLR水平、发病2周后外周静脉血IL-17、IL-6是缺血性脑卒中后3个月PSD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中性粒细胞 血小板 淋巴细胞 白介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切除术标准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黄修燕 黄自丽 +1 位作者 汤钊猷 郑起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33-535,共3页
目的:阐述肝细胞癌(肝癌)切除术标准,为把握手术指征、指导治疗、提高疗效提供依据。方法:使用CNKI、NCBI生物信息学数据库,以"肝切除/liver resection、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为关键词,检索已发表的文章,排除... 目的:阐述肝细胞癌(肝癌)切除术标准,为把握手术指征、指导治疗、提高疗效提供依据。方法:使用CNKI、NCBI生物信息学数据库,以"肝切除/liver resection、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为关键词,检索已发表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和与本研究无关文献后精选纳入分析。总结肝切除标准分类,陈述其关键因素和争议焦点,比较不同标准肝切除患者预后,讨论预后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HCC切除术标准的主流分法为二分法,即根治性和姑息性切除,其关键因素包括外科、肿瘤及随访因素,肝切缘大小是否影响根治效果曾是外科因素中争论热点。近年,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学者们对HCC切除术标准的分法有所改变,在三分法(病理根治、临床根治和姑息切除)基础上提出HCC切除术五分法,将病理根治划分为绝对根治(无潜在转移)和相对根治(有潜在转移),临床根治划分为有反应切除(短期内相关指标下降,如甲胎蛋白)、无反应切除(指标持续异常)和姑息性切除。根治性切除患者预后好于姑息性切除。研究显示,肝切除促进肿瘤侵袭转移潜能可能与HCC早期播散有关,也可能与术后残余HCC生物学特性改变相关,目前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结论:根治性肝切除是目前公认的治疗HCC患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确定HCC切除术标准有利于总结、分析临床资料,也有利于评估患者预后,对选择有效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切除 标准 侵袭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抑郁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浆中miR-30a-5p的差异性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的生物信息的生物信息学预测 被引量:10
4
作者 胡佳 周志明 +1 位作者 杨倩 杨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22-929,共8页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PSD)患者miR-30a-5p的表达差异性及其在PSD中的诊断价值,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检索Pub Med数据库,利用VENNY2.1在线软件获取到目标micro RNA。贯续性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3月就诊于皖南医...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PSD)患者miR-30a-5p的表达差异性及其在PSD中的诊断价值,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检索Pub Med数据库,利用VENNY2.1在线软件获取到目标micro RNA。贯续性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3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卒中病房并首次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收集患者入院时人口统计学资料、卒中危险因素、既往卒中病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HISS)评分等临床基线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并与入院当天留取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5 mL。随访3个月根据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7)行抑郁程度的评价,对于评分值≥7者按照《美国精神病学会叶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诊断抑郁,分为PSD组(n=11)和non-PSD组(n=25)。使用q RT-PCR法检测卒中后抑郁患者(PSD)和非卒中后抑郁患者(NPSD)外周血miR-30a-5p表达水平,利用ENCORI数据库和CTD(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数据库共同预测和筛选miR-30a-5p调控的抑郁相关可能作用的靶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靶基因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通过交叉筛选得到同时与卒中和抑郁相关的miR-30a-5p,临床样本q RT-PCR验证miR-30a-5p在PSD和non-PSD组有差异性表达(2.462±0.326 vs 1±0.126,P<0.0001)。ROC曲线分析提示miR-30a-5p预测PSD的AUC=0.869(95%CI,0.745-0.993,P=0.0005),cut-off值为1.597,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27、0.840。靶蛋白主要作用的生物学过程包括信号转导、细胞间通讯、核酸碱基、核苷、核苷酸和核酸代谢的调节;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靶蛋白主要作用于神经营养素信号通路、轴突导向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传导系统;经过Cyto HUBBA分析得出可能与卒中后抑郁相关的前20种HUB基因。结论外周血miR-30a-5p在卒中后抑郁患者和非卒中后抑郁患者中存在差异性表达,可以作为诊断PSD的临床标志物,其可能是通过神经营养素信号通路、轴突导向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传导系统来影响PS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miR-30a-5p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峻 资文杰 +30 位作者 邱忠明 李凤利 岳成松 刘瀚圣 刘文华 黄文国 王力 邱涛 石强 时忠华 杨世泉 濮捷 万跃 吴志林 杨树 周志明 张新江 刘勇 温昌明 黄华锰 林敏 赵文龙 胡伟 吴德平 陈路明 余鹏霄 罗伟东 刘帅 帅杰 杨清武 龚自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7期138-144,共7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发病至治疗时间≤6 h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19家卒中中心收治的103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治疗方...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发病至治疗时间≤6 h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19家卒中中心收治的103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治疗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血管内治疗组(65例)和非血管内治疗组(38例).观察血管内治疗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48 h急性再闭塞率及血管穿孔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死亡率、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血管内治疗组中57例患者血管再通良好,血管再通率为87.7%,48 h内血管急性再闭塞率为7.7%,血管穿孔发生率为1.5%.两组90 d mRS评分≤2分的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04,P=0.088).两组患者90 d全因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与非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 血管内治疗 非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