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皖南尖吻蝮蛇毒抗凝蛋白组分的分离纯化及其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怀建国 芮景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3期274-278,共5页
目的:从皖南尖吻蝮蛇毒中分离纯化一种新的抗凝蛋白组分-7221(ACPF-7221)。研究小鼠对ACPF-7221的急性毒性反应及死亡率并确定其LD50及95%可信区间。方法:先后用DEAE 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柱层析、Sephadex G75分子筛、SP Seph... 目的:从皖南尖吻蝮蛇毒中分离纯化一种新的抗凝蛋白组分-7221(ACPF-7221)。研究小鼠对ACPF-7221的急性毒性反应及死亡率并确定其LD50及95%可信区间。方法:先后用DEAE 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柱层析、Sephadex G75分子筛、SP Sepharose Fast Flow阳离子交换柱层析、Sephadex G50分子筛过滤对尖吻蝮蛇粗毒进行分离纯化,利用部分凝血活酶活性时间(APTT)活性检测筛选出抗凝成分。ACPF-7221从小鼠的尾静脉注射,根据每组小鼠的体重确定其相对应的给药量。根据死亡结果计算出LD50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分离纯化的ACPF-7221由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5000、30000、50000的3种蛋白所构成三聚体,其蛋白含量约为65%。小鼠静脉注射LD50为7.848mg/kg,LD50(95%可信区间)分别为7.353~8.375mg/kg。结论:利用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可从皖南尖吻蝮蛇毒中提取出一种新的抗凝蛋白组分,此组分由3种相对分子质量各异的蛋白所构成三聚体。通过对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确定LD50及其95%可信区间。肺为急性毒性的靶器官,肺出血窒息是其死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 抗凝 急性毒性 半数致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魏强 黄鹤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1310-1314,共5页
2型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较为成熟的治疗方式仍为口服降糖药物,但降糖药物并不能阻止其并发症的发生。研究证明外科手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治疗作用且已经进入了临床。外科手术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开创了新的途径,但其治... 2型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较为成熟的治疗方式仍为口服降糖药物,但降糖药物并不能阻止其并发症的发生。研究证明外科手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治疗作用且已经进入了临床。外科手术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开创了新的途径,但其治疗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主要对2型糖尿病的外科手术治疗的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外科治疗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造口患者的心理控制源、生命质量和应对方式 被引量:56
3
作者 汪苗 朱小丽 +2 位作者 汪翠云 李远珍 肖国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50-753,共4页
目的:探讨直肠癌造口患者心理控制源、生命质量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为直肠癌造口患者的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选取直肠癌造口术后患者135例,用多维度健康状况心理控制源量表(MHLC)、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 目的:探讨直肠癌造口患者心理控制源、生命质量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为直肠癌造口患者的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选取直肠癌造口术后患者135例,用多维度健康状况心理控制源量表(MHLC)、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之大肠癌量表(QLICP-CR)和癌症应对方式问卷(CCMQ),分别测评患者的健康心理控制源、生命质量状况和应对方式。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31份。直肠癌造口患者的MHLC的健康内部控制分量表得分为(20.5±5.3)、健康权威人士控制分量表得分(23.1±4.4)、健康机遇控制分量表得分(19.0±4.3);QLICP-CR总分标准分为(57.0±19.7),其中,共性症状和副作用维度标准分最高(61.9±24.1),躯体功能维度标准分最低(50.4±22.0);CCMQ的面对维度得分最高(2.8±0.4),发泄维度得分最低(2.0±0.6)。直肠癌造口患者MHLC的健康权威人士控制分量表得分与QLICP-CR总分及躯体功能、大肠癌特异模块维度得分呈正相关(r=0.19、0.27、0.20,均P﹤0.05);健康内部控制分量表得分与QLICP-CR心理功能维度得分、CCMQ面对维度得分呈正相关(r=0.18、0.21,均P﹤0.05)。CCMQ面对维度在健康内部控制和患者心理功能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结论:本研究提示,健康权威人士控制倾向明显的患者总体生命质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造口患者 健康心理控制源 应对方式 生命质量 相关研究 横断面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被引量:23
4
作者 薛清泉 胡骥琼 +3 位作者 司春强 夏友传 冯桂林 梁双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共收治下肢DVT患者34例,均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患肢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持续导管内给予溶栓药物尿激酶50万u/d和肝素5 00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共收治下肢DVT患者34例,均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患肢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持续导管内给予溶栓药物尿激酶50万u/d和肝素5 000 u/d,交替使用。其中2例患者合并下腔静脉血栓,采用经颈静脉途径释放下腔静脉滤器;2例患者采用大隐静脉置管;其余均采用经皮腘静脉置管。结果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放置溶栓导管5~7 d。27例患者术后下肢肿胀基本消失,活动能力明显改善。5例患者活动后仍有较明显乏力和沉重感。1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置管后好转。1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合并健侧下肢DVT,采用外周血管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DSA了解溶栓情况,26例患者髂股静脉术后连续性通畅,8例患者阶段性通畅。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药物剂量个人化以及溶栓率高等优点,是治疗DVT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超声引导 置管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关键技术及流程 被引量:11
5
作者 程斌 鲍胜华 +7 位作者 张文君 戴大飞 钱锐 石代伟 黄晨 彭俊璐 俞远林 陈晓鹏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52-855,共4页
肝内胆管结石病(hepatolithiasis,HL)是我国南方及长江流域常见疾病之一,尤其好发于肝左外叶和右后叶[1],往往同时合并肝外或对侧肝内胆管结石。手术切除病变肝脏是目前认为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近20年来,腹腔镜肝切除技术逐渐成熟[2],... 肝内胆管结石病(hepatolithiasis,HL)是我国南方及长江流域常见疾病之一,尤其好发于肝左外叶和右后叶[1],往往同时合并肝外或对侧肝内胆管结石。手术切除病变肝脏是目前认为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近20年来,腹腔镜肝切除技术逐渐成熟[2],并开始用于治疗HL,涉及多种关键技术,其具体技术及操作流程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胆管结石 治疗方式 腹腔镜 肝内胆管结石病 肝切除 常见疾病 长江流域 肝左外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中p16基因缺失与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赵国海 李铁臣 +3 位作者 史良会 夏亚斌 孙惠兰 彭敦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43-545,共3页
目的 :调查胃癌患者p16基因的改变。方法 :采用PCR和DNA测序方法 ,对 36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标本的p16基因外显子 1、2和 3进行检测 ,研究p16基因的缺失和突变情况。结果 :发现 2例有p16基因外显子 1的纯合缺失 ,3例有外显子 3的纯合缺... 目的 :调查胃癌患者p16基因的改变。方法 :采用PCR和DNA测序方法 ,对 36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标本的p16基因外显子 1、2和 3进行检测 ,研究p16基因的缺失和突变情况。结果 :发现 2例有p16基因外显子 1的纯合缺失 ,3例有外显子 3的纯合缺失 ,缺失频率为 13 89% ,5例均为弥漫型胃癌。所有标本未检出点突变。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P16基因 纯合缺失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盛斌 方兴根 +7 位作者 李真保 吴德刚 赖年升 赵心同 刘佳强 张兵兵 刘俊 徐善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71-375,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12月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71例(共74个动脉瘤),以动脉瘤数计为例数(74例)。根据动脉瘤是... 目的探讨影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12月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71例(共74个动脉瘤),以动脉瘤数计为例数(74例)。根据动脉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8例)和未复发组(56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74例动脉瘤中,单纯弹簧圈栓塞51例,使用支架辅助栓塞23例,均释放满意。两组患者动脉瘤大小、Raymond分级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复发组合并子囊发生率[55.6%(10/18)]、非支架辅助比例[88.9%(16/18)]均高于未复发组[23.2%(13/56)、62.5%(35/5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动脉瘤特征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变量筛选,Raymond分级以RaymondⅠ级为参照,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支架辅助(OR=4.789,95%CI:1.207~19.009,P=0.026)、RaymondⅡ级(OR=12.326,95%CI:3.838~39.592,P<0.01)、RaymondⅢ级(OR=36.884,95%CI:2.892~470.454,P=0.005)是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支架辅助、RaymondⅡ~Ⅲ级可能会引起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术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血管内治疗 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穿刺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8
作者 夏亚斌 窦千 +5 位作者 黄晓旭 张强 胡凯锋 李树仁 李仁志 史良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4-307,共4页
目的探讨反穿刺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5月~2015年5月,对26例Ⅰ~Ⅲ期胃癌施行反穿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近端胃癌根治术8例,全胃切除术16例,远端胃癌根治术2例),通过主操作孔将... 目的探讨反穿刺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5月~2015年5月,对26例Ⅰ~Ⅲ期胃癌施行反穿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近端胃癌根治术8例,全胃切除术16例,远端胃癌根治术2例),通过主操作孔将吻合器抵钉座放入腹腔,切开食管(或十二指肠)前壁3~4 cm,置入抵钉座,用腔内直线切割吻合器切割闭合食管(或十二指肠)残端,完成抵钉座放置。在腹腔内完成胃切除,在上腹正中3~5 cm小切口辅助下进一步完成食管-空肠吻合、食管-残胃吻合或十二指肠-残胃吻合。结果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抵钉座放置时间5~16 min,平均12 min,均在术后第2~3天肛门排气,无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及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术后9~10 d出院。术后随访3~6个月,无复发。结论反穿刺技术安全、可行,临床效果较满意,可减小腹壁辅助切口,达到微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反穿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28
9
作者 喻艳林 杨进孙 芮景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9期980-983,共4页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由人嗜粒细胞无形体引起的一种经蜱传播的新发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消化道及血液系统症状等,少数严重患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近年来,在美国、欧洲、非洲等地均有相关病例报道,我国也...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由人嗜粒细胞无形体引起的一种经蜱传播的新发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消化道及血液系统症状等,少数严重患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近年来,在美国、欧洲、非洲等地均有相关病例报道,我国也有病例发现。该病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就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诊断与治疗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立克体 人嗜粒细胞无形体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 被引量:13
10
作者 黄文斌 朱晓群 +3 位作者 史良会 徐国祥 齐琼 林鸿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96-498,共3页
目的 :探讨大肠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87例大肠癌组织中MMP 2和MMP 9的表达情况。结果 :87例大肠癌组织中MMP 2和MMP 9的表... 目的 :探讨大肠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87例大肠癌组织中MMP 2和MMP 9的表达情况。结果 :87例大肠癌组织中MMP 2和MMP 9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56 3 %和 55 2 %。MMP 2和MMP 9在侵及肌层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侵及浆膜层 ,淋巴结转移阳性组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Dukes分期中 ,C、D期中MMP 2和MMP 9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A、B期 (P <0 0 5) ,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均无关 (P >0 0 5)。结论 :MMP 2和MMP 9可能在大肠癌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囊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和形态学的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袁金龙 方兴根 +5 位作者 李真保 赵心同 吴德刚 赖年升 刘佳强 徐善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13-317,共5页
目的应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探讨子囊型破裂与未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 A-AN)的血流动力学和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12月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通过全脑DSA诊断为子囊型PCoA-AN 31个,其中破裂动脉瘤20个,未破... 目的应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探讨子囊型破裂与未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 A-AN)的血流动力学和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12月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通过全脑DSA诊断为子囊型PCoA-AN 31个,其中破裂动脉瘤20个,未破裂动脉瘤11个。重组三维DSA动脉瘤模型,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分析PCoA-AN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并应用Matlab软件计算形态学的相关参数。结果破裂组动脉瘤平均壁面切应力(WSS)明显低于未破裂组[(11.8±1.3)Pa比(13.8±1.0)Pa,P=0.02]。破裂组低WSS面积比值(LSA)明显高于未破裂组[中位数为9.0(8.2,10.2)比3.1(2.3,3.2),P<0.01]。两组间的剪切振荡指数、归一化WSS、纵横比、大小比、椭圆形指数、波动指数及非球面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低WSS和高LSA可能是导致子囊型PCo A-AN破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形态学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子囊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胰肠吻合方式下两类胰漏的探讨 被引量:21
12
作者 黄鹤 王春友 +2 位作者 吴佩 王小明 陈晓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2期2498-2500,共3页
目的:分析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三种胰肠吻合方式下两类胰漏发生的差异。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8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依据术中胰肠吻合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捆绑式胰肠吻合组(A组,n=36)、胰... 目的:分析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三种胰肠吻合方式下两类胰漏发生的差异。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8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依据术中胰肠吻合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捆绑式胰肠吻合组(A组,n=36)、胰肠端端双层套入吻合组(B组,n=28)和胰肠端侧双层套入吻合组(C组,n=25)。组间胰漏发生例数差异的比较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无胰漏发生;B组发生胰肠吻合口漏1例(3.2%)、单纯胰腺渗漏5例(17.9%);C组发生胰肠吻合口漏1例(4.0%),单纯胰腺渗漏4例(16.0%)。3组间胰肠吻合口漏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单纯胰腺渗漏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结果A组显著低于B、C两组(P<0.025),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可以减少沿缝合针孔渗漏的单纯胰腺渗漏发生机会。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判定和区分,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管空肠吻合术 胰腺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两种不同手术入路的比较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小明 孙卫东 +4 位作者 胡明华 王冠男 蒋亚琦 方小三 韩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9期1055-1059,共5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两种不同入路的优缺点。方法:对2009年12月-2015年4月期间本院实施的37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患者中前入路20例,下后入路17例。标本切除时间:前入路为(205... 目的:比较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两种不同入路的优缺点。方法:对2009年12月-2015年4月期间本院实施的37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患者中前入路20例,下后入路17例。标本切除时间:前入路为(205±52)min,下后入路为(156±34)min,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中出血量:前入路为(360±210)m L,下后入路为(305±175)m L,两者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前入路组与下后入路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8.9%及33.3%,其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十二指肠下后入路不仅能更早地进行重要步骤的探查,而且能优化手术流程、缩短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手术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穿刺技术在腹腔镜全胃根治术中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黄晓旭 许力 +6 位作者 孙大勇 胡凯峰 窦千 张强 李树仁 李仁志 夏亚斌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74-977,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胃根治术中应用反穿刺技术放置食管残端抵钉座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8月,60例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反穿刺组和常规组各30例,常规组食管空肠吻合采用常规荷包缝合置入抵钉...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胃根治术中应用反穿刺技术放置食管残端抵钉座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8月,60例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反穿刺组和常规组各30例,常规组食管空肠吻合采用常规荷包缝合置入抵钉座,反穿刺组使用反穿刺技术完成抵钉座放置,其余手术方式2组相同。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与常规组相比,反穿刺组放置抵钉座时间短[(11.5±2.6)min vs.(13.1±3.2)min,t=-2.123,P=0.038],手术时间短[(226.2±22.4)min vs.(239.2±23.5)min,t=-2.195,P=0.032],切除食管长[(4.6±1.2)cm vs.(2.9±1.0)cm,t=2.388,P=0.020],引流管留置时间短[(8.4±1.7)d vs.(9.8±2.4)d,t=-2.541,P=0.014],2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排气时间、留置胃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随访6个月,未发生远期并发症及复发。结论反穿刺技术可以安全应用于腹腔镜全胃根治术中,且近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胃癌根治术 反穿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胚胎型后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袁金龙 方兴根 +7 位作者 李真保 赵心同 吴德刚 赖年升 刘佳强 盛斌 孙军 徐善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35-539,共5页
目的探讨保持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通畅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 AA)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血管内栓塞破裂PCo AA 14例,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 目的探讨保持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通畅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 AA)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血管内栓塞破裂PCo AA 14例,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PCo AA 3例,双导管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双导管技术1例,置入Y形支架1例。评价PCo AA即刻栓塞率(采用Raymond分级)、患者预后(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并发症、影像学随访结果等。结果弹簧圈和支架的置入技术成功率100%,支架均准确释放到位,无移位。动脉瘤即刻栓塞率Raymond分级显示,RaymondⅠ级8例;RaymondⅡ级4例;RaymondⅢ级2例。所有FPCA均保持通畅。术中有1例出现弹簧圈突入颈内动脉,其余无术中脑血管痉挛、支架内血栓形成、术中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术后14例DSA随访3-24个月,3例复发,均为单纯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未出现再出血和缺血并发症。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0-2分13例,4分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PCo AA并保持FPCA通畅是安全可行的。为保持FPCA的通畅,血管内治疗采用多种方式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髂股静脉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4
16
作者 薛清泉 司春强 +4 位作者 夏友传 冯桂林 梁双超 许贝 胡骥琼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25-1027,共3页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抗凝治疗6~12个月后髂股静脉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8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对亚急性期血栓患者进行传统开放取栓手术,急性期血栓患者行经皮腘静脉置管溶栓术,术后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6~12个月并定期随...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抗凝治疗6~12个月后髂股静脉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8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对亚急性期血栓患者进行传统开放取栓手术,急性期血栓患者行经皮腘静脉置管溶栓术,术后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6~12个月并定期随访。行经皮股静脉途径造影、观察髂股静脉影像学表现。结果造影显示5例患者股静脉完全闭塞;72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髂股静脉狭窄,狭窄程度30%~90%,其中69例盆腔大量侧支开放;6例患者髂股静脉完全通畅;4例患者髂总静脉闭塞。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抗凝治疗后仍存在髂股静脉不同程度的狭窄,影像学表现可为治疗血栓后综合征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治疗 下肢 静脉血栓 髂股静脉 影像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真保 徐善水 +4 位作者 方兴根 沈恒升 许安定 潘先文 江晓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2300-2302,共3页
目的:总结32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经血管内途径,采用可脱性弹簧圈对32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行栓塞治疗;术后早期处理出血、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及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成功栓塞32个动脉瘤,术后... 目的:总结32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经血管内途径,采用可脱性弹簧圈对32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行栓塞治疗;术后早期处理出血、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及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成功栓塞32个动脉瘤,术后动脉瘤腔100%闭塞者21例,95%闭塞者9例,90%闭塞者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并发脑血管痉挛4例,死亡1例。术后26例随访3个月~2年无再出血。结论:对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采用微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治疗、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及术后早期处理出血、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vien导管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德刚 李真保 +5 位作者 赵心同 赖年升 刘佳强 盛斌 袁金龙 方兴根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3-138,共6页
目的探讨Navien导管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使用技术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于2016年3月至12月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中使用Navien导管的15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迂曲,术中均使用同轴... 目的探讨Navien导管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使用技术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于2016年3月至12月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中使用Navien导管的15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迂曲,术中均使用同轴系统,观察Navien导管能否顺利到达目标血管位置,并运用单纯弹簧圈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相应部位颅内动脉瘤,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评价,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并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 15例患者均为颈内动脉颅外段异常迂曲,Navien导管能顺利通过弯曲血管并能到达目标位置,对9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例患者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弹簧圈和支架的置入技术成功率100%,支架均准确释放到位,无移位。动脉瘤即刻栓塞Raymond分级显示,RaymondⅠ级15例。术中1例出现颈内动脉痉挛,予以罂粟碱后好转,其余无术中脑血管痉挛、血管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以及术中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术后对5例进行DSA随访3~6个月,动脉瘤未见复发、支架无狭窄及移位,无再出血和脑缺血。结论对于存在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迂曲的患者,使用Navien导管能克服动脉迂曲等不利因素,顺利到达目标血管位置,使得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顺利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血管迂曲 Navien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在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佳强 李真保 +6 位作者 刘俊 方兴根 赵心同 吴德刚 陈三送 方新运 张家旗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3期313-317,346,共6页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应用的意义及前景。方法:选取我院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64例,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通过对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和ABCB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应用的意义及前景。方法:选取我院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64例,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通过对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和ABCB1-3435C四个基因位点的检测,分析其CYP2C19酶的代谢类型和ABCB1基因的表达类型。其中45例病人于住院期间行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并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双抗用药方案;19例随访病人系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治疗术后来院复查脑血管造影期间予行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采用常规剂量双抗用药。结果:45例住院患者中20例患者基因型异常,常规剂量双抗用药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均根据检测结果更改用药方案,4例患者出现有血栓类并发症表现;19例随访患者中共检测出3例基因型异常患者,其中2例患者曾出现有血栓栓塞并发症表现,通过积极溶栓治疗后症状消失,余患者在住院期间及随访中均未出现任何疑似血栓类并发症表现。结论:CYP2C19基因和ABCB1基因均有较高的人群变异率,基因变异发生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影响支架术后双抗效果;氯吡格雷药物基因检测可作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项常规检查,提供个体化的用药建议,对支架术后的双抗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基因检测为导向的个体化治疗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支架 氯吡格雷 基因检测 双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腓肠动脉的病理变化与侧支流出道构建 被引量:4
20
作者 胡骥琼 梁双超 +2 位作者 司春强 薛清泉 夏友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bstruction,ASO)末期利用腓肠动脉构建流出道提供病理学及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1例膝上截肢的新鲜离体标本上向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腘动脉及腓肠动脉的病理改变,提出构建腓肠... 目的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bstruction,ASO)末期利用腓肠动脉构建流出道提供病理学及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1例膝上截肢的新鲜离体标本上向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腘动脉及腓肠动脉的病理改变,提出构建腓肠动脉流出道的设想,并对收治的9例末期ASO患者进行下肢动脉造影,示股动脉、腘动脉及分支均不显影;B超示腘动脉基本闭塞。行腘动脉探查术,完成腓肠动脉成形及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结果解剖观察结果:①腘(胫)动脉管壁僵硬,动脉粥样斑块填满管腔。②腓肠动脉开口处分3种病变形态:开放型、膜式狭窄闭塞型及柱状闭塞型。③临床上对腓肠动脉开口处成形,建立腓肠动脉流出道,再行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结果显示术后临床症状消失,皮温逐渐回升,下肢溃疡两月内逐渐愈合。B超显示腓肠动脉代偿性扩张。结论通过解剖及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腓肠动脉流出道的构建是解决末期ASO患者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流出道 侧支循环 腓肠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