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促通技术治疗脑血管疾病功能综合评定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清华 许业松 +3 位作者 储照虎 方芳 王新 杨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534-536,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神经促通技术治疗脑血管疾病后功能综合评定(FCA)水平评定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测试,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对3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在神经促通技术治疗前、治疗10次... 目的:通过观察神经促通技术治疗脑血管疾病后功能综合评定(FCA)水平评定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测试,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对3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在神经促通技术治疗前、治疗10次、治疗20次后分别进行FCA及血清hs-CRP测定。结果:治疗10次及20次后hs-CRP测定在脑梗死患者中升降不一(P>0.05),在脑出血患者中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10次及20次后FCA测定在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均逐次上升(P<0.01)。结论:神经促通技术治疗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10次、治疗20次后对hs-CRP及FCA的影响不同。hs-CRP指标个体差异很大(标准差>均数,P>0.05),在脑出血患者中hs-CRP与FCA测定差异无显著性;FCA指标个体差异较小,在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中两者数值及趋势基本一致(P>0.05)。FCA信度、效度均较hs-CRP好,对脑出血患者预后判断可代替血清hs-CRP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神经促通技术 FCA hs—CR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在主动脉夹层疾病中的差异性表达及与免疫浸润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周伟 聂军 +2 位作者 胡佳 蒋艺枝 张大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866,共8页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ERSAGs)在主动脉夹层疾病(AD)中的差异性表达及免疫浸润相关性,为AD的治疗寻找新的靶点。方法检索GEO数据库,下载GSE190635及GSE98770两个主动脉夹层mRNA数据集,R软件分析AD患者主动脉与正常主动脉差异表达...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ERSAGs)在主动脉夹层疾病(AD)中的差异性表达及免疫浸润相关性,为AD的治疗寻找新的靶点。方法检索GEO数据库,下载GSE190635及GSE98770两个主动脉夹层mRNA数据集,R软件分析AD患者主动脉与正常主动脉差异表达基因(DEGs),从GeneCards网站下载ERSAGs基因集。GeneMANIA数据库分析内质网应激(ERS)差异基因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相互作用的蛋白。基于GSE98770数据集使用R语言CIBERSORT包计算AD患者主动脉壁组织内22种免疫细胞分布比例。临床收集20例主动脉壁标本,分为AD组和非AD组(n=10/组),qRT-PCR检测AGER表达量。使用TRRUST数据库和NetworkAnalyst数据库分析预测AGER上游转录因子、miRNA及调控作用化合物。结果获取到ERS差异基因AGER,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共有20种,主要生物功能:模式识别受体信号通路,DNA结合转录因子活性的正向调节,骨髓白细胞迁移,白细胞迁移,调节I-kappaB激酶/NF-kappaB信号传导。AD中AEGR表达水平与Treg细胞丰度间呈正相关(r=0.59,P<0.05)。qRT-PCR检测显示,AD组主动脉壁AGER表达量为1.00±0.30,非AD组表达量为1.76±0.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GER预测AD的AUC=0.86(95%CI:0.67~1.00,P=0.0073),cut-off值为1.335,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90%。AGER调控网络预测到3种转录因子,3种miRNAs,27种化合物。结论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AGER在主动脉夹层疾病中的低表达,其可能通过Treg细胞影响A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内质网应激 免疫浸润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视教育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吕建萍 范晓莉 +3 位作者 许崇武 匡霞 周志庆 叶美娟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5年第10期1257-1260,共4页
目的 :探索可视教育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通过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发生的住院患者跌倒坠床事件得出的前几位高危情景和因素,录制成教育视频并绘制成宣传教育画册及墙报,应用于院内... 目的 :探索可视教育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通过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发生的住院患者跌倒坠床事件得出的前几位高危情景和因素,录制成教育视频并绘制成宣传教育画册及墙报,应用于院内5个患者跌倒坠床高危试点病区,落实跌倒坠床情景和视频教育再辅以常规的跌倒坠床分级预防措施。比较干预前后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风险患者构成及跌倒坠床发生率。并抽样调查患者住院前后对跌倒坠床预防措施的认知、行为及对医院防跌倒坠床措施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前后,试点病区住院患者跌倒坠床低、中、高危患者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的发生率干预后较干预前环比明显降低(28.26%-46.34%),具有临床意义。干预后患者对预防跌倒坠床认知及行为较干预前均明显提高(P〈0.01)。患者对医院预防跌倒坠床措施的满意度达91.67%。无1例患者因发生跌倒坠床而投诉及索赔。结论 :中、高危跌倒坠床风险患者是发生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的主要人群,可视教育并执行跌倒坠床分级护理,能有效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的发生率,提高住院患者对预防跌倒坠床的认知度及满意度,有效降低潜在的医患纠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教育 预防 跌倒坠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