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8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叙事医学视角下医患冲突的产生与治理 被引量:3
1
作者 江峰 林霁月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25-1330,共6页
医患冲突通俗地说就是医生和患者双方存在的分歧、矛盾以至于出现侵犯对方合法权益的行为。从医患冲突实际情况看,医患冲突既源于不良医患关系,也源于医患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叙事医学由于突出情感关注、换位思考、医患关联,对调节... 医患冲突通俗地说就是医生和患者双方存在的分歧、矛盾以至于出现侵犯对方合法权益的行为。从医患冲突实际情况看,医患冲突既源于不良医患关系,也源于医患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叙事医学由于突出情感关注、换位思考、医患关联,对调节医患关系、降低医患冲突发生的可能性有着独特优势,因而能够成为医患冲突的一个分析视域。从叙事医学的角度看,由人文关爱缺失、和谐沟通受阻、分歧难以弥合导致的医患鸿沟、医患矛盾和医患对抗是医患冲突的主要表现形态。多维度的叙事不足推动了医患冲突的形成和发展。“医者中心观”弱化了医生叙事的意识,“患者认知模糊”降低了患者叙事的能力,“医院形象独特”淡化了医院叙事的氛围,“制度供给困境”弱化了医学叙事的支持。为此,要增强医者叙事意识,弥合医患鸿沟;提高患者叙事能力,消除医患冲突诱因;营造医学叙事氛围,奠定良性医患关系基础;强化叙事医学支持,探索医患冲突解决新途径。在不同文化传统中,医患冲突生成和医学叙事都有其特殊性,如何从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人生信仰等角度理解叙事医学并为解决医患冲突提供有效措施是当代中国维护人民健康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医学 医患冲突 生成逻辑 治理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治理视域下公立医院“党建+医防融合”路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克宁 王文婷 +2 位作者 汪胜 彭辉 梅光亮 《中国医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17,共4页
党建引领为公立医院医防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本研究基于部分公立医院医防融合工作中存在的文化不融合、组织不融合、人才不融合、信息不融合等困境,引入元治理理论进行分析,并从元治理的引领者、协调者、建制者、监督者等视角提出公立... 党建引领为公立医院医防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本研究基于部分公立医院医防融合工作中存在的文化不融合、组织不融合、人才不融合、信息不融合等困境,引入元治理理论进行分析,并从元治理的引领者、协调者、建制者、监督者等视角提出公立医院“党建+医防融合”工作路径,为加强公立医院医防融合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立医院 医防融合 元治理 党建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肌动蛋白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
3
作者 郭金兰 张晓宁 +1 位作者 江佳慧 袁涛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237,共6页
目的 探讨α-肌动蛋白1(ACTN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150例CSCC患者(CSCC组)和10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对CSCC患者术后进行随... 目的 探讨α-肌动蛋白1(ACTN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150例CSCC患者(CSCC组)和10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对CSCC患者术后进行随访并分为预后不良组(n=69)和预后良好组(n=81),预后不良组中69例CSCC患者根据ACTN1中位表达水平分为ACTN1低表达组(n=35)和ACTN1高表达组(n=34)。logistic回归分析CSCC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预测CSCC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临床效能采用ROC曲线分析,K-M曲线分析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与CSCC患者发生预后不良中位时间的关系。纳入40例CSCC患者作为独立验证样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比较ACTN1在CS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对照组和CSCC组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分别为(4.56±1.02)和(12.12±2.26)ng/mL,与对照组相比,CSCC组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7,P <0.001)。预后不良组肿瘤直径≥5 cm、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肿瘤浸润深度为脂肪下层、有淋巴结转移占比及血清ACTN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OR=3.253)、ACTN1(OR=2.894)是CSCC患者术后出现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预测CSCC患者术后发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11,当截断值为13.19 ng/mL,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78%和92.12%。ACTN1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发生预后不良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5个月和18.5个月,相对于ACTN1低表达组,ACTN1高表达组发生预后不良的中位时间显著缩短(HR=6.627,P <0.001)。40例CSCC组织中ACTN1高表达32例,ACTN1低表达8例;CSCC癌旁组织中ACTN1高表达11例,ACTN1低表达29例,与癌旁组织相比,ACTN1高表达率在CSCC组织中显著升高(χ~2=22.175,P <0.001)。结论 CSCC患者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CSCC患者术后评估预后的一项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鳞状细胞癌 α-肌动蛋白1 淋巴结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量CT分析人体组分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状态
4
作者 程蛰承 翟建 +2 位作者 洪奇 胡敏 叶文卫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43-946,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定量CT(QCT)分析人体组分预测肝细胞癌(HCC)微血管浸润(MVI)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60例HCC,根据术后病理显示存在MVI与否将其分为阳性组(n=15)与阴性组(n=45)。比较组间QCT人体组分参数,包括骨密度(BMD)、皮下脂肪面积... 目的观察基于定量CT(QCT)分析人体组分预测肝细胞癌(HCC)微血管浸润(MVI)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60例HCC,根据术后病理显示存在MVI与否将其分为阳性组(n=15)与阴性组(n=45)。比较组间QCT人体组分参数,包括骨密度(BMD)、皮下脂肪面积(SFA)、内脏脂肪面积(VFA)、总脂肪面积(TFA)和皮下/内脏脂肪面积比(SVR),以及椎后肌群脂肪面积(MFA)、肌肉面积(MA)及脂肪浸润程度(MFI),观察各参数预测HCC MVI状态的效能。结果阳性组SFA、TFA、MFA及MFI均高于,而MA低于阴性组(P均<0.05)。以SFA、VFA、TFA、MA、MFA及MFI预测HCC MVI状态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73~0.790(P均<0.05);其中,TFA和MFI均为HCC MVI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其AUC分别为0.790和0.759。结论基于QCT分析人体组分有助于预测HCC MVI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微血管浸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的SPP1表达及其与PD-L1的关系
5
作者 吴娟 黄曦 +5 位作者 李佳嘉 魏雨晴 张丽琴 俞咏梅 陆志伟 张鹤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7-486,共10页
目的:分析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中分泌性磷蛋白1(SPP1)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为罕见病理类型肺癌后续治疗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根据其形态学分为... 目的:分析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中分泌性磷蛋白1(SPP1)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为罕见病理类型肺癌后续治疗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根据其形态学分为腺癌与低分化癌两组,分析SPP1与PD-L1在两组的表达与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均检出SPP1表达且其在低分化癌组表达水平较腺癌组显著升高(P=0.015);PD-L1表达者占6/7(5例未测),较之腺癌组,PD-L1亦在低分化癌组高表达(P=0.048),两组的PD-L1表达差异与SPP1表达差异一致。结论: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高的SPP1及PD-L1阳性表达,病理形态为低分化癌者更甚,SPP1与PD-L1在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可能具有正相关性,其关联机制及免疫治疗中作用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CLC SMARCA4缺失 SPP1 PD-L1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针点刺咽部联合咽部冷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陈丹 王珊珊 邢海辉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2-215,共4页
目的观察火针点刺咽部联合咽部冷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碍(post-stroke oropharyngeal dysphagia,PO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5月于医院就诊的POD患者80例,以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器分为冷刺激组(40例,常规治疗+咽... 目的观察火针点刺咽部联合咽部冷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口咽期吞咽障碍(post-stroke oropharyngeal dysphagia,PO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5月于医院就诊的POD患者80例,以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器分为冷刺激组(40例,常规治疗+咽部冷刺激治疗)、火针组(40例,冷刺激组+火针点刺咽部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冷刺激组、火针组中医证候积分、吞咽功能评级、吞咽功能评分、生活质量及营养状况评分;比较冷刺激组、火针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火针组吞咽困难、肢体偏瘫、舌强语謇积分及总分,吞咽功能评级Ⅲ级百分率,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评分均低于冷刺激组(P<0.05),吞咽功能评级Ⅰ级、Ⅱ级百分率,吞咽功能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SWAL-QOL)评分高于冷刺激组(P<0.05)。火针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冷刺激组(P<0.05)。冷刺激组、火针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火针点刺咽部联合咽部冷刺激可减轻POD,提升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火针点刺咽部 咽部冷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钼靶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乳腺癌脉管浸润状态
7
作者 王小雷 哈传传 +6 位作者 谢玉海 韩剑剑 马培旗 马文俊 徐东亮 张宁宁 曹雪花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9-585,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钼靶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乳腺癌患者脉管浸润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21年12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机构1)、2018年1月-2021年6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机构2)及2016年11月-2022年3月太和县人民医...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钼靶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乳腺癌患者脉管浸润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21年12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机构1)、2018年1月-2021年6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机构2)及2016年11月-2022年3月太和县人民医院(机构3)经病理证实的264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钼靶图像,按照7:3的比例将3家机构乳腺癌患者随机拆分为训练组198例和验证组66例。使用深睿医疗多模态科研平台对患者钼靶图像进行图像勾画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经组间相关系数(ICC)、特征剔除、特征相关性分析(C=0.7)、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进行特征筛选及降维,然后通过逻辑回归分类器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将临床-影像指标和影像组学评分通过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素并参与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效能、校准度及临床实用性。结果:最终筛选出8个影像组学特征与乳腺癌脉管浸润密切相关。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对乳腺癌脉管浸润的预测效能均优于影像组学模型(训练组分别为0.853和0.781,验证组分别为0.858和0.776)。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观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好,DCA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的净收益高于影像组学模型。结论:基于钼靶影像组学列线图对乳腺癌脉管浸润的预测效能较高,对患者后续诊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脉管浸润 钼靶 影像组学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通过Cdc42/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子宫平滑肌瘤进展的机制研究
8
作者 李晓银 何辉 +1 位作者 吴翠松 闻先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5-1333,共9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子宫平滑肌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的水平,探讨其是否通过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ell division cycle protein 42,Cdc42)/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子宫平滑肌瘤的进展...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子宫平滑肌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的水平,探讨其是否通过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ell division cycle protein 42,Cdc42)/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影响子宫平滑肌瘤的进展。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池州市人民医院接受子宫肌瘤切除手术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组织样本,选取5例行子宫全切术的子宫肌瘤患者的手术标本,将子宫肌瘤旁正常平滑肌组织作为对照组,子宫肌瘤组织作为子宫平滑肌瘤组。根据不同类型的子宫肌瘤组织,将其分为肌壁间组、黏膜下组和浆膜下组,每组选取5例。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VEGFA和Cdc42在子宫肌瘤中的表达情况。在体外实验中,提取子宫平滑肌细胞和子宫平滑肌瘤细胞,利用CCK-8实验筛选VEGF受体抑制剂阿昔替尼(axitinib)的最适浓度,并通过质粒转染平滑肌瘤细胞过表达VEGFA。根据实验目的分别处理细胞。采用CCK-8和EdU细胞增殖流式检测法评估axitinib对子宫平滑肌瘤细胞活力和增殖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分析axitinib、Cdc42抑制剂ML141和过表达VEGFA对子宫平滑肌瘤细胞中VEGFA、Cdc42、β-catenin及其下游cyclin D1、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子宫肌瘤组织中VEGFA和Cdc42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1),且肌壁间子宫肌瘤中的VEGFA和Cdc4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黏膜下及浆膜下肌瘤(P<0.01)。CCK-8和EdU染色实验结果表明,axitinib对子宫平滑肌细胞活力实验的适宜浓度为5μmol/L,axitinib浓度为5μmol/L时能有效抑制子宫平滑肌瘤细胞的活力和增殖(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子宫平滑肌瘤细胞中VEGFA、Cdc42、β-catenin及其下游cyclin D1、c-Myc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axitinib和ML141显著抑制了β-catenin及其下游蛋白的表达(P<0.05),VEGFA能显著抑制Cdc42的表达(P<0.01),但ML141未抑制VEGFA表达(P>0.05)。过表达VEGFA后,VEGFA、Cdc42、β-catenin及其下游cyclin D1、c-Myc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VEGFA可能通过Cdc42/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子宫平滑肌瘤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平滑肌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 阿昔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自动分割技术的胸部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
9
作者 高续 庞奇 +3 位作者 张宏杰 王小雷 郝继元 谢玉海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3-578,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自动分割技术的胸部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1例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且行EGFR基因检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按照7:3比例随机拆分为训练组119例(EGFR野生型43...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自动分割技术的胸部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1例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且行EGFR基因检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按照7:3比例随机拆分为训练组119例(EGFR野生型43例和突变型76例)和验证组52例(EGFR野生型19例和突变型33例)。采用深度学习自动分割技术进行病灶感兴趣区勾画,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进行特征筛选,应用支持向量机(SVM)构建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指标及结节定量参数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构建临床模型,临床指标联合影像组学评分构建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绘制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共筛选出4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构建SVM影像组学模型,其在训练组、验证组中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AUC分别为0.872、0.833。由最大CT值和吸烟史构建临床模型,其在训练组、验证组中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AUC分别为0.731、0.770。由吸烟史和影像组学评分构建列线图模型,其在训练组、验证组中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AUC分别为0.879、0.839。结论:基于深度学习自动分割技术构建的胸部CT影像组学模型对预测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指标加入未能显著提高其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深度迁移学习影像组学术前预测直肠癌脉管浸润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袁权 吴树剑 +1 位作者 范莉芳 翟建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0,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横轴位高分辨T2WI深度迁移学习影像组学术前预测直肠癌患者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行MRI检查且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癌的384例患... 目的探讨基于横轴位高分辨T2WI深度迁移学习影像组学术前预测直肠癌患者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行MRI检查且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癌的384例患者,收集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LVI状态将患者分为LVI阳性(LVI+)组81例及LVI阴性(LVI-)组303例,按7∶3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269)与验证组(n=115)。以ResNet-34为深度迁移学习特征提取的基础模型,基于瘤体分别提取深度迁移学习特征与传统影像组学特征,通过Spearman秩相关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的方法进行降维,消除冗余特征,保留最具预测价值的特征。使用自适应增强(adaptive boosting,AdaBoost)、朴素贝叶斯(na?ve Bayes,NB)、弹性网络(elastic net,Enet)、梯度推进机(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GBM)、神经网络(neutral network,NN)及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共6种机器学习算法基于传统影像组学特征、深度迁移学习特征及组合特征分别构建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ROC)曲线评价各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通过Spearman秩相关及LASSO回归降维后共筛选出23个最优特征,其中传统影像组学特征6个,深度迁移学习特征17个,构建的所有模型中基于组合特征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高于单独特征模型,6种机器学习算法基于组合特征的AUC在训练组分别为0.956、0.802、0.879、0.966、0.973、0.944,验证组分别为0.924、0.868、0.901、0.892、0.817、0.905。结论基于组合特征的模型在预测直肠癌LVI状态方面具有高效能,可辅助术前个体化预测,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脉管浸润 磁共振成像 深度迁移学习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4—2023年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及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娟 钟正灵 +2 位作者 储冀汝 彭京亚 余文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4,共7页
本文对《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近十年来发表的高被引论文进行了特征分析,旨在探讨这些论文的影响力和研究价值。高被引论文是评估学者和研究机构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因而本研究聚焦于其数量、被引频次、合作作者数量及地域分布等特... 本文对《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近十年来发表的高被引论文进行了特征分析,旨在探讨这些论文的影响力和研究价值。高被引论文是评估学者和研究机构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因而本研究聚焦于其数量、被引频次、合作作者数量及地域分布等特征。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了高被引论文的发表趋势和引用情况。结果显示,在观察期间,高被引论文的数量总体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而被引频次与发表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此外,论文的合作作者数量呈现正态分布,其中以五位作者的合作论文数量最多,表明适度的合作对论文的影响力有积极作用。从地域分布来看,该杂志的作者群体较为分散,涵盖全国多个地区,其中安徽、湖南和浙江成为高质量稿件的主要来源地。这一发现反映出该杂志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力。本研究的结果为理解高被引论文的特征提供了实证支持,强调了科研合作和地域因素在研究发表中的重要性。通过对高被引论文的分析,本文为后续研究者在选择研究主题和合作方式上提供了参考,也为提升中国临床药理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影响力提供了有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 学术论文 高被引论文 特征分析 被引频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在急性肺损伤所致肺血管屏障受损中的机制研究
12
作者 徐雯 李家飞 +2 位作者 王芳 吴南林 秦立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4-713,共10页
目的: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ell division cycle protein 42,Cdc42)在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所致肺血管屏障受损中的可能机制。方法:(1)通过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分析ALI中Cdc42和含IQ基序GTP酶激活蛋白1(... 目的: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ell division cycle protein 42,Cdc42)在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所致肺血管屏障受损中的可能机制。方法:(1)通过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分析ALI中Cdc42和含IQ基序GTP酶激活蛋白1(IQ motif-containing GTPase-activating protein 1,IQGAP1)的表达。(2)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及重症医学科确诊为ALI的30例患者和30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浆样本,同时收集ALI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动物实验选取18只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CON)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组和LPS+ML141(Cdc42抑制剂)组,每组6只。各组小鼠在72 h后处死,收集BALF,计数BALF细胞数目,BCA法测定BALF中蛋白浓度,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人血浆及小鼠BALF中Cdc42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通过小鼠肺组织切片HE染色评估肺损伤程度。(3)内皮磁珠分选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PMVECs),细胞实验分为CON组、LPS组和LPS+ML141组。采用血管成环实验检测各组PMVECs的血管成环能力,细胞Ca^(2+)成像技术测定PMVECs的Ca^(2+)水平,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检测试剂盒检测PMVECs的ROS水平,并通过Western blot分析各组PMVECs中Cdc42、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肌球蛋白轻链(myosin light chain,MLC)、磷酸化MLC(phosphorylated MLC,p-MLC)和IQGAP1的蛋白水平。结果:(1)GEO数据库分析显示,ALI模型中Cdc42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2)ALI患者血浆中Cdc42及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BALF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治疗后上述指标显著下降(P<0.05)。ALI动物模型显示,BALF细胞计数、蛋白浓度、炎症因子及肺组织损伤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ML141处理后,上述指标显著改善(P<0.05)。(3)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LPS组PMVECs中Cdc42、ICAM-1、p-MLC、IQGAP1、ROS及Ca^(2+)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而VE-cadherin和血管成环能力则显著下降(P<0.01);ML141处理后上述指标显著改善(P<0.05)。结论:Cdc42可能通过调节PMVEC中Ca^(2+)通量影响IQGAP1,从而参与ALI所致肺血管屏障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 钙黏蛋白 含IQ基元GTP酶激活蛋白1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定量CT分析身体组分对根治性切除术胰腺导管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13
作者 鹿佩瑶 翟建 +3 位作者 李云成 李培 武彤 魏逸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247,共5页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术前身体组分参数对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142例PDAC患者的病例资料,搜集年龄、性别、术前CA19-9、糖尿病史、腰背痛、术后有无化疗、肿瘤最...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术前身体组分参数对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142例PDAC患者的病例资料,搜集年龄、性别、术前CA19-9、糖尿病史、腰背痛、术后有无化疗、肿瘤最大径、TNM分期、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等信息,QCT测量身体组分参数包括L3水平的内脏脂肪面积(VFA)、皮下脂肪面积(SFA)并计算VFA/SFA比值(VSR),以及门静脉右支层面的肝脏脂肪分数(Fat%-QCT)。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VFA、SFA、VSR、Fat%-QCT的临界值,分别进行高、低水平分组。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身体组分参数组间预后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总生存期(OS)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VSR、Fat%-QCT高、低水平组的OS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SR、Fat%-QCT、肿瘤长径≥3 cm、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是OS的风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SR、Fat%-QCT、神经侵犯、TNM分期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6、1.51、2.91、1.68,P=0.006、0.039、0.008、0.012)。结论:术前VSR及肝脏脂肪含量可作为根治性切除术PDAC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分析术前QCT身体组分参数对根治性切除术PDAC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胰腺肿瘤 预后 定量CT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身体组分 根治性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通过调控TP53基因抑制肾透明细胞癌的增殖和迁移
14
作者 高俊杰 叶开 吴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321,共9页
目的筛选槲皮素治疗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潜在分子靶点。方法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从多个数据库中筛选槲皮素的治疗靶点,运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从4907种血浆蛋白中筛选与ccRCC显著相关的靶点,构建药物-疾病网络模型,筛选出潜在的关键靶点... 目的筛选槲皮素治疗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潜在分子靶点。方法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从多个数据库中筛选槲皮素的治疗靶点,运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从4907种血浆蛋白中筛选与ccRCC显著相关的靶点,构建药物-疾病网络模型,筛选出潜在的关键靶点,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评估这些靶点的作用,培养ccRCC细胞并用不用浓度槲皮素处理,行CCK-8实验、创伤愈合实验、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对筛选靶点进行验证。结果网络药理学和孟德尔随机化综合分析筛选出了TP53(OR=3.325,95%CI:1.805-6.124,P=0.0001)、ARF4(OR=0.173,95%CI:0.065-0.456,P=0.0003)和DPP4(OR=0.463,95%CI:0.302-0.711,P=0.0004)3个槲皮素治疗ccRCC的核心靶点。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P53在肾透明细胞癌中表达增高(P<0.001);生存分析显示高表达TP53的肾癌患者预后更差(P<0.001);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与TP53的结合能为-5.83 kcal/mol;CCK-8实验和创伤愈合实验显示槲皮素在体外抑制786-O细胞的增殖和迁移(P<0.05);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显示槲皮素在体外抑制TP53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TP53可能是槲皮素治疗ccRCC的关键靶点,为槲皮素治疗肾透明细胞癌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肾透明细胞癌 网络药理学 孟德尔随机化 TP53基因 分子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的深度学习模型预测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的价值
15
作者 牛冉冉 陈基明 +1 位作者 任梦婷 姚琪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492,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构建的逻辑回归模型及深度学习模型预测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OP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将2016年1月-2023年8月在本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33例胃癌患者(OPM组68例,非OPM组65例)纳入本研究,并按照7∶3的比例随...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构建的逻辑回归模型及深度学习模型预测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OP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将2016年1月-2023年8月在本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33例胃癌患者(OPM组68例,非OPM组65例)纳入本研究,并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94)和验证集(n=39)。所有患者术前行腹部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基于静脉期CT增强图像,分别对肿瘤和腹膜下脂肪组织(SAT)逐层手动勾画ROI并融合成相应容积感兴趣区(VOI),采用Python软件提取手工影像组学(HCR)特征和深度学习影像组学(DLR)特征。然后,依次对肿瘤和SAT的HCR、DLR及HCR-DLR特征进行降维、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并构建模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组间比较P<0.05的临床资料、CT特征构建临床-CT征象模型,并基于临床-CT征象模型及表现最优的影像组学标签(HCR-DLR标签)分别构建肿瘤和SAT的联合模型,绘制最优联合模型(SAT)的列线图。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临床-CT征象模型、肿瘤-HCR模型、肿瘤-DLR模型、肿瘤-HCR-DLR模型、SAT-HCR模型、SAT-DLR模型、SAT-HCR-DLR模型和SAT联合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分别为0.78(95%CI:0.68~0.87)、0.88(95%CI:0.82~0.95)、0.90(95%CI:0.84~0.96)、0.92(95%CI:0.87~0.98)、0.88(95%CI:0.81~0.95)、0.91(95%CI:0.85~0.96)、0.92(95%CI:0.87~0.97)和0.94(95%CI:0.89~0.98);在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77(95%CI:0.62~0.93)、0.83(95%CI:0.69~0.97)、0.88(95%CI:0.78~0.99)、0.89(95%CI:0.78~1.00)、0.84(95%CI:0.71~0.97)、0.86(95%CI:0.74~0.98)、0.88(95%CI:0.76~1.00)和0.89(95%CI:0.78~0.99)。DCA显示,SAT联合模型的临床获益高于临床-CT征象模型。结论:基于肿瘤和SAT的CT影像组学模型对胃癌患者隐匿性腹膜转移均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除HCR模型外的各种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均显著优于临床-CT征象模型,以SAT联合模型的临床获益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腹膜转移 腹膜下脂肪组织 影像组学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疗效与预后的影响
16
作者 耿彪 孙珍贵 +1 位作者 赵春阳 陈兴无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76-1083,共8页
目的:探讨肿瘤组织中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浸润水平与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4年... 目的:探讨肿瘤组织中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浸润水平与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4年6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的92例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依据免疫组化法检测MDSC的浸润水平,将患者分为高浸润组(MDSC≥2)和低浸润组(MDSC<2)。比较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immune objective response rate,iORR)、疾病控制率(immune disease control rate,i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采用Log-rank检验和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PFS及OS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92例患者中,低MDSC浸润组有53例患者,高MDSC浸润组有39例患者。低MDSC浸润组的患者在治疗反应上显著优于高浸润组,iORR为77.3%,高于高MDSC浸润组的56.4%(P=0.033),iDCR为94.3%,也明显高于高浸润组的66.7%(P=0.001)。此外,低MDSC浸润组患者的中位PFS和OS分别为16.9个月和27.6个月,显著长于高浸润组(PFS 12.6个月,OS 22.3个月),Kaplan-Meier分析显示,MDSC低浸润组的PFS、OS均比MDSC高浸润组延长。Cox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PD-L1表达水平、肿瘤分期及MDSC浸润水平可能与PFS和OS密切相关,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高MDSC浸润是影响PFS(HR=2.678,P=0.013)和OS(HR=2.254,P=0.02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组织中MDSC浸润水平与NSCLC患者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的疗效及生存预后密切相关。高MDSC浸润提示联合治疗敏感性降低及不良预后,MDSC浸润水平可能是PD-1抑制剂联合化疗NSCLC疗效和预后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 非小细胞肺癌 PD-1抑制剂 化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在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中的应用
17
作者 汤云 窦云有 +1 位作者 赖年升 姚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7-167,共11页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模式对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撤机结局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入住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症脑血管病机械...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模式对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撤机结局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入住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NAVA组和压力支持通气(PSV)组。收集两组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主要诊断、既往史(高血压病、卒中、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冠心病)、体质量指数、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困难撤机类型[首次自主呼吸试验(SBT)失败、首次撤机拔除气管插管后48 h内再插管]、随机前机械通气时间等。收集随机后SBT及撤机相关指标,包括随机后SBT实施前呼吸力学及参数情况(气道峰压、呼出潮气量、呼气末正压、吸入氧浓度、分钟通气量、平均气道压、膈肌电活动信号值、神经通气效能、神经机械效能)、通过SBT后撤机前的基础生命体征(平均动脉压、呼吸、心率)、撤机前48 h内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和生化检查(白蛋白、肌酐、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及撤机前30 min内动脉血气情况(PH值、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碳酸氢根离子、氧合指数)。主要观察指标包括随机后28 d内成功撤机所需时间(患者在随机后第28天前死亡或未能成功撤机,则定义所需撤机时间为28 d)、随机后总机械通气时间、随机后28 d内总撤机成功率、无机械通气时间(随机后7、14、28 d内)、随机后28 d和90 d内生存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两组患者随机后28 d内累积撤机成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随机后机械通气期间气管切开率、随机后ICU内病死率、随机后28 d和90 d内病死率、随机后机械通气期间相关并发症(呼吸机相关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气胸、胸腔积液)发生率及随机后90 d内累积生存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随机后24 h内的人机协调性情况,包括无效触发、误触发、双触发、吸呼切换提前、吸呼切换延迟、触发延迟的次数和指数及总异步指数;每8小时记录1次,每次记录1 min,共记录3 min。结果共纳入56例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PSV组和NAVA组各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主要诊断、既往史、体质量指数、APACHEⅡ评分、GCS评分、困难撤机类型、随机前机械通气时间、随机后SBT实施前及SBT后撤机前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NAVA组随机后28 d内成功撤机所需时间[9.00(7.00,15.50)d比15.50(10.25,22.75)d]、随机后总机械通气时间[8.50(7.00,12.75)d比13.50(10.00,20.00)d]均短于PSV组(均P<0.05)。NAVA组随机后28 d内累积撤机成功率高于PSV组(P=0.039),但随机后28 d内总撤机成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9%(26/28)比85.7%(24/28),P=0.669]。NAVA组患者随机后14 d内[5.00(0.00,7.00)d比0.00(0.00,3.75)d]和28 d内[18.00(9.25,20.75)d比10.50(0.25,17.75)d]无机械通气时间均长于PSV组(均P<0.05),但是随机后7 d内无机械通气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NAVA组ICU住院时间短于PSV组[9.00(6.25,16.75)d比14.00(10.25,22.50)d,P=0.015],但两组患者总住院时间和随机后28、90 d内生存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患者在随机后机械通气期间气管切开率、ICU内病死率、随机后28 d和90 d内病死率、随机后机械通气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随机后90 d内累积生存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人机协调性方面,NAVA组患者发生误触发[次数:0.00(0.00,0.00)次/min比0.00(0.00,0.58)次/min;指数:0.00(0.00,0.00)比0.00(0.00,0.02)]、无效触发[次数:0.00(0.00,0.33)次/min比1.00(0.33,2.17)次/min;指数:0.00(0.00,0.02)比0.05(0.02,0.09)]、吸呼切换提前[次数:0.00(0.00,0.33)次/min比0.33(0.33,1.00)次/min;指数:0.00(0.00,0.01)比0.02(0.02,0.05)]、吸呼切换延迟[次数:0.00(0.00,0.00)次/min比1.17(0.00,5.67)次/min;指数:0.00(0.00,0.00)比0.06(0.00,0.29)]、触发延迟[次数:0.00(0.00,0.58)次/min比0.67(0.33.1.67)次/min;指数:0.00(0.00,0.02)比0.05(0.02,0.10)]的次数及指数均低于PSV组(均P<0.01)。NAVA组患者发生双触发的次数及指数均高于PSV组[次数:1.17(0.33,2.00)次/min比0.00(0.00,0.00)次/min;指数:0.06(0.02,0.11)比0.00(0.00,0.00);均P<0.01],但NAVA组总异步指数低于PSV组[0.08(0.04,0.14)比0.24(0.19,0.51),P<0.01]。结论NAVA模式可缩短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困难撤机患者的撤机和机械通气时间,改善人机协调性,并在提高撤机成功率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式通气支持 呼吸 人工 通气机撤除法 重症监护病房 脑血管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CT评估HCC患者身体组分变化联合肿瘤标志物预测其术后转移的价值
18
作者 张钦 韩剑剑 +2 位作者 李培 吕磊 翟建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基于QCT评估HCC患者身体组分变化预测其术后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73例H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记录术前及术后1年患者的L1/L2椎体平均骨密度(BMD)、L3椎体水平总脂肪面积(TFA)、L3椎... 目的:基于QCT评估HCC患者身体组分变化预测其术后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73例H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记录术前及术后1年患者的L1/L2椎体平均骨密度(BMD)、L3椎体水平总脂肪面积(TFA)、L3椎体水平腹内脂肪面积(VFA)、L3椎体水平椎后肌群脂肪面积(FA)、L3椎体水平椎后肌群肌肉面积(MA),并计算术前与术后各指标的差值(术后-术前),记为ΔBMD、ΔTFA、ΔVFA、ΔFA、ΔMA;同时记录术前血清学指标,包括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甲胎蛋白异质体百分比(AFP-L3/AFP)、CEA、CA-199、CA12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根据术后1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提示的肝内或肝外转移情况,分为转移组(29例)和非转移组(44例)。比较两组间以上指标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预测HCC患者术后发生转移的效能。结果:转移组与非转移组的ΔMA、AFP、AFP-L3、AFP-L3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FPL3、AFPL3百分比、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百分比、淋巴百分比、ΔMA预测HCC患者术后发生转移的AUC值分别为0.725、0.779、0.664、0.709、0.707、0.864(P均<0.05)。结论:QCT可以有效评估HCC患者术后身体组分变化,术后椎后肌群肌肉含量减少、术前高水平的AFPL3、AFPL3百分比、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可能成为预测HCC患者术后发生转移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身体组分 血清标志物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鹃素通过Nrf2/HO-1通路抑制铁死亡减轻脓毒症心肌病小鼠的心肌损伤
19
作者 段雁 吴敬医 +1 位作者 韩保松 张霞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45-1353,共9页
目的:探讨杜鹃素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脓毒症心肌病小鼠的心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8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control)组、LPS(10 mg/kg)组和LPS+杜鹃素(40 mg/kg)组,每组6只。超声检测小鼠心功能,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学改... 目的:探讨杜鹃素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脓毒症心肌病小鼠的心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8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control)组、LPS(10 mg/kg)组和LPS+杜鹃素(40 mg/kg)组,每组6只。超声检测小鼠心功能,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TUNEL染色检测凋亡水平,RT-qPCR和ELISA分别检测心脏组织炎症因子mRNA表达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试剂盒检测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Fe^(2+)水平,荧光探针检测心肌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铁死亡相关蛋白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LPS组心脏左心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显著降低(P<0.01),心肌组织排列紊乱、炎症细胞浸润,线粒体损伤严重,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β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ROS、MDA和Fe^(2+)增加(P<0.01),GSH减少、SOD活性降低(P<0.01),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Bax、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Bcl-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和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LPS组相比,LPS+杜鹃素组心脏LVEF和LVFS升高(P<0.01),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及线粒体超微结构破坏减轻,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水平下降(P<0.01),心肌组织ROS、MDA和Fe^(2+)减少(P<0.01),GSH增加、SOD活性增强(P<0.01),细胞凋亡率降低(P<0.01),Ba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Bcl-2、GPX4、SLC7A11、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或P<0.01);3组左室舒张期前壁厚度(LVAWDd)和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Dd)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杜鹃素可减轻LPS诱导的脓毒症心肌病小鼠心功能不全和心肌损伤,抑制心肌组织铁死亡的发生,可能通过调节Nrf2/HO-1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心肌病 杜鹃素 铁死亡 Nrf2/HO-1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免疫缺陷者感染短链少食诺卡菌复合群的1例报告
20
作者 全斌 韩文正 +2 位作者 杨江华 王文节 段纯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06,共5页
目的报告1例非免疫缺陷者感染短链少食诺卡菌复合群病例,为诺卡菌的临床诊治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查特点及治疗措施,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结果患者男性,54岁,无慢性病,因反复腰痛伴发热不适而多次住院,... 目的报告1例非免疫缺陷者感染短链少食诺卡菌复合群病例,为诺卡菌的临床诊治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查特点及治疗措施,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结果患者男性,54岁,无慢性病,因反复腰痛伴发热不适而多次住院,MRI显示腰椎旁软组织及腹腔多发脓肿,免疫功能检查均正常,传统病原学培养为阴性,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鉴定为短链少食诺卡菌复合群感染,予以复方磺胺甲噁唑片等抗感染方案安全有效,随访1年余未见复发。结论诺卡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但非免疫缺陷的人群仍有感染风险,且多表现为皮肤和软组织部位病变,临床医师需提高警惕,减少漏诊或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链少食诺卡菌复合群 短链诺卡菌 少食诺卡菌 脓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