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皖南蝮蛇毒蛋白C激活物的急性毒性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段婷 张根葆 周兵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2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蛇毒蛋白C激活物(protein Cactivator,PCA)对大、小鼠的急性毒理反应。方法:大鼠采用上下剂量增减法,小鼠采用半数致死量法,观察实验动物症状、体征、死亡时间和累积死亡率。结果:PCA尾静脉注射大鼠(剂量17.5~175mg/kg)、小鼠... 目的:探讨蛇毒蛋白C激活物(protein Cactivator,PCA)对大、小鼠的急性毒理反应。方法:大鼠采用上下剂量增减法,小鼠采用半数致死量法,观察实验动物症状、体征、死亡时间和累积死亡率。结果:PCA尾静脉注射大鼠(剂量17.5~175mg/kg)、小鼠(剂量为6.25~11mg/kg)的中毒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口鼻泡沫状出血、呼吸困难、心率加快、走路不稳、蜷缩、昏厥性抽搐;大、小鼠尾静脉注射PCA的LD50及其95%可信限分别为29.57(17.5~55)mg/kg和8.05(7.55~8.54)mg/kg;大体解剖可见双肺有片块状出血,病理镜检显示出血主要累及肺泡、支气管等。其他器官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皖南蝮蛇毒PCA的毒性主要是抗凝过度导致的出血,肺出血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是实验动物死亡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C激活物 急性毒性 半数致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液流变影响及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吴娟 张根葆 +1 位作者 张娅 季娜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3期259-263,275,共6页
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液流变性变化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和AHV-PI实验组。实验采用左心室注射月桂酸钠方法制备大鼠急性心机... 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液流变性变化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和AHV-PI实验组。实验采用左心室注射月桂酸钠方法制备大鼠急性心机梗死(AMI)模型,AHV-PI实验组在造模前经舌下静脉注射AHV-PI(0.1 mg/kg)预处理,RM6240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监测心电变化。造模后3 h颈总动脉取血样,用锥板式血流变分析仪测定全血和血浆黏度,血栓弹力仪(TEG~5000)描记凝血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Alpha角度(A)、凝血最大幅度(MA)和凝血指数(CI),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取血浆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v WF、P-选择素的含量。结果:与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比较,AHV-PI实验组全血和血浆黏度明显降低(P〈0.05),R值和K值明显延长(P〈0.05),A、MA和CI减小(P〈0.05);血小板聚集时间、聚集幅度和聚集率均明显降低(P〈0.05)。v WF、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亦明显降低(P〈0.05)。结论:蛇毒AHV-PI可明显抑制心肌梗死大鼠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减轻损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抑制因子 血液流变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吻蝮蛇毒PCA对HUVEC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桑金凤 张根葆 +1 位作者 周淑艳 季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72-576,共5页
目的:观察皖南尖吻蝮蛇毒蛋白C激活剂(PCA)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超微结构及其合成组织因子(T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并探讨PCA的抗血栓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DMEM液)、脂多糖(LPS)组(LPS... 目的:观察皖南尖吻蝮蛇毒蛋白C激活剂(PCA)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超微结构及其合成组织因子(T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并探讨PCA的抗血栓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DMEM液)、脂多糖(LPS)组(LPS 0.1μg/ml)、PCA组(PCA 1μg/ml)、PCA+LPS组(1μg/ml PCA+0.1μg/ml LPS),加药作用12 h后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内质网、线粒体形态及自噬体数量变化;ELISA检测各组培养上清中TF、vWF、ET-1含量;RT-PCR检测细胞内vWF、ET-1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T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LPS组的HUVEC与对照组相比,细胞膜不光滑、出现凸起样改变,并发生线粒体、内质网肿胀,自噬体数量增多等超微结构的改变,PCA组HUVEC的超微结构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变化;与LPS组相比,PCA+LPS组的HUVEC线粒体、内质网肿胀消失,自噬体数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培养上清中TF、vWF、ET-1的含量及细胞内vWF、ET-1基因、TF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PCA组细胞培养上清及细胞内3种物质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与LPS组相比,LPS+PCA组HUVEC培养上清及细胞内TF、vWF、ET-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1μg/ml的PCA可减轻LPS引起的HUVEC超微结构的改变,也可抑制LPS对HUVEC的TF、vWF、ET-1分泌量的增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吻蝮蛇毒蛋白C激活剂 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组织因子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内皮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缺血及再灌注大鼠血浆蛋白C活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包丽丽 张根葆 +1 位作者 张世 吴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9期1012-1015,共4页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及再灌时大鼠血浆蛋白C(PC)活性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和意义。方法: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n=8)、缺血组(I,n=24)和缺血再灌组(IR,n=8),缺血组按照造模后缺血时间的不同又分别分为缺血10 min(I10)、30 min(I...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及再灌时大鼠血浆蛋白C(PC)活性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和意义。方法: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n=8)、缺血组(I,n=24)和缺血再灌组(IR,n=8),缺血组按照造模后缺血时间的不同又分别分为缺血10 min(I10)、30 min(I30)及60 min(I60)组,每组8只。采用可逆性阻断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模型,实验结束后即刻颈总动脉取血,以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蛋白C活性,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心肌缺血模型组大鼠血浆PC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随心肌缺血时间延长降低;缺血再灌组PC活性略有恢复,但仍低于对照组(P<0.01)。血小板聚集率缺血10 min、缺血30 min组及IR组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而缺血60 min组血小板聚集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可引起PC活性下降,PC活性的变化参与了心肌缺血及损伤的过程,较血小板聚集率敏感。因此,PC活性的变化有可能成为对评价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有预报价值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C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血小板聚集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