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胸腺上皮性肿瘤侵袭性 被引量:3
1
作者 刘雪成 吴树剑 +2 位作者 王娟 韦俊 袁权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14-1020,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组学列线图预测胸腺上皮性肿瘤侵袭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3年1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55例胸腺上皮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照7∶3随机分训练集(n=108)及验证集(n=47...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组学列线图预测胸腺上皮性肿瘤侵袭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3年1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55例胸腺上皮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照7∶3随机分训练集(n=108)及验证集(n=47)。在静脉期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算法进行降维,筛选最优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并计算标签得分(Rad-score);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构建影像特征模型、Rad-score和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并绘制联合模型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及临床收益;比较模型间曲线下面积差异;使用校正曲线评价列线图的校准度。结果经降维筛选出16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形态(OR=2.932,P=0.025)、周围组织侵犯(OR=11.461,P=0.005)及Rad-score(OR=255.27,P=0.002)为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模型列线图的曲线下面积在训练集及验证集分别为0.852、0.831;与影像特征模型及Rad-score在训练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607、2.270,P<0.05)。列线图模型训练集的阈值概率在0.08~0.88时临床获益。结论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结合临床特征的联合模型列线图能够有效预测胸腺上皮性肿瘤的侵袭性,可辅助临床术前制订精准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上皮瘤 胸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列线图表 病理学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源胶囊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伍长娟 汤天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99-304,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振源胶囊联合西药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搜集振源胶囊辅助治疗慢性心力... 目的:系统评价振源胶囊联合西药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搜集振源胶囊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经过文献筛选和评价质量后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RCT合计1 00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振源胶囊联合西药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提高临床疗效[OR=4.35,95%CI(2.97,6.36),P<0.000 01],增加左室射血分数[MD=7.89,95%CI(4.24,11.54),P<0.000 1],降低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MD=572.24,95%CI(427.16,717.32),P<0.000 01],增加心输出量[MD=0.79,95%CI(0.61,0.98),P<0.000 01]等指标上均优于单用西药治疗,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证据显示,振源胶囊联合西药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西药。但受纳入研究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源胶囊 慢性心力衰竭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猪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3
作者 郑远彪 张锐 +3 位作者 韦俊 彭素云 许盼盼 葛建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95-1399,共5页
选取12头巴马小型猪,取下10~15 cm自体大隐静脉,远心端与主动脉端侧吻合,近心端与冠脉前降支中远段端侧吻合,存活4周,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及内环境的稳定性,观察术后4周的静脉桥内膜、中膜增生情况。12头小型猪经过试验后有11头存活,术... 选取12头巴马小型猪,取下10~15 cm自体大隐静脉,远心端与主动脉端侧吻合,近心端与冠脉前降支中远段端侧吻合,存活4周,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及内环境的稳定性,观察术后4周的静脉桥内膜、中膜增生情况。12头小型猪经过试验后有11头存活,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内环境稳定,术后4周静脉桥内膜及中膜增生明显。自体大隐静脉远心端吻合至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近心端吻合至冠脉前降支中远段的小型猪冠脉旁路移植模型方法确实有效,具有可重复性及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猪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自发性纵隔气肿患者对比分析
4
作者 陶正 韩祥磊 +8 位作者 杨洪斌 骆维 刘俊琦 倪铮铮 尤琦 张岩 陶新路 何智杰 徐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61-1264,共4页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和平原地区人群自发性纵隔气肿病例的特点、探究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提供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和35例安徽省芜湖市近3年自发性纵隔气肿患者的特征。对比患者基本信息、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病...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和平原地区人群自发性纵隔气肿病例的特点、探究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提供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和35例安徽省芜湖市近3年自发性纵隔气肿患者的特征。对比患者基本信息、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病程发展及预后等方面资料。结果:自发性纵隔气肿高发于青少年,高原地区患病率高,患者不适症状及体征发生率高,症状持续更久,住院周期更长。结论:通过对比两地病例的特点,高原地区、低氧、气候干燥都可能是自发性纵隔气肿的诱发因素,探究自发性纵隔气肿的发生发展及病程变化,将为自发性纵隔气肿提供安全、可靠、流程化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纵隔气肿 高原地区 临床特征 治疗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