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免疫缺陷者感染短链少食诺卡菌复合群的1例报告
1
作者 全斌 韩文正 +2 位作者 杨江华 王文节 段纯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06,共5页
目的报告1例非免疫缺陷者感染短链少食诺卡菌复合群病例,为诺卡菌的临床诊治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查特点及治疗措施,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结果患者男性,54岁,无慢性病,因反复腰痛伴发热不适而多次住院,... 目的报告1例非免疫缺陷者感染短链少食诺卡菌复合群病例,为诺卡菌的临床诊治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查特点及治疗措施,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结果患者男性,54岁,无慢性病,因反复腰痛伴发热不适而多次住院,MRI显示腰椎旁软组织及腹腔多发脓肿,免疫功能检查均正常,传统病原学培养为阴性,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鉴定为短链少食诺卡菌复合群感染,予以复方磺胺甲噁唑片等抗感染方案安全有效,随访1年余未见复发。结论诺卡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但非免疫缺陷的人群仍有感染风险,且多表现为皮肤和软组织部位病变,临床医师需提高警惕,减少漏诊或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链少食诺卡菌复合群 短链诺卡菌 少食诺卡菌 脓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3612靶向SEMA4C调控肝细胞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2
作者 马思源 张博超 +2 位作者 李贤锐 程新悦 浦春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1-239,共9页
目的:探讨miR-3612靶向信号素(SEMA)4C对肝细胞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9月间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手术切除的肝细胞肝癌的40对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常规培养肝细胞癌Hep3B和Huh7细胞,... 目的:探讨miR-3612靶向信号素(SEMA)4C对肝细胞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9月间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手术切除的肝细胞肝癌的40对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常规培养肝细胞癌Hep3B和Huh7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miR-3612 mimics-NC组、miR-3612 mimics组、miR-3612 inhibitor-NC组、miR-3612 inhibitor组、si-NC组、si-SEMA4C组、mimics-NC+pcDNA-NC组、miR-3612 mimics+pcDNA-NC组和miR-3612 mimics+pcDNA-SEMA4C组,用转染试剂将相应的核酸和质粒转染各组细胞。qPCR法检测miR-3612和SEMA4C mRNA在肝细胞癌组织和Hep3B和Huh7细胞中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免疫共沉淀(RIP)实验验证miR-3612与SEMA4C的结合及调控关系,qPCR法和WB法检测转染后各组Hep3B和Huh7细胞中miR-3612、SEMA4C mRNA和蛋白的表达,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各组Hep3B和Huh7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miR-3612在肝细胞癌组织和Hep3B和Huh7细胞中呈低表达(P<0.001),而SEMA4C则呈高表达(P<0.001),过表达miR-3612可抑制Hep3B和Huh7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vimentin、SEMA4C蛋白的表达,促进E-cadherin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或P<0.001),敲低miR-3612则促进Hep3B和Huh7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SEMA4C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或P<0.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RIP实验证实miR-3612与SEMA4C可直接结合(P<0.001),miR-3612与SEMA4C的表达呈负相关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P<0.001)。敲减SEMA4C能明显抑制Hep3B、Huh7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P<0.05或P<0.01或P<0.001),过表达SEMA4C可逆转过表达miR-3612对Hep3B和Huh7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EMT的抑制作用(P<0.05或P<0.01或P<0.001)。结论:miR-3612通过调控SEMA4C表达影响Hep3B和Huh7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miR-3612有望成为临床肝细胞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HEP3B细胞 HUH7细胞 miR-3612 信号素4C 增殖 侵袭 迁移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前后临床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化研究
3
作者 张培金 唐丽玲 杨正海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47-1254,共8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前后安徽省某三甲医院临床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变迁,为医院感染的防控及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2017—2019年组)、2020年1月1日—202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前后安徽省某三甲医院临床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变迁,为医院感染的防控及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2017—2019年组)、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2020—2022年组)医院所有送检标本中病原菌的临床分布及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7—2022年共分离出34734株细菌,其中2017—2019年组占比40.95%,2020—2022年组占比59.05%,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2020—2022年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占比升高,鲍曼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较2017—2019年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较敏感,耐药率均<10%,2020—2022年组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耐药率较2017—2019年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20—2022年组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吡肟、庆大霉素耐药率均下降(均P<0.05);2020—2022年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头孢类、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均升高(均P<0.05);2020—2022年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下降(均P<0.05),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较2017—2019年升高,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较2017—2019年下降(均P<0.05)。结论2020—2022年医院分离细菌耐药性较2017—2019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持续上升,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临床分离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se1L3分泌减少和相关抗体诱发散发性SLE患者NET降解障碍
4
作者 黄建军 毛桐俊 +2 位作者 张军 李志 武其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0,共8页
目的 探讨DNA酶1(DNase1)和DNA酶1样分子3(DNase1L3)活性改变与散发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人群中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降解受损相关性及发生机制。方法 募集46例散发性SLE患者和30名正常个体,采用ELISA检测DNase1、 DNase1L3... 目的 探讨DNA酶1(DNase1)和DNA酶1样分子3(DNase1L3)活性改变与散发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人群中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降解受损相关性及发生机制。方法 募集46例散发性SLE患者和30名正常个体,采用ELISA检测DNase1、 DNase1L3及相应自身抗体,免疫沉淀法分离样本DNase1和DNase1L3,改进的免疫荧光法检测NET和酶降解活性,酶联免疫斑点实验(ELISPOT)、 Western blot法和反转录PCR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DNase1L3能力。结果H3-dsDNA和Ela-dsDNA两种复合物在SLE人群中的水平显著升高;低密度中性粒细胞(LDG)在SLE人群中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LDG与H3-dsDNA和Ela-dsDNA两种NET复合物具有显著正相关性。SLE患者血浆体外降解NET的能力显著低于正常人群;DNase1和DNase1L3不同比例的综合降解实验显示DNase1L3降低是影响NET残留升高的关键;SLE患者人群DNase1L3自身抗体也显著高于正常人群;SLE患者PBMC分泌DNase1L3的能力相对正常人群减退。结论 DNase1L3分泌减少和相关自身抗体的存在是SLE人群NET降解能力减退的主要因素,为SLE患者病情监测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se1L3酶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低密度中性粒细胞 自身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7
5
作者 浦春 陶青松 +3 位作者 朱翔 秦明明 武其文 冯钢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1期82-86,共5页
目的:比较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设为实验组,按发病时间分为0~3 h组34例和3~6 h组56例。另选取肌肉损伤患者20例,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时测定血清心型... 目的:比较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设为实验组,按发病时间分为0~3 h组34例和3~6 h组56例。另选取肌肉损伤患者20例,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时测定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高敏肌钙蛋白(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I,hs-c Tn I)、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I,c Tn I)和肌红蛋白(myoglobin,MYO)的浓度。结果:0~3 h组和3~6 h组患者血清H-FABP、hs-c Tn I和MYO的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肌肉损伤患者血清MYO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在AMI发病的最初0~3 h和3~6 h内,H-FABP和hs-c Tn I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均高于MYO;在AMI发病的早期hs-c Tn I较c Tn I敏感度高。结论:H-FABP和hsc Tn I可作为AMI早期诊断的良好血清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高敏肌钙蛋白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肌红蛋白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_2肾上腺素受体基因编码区变异对儿童重度哮喘患者ICS/LABAs联合治疗反应性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武其文 万小梅 +2 位作者 朱翔 付夏 浦春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1150-1155,共6页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β2肾上腺素受体(ADRB2)基因编码区多态性对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ICS/LABAs)联合治疗儿童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反应的影响。方法:研究设计采用前瞻性的药物基因学研究,83例重度儿童持续性哮喘,采用PCR-RFLP方...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β2肾上腺素受体(ADRB2)基因编码区多态性对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ICS/LABAs)联合治疗儿童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反应的影响。方法:研究设计采用前瞻性的药物基因学研究,83例重度儿童持续性哮喘,采用PCR-RFLP方法对ADRB2基因编码区Arg16Gly和Gln27Glu两个常见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随后予以ICS(丙酸氟替卡松100μg)加LABA(沙美特罗25μg),每天2次吸入给药治疗16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肺功能检测。分析ADRB2基因编码区多态性对哮喘患儿哮喘控制率、急性发作、沙丁胺醇使用次数及肺功能的影响。结果:ADRB2基因第16位氨基酸3个基因型(Arg/Arg,Arg/Gly和Gly/Gly)和第27位氨基酸的3个基因型(Gln/Gln,Gln/Glu和Glu/Glu)在患者年龄、性别、Ig E水平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不同基因型患者的哮喘症状得到良好的控制(完全控制率达73.5%)以及肺功能指标(FEV1,FVC,PEF)比基线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不同基因型对哮喘患儿的控制率、治疗期间急性发作数、沙丁胺醇的使用量及肺功能指标改善无明显的差异(P>0.05)。第16位氨基酸和第27位氨基酸位点构建的3种常见单倍型(Arg/Arg-Gln/Gln,Gly/Gly-Gln/Gln和Gly/Gly-Glu/Glu)与哮喘患儿的控制率、治疗期间急性发作、沙丁胺醇的使用及肺功能指标也无关联。结论:ADRB2基因编码区多态性不影响汉族儿童重度哮喘应用ICS/LABAs联合治疗的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哮喘 β2肾上腺素受体基因 基因多态性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奇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对不同ST型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抑制和清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曹若楠 李小宁 +5 位作者 阮欣然 刘诗惠 陈婧璇 徐浩 沈继录 朱国萍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1347-1356,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ST型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形成能力及阿奇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对不同ST型菌株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作用,旨为预防治疗产生物被膜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新思路。方法:随机收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8月至2021年11月从... 目的:研究不同ST型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形成能力及阿奇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对不同ST型菌株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作用,旨为预防治疗产生物被膜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新思路。方法:随机收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8月至2021年11月从住院患者标本分离的全敏感组肺炎克雷伯菌9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肺炎克雷伯菌19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 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37株,细菌均采用VITEK MS IVD KB V3.2质谱仪鉴定并使用VITEK 2-compact 6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对细菌进行药敏试验。对各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析其同源性;结晶紫染色法进行生物被膜半定量检测,比较不同ST型肺炎克雷伯菌之间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差异;选取不同ST型菌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判断联合效果并选择最佳联合浓度;结晶紫染色法探究阿奇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对不同ST型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抑制及清除效果;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抗菌药物作用前后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结构变化。结果:MLST分型结果显示敏感组肺炎克雷伯菌株有ST86、ST727等8个序列,ESBLs组菌株属于ST15、ST37、ST11等14个序列型,其中ST15占26.32%(5/19);CRKP组菌株属于ST11、ST15、ST656等9个序列型,其中ST11占48.65%(18/37),ST15占27.03%(10/37);ST15(ESBLs)型、ST11(CRKP)型、ST15(CRKP)型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均在第5天达到成熟,ST15(ESBLs)组较ST15(CRKP)组产生物被膜能力强,ST11(CRKP)组较ST15(CRKP)组形成生物膜能力强(P<0.01)。阿奇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药敏结果显示对不同ST型肺炎克雷伯菌均具有相加作用;在生物膜形成的抑制及清除试验中,2×MIC阿奇霉素组及联合浓度组均对不同ST型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联合组的抑制能力优于单药组,抑制率最高可达到89.93%;清除效果均为联合药物组>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清除率最高为44.79%。结论:不同ST型肺炎克雷伯菌之间生物膜形成能力存在差异,阿奇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对不同ST型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在早期联合用药进行抗生物膜菌感染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阿奇霉素 左氧氟沙星 多位点序列分型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溴索联合左氧氟沙星对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抑制和清除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李小宁 余潇 +3 位作者 黄晨蕾 曹若楠 李婕 朱国萍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1103-1110,共8页
目的:研究氨溴索联合左氧氟沙星对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作用,旨在为临床提供拮抗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和治疗的新策略。方法:收集不同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各15株,将其分为敏感组(野生菌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 目的:研究氨溴索联合左氧氟沙星对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作用,旨在为临床提供拮抗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和治疗的新策略。方法:收集不同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各15株,将其分为敏感组(野生菌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 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组,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进行生物被膜半定量检测,再从各组中选取3株生物被膜产量相近的菌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氨溴索和左氧氟沙星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棋盘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氨溴索对左氧氟沙星MIC的影响以及通过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判断联合效果和选择最佳协同浓度;采用结晶紫法联合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研究不同浓度药物对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抑制试验和清除试验。结果:3组细菌生物被膜均在第5天达到成熟,两两比较发现敏感组较ESBLs组和CRKP组更易形成且产量更多(F=3.725,P=0.032);棋盘稀释法显示,随着氨溴索浓度的增加,3组细菌左氧氟沙星MIC值的几何均数均明显下降,呈显著的负相关,且联合药敏结果显示,两药组合均呈现协同作用;在生物被膜形成抑制试验中,随着氨溴索浓度的增加,其抑制率均达到了75%以上,但其生物被膜清除率却未达到70%。结论:氨溴索联合左氧氟沙星对临床早期抑制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形成具有指导意义,且其最佳协同浓度为0.49 mg/mL氨溴索+4μg/mL左氧氟沙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氨溴索 左氧氟沙星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结合相关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及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9
作者 黄建军 马慧敏 +4 位作者 李志 程龙 张鹏 李小宁 冯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2-168,共7页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 B淋巴细胞与免疫球蛋白(IgG和IgM)、补体活化裂解片段C4d复合物水平,分析细胞结合免疫复合物间的相关性及在SLE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病例对照的方式进行横断面研究,随机留取142例SLE患者...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T、 B淋巴细胞与免疫球蛋白(IgG和IgM)、补体活化裂解片段C4d复合物水平,分析细胞结合免疫复合物间的相关性及在SLE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病例对照的方式进行横断面研究,随机留取142例SLE患者、 144例非SLE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100例体检健康者外周血样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 B淋巴细胞表面结合的C4d和免疫球蛋白(T-C4d、 B-C4d、 T-Ig和B-Ig)的水平,体外结合实验分析SLE来源血浆去除Ig前后T-C4d、 B-C4d、 T-Ig和B-Ig的水平;同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 Western blot法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和抗Smith (Sm)抗体等血清学指标,采用非参数方法、偏相关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敏感性和特异性等方法分析数据。结果 T-C4d、 B-C4d、 T-Ig和B-Ig在SLE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SLE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者,非SLE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 T-C4d与T-Ig(r=0.587)、 B-C4d与B-Ig(r=0.734)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SLE患者纯化Ig组T-C4d、 B-C4d、 T-Ig和B-Ig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去除Ig后检测组; T-C4d、 B-C4d、 T-Ig和B-Ig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3、 0.834、 0.707和0.825,四个指标联合诊断敏感性为85.2%,优于抗dsDNA抗体的38.7%。结论 T-C4d、 B-C4d、 T-Ig和B-Ig在SLE人群中水平升高, T-C4d、 B-C4d的形成与血细胞自身抗体的存在高度相关,联合检测有助于SLE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补体活化产物 自身抗体 实验室诊断 C4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HMGA1和CXCR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秦明明 刘夏 +4 位作者 刘小岑 卢林明 冯钢 王文军 浦春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8-182,共5页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A1(high mobility group A1,HMGA1)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80例乳腺腺病组织中HMGA1和CX...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A1(high mobility group A1,HMGA1)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80例乳腺腺病组织中HMGA1和CXCR4的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HMGA1和CXCR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乳腺腺病(77.14%vs 26.25%,73.33%vs 2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MGA1和CXCR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104,P=0.289),提示两者的表达相互独立,且两者联合检测能够提高诊断的敏感性(两者任一阳性)和特异性(两者均为阳性)。CXCR4在PR阳性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率(87.5%)高于PR阴性浸润性导管癌(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 HMGA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高表达,CXCR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以低表达为主,两者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联合检测能够明显提高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HMGA1、CXCR4在乳腺组织中的高表达,对于乳腺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有望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HMGA1 CXCR4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t-7i通过抑制K-Ras、Bcl2的表达降低乳腺癌细胞化疗耐药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秦明明 浦春 +3 位作者 冯钢 章健 郑瑞 刘小岑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92-999,共8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 let-7i对人乳腺癌耐药细胞耐药性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反转录PCR检测MCF-7乳腺癌细胞、顺铂(CDDP)耐药(MCF-7/CDDP)乳腺癌细胞、阿霉素(ADR)耐药MCF-7乳腺癌细胞(MCF-7/ADR)中let-7i的相对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 目的探讨微小RNA let-7i对人乳腺癌耐药细胞耐药性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反转录PCR检测MCF-7乳腺癌细胞、顺铂(CDDP)耐药(MCF-7/CDDP)乳腺癌细胞、阿霉素(ADR)耐药MCF-7乳腺癌细胞(MCF-7/ADR)中let-7i的相对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MCF-7、MCF-7/CDDP、MCF-7/ADR乳腺癌细胞对ADR化疗敏感性的差异;过表达或抑制let-7i后,采用CCK-8法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对ADR的化疗敏感性的变化;过表达let-7i后,流式细胞术检测ADR对乳腺癌耐药细胞凋亡的影响、ELISA检测乳腺癌耐药细胞胱天蛋白酶3/9(caspase-3/9)活性,反转录PCR检测细胞Bcl2、K-Ras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BAX、K-Ras蛋白水平。结果与MCF-7细胞相比,let-7i在乳腺癌耐药细胞中的表达下调,且与化疗耐药性负性相关;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过表达let-7i可以提高乳腺癌耐药细胞的存活率和集落形成能力,促进ADR诱导的乳腺癌耐药细胞凋亡并增加caspase-3/caspase-9活性;随ADR浓度的增加,Bcl2蛋白水平降低、BAX蛋白水平升高,且过表达let-7i后,显著抑制耐药细胞中Bcl2和K-Ras的表达。结论耐药乳腺癌细胞let-7i水平下调,与乳腺癌的化疗耐药负相关,可能通过抑制K-Ras、Bcl2的表达进而抑制乳腺癌耐药细胞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化疗耐药 let-7i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t-7i通过调控HMGA1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迁移 被引量:3
12
作者 秦明明 冯钢 +3 位作者 刘小岑 章健 郑瑞 浦春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57-961,共5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 let-7i对体外生长的人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用Entranster-R4000介导let-7i mimic和阴性对照转染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 CCK-8法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转染24 h后各组细胞的生长水平;划痕试验评估转染2... 目的:探讨微小RNA let-7i对体外生长的人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用Entranster-R4000介导let-7i mimic和阴性对照转染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 CCK-8法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转染24 h后各组细胞的生长水平;划痕试验评估转染24 h后各组细胞愈合率; Transwell试验观察转染24 h后各组细胞的侵袭数量; RT-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转染24 h后各组细胞中HMGA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 RT-PCR检测乳腺癌和癌旁组织中let-7i和HMGA1的表达水平。结果:MCF-7细胞转染24 h后,let-7i mimic组的细胞增殖率和集落形成数低于阴性对照组; let-7i mimic组的细胞划痕愈合率和穿透细胞数低于阴性对照组; let-7i mimic组细胞中HMGA1 mRNA和蛋白水平均低于阴性对照组。let-7i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而HMGA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上调,两者呈负相关。结论:let-7i在乳腺癌中表达下调,可能通过靶向HMGA1在乳腺癌中发挥抑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t-7i HMGA1 乳腺癌 生长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4465通过靶向下调HMGA1的表达抑制肝细胞癌Hep3B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博超 马思源 +5 位作者 朱萍 赵晓晓 王成 刘静文 蒋平 浦春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66-1073,共8页
目的:探讨miR-4465靶向高迁移率族蛋白A1(HMGA1)对肝细胞癌Hep3B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9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肝细胞癌患者的16对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样本,采用qPCR分析miR-4465在肝细... 目的:探讨miR-4465靶向高迁移率族蛋白A1(HMGA1)对肝细胞癌Hep3B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9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肝细胞癌患者的16对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样本,采用qPCR分析miR-4465在肝细胞癌组织和Hep3B、Huh7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4465与HMGA1的调控关系。按转染物的不同将Hep3B细胞分为mimics-NC组、miR-4465-mimics组、inhibitor-NC组、miR-4465 inhibitor组、si-NC组、si-HMGA1组;另外分组转染mimics-NC+pcDNA-NC、miR-4465 mimics+pcDNA-NC和miR-4465 mimics+pcDNAHMGA1进行回复实验。采用qPCR和WB法检测各组细胞中HMGA1 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miR-4465在肝细胞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细胞(P<0.05或P<0.001)。转染48 h后,过表达miR-4465的Hep3B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下降(P<0.05、P<0.01或P<0.001);敲低miR-4465后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明显升高(P<0.05、P<0.01或P<0.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了HMGA1-3’UTR与miR-4465的靶向结合关系,miR-4465可以靶向下调HMGA1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均P<0.01)。过表达HMGA1能部分逆转过表达miR-4465对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及HMGA1表达的抑制作用(均P<0.05)。结论:miR-4465通过靶向下调HMGA1在肝细胞癌Hep3B细胞中的表达,从而抑制Hep3B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4465 高迁移率族蛋白A1 肝细胞癌 HEP3B细胞 增殖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不同形式循环游离DNA(cfDNA)的水平和免疫活性比较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建军 李志 +3 位作者 程龙 张鹏 李小宁 冯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33-640,共8页
目的检测并分析不同形式循环游离DNA(cfD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含量和对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刺激活性。方法募集58例SLE患者、66例非SLE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non-SLE)和60例正常对照,提取血浆中总cfDNA、外泌体cfDNA和... 目的检测并分析不同形式循环游离DNA(cfD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含量和对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刺激活性。方法募集58例SLE患者、66例非SLE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non-SLE)和60例正常对照,提取血浆中总cfDNA、外泌体cfDNA和免疫复合物cfDNA,采用荧光法检测不同形式cfDNA含量,采用抗体捕获法检测不同形式cfDNA总甲基化水平。体外诱导培养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分别与DNA酶1样分子3(DNASE1L3)或IgG特异性降解酶处理前后的SLE来源的外泌体或免疫复合物共培养,采用多重荧光微球法检测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a(MIP-1a)、MIP-1b、白细胞介素4(IL-4)、IL-1β、IL-2、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IL-6、IL-9、IL-10、IL-12、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α干扰素(IFN-α)和IFN-γ分泌以及细胞表面CD40、CD80和CD86。结果SLE组、non-SLE组外泌体cfDNA和免疫复合物cfDNA水平显著增加,SLE患者组也显著高于non-SLE组,单纯cfDNA在三组间无明显变化。除单纯cfDNA以外,SLE患者血浆不同类型cfDNA甲基化水平均显著低于non-SLE组和健康人群。消化酶处理后的外泌体和免疫复合物刺激分泌的MIP-1a、MIP-1b、IL-4、IL-1β、IL-2、IL-1ra、MCP-1、IL-6、IL-9、IL-8、TNF-α和IFN-α水平显著低于未经处理的刺激物,DNASE1L3处理后的外泌体和免疫复合物刺激后分泌的细胞因子量也显著低于IgG酶消化处理后得刺激物。与处理前相比,SLE患者来源的外泌体和免疫复合物经DNASE1L3处理后,对CD80、CD86和CD40在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刺激反应性均显著降低(CD86在巨噬细胞上的反应性无明显改变);IgG特异性降解酶降解处理前后的刺激对CD80、CD86和CD40在两种细胞的反应性表现不一,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结论SLE患者血浆外泌体和免疫复合物cfDNA水平显著升高,可刺激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产生较强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游离DNA(cfDNA)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外泌体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加军 刘彩欣 +2 位作者 高潮清 刘鹏 周健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17-1220,共4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0例,采用动态血压仪检测患者24 h血压;同时监测患者的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cfPWV)...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0例,采用动态血压仪检测患者24 h血压;同时监测患者的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cfPWV),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生化指标,ELISA检测患者的CRP、BNP、NTpro BNP、Troponin I、Troponin T等,并进行简单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f PWV水平与年龄、24SBP、d SBP、n SBP、24PP、d PP、n PP、BNP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04、0.540、0.548、0.506、0.643、0.651、0.595、0.294;P值分别为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4;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f PWV水平与透析龄、Ca、24HR、n HR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49、-0.252、-0.311、-0.255;P值分别为0.038、0.038、0.006、0.045。(2)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f PWV主要影响因素有d PP、Ca。结论:动脉差与血钙可能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脉搏波传导速度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特异性蛋白70用于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 被引量:1
16
作者 浦春 秦明明 +8 位作者 刘夏 王文军 顾春荣 徐建 王悦 刘京萍 顾敏 朱娟娟 潘世扬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77-1181,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特异性蛋白70(tumor specific protein 70,SP70)在乳腺肿瘤组织及血液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的意义。方法:乳腺肿瘤患者125例(乳腺癌65例、良性病变60例),免疫组化法检测切片中SP70的表达。ELISA检测120例... 目的:探讨肿瘤特异性蛋白70(tumor specific protein 70,SP70)在乳腺肿瘤组织及血液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的意义。方法:乳腺肿瘤患者125例(乳腺癌65例、良性病变60例),免疫组化法检测切片中SP70的表达。ELISA检测120例乳腺肿瘤患者(58例乳腺癌、62例乳腺良性疾病)和6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SP70蛋白的水平。结果:SP70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55.38%)高于乳腺良性病变(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46,P<0.001)。乳腺癌患者血清中SP70的水平显著高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84,P<0.001)。SP70在血清中的敏感性高于CA153(53.45%vs.44.82%),且血清中SP70和CA153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r=0.132,P=0.324),两者联合能够明显提高检测敏感性(84.38%)。结论:检测乳腺肿瘤组织和血液中SP70的表达对其良恶性的鉴别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特异性蛋白70 乳腺肿瘤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