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治理视域下公立医院“党建+医防融合”路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克宁 王文婷 +2 位作者 汪胜 彭辉 梅光亮 《中国医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17,共4页
党建引领为公立医院医防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本研究基于部分公立医院医防融合工作中存在的文化不融合、组织不融合、人才不融合、信息不融合等困境,引入元治理理论进行分析,并从元治理的引领者、协调者、建制者、监督者等视角提出公立... 党建引领为公立医院医防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本研究基于部分公立医院医防融合工作中存在的文化不融合、组织不融合、人才不融合、信息不融合等困境,引入元治理理论进行分析,并从元治理的引领者、协调者、建制者、监督者等视角提出公立医院“党建+医防融合”工作路径,为加强公立医院医防融合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立医院 医防融合 元治理 党建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RG的安徽某大型三甲医院病案首页质量改进研究 被引量:42
2
作者 张中花 章浩然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31,35,共4页
目的:基于DRG入组因素,找出医院病案首页项目填写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病案管理措施,为推行DRG付费提供保证。方法:检索某院2019年1—6月出院的病案首页52596份,基于DRG统计缺陷项目,计算缺陷率,找出重要缺陷项目。结果:根据DRG入组因... 目的:基于DRG入组因素,找出医院病案首页项目填写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病案管理措施,为推行DRG付费提供保证。方法:检索某院2019年1—6月出院的病案首页52596份,基于DRG统计缺陷项目,计算缺陷率,找出重要缺陷项目。结果:根据DRG入组因素,发现病案首页项目漏填率较低(2.38%);错填率整体较高,排名前三的项目是付费方式(25.12%)、ICD-10及ICD9-CM-3编码(21.58%)、手术切口愈合等级等(9.41%)。结论:通过加大DRG宣传力度、加强信息化建设及相关人员培训、规范诊断库标准等方式,持续改进病案首页填写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G入组因素 病案管理 首页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肌动蛋白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
3
作者 郭金兰 张晓宁 +1 位作者 江佳慧 袁涛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237,共6页
目的 探讨α-肌动蛋白1(ACTN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150例CSCC患者(CSCC组)和10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对CSCC患者术后进行随... 目的 探讨α-肌动蛋白1(ACTN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150例CSCC患者(CSCC组)和10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对CSCC患者术后进行随访并分为预后不良组(n=69)和预后良好组(n=81),预后不良组中69例CSCC患者根据ACTN1中位表达水平分为ACTN1低表达组(n=35)和ACTN1高表达组(n=34)。logistic回归分析CSCC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预测CSCC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临床效能采用ROC曲线分析,K-M曲线分析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与CSCC患者发生预后不良中位时间的关系。纳入40例CSCC患者作为独立验证样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比较ACTN1在CS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对照组和CSCC组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分别为(4.56±1.02)和(12.12±2.26)ng/mL,与对照组相比,CSCC组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7,P <0.001)。预后不良组肿瘤直径≥5 cm、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肿瘤浸润深度为脂肪下层、有淋巴结转移占比及血清ACTN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OR=3.253)、ACTN1(OR=2.894)是CSCC患者术后出现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预测CSCC患者术后发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11,当截断值为13.19 ng/mL,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78%和92.12%。ACTN1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发生预后不良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5个月和18.5个月,相对于ACTN1低表达组,ACTN1高表达组发生预后不良的中位时间显著缩短(HR=6.627,P <0.001)。40例CSCC组织中ACTN1高表达32例,ACTN1低表达8例;CSCC癌旁组织中ACTN1高表达11例,ACTN1低表达29例,与癌旁组织相比,ACTN1高表达率在CSCC组织中显著升高(χ~2=22.175,P <0.001)。结论 CSCC患者血清中ACTN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CSCC患者术后评估预后的一项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鳞状细胞癌 α-肌动蛋白1 淋巴结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的SPP1表达及其与PD-L1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吴娟 黄曦 +5 位作者 李佳嘉 魏雨晴 张丽琴 俞咏梅 陆志伟 张鹤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7-486,共10页
目的:分析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中分泌性磷蛋白1(SPP1)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为罕见病理类型肺癌后续治疗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根据其形态学分为... 目的:分析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中分泌性磷蛋白1(SPP1)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为罕见病理类型肺癌后续治疗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根据其形态学分为腺癌与低分化癌两组,分析SPP1与PD-L1在两组的表达与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均检出SPP1表达且其在低分化癌组表达水平较腺癌组显著升高(P=0.015);PD-L1表达者占6/7(5例未测),较之腺癌组,PD-L1亦在低分化癌组高表达(P=0.048),两组的PD-L1表达差异与SPP1表达差异一致。结论: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高的SPP1及PD-L1阳性表达,病理形态为低分化癌者更甚,SPP1与PD-L1在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可能具有正相关性,其关联机制及免疫治疗中作用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CLC SMARCA4缺失 SPP1 PD-L1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量CT分析人体组分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状态
5
作者 程蛰承 翟建 +2 位作者 洪奇 胡敏 叶文卫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43-946,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定量CT(QCT)分析人体组分预测肝细胞癌(HCC)微血管浸润(MVI)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60例HCC,根据术后病理显示存在MVI与否将其分为阳性组(n=15)与阴性组(n=45)。比较组间QCT人体组分参数,包括骨密度(BMD)、皮下脂肪面积... 目的观察基于定量CT(QCT)分析人体组分预测肝细胞癌(HCC)微血管浸润(MVI)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60例HCC,根据术后病理显示存在MVI与否将其分为阳性组(n=15)与阴性组(n=45)。比较组间QCT人体组分参数,包括骨密度(BMD)、皮下脂肪面积(SFA)、内脏脂肪面积(VFA)、总脂肪面积(TFA)和皮下/内脏脂肪面积比(SVR),以及椎后肌群脂肪面积(MFA)、肌肉面积(MA)及脂肪浸润程度(MFI),观察各参数预测HCC MVI状态的效能。结果阳性组SFA、TFA、MFA及MFI均高于,而MA低于阴性组(P均<0.05)。以SFA、VFA、TFA、MA、MFA及MFI预测HCC MVI状态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73~0.790(P均<0.05);其中,TFA和MFI均为HCC MVI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其AUC分别为0.790和0.759。结论基于QCT分析人体组分有助于预测HCC MVI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微血管浸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山龙中薯蓣皂苷酶提取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14
6
作者 江慧 孙蓉 +3 位作者 汪魏平 徐文科 陆小凤 年四辉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21-624,共4页
目的优化穿山龙中薯蓣皂苷酶提取工艺。方法以薯蓣皂苷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考察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解pH、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条件为酶解温度44℃,酶解pH 4.9,... 目的优化穿山龙中薯蓣皂苷酶提取工艺。方法以薯蓣皂苷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考察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解pH、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再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条件为酶解温度44℃,酶解pH 4.9,酶解时间1.9 h,液料比9∶1,薯蓣皂苷提取率为4.757%,与预测值(4.764%)接近。结论该方法合理、准确、可靠,可用于酶提取穿山龙中的薯蓣皂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山龙 薯蓣皂苷 酶提取 单因素试验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深度迁移学习影像组学术前预测直肠癌脉管浸润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袁权 吴树剑 +1 位作者 范莉芳 翟建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0,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横轴位高分辨T2WI深度迁移学习影像组学术前预测直肠癌患者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行MRI检查且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癌的384例患... 目的探讨基于横轴位高分辨T2WI深度迁移学习影像组学术前预测直肠癌患者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行MRI检查且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癌的384例患者,收集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LVI状态将患者分为LVI阳性(LVI+)组81例及LVI阴性(LVI-)组303例,按7∶3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269)与验证组(n=115)。以ResNet-34为深度迁移学习特征提取的基础模型,基于瘤体分别提取深度迁移学习特征与传统影像组学特征,通过Spearman秩相关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的方法进行降维,消除冗余特征,保留最具预测价值的特征。使用自适应增强(adaptive boosting,AdaBoost)、朴素贝叶斯(na?ve Bayes,NB)、弹性网络(elastic net,Enet)、梯度推进机(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GBM)、神经网络(neutral network,NN)及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共6种机器学习算法基于传统影像组学特征、深度迁移学习特征及组合特征分别构建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ROC)曲线评价各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通过Spearman秩相关及LASSO回归降维后共筛选出23个最优特征,其中传统影像组学特征6个,深度迁移学习特征17个,构建的所有模型中基于组合特征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高于单独特征模型,6种机器学习算法基于组合特征的AUC在训练组分别为0.956、0.802、0.879、0.966、0.973、0.944,验证组分别为0.924、0.868、0.901、0.892、0.817、0.905。结论基于组合特征的模型在预测直肠癌LVI状态方面具有高效能,可辅助术前个体化预测,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脉管浸润 磁共振成像 深度迁移学习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钼靶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乳腺癌脉管浸润状态
8
作者 王小雷 哈传传 +6 位作者 谢玉海 韩剑剑 马培旗 马文俊 徐东亮 张宁宁 曹雪花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9-585,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钼靶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乳腺癌患者脉管浸润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21年12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机构1)、2018年1月-2021年6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机构2)及2016年11月-2022年3月太和县人民医...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钼靶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乳腺癌患者脉管浸润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21年12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机构1)、2018年1月-2021年6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机构2)及2016年11月-2022年3月太和县人民医院(机构3)经病理证实的264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钼靶图像,按照7:3的比例将3家机构乳腺癌患者随机拆分为训练组198例和验证组66例。使用深睿医疗多模态科研平台对患者钼靶图像进行图像勾画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经组间相关系数(ICC)、特征剔除、特征相关性分析(C=0.7)、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进行特征筛选及降维,然后通过逻辑回归分类器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将临床-影像指标和影像组学评分通过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素并参与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效能、校准度及临床实用性。结果:最终筛选出8个影像组学特征与乳腺癌脉管浸润密切相关。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对乳腺癌脉管浸润的预测效能均优于影像组学模型(训练组分别为0.853和0.781,验证组分别为0.858和0.776)。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观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好,DCA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的净收益高于影像组学模型。结论:基于钼靶影像组学列线图对乳腺癌脉管浸润的预测效能较高,对患者后续诊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脉管浸润 钼靶 影像组学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4—2023年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及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娟 钟正灵 +2 位作者 储冀汝 彭京亚 余文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4,共7页
本文对《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近十年来发表的高被引论文进行了特征分析,旨在探讨这些论文的影响力和研究价值。高被引论文是评估学者和研究机构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因而本研究聚焦于其数量、被引频次、合作作者数量及地域分布等特... 本文对《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近十年来发表的高被引论文进行了特征分析,旨在探讨这些论文的影响力和研究价值。高被引论文是评估学者和研究机构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因而本研究聚焦于其数量、被引频次、合作作者数量及地域分布等特征。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了高被引论文的发表趋势和引用情况。结果显示,在观察期间,高被引论文的数量总体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而被引频次与发表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此外,论文的合作作者数量呈现正态分布,其中以五位作者的合作论文数量最多,表明适度的合作对论文的影响力有积极作用。从地域分布来看,该杂志的作者群体较为分散,涵盖全国多个地区,其中安徽、湖南和浙江成为高质量稿件的主要来源地。这一发现反映出该杂志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力。本研究的结果为理解高被引论文的特征提供了实证支持,强调了科研合作和地域因素在研究发表中的重要性。通过对高被引论文的分析,本文为后续研究者在选择研究主题和合作方式上提供了参考,也为提升中国临床药理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影响力提供了有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 学术论文 高被引论文 特征分析 被引频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泡巨噬细胞TRIM21表达水平对重症肺炎合并ARD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价值
10
作者 沈凯凯 魏雨晴 +4 位作者 金佳佳 周欣雨 许浩 吕镗烽 宋勇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7-823,共7页
目的探讨肺泡巨噬细胞中三结构域蛋白21(TRIM21)mRNA表达水平对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SP-ARD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11月-2024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SP... 目的探讨肺泡巨噬细胞中三结构域蛋白21(TRIM21)mRNA表达水平对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SP-ARD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3年11月-2024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SP-ARDS患者42例(SP-ARDS组)和门诊健康对照者15名(对照组),依次收集肺泡灌洗液并分离提取肺泡巨噬细胞,采用qPCR分析TRIM21 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两组TRIM21 mRNA表达水平、临床资料、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等。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TRIM21 mRNA表达水平与SP-ARDS严重程度、28 d内死亡、炎症指标、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 Ⅱ(APACHE 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P-ARDS患者28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P-ARDS组TRIM21 mRNA表达水平、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明显增高(P<0.001),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史、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ARDS患者TRIM21 mRNA表达水平与ARD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28 d内死亡患者TRIM2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存活患者(P<0.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P-ARDS患者TRIM21 mRNA表达水平与CRP(r=0.309,P<0.05)、NLR(r=0.422,P<0.01)、PCT(r=0.561,P<0.001)、APACHE Ⅱ评分(r=0.615,P<0.001)、机械通气时间(r=0.665,P<0.001)均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RIM21 mRNA表达水平增高(OR=2.886,P=0.043)、APACHE Ⅱ评分增高(OR=1.546,P=0.037)是SP-ARDS患者28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TRIM21 mRNA表达水平、APACHE Ⅱ评分预测SP-ARDS患者28 d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9、0.874,最佳截断值分别为5.21、20.5分;二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62。结论SP-ARDS患者肺泡巨噬细胞中TRIM21 mRNA表达明显增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TRIM21 mRNA表达水平对SP-ARDS患者28 d内死亡具有潜在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三结构域蛋白21 巨噬细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定量CT分析身体组分对根治性切除术胰腺导管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11
作者 鹿佩瑶 翟建 +3 位作者 李云成 李培 武彤 魏逸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247,共5页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术前身体组分参数对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142例PDAC患者的病例资料,搜集年龄、性别、术前CA19-9、糖尿病史、腰背痛、术后有无化疗、肿瘤最...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术前身体组分参数对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142例PDAC患者的病例资料,搜集年龄、性别、术前CA19-9、糖尿病史、腰背痛、术后有无化疗、肿瘤最大径、TNM分期、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等信息,QCT测量身体组分参数包括L3水平的内脏脂肪面积(VFA)、皮下脂肪面积(SFA)并计算VFA/SFA比值(VSR),以及门静脉右支层面的肝脏脂肪分数(Fat%-QCT)。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VFA、SFA、VSR、Fat%-QCT的临界值,分别进行高、低水平分组。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身体组分参数组间预后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总生存期(OS)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VSR、Fat%-QCT高、低水平组的OS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SR、Fat%-QCT、肿瘤长径≥3 cm、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是OS的风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SR、Fat%-QCT、神经侵犯、TNM分期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6、1.51、2.91、1.68,P=0.006、0.039、0.008、0.012)。结论:术前VSR及肝脏脂肪含量可作为根治性切除术PDAC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分析术前QCT身体组分参数对根治性切除术PDAC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胰腺肿瘤 预后 定量CT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身体组分 根治性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环磷酰胺和利妥昔单抗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12
作者 吴姗 余琦 +4 位作者 杨覃 王文婧 张洋洋 刘燕 杨沿浪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7-664,共8页
目的:比较环磷酰胺和利妥昔单抗对初诊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1月至2024年7月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肾脏内科经肾活检或PLA2R抗体阳性诊断为IMN的113例患者... 目的:比较环磷酰胺和利妥昔单抗对初诊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1月至2024年7月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肾脏内科经肾活检或PLA2R抗体阳性诊断为IMN的113例患者,其中55例接受环磷酰胺治疗,58例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并且随访≥6个月。结果:6个月时,环磷酰胺治疗组有38例(69.09%)得到复合缓解(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利妥昔单抗治疗组有36例(62.07%)得到复合缓解。12个月和18个月时,两组复合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70.83%vs.83.87%,P=0.186和73.68%vs.73.68%,P=1.000),但在12个月时,利妥昔单抗组的复合缓解率高于环磷酰胺组。对于eGFR<60 mL/(min·1.73 m^(2))的IMN患者,利妥昔单抗能显著改善肾功能(P=0.008)。在整个随访期间,环磷酰胺组的不良事件总数高于利妥昔单抗组(57例vs.45例),并且非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利妥昔单抗组(P=0.039)。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IMN的疗效不劣于环磷酰胺,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利妥昔单抗改善eGFR<60 m L/(min·1.73 m^(2))IMN患者肾功能的效果优于环磷酰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性肾病 利妥昔单抗 环磷酰胺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立西呱抑制心脏重构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丁丁 吴胜男 +1 位作者 王安才 王德国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58-863,共6页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医疗负担之一。尽管目前已有多种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但预后仍然不容乐观,这促使我们寻求对这一疾病的新治疗方法。维立西呱(vericiguat)是一种新型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oluble guanylate cy...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医疗负担之一。尽管目前已有多种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但预后仍然不容乐观,这促使我们寻求对这一疾病的新治疗方法。维立西呱(vericiguat)是一种新型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oluble guanylate cyclase,sGC)刺激剂,已获批用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重构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与患者预后关系密切。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了vericiguat能够抑制心脏重构,然而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深入了解vericiguat的分子作用机制对于未来研究该药物在减缓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潜在疗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vericiguat对心脏重构抑制作用的机制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维立西呱 心脏重构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CT评估HCC患者身体组分变化联合肿瘤标志物预测其术后转移的价值
14
作者 张钦 韩剑剑 +2 位作者 李培 吕磊 翟建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基于QCT评估HCC患者身体组分变化预测其术后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73例H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记录术前及术后1年患者的L1/L2椎体平均骨密度(BMD)、L3椎体水平总脂肪面积(TFA)、L3椎... 目的:基于QCT评估HCC患者身体组分变化预测其术后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73例H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记录术前及术后1年患者的L1/L2椎体平均骨密度(BMD)、L3椎体水平总脂肪面积(TFA)、L3椎体水平腹内脂肪面积(VFA)、L3椎体水平椎后肌群脂肪面积(FA)、L3椎体水平椎后肌群肌肉面积(MA),并计算术前与术后各指标的差值(术后-术前),记为ΔBMD、ΔTFA、ΔVFA、ΔFA、ΔMA;同时记录术前血清学指标,包括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甲胎蛋白异质体百分比(AFP-L3/AFP)、CEA、CA-199、CA12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根据术后1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提示的肝内或肝外转移情况,分为转移组(29例)和非转移组(44例)。比较两组间以上指标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预测HCC患者术后发生转移的效能。结果:转移组与非转移组的ΔMA、AFP、AFP-L3、AFP-L3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FPL3、AFPL3百分比、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百分比、淋巴百分比、ΔMA预测HCC患者术后发生转移的AUC值分别为0.725、0.779、0.664、0.709、0.707、0.864(P均<0.05)。结论:QCT可以有效评估HCC患者术后身体组分变化,术后椎后肌群肌肉含量减少、术前高水平的AFPL3、AFPL3百分比、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可能成为预测HCC患者术后发生转移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身体组分 血清标志物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老年人口腔衰弱现状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
15
作者 江文艺 刘欢 +4 位作者 陶秀彬 徐勤 闵佳慧 罗洋 张铭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1-266,共6页
目的:调查中国老年人群口腔衰弱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口腔衰弱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口腔衰弱量表、肌肉减少症筛查问卷(SARC-F)、社会网络量表-6(LSNS-6)和主观认知衰退问卷(SCD-Q9),按... 目的:调查中国老年人群口腔衰弱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口腔衰弱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口腔衰弱量表、肌肉减少症筛查问卷(SARC-F)、社会网络量表-6(LSNS-6)和主观认知衰退问卷(SCD-Q9),按照皖南、皖中和皖北的地区划分,共选择16个城市的3063名老年人进行调查,分析口腔衰弱发生和影响因素。结果:安徽省老年人口腔衰弱发生率为46.82%(1434/306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肌少症(OR=8.742,95%CI:7.156~10.679)、社会隔离(OR=1.601,95%CI:1.313~1.953)、主观认知衰退(OR=2.424,95%CI:1.905~3.085)、年龄90岁及以上(OR=2.261,95%CI:1.304~3.922)、患有残疾(OR=1.341,95%CI:1.040~1.729)是安徽省老年人发生口腔衰弱的风险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风险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AUC=0.725,95%CI:0.707~0.742),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与实际发生概率一致性较好(H-L检验P=0.144)。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在20%~70%阈值范围内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结论:安徽省老年人口腔衰弱发生率较高,高龄、残疾、社会隔离、肌少症和主观认知衰退是主要风险因素。应建立规范的口腔健康档案,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鼓励社会参与,加强综合干预,促进口腔健康,预防口腔衰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衰弱 老年人 风险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心衰患者使用中不耐受危险因素分析
16
作者 王佳 汪磊 +4 位作者 徐丙发 刘峰 温馨 陈敏 高寅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237,共6页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心衰)中患者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收集本院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住院124例心衰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列线图分析耐受性的危险因素。结果:22例患者出现不耐受的情况,血压降低是不...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心衰)中患者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收集本院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住院124例心衰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列线图分析耐受性的危险因素。结果:22例患者出现不耐受的情况,血压降低是不耐受的主要原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低的BMI[OR 95%CI 1.814(1.385-2.525)]和未合并右心衰的患者[OR 95%CI 4.998(1.552-17.301)]更容易出现药物的不耐受,模型稳定C-index 0.923(95%CI=0.863-0.975)。结论:低BMI、未合并右心衰作为影响沙库巴曲缬沙坦耐受性的危险因素,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价值,但仍需要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沙库巴曲缬沙坦 耐受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D1抑制剂CAY-10566通过诱导口腔鳞癌细胞铁死亡增敏顺铂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7
作者 王之恒 邢新 +4 位作者 陶桃 孟恋亲 王君 郭平 柴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09-1016,共8页
目的:探讨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抑制剂CAY-10566能否诱导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细胞铁死亡并增加其对顺铂(DDP)的敏感性,初步探索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通过生信分析、收集临床标本评价SCD1在OSCC组织中... 目的:探讨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抑制剂CAY-10566能否诱导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细胞铁死亡并增加其对顺铂(DDP)的敏感性,初步探索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通过生信分析、收集临床标本评价SCD1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将OSCC细胞Cal27和HSC3分别经过CAY-10566、DDP或铁死亡抑制剂Fer-1处理或联合处理后,通过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OS)以及脂质ROS水平,通过丙二醛(MDA)试剂盒、还原性谷胱甘肽(GSH)检测试剂盒检测MDA、GSH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成熟形式的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mature SREBP1,m-SREBP1)、SCD1、血红素加氧酶1(HMOX1)蛋白表达。结果:SCD1在OSCC组织中显著高表达(P<0.01),CAY-10566与DDP联合处理后,OSCC细胞活性显著下降(P<0.01),脂质过氧化水平上升(P<0.001),GPX4表达被抑制,这一作用效果能被Fer-1所逆转(P<0.001),CAY-10566增加OSCC细胞内HMOX1的表达,并抑制mTOR、m-SREBP1、SCD1蛋白的表达(P<0.001)。结论:CAY-10566能够诱导OSCC细胞铁死亡并增敏DDP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HMOX1以及对mTOR/SREBP1/SCD1轴的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口腔鳞癌 脂质过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谢玉海 马培旗 +6 位作者 王小雷 韩剑剑 马文俊 曹雪花 张宁宁 杨杨 胡东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728例经病理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按照7:3的比例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413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随机拆分为训练...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728例经病理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按照7:3的比例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413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随机拆分为训练组289例(淋巴结转移阴性197例,淋巴结转移阳性92例)和验证组124例(淋巴结转移阴性85例,淋巴结转移阳性39例),将阜阳市人民医院和太和县人民医院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共计315例(淋巴结转移阴性221例,淋巴结转移阳性94例)作为外部测试组。对比分析双乳内外斜位(MLO)和头尾位(CC)图像,选取病变面积较大的数字化乳腺X线图像使用深睿医疗多模态科研平台进行图像分割及影像组学特征提取,采用特征间线性相关性分析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ASSO)对组学特征进行降维并使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性能。结果:最终筛选出8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模型用于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该模型的预测效能在训练组、验证组和外部测试组分别为0.807、0.790和0.753,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4.8%和61.4%、79.5%和69.4%、44.7%和92.8%。决策曲线证实了该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论:基于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对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具有较高效能,对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数字乳腺X线摄影 腋窝淋巴结转移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脏黏液表皮样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9
作者 顾倩 王小明 +4 位作者 卢林明 黄曦 李佳嘉 汪向明 郭娜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05-1311,共7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黏液表皮样癌(primary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of the liver,PMC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PMCL患者的病史、临床资料、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结果4例肿瘤均位于左半肝,单发;镜下瘤细胞由...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黏液表皮样癌(primary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of the liver,PMC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PMCL患者的病史、临床资料、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结果4例肿瘤均位于左半肝,单发;镜下瘤细胞由三种细胞构成:表皮样细胞、中间细胞、黏液细胞,所占比例各有不同。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A199、CK19弥漫强阳性,黏液细胞CEA局灶阳性,CK7主要表达于表皮样细胞及黏液细胞,CK5/6、p40、p63表达于表皮样细胞及中间细胞;特殊染色AB、PAS、黏液卡红染色证实黏液细胞存在,Ki67增殖指数30%~40%。FISH检测:4例PMCL均未检测到MAML2基因断裂重排,1例肿瘤发生MAML2基因扩增。结论PMCL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极易误诊,诊断时需与胆管腺癌、腺鳞癌等相鉴别,且无明确的标准治疗方案,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黏液表皮样癌 临床病理特征 分子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三阴性乳腺癌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谢玉海 马培旗 +5 位作者 韩剑剑 王小雷 胡东 马文俊 魏天贤 杨杨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40-1146,共7页
目的 探讨基于多中心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2年3月经病理证实的462例乳腺癌患者的数字化乳腺X线图像,其中243例来自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机构1)、106例... 目的 探讨基于多中心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2年3月经病理证实的462例乳腺癌患者的数字化乳腺X线图像,其中243例来自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机构1)、106例来自阜阳市人民医院(机构2)、113例来自太和县人民医院(机构3)。根据免疫组化结果,按照7∶3将机构1和机构2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244例(TNBC 41例,非TNBC 203例)和验证组105例(TNBC 18例,非TNBC 87例),将机构3的113例乳腺癌患者(TNBC 24例,非TNBC 89例)作为外部验证组。对比分析双乳内外斜位和头尾位图像,选取病变面积较大的数字化乳腺X线图像进行图像分割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经特征筛选后利用逻辑回归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由临床病理指标和影像组学评分构建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性能,并比较模型间的预测效能。结果 最终筛选4个与TNBC密切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该模型在训练组、验证组、外部测试组预测TNBC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8、90.24%和72.91%、0.827、72.22%和75.86%、0.837、70.83%和78.65%。影像组学评分联合组织学分级构建的联合模型在训练组、验证组、外部测试组预测TNBC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3、80.49%和86.70%、0.890、77.78%和88.51%、0.870、62.50%和85.39%。联合模型对TNBC的预测效能优于单一影像组学模型,训练组和验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61、2.064,P<0.05)、在外部测试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23,P=0.221)。3组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预测三阴性乳腺癌的净收益高于影像组学模型。结论 影像组学模型对TNBC的预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结合影像组学评分及组织学分级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房X线摄影术 影像组学 列线图 病理学 外科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