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皖南地区728例恶性淋巴瘤的构成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冰 张帆 +3 位作者 卢林明 朱晓群 刘银华 何雷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3年第4期388-393,共6页
目的:初步了解中国皖南地区恶性淋巴瘤的构成情况,探讨本地区恶性淋巴瘤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病理科2003.03-2012.03间诊断明确的淋巴瘤标本,全部病例经重新HE切片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辅助检测... 目的:初步了解中国皖南地区恶性淋巴瘤的构成情况,探讨本地区恶性淋巴瘤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病理科2003.03-2012.03间诊断明确的淋巴瘤标本,全部病例经重新HE切片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辅助检测,部分病例采用EBER原位杂交法(EBER-ISH)协助诊断,并参照2008版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分类进行组织学诊断和分型。结果:728例中霍奇金淋巴瘤(HL)占9.34%(68/728),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占90.66%(660/728),NHL中B细胞来源占77.42%(511/660)。T/NK细胞来源占22.58%(149/660),此外,在收集的淋巴瘤标本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占49.73%(362/728),其余较多见的六大类型依次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61例占8.37%,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56例占7.69%,外周T细胞淋巴瘤50例占6.87%,套细胞淋巴瘤36例占4.95%,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32例占4.40%,经典霍奇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31例占4.26%。男性433例,女性295例,男女性别比为1.47∶1,年龄最小5岁,最大90岁,中位年龄61岁;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男性发病率为86.6%(13/15)。最好发的部位依次为淋巴结、胃、肠、鼻咽部、扁桃体、涎腺、甲状腺、眼眶、骨和脾等。结论:中国皖南地区HL以结节硬化型和混合型居多,未见"双峰性",且以原发于左颈淋巴结多见。NHL中还是DLBCL为最多见,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男性、67岁以上发病率较高,提示恶性淋巴瘤在亚类和分类上具有明显地域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分布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素芬 刘萍 +3 位作者 卢林明 徐五琴 刘霞 刘银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29-533,共5页
目的探讨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ENKTL)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55例ENKTL中CK(AE1/AE3)、EMA、CD20、CD79a、CD3、CD43、CD4、CD8、CD56、TIA-1、perforin、Gr... 目的探讨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ENKTL)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55例ENKTL中CK(AE1/AE3)、EMA、CD20、CD79a、CD3、CD43、CD4、CD8、CD56、TIA-1、perforin、Granzyme B(GrB)、Ki-67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5例ENKTL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22~80岁,中位年龄57岁;发生部位以鼻腔、鼻咽部最多见,其次好发于皮肤。免疫组化标记CD3最敏感,CD56、TIA-1、perforin、GrB均阳性,显色原位杂交(chromogenic in situ hybridization,CISH)检测示55例EBER阳性(100%)。27例患者有随访,其中11例死亡(生存时间1~6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结论鼻型ENKTL好发于鼻腔及鼻咽部,其次好发于皮肤,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EBER CISH检测可明确诊断,必要时可行TCR基因重排检测鉴别,该肿瘤预后差,生存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NK/T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显色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蝮蛇毒抑瘤组分Ⅰ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荷瘤鼠体内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卢林明 周珏 张根葆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2年第5期491-496,共6页
目的:研究皖南蝮蛇毒抑瘤组分Ⅰ(Agkis-trodon halys venom antitumor component Ⅰ,AHVAC-Ⅰ)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荷瘤鼠的体内抑制作用及瘤细胞增殖活性变化,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生长状态良好的浓度为1×107个/mL的SGC... 目的:研究皖南蝮蛇毒抑瘤组分Ⅰ(Agkis-trodon halys venom antitumor component Ⅰ,AHVAC-Ⅰ)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荷瘤鼠的体内抑制作用及瘤细胞增殖活性变化,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生长状态良好的浓度为1×107个/mL的SGC-7901人胃癌细胞悬液0.1mL接种于裸小鼠右侧腋窝皮下,待其成瘤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紫杉醇阳性对照组、AH-VAC-Ⅰ高、中、低剂量组,隔日连续给药5次,定期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测量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HE染色观察瘤体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SP法检测Ki-67增殖指数,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结果:AHVAC-Ⅰ在1.0mg/kg剂量时对SGC-7901细胞有抑制作用,抑瘤率达42.2%;在3.0mg/kg剂量时有显著抑制作用,抑瘤率达78.5%。实验组肿瘤内Ki-67阳性细胞数量下降,凋亡细胞明显增多。结论:AHVAC-Ⅰ能明显抑制裸鼠体内SGC-7901人胃癌细胞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胃癌细胞发生凋亡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蝮蛇毒抑瘤组分Ⅰ 胃癌 裸小鼠抑制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急性八角枫中毒的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长银 张礼俊 +6 位作者 胡永良 夏显东 卢林明 闫宜锋 徐祥 柯玮 朱建华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329-331,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八角枫中毒小鼠器官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探讨其中毒机制。方法应用八角枫须根水煎液对小鼠灌胃急性染毒,提取组织器官经HE染色后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实验组主要病理改变为肺泡腔出血、肺间质出血,肝窦扩张、淤血,肝细胞水肿,... 目的观察急性八角枫中毒小鼠器官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探讨其中毒机制。方法应用八角枫须根水煎液对小鼠灌胃急性染毒,提取组织器官经HE染色后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实验组主要病理改变为肺泡腔出血、肺间质出血,肝窦扩张、淤血,肝细胞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他器官呈淤血、出血性改变。结论八角枫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或靶组织为肺、肝和血管平滑肌;毒性作用与剂量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中毒 八角枫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犀草素对STZ诱导的糖尿病肾脏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翠 王国光 +2 位作者 朱海龙 陆晓华 张根葆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405-2409,共5页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对糖尿病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木犀草素低、中、高剂量组,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生化方法测定血糖、尿蛋白、血及肾组织超氧...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对糖尿病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木犀草素低、中、高剂量组,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生化方法测定血糖、尿蛋白、血及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肾组织丙二醛(MDA)的含量;W estern blotting检测肾皮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蛋白质水平;光镜观察肾组织形态改变。结果: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木犀草素治疗组大鼠血糖水平明显降低(P<0.01)、24 h尿蛋白明显减少(P<0.01),血清及肾组织SOD、CAT活性升高(P<0.01),肾组织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木犀草素治疗组肾皮质TGF-β1及PAI-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糖尿病模型组。结论:木犀草素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及降低肾组织TGF-β1、PAI-1的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木犀草素 转化生长因子Β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吻蝮蛇毒抑瘤组分Ⅰ通过促进半胱天冬酶3表达诱导K562/A02细胞凋亡 被引量:9
6
作者 周兵 张根葆 +2 位作者 段婷 周珏 吴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3-276,共4页
本研究探讨尖吻蝮蛇毒抑瘤组分Ⅰ(component I from Agkistrodon acutus venom,AAVC-Ⅰ),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选择K562/A02细胞株为对象,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AAVC-Ⅰ(6.25-100μg/ml),用CCK-8法检测K562... 本研究探讨尖吻蝮蛇毒抑瘤组分Ⅰ(component I from Agkistrodon acutus venom,AAVC-Ⅰ),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选择K562/A02细胞株为对象,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AAVC-Ⅰ(6.25-100μg/ml),用CCK-8法检测K562/A02细胞增殖活性,Giemsa和Hochest 33258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A02细胞凋亡情况,酶显色活性分析法检测caspase 3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AAVC-Ⅰ能够抑制K562/A02细胞的体外增殖,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48 h时半数抑制浓度为30.988μg/ml。AAVC-Ⅰ作用K562/A02细胞48 h后,镜下可见胞核固缩及凋亡小体的形成。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随着作用药物的浓度由0增高到50μg/ml,细胞凋亡率也由0.88%升高到53.66%。相比对照组,各实验组caspase 3凋亡蛋白的表达呈浓度依赖性增加(P<0.05)。结论:AAVC-Ⅰ能够有效地抑制人红白血病K562/A02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caspase 3蛋白的高表达促进K562/A02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吻蝮蛇毒 K562/A02细胞 细胞凋亡 CASPASE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吻蝮蛇毒抑瘤组分I对人肺癌A549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徐平 张根葆 +2 位作者 王斐 吴娟 皇甫政彤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4年第5期493-496,共4页
目的:研究尖吻蝮蛇毒抑瘤组分I(AAVC-I)对人肺癌A549细胞增殖抑制及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AAVC-I对A549细胞的24h与48h抑制率;应用HE染色、Hoechst33258荧光染色,从形态学观察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bax... 目的:研究尖吻蝮蛇毒抑瘤组分I(AAVC-I)对人肺癌A549细胞增殖抑制及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AAVC-I对A549细胞的24h与48h抑制率;应用HE染色、Hoechst33258荧光染色,从形态学观察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bax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MTT显示,AAVC-I能抑制A549细胞增殖,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AAVCI处理24h后,镜下可见细胞核固缩,核深染及凋亡小体;免疫组化显示,随药物浓度增加,平均光密度值呈递增趋势,表明bax蛋白表达相应上调。结论:尖吻蝮蛇毒抑瘤组分I对人肺癌A549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并诱导其凋亡,可能与bax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吻蝮蛇毒抑瘤组分I A549 细胞凋亡 BA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黄素对STZ诱导的大鼠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国光 张翠 +1 位作者 陆晓华 李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95-1398,共4页
目的:探讨核黄素对STZ诱导的大鼠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核黄素治疗组,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收集各组血、尿及肾组织,生化方法检... 目的:探讨核黄素对STZ诱导的大鼠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核黄素治疗组,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收集各组血、尿及肾组织,生化方法检测24h尿蛋白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并计算肾脏脏器系数(KW/BW);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组别肾皮质TGF-β1、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因子-1(PAI-1)蛋白质水平;光镜观察肾组织形态改变。结果:与糖尿病模型组大鼠比较,核黄素治疗组大鼠尿蛋白量显著降低(P<0.01),肾组织及血清SOD、CAT活性升高(P<0.01),肾组织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核黄素治疗组肾皮质TGF-β1及PAI-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糖尿病模型组。结论:核黄素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肾组织TGF-β1、PAI-1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黄素 糖尿病肾病 转化生长因子Β 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蝮蛇毒提取物诱导白血病细胞K562凋亡 被引量:9
9
作者 王国光 许敏 +1 位作者 段海峰 张根葆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516-519,共4页
本研究探讨皖南蝮蛇毒蛋白提取物对白血病细胞K562增殖的影响及诱导凋亡的作用,采用MTT(四唑氮蓝)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蛇毒蛋白提取物对K562细胞生长的影响;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药物作用后K562细胞形态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蛋白提取物对K56... 本研究探讨皖南蝮蛇毒蛋白提取物对白血病细胞K562增殖的影响及诱导凋亡的作用,采用MTT(四唑氮蓝)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蛇毒蛋白提取物对K562细胞生长的影响;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药物作用后K562细胞形态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蛋白提取物对K562细胞细胞凋亡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增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20μg/ml蛇毒蛋白提取物明显抑制K562细胞的生长,且对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的关系;提取物作用48小时后显示明显的细胞毒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蛇毒作用48小时后K562细胞出现典型凋亡特征;1、10、20μg/ml蛇毒作用48小时后的凋亡率分别为21.3%、49.7%、70.1%;蛇毒提取物使ERK活性明显降低。结论:蛇毒蛋白能够抑制K562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蝮蛇蛇毒 白血病 细胞凋亡 K56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吻蝮蛇蛇毒抑瘤组分1诱导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的线粒体机制 被引量:6
10
作者 郑汝琦 张根葆 +3 位作者 黄璐 马开然 吴娟 李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1-595,共5页
本研究探讨尖吻蝮蛇毒抑瘤组分1(component1from Agkistrodon acutus venom,AVVC-1)诱导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K562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选择K562细胞株为实验对象,采用Jc-1检测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 本研究探讨尖吻蝮蛇毒抑瘤组分1(component1from Agkistrodon acutus venom,AVVC-1)诱导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K562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选择K562细胞株为实验对象,采用Jc-1检测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色素C蛋白的分布。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梯度AVVC-1(12.5,25,50,100μg/ml)处理6 h后,K56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P<0.01)。AVVC-1 30μg/ml处理48 h后,K562细胞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伴随胞浆内细胞色素C的荧光强度增强。结论:尖吻蝮蛇毒抑瘤组分1可以促使细胞色素C的释放并激活线粒体死亡途径,从而诱导K562细胞发生凋亡,并由此发挥其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VC-1 K562细胞 细胞色素C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硒酸钠对体外培养人喉癌细胞的杀伤和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臧梦维 董伟华 +4 位作者 孔天翰 刘桂亭 钱玉珍 郑智敏 杨红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548-552,共5页
本文采用抗肿瘤药物筛选试验观察了亚硒酸钠(Na_2SeO_3)对体外培养人喉癌细胞株HEp-2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a_2SeO_3浓度为0.2、0.5和1.0μg/ml时,可使细胞集落形成率下降,细胞存活比由对... 本文采用抗肿瘤药物筛选试验观察了亚硒酸钠(Na_2SeO_3)对体外培养人喉癌细胞株HEp-2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a_2SeO_3浓度为0.2、0.5和1.0μg/ml时,可使细胞集落形成率下降,细胞存活比由对照组100.00%分别降至84.14%、70.28%和34.54%(P<0.05或P<0·005)。噻唑兰法的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是56.52%、74.63%和81.88%(P<0.01),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0.166μg/m1。台盼兰拒染法生长抑制率分别是52.36%、74.66%和87.30%(P<0.01),ICs0为0.186μg/ml。Na_2SeO_3抑制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进一步分析时效关系可见,Na_2SeO_3抑制HEp-2细胞生长速率,但Na_2SeO_3剂量大于0.5μg/ml时或作用时间超过48小时出现抑制坪段效应。此外,较大剂量Na_2SeO_3对HEp-2细胞的分裂指数和多核率亦有抑制作用,提示硒在产生较强的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杀伤作用时,需慎重考虑硒的用量和作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 细胞株 药物筛选 抗肿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液流变影响及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娟 张根葆 +1 位作者 张娅 季娜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3期259-263,275,共6页
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液流变性变化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和AHV-PI实验组。实验采用左心室注射月桂酸钠方法制备大鼠急性心机... 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液流变性变化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和AHV-PI实验组。实验采用左心室注射月桂酸钠方法制备大鼠急性心机梗死(AMI)模型,AHV-PI实验组在造模前经舌下静脉注射AHV-PI(0.1 mg/kg)预处理,RM6240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监测心电变化。造模后3 h颈总动脉取血样,用锥板式血流变分析仪测定全血和血浆黏度,血栓弹力仪(TEG~5000)描记凝血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Alpha角度(A)、凝血最大幅度(MA)和凝血指数(CI),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取血浆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v WF、P-选择素的含量。结果:与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比较,AHV-PI实验组全血和血浆黏度明显降低(P〈0.05),R值和K值明显延长(P〈0.05),A、MA和CI减小(P〈0.05);血小板聚集时间、聚集幅度和聚集率均明显降低(P〈0.05)。v WF、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亦明显降低(P〈0.05)。结论:蛇毒AHV-PI可明显抑制心肌梗死大鼠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减轻损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抑制因子 血液流变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粘蛋白及其受体、增殖细胞核抗原与肝细胞癌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房淑彬 史良会 +3 位作者 刘中金 李涛 胡骥琼 黄文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68-469,共2页
目的:探讨层粘蛋白(LN)、层粘蛋白受体(LN-R)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法分别检测42例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LN、LN-R及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目的:探讨层粘蛋白(LN)、层粘蛋白受体(LN-R)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法分别检测42例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LN、LN-R及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LN、LN-R及PCNA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且与肝细胞癌Edmondson分级呈正相关;浸润型(IHCC)生长、有转移、肿瘤直径>3cm者LN、LN-R及PCNA的表达高,而膨胀型(EHCC)生长、无转移、肿瘤直径≤3cm者多表达较低;在高增殖指数组LN、LN-R表达高于低增殖指数组(P<0.05)。结论:细胞内LN、LN-R及PCNA可作为评判肝细胞癌恶性程度及临床预后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肿瘤 层粘连蛋白 受体 PC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胺酸对交链孢醇单甲醚致突变性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臧梦维 钱玉珍 +1 位作者 刘桂亭 杨红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617-621,共5页
交链孢醇单甲醚(AME)是直接致突变物,可能是林县食管癌病因之一。维胺酸是国内合成的毒性较小的新维甲衍生物,本文采用V_(79)细胞6-疏基鸟嘌呤抗性突变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维胺酸对AME致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用剂量范围内的维胺酸对V... 交链孢醇单甲醚(AME)是直接致突变物,可能是林县食管癌病因之一。维胺酸是国内合成的毒性较小的新维甲衍生物,本文采用V_(79)细胞6-疏基鸟嘌呤抗性突变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维胺酸对AME致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用剂量范围内的维胺酸对V_(79)细胞无明显毒性和致突变性(P>0.05)。一定剂量维胺酸(15μg/ml)对不同剂量(25~100μg/ml)AME诱发的V_(79)细胞突变频率低于AME单独作用(P<0.01)。此外,与仅含AME对照相比,不同剂量维胺酸(5~20μg/ml)能分别降低AME的突变频率(P<0.05或P<0.01),并随维胺酸剂量增大,相对抑制率增高,呈现剂量相关性,显示维胺酸对AME致突变性有抑制作用,为林县食管癌的化学预防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维胺酸 链格孢属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胃泌素的定位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袁平 吴佩 +1 位作者 林鸿民 张允贵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83-285,共3页
对70例大肠癌根治标本进行胃泌素(GAS)免疫组化观察。结果发现,正常大肠粘膜无GAS阳性细胞,癌旁粘膜仅2例呈弱阳性,20例癌组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阳性物质有两种分布方式:胞浆内、胞浆内和(或)胞膜上。GAS阳... 对70例大肠癌根治标本进行胃泌素(GAS)免疫组化观察。结果发现,正常大肠粘膜无GAS阳性细胞,癌旁粘膜仅2例呈弱阳性,20例癌组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阳性物质有两种分布方式:胞浆内、胞浆内和(或)胞膜上。GAS阳性反应和反应强度与肿瘤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及临床病理分期相关,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低分化癌阳性率高反应强,乳头状腺癌无阳性表达,管状腺癌Ⅰ~Ⅱ级仅少数弱阳性。肿瘤分化程度越低,阳性表达越高,GAS反应与临床病理分期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胃泌素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氢对糖尿病创面血管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伟 李乾坤 +4 位作者 潘榆春 何坤 姜玉新 陆晓华 王国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7期736-740,共5页
目的:探讨硫化氢对糖尿病大鼠伤口肉芽组织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以健康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5 mg/kg)的方法建立糖尿病模型,72 h后空腹血糖>16.7 mmol/L用作为糖尿病。1周后,于糖尿病大鼠背部剪切直径为2 cm的圆形切... 目的:探讨硫化氢对糖尿病大鼠伤口肉芽组织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以健康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5 mg/kg)的方法建立糖尿病模型,72 h后空腹血糖>16.7 mmol/L用作为糖尿病。1周后,于糖尿病大鼠背部剪切直径为2 cm的圆形切口,随机将大鼠分为两组:糖尿病对照组(DC)和硫化氢处理组(HS)。在给药第5、10、15、20天测定伤口愈合率。21 d后处死大鼠收集血样及肉芽组织,检测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光镜观察肾组织形态改变,并对肉芽组织血管计数。结果:与DC组比较,硫化氢处理组糖尿病大鼠伤口愈合率明显加快(P<0.05),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提高(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对照组大鼠肉芽组织有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排列疏松而不规则,硫化氢处理组大鼠肉芽组织胶原整齐,血管生成增多(P<0.05)。结论:硫化氢可促进糖尿病大鼠伤口愈合,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血管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糖尿病 伤口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患者癌组织胃泌素表达与血清胃泌素水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佩 芮景 +3 位作者 袁平 马毅 张有贵 吴采月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25-328,共4页
目的:观察大肠癌患者血清胃泌素及肿瘤组织的GAS表达情况。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及免疫组化技术测定70例大肠癌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结果:胃泌素阳性表达率,中、低分化癌比高分化癌为高;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未分化腺癌较乳头... 目的:观察大肠癌患者血清胃泌素及肿瘤组织的GAS表达情况。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及免疫组化技术测定70例大肠癌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结果:胃泌素阳性表达率,中、低分化癌比高分化癌为高;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未分化腺癌较乳头状腺癌和管状腺癌为高,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结论:胃泌素阳性细胞过度表达可能是大肠癌分化不良的一个标志,且可能是肿瘤恶性程度增高的原因之一。血清胃泌素测定对诊断大肠癌灵敏度和特异性不高,但由于其升高为癌组织胃泌素阳性表达所致,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恶性度、大小及分期密切相关。大肠癌病人术前血清胃泌素水平增高,则提示其肿瘤恶性程度较高,分期较晚,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胃泌素 放射免疫测定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蝮蛇毒蛋白C激活物对家兔实验性DIC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陆晓华 张根葆 +5 位作者 杨会杰 张受涛 周志泳 文尚武 丁敏 汤文天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643-1645,共3页
目的:观察蝮蛇毒蛋白C激活物(PCA)对家兔实验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健康青紫蓝家兔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IC组、PCA干预组(n=8),采用耳缘静脉注射兔脑粉浸液建立DIC模型,检测各组的凝血酶原时... 目的:观察蝮蛇毒蛋白C激活物(PCA)对家兔实验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健康青紫蓝家兔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IC组、PCA干预组(n=8),采用耳缘静脉注射兔脑粉浸液建立DIC模型,检测各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和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IC组PT、APTT延长的百分率、TT缩短的百分率、Fbg、PLT显著升高(P<0.01);PCA干预组PT、APTT延长的百分率,TT缩短的百分率与Fbg、PLT降低的百分率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蝮蛇毒PCA对家兔实验性DIC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PCA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蝮蛇毒 蛋白C激活物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高辛抗血清拮抗内洋地黄素介导的离体大鼠心肌缺氧复氧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柯永胜 汪和贵 +1 位作者 王德国 张根葆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851-1854,共4页
目的:研究内洋地黄素在离体大鼠心脏缺氧复氧损伤中的变化,观察内洋地黄素特异性拮抗剂地高辛抗血清对大鼠心脏缺氧复氧损伤(A-RI)的拮抗作用。方法:制备离体大鼠心脏A-RI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富氧K-H... 目的:研究内洋地黄素在离体大鼠心脏缺氧复氧损伤中的变化,观察内洋地黄素特异性拮抗剂地高辛抗血清对大鼠心脏缺氧复氧损伤(A-RI)的拮抗作用。方法:制备离体大鼠心脏A-RI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富氧K-H液灌流,流量10mL.min-1,持续灌流90min;A-RI组:富氧K-H液灌流30min后,予以乏氧K-H液低流量(1-2mL.min-1)灌流30min,再给予富氧K-H液复灌30min;维拉帕米组、小剂量、中剂量、大剂量地高辛抗血清组:于复氧前分别向灌流液中加入维拉帕米5μg.kg-1、地高辛抗血清3.3mg.kg-1、10mg.kg-1、30mg.kg-1,复氧灌流前灌注完,其余同A-RI组。各组于复氧灌流结束时,制备心肌匀浆,测定心肌匀浆中内洋地黄素含量、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以及线粒体总Ca2+水平,并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A-RI组心肌组织内洋地黄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04±0.42)ng.g-1与(0.63±0.09)ng.g-1,P<0.01],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85±1.00)mmol.g-1Pr.h-1与(4.24±1.19)mmol.g-1Pr.h-1,P<0.01],线粒体总Ca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368±0.113)μmol.g-1Pr.h-1与(0.130±0.004)μmol.g-1Pr.h-1,P<0.01],心肌组织结构发生明显破坏。中、大剂量地高辛抗血清组心肌组织内洋地黄素水平显著低于A-RI组[(0.55±0.24)ng.g-1,(0.68±0.26)ng.g-1],心肌组织Na+-K+-ATP酶活性显著高于A-RI组[(4.88±1.51)mmol.g-1Pr.h-1,(3.85±1.15)mmol.g-1Pr.h-1),心肌线粒体内总Ca2+含量显著低于A-RI组[(0.127±0.026)nmol.g-1Pr.h-1,(0.156±0.050)μmol.g-1Pr.h-1],显著减轻A-RI导致的心肌组织结构的损伤。结论:地高辛抗血清对A-RI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拮抗内洋地黄素,恢复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减轻细胞内钙超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高辛 缺氧 心肌 NA(+)K(+)交换ATP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孕症子宫内膜形态学观察和雌孕激素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袁平 何莲芝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37-139,共3页
目的:检测不孕症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ER、PR),结合ER、PR积分值与临床基础体温(BBT)、血清雌二醇(E2)、孕激素(P)含量综合分析,改进子宫内膜功能评定,有助于临床从激素水平和受体含量变化两个方面考虑治... 目的:检测不孕症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ER、PR),结合ER、PR积分值与临床基础体温(BBT)、血清雌二醇(E2)、孕激素(P)含量综合分析,改进子宫内膜功能评定,有助于临床从激素水平和受体含量变化两个方面考虑治疗不孕症。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腺细胞、间质细胞ER、PR,并综合染色强度和染色分布进行定量分析。结果:296例中不规则增生和增生过长52例;内膜分泌不良166例;萎缩性、静止性和增生不良38例;子宫内膜结核26例。除外不规则增生、增生过长和分泌不足伴分离延迟,其余各组腺细胞与间质细胞受体分布呈线性正相关。结论:不孕症子宫内膜形态变化与ER、PR积分值及血清E2、P值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部分患者由于内膜组织ER、PR缺乏或降低,对相应激素不反应或反应性下降所致不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不育症 子宫内膜 雌激素 受体 孕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